回鄉農村創業致富事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8日

  創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恆心和毅力堅持不懈的發展過程,看看那些回鄉創業的事例,感受他們的精神,堅定自己的創業信念。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種鐵皮石斛致富一方百姓

  在磐安縣冷水鎮,有一個遠近聞名的鐵皮石斛基地。該基地面積達100多畝,組培室面積5000多平方米,年組培苗生產能力4000多萬株。作為磐安種植“仙草”鐵皮石斛的第一人,磐安科普帶頭人鄭方正用實際行動實現理想:種一片“仙草”富一方百姓。

  轉行嘗試種植“植物黃金”

  鄭方正原來是一名藥材商人,做了10多年藥材生意。2004年,他發現鐵皮石斛供不應求,價格居高不下,而且冷水鎮的自然環境特別適合種植這種稀缺藥材,一直以來都有野生的鐵皮石斛生長。

  “據我所知,磐安之前還沒有人種植鐵皮石斛。這幾年不是都在講創新嗎,我搞農業也要講創新,要走在別人前面。”鄭方正說幹就幹,當年下半年就開始培育鐵皮石斛。

  可是,培育鐵皮石斛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創業初期,由於缺乏經驗和技術,鄭方正的首次嘗試以全軍覆沒告終,損失慘重。

  2004年下半年,鄭方正高價購入10萬株鐵皮石斛種苗,搭起簡易塑料大棚,由於自己在外做生意顧不上,僱工又不懂種植技術,霜凍時沒能及時將塑料大棚壓實保暖,一夜之間,大部分種苗都被凍死,幾萬元錢打了水漂。

  第一次種植鐵皮石斛就遭遇慘敗,鄭方正並沒有氣餒。他多方討教,認真學習鐵皮石斛的種植技術。很快,他再次買來一批鐵皮石斛種苗重新種植。

  鄭方正成功了,不但種活了鐵皮石斛,而且存活率高達80%,讓農業專家都為之驚歎。被稱為“植物黃金”的鐵皮石斛,在鄭方正的手裡成了真正的黃金。

  帶頭走科技創新、共同富裕之路

  在自己發家致富的同時,鄭方正主動帶領和支援當地農戶走科技創新、共同富裕之路。

  2010年,鄭方正牽頭組建了月塘鐵皮石斛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既解決了基地的資金短缺問題,又為更多農戶提供了新的增收渠道,同時還帶動了磐安縣中藥材產業的發展。

  在發展基地的過程中,鄭方正始終堅持研發新技術,不斷推廣新技術、培育新品種。2010年,該基地組培室攻克重重技術難關,經過反覆實驗,批量培養出6萬瓶鐵皮石斛試管苗,這些試管苗大田成活率達95%以上,可種植面積達10畝,市場價值30萬元。2011年,鄭方正又聯合當地11位村民共同投資200多萬元,建成無菌恆溫的鐵皮石斛種苗基地,成功培育出優質高產的種苗。

  不斷創新和完善種植技術,以科技實現石斛產業效益的最大化,是鄭方正一直以來的追求。不久前,鄭方正與他人合作,在福建省泰寧縣承包數千畝崖壁作為鐵皮石斛種植基地,目前該基地已種植鐵皮石斛300多畝。

  把鐵皮石斛種在崖壁上,是仿野生栽培的重要方法。據鄭方正介紹,福建泰寧為我國五大丹霞地貌所在地之一,生態環境優良,空氣溼度適中,特別適合鐵皮石斛生長。公司請來16名攀崖高手,組成專業種植團隊,在山崖上進行種植。公司承包的山崖中,適宜種植鐵皮石斛的面積可達2000畝。

  “儘管種植成本很高,但後期管理成本低。崖壁種植完全利用了自然優勢,迴歸了鐵皮石斛自然的生長狀態,與野生鐵皮石斛在質量上保持一致。目前,崖壁種植的鐵皮石斛鮮品市場價格達每公斤4000~5000元  ,為同類地面栽種鐵皮石斛的10倍。隨著今後崖壁種植的發展,價格會有所下跌,但高品質的特點決定了其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除了發展崖壁種植,鄭方正還在福建建寧縣利用黃花梨果樹基地發展林下栽培,把鐵皮石斛種植在有20多年樹齡的黃花梨樹幹上。目前已在500株黃花梨上種植了鐵皮石斛,同時通過跟當地果農合作,準備把林下栽培面積發展到100~200畝。

  如今,鄭方正又在石斛抗凍性方面動起了腦筋。他以一畝多基地作為試驗,去除了大棚外側用於保溫的薄膜層,讓棚內的石斛在完全自然的環境下生長。目前,大棚內石斛經受住了第一波的冰凍考驗,長勢良好。前幾天,氣溫降到零下,大棚內的石斛苗上結出了冰稜,鄭方正拍了張照片放到微信上,許多人看見後紛紛諮詢,想購買這類抗凍苗。

  鄭方正介紹說,石斛抗凍性研究成功之後,在室外的板栗樹、梨樹、松樹等落葉樹種上都可以種植,能夠節省大量的耕地資源。此外,移栽室外樹上的石斛比在室內種在地上的蟲害會少很多,不必使用任何農藥、化肥,只要保證有乾淨的水源即可,所以品質也相對較好。

  由於鄭方正崇尚科學、勇於創新,帶動農戶共同致富,2010年,他被磐安縣科技局特聘為創業型農村科技特派員,成為該縣建立科技特派員制度以來的首位農民科技特派員,也是該縣農民科技協會副理事之一。2011年,在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行動中,鄭方正被評為磐安縣級科技示範戶,他牽頭的鐵皮石斛培育基地被選為磐安縣級科普示範基地。

  二

  80後開網店賣土雞蛋月銷12萬生意火好賺錢

  人物名片

  劉溈,1984年生,寧鄉縣溈山鄉人,溈山溈印養雞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2年前,寧鄉小夥劉溈關掉了自己在廣東的工廠和外貿公司,回家做起了網上賣雞的生意。如今,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每月可銷2000只土雞、12萬個雞蛋。昨日,展望自己“溈印養雞專業合作社”的前程,劉溈充滿信心:“明年我們將擴建新的基地,爭取做到銷售土雞40000只、雞蛋200萬個!”

  賣掉外貿公司,聯合村民養土雞?

  “咯——咯——咯”,一隻只1公斤大小的五黑土雞在竹林草地裡自在地唱著歌、覓食昆蟲。劉溈興辦的“溈印生態養殖場”就坐落在群山環抱、綠樹掩映的八角溪村。

  1984年出生的劉溈是土生土長的溈山人,最初他在廣東做工廠管理,幾年時間下來他擁有了自己的燈具工廠和外貿公司。“在公司業績蒸蒸日上的時候,我的右腿膝關節被確診為骨鉅細胞瘤,醫生下了病危通知,只能忍痛賣掉自己的心血。”劉溈回家休養,愛動腦筋的他決定不再南下,而是在自己家鄉賣雞。

  劉溈聯合村民們一起建立“溈印養雞專業合作社”,並註冊了“溈印”商標。“也就是‘溈山印象’的意思。”劉溈介紹,到今年八月,養雞專業合作社已經進入正軌,合作社全部採取小戶散養的模式,現有存欄土雞16000只,每天可出3000-5000個綠殼土雞蛋,“到了下個月,新的一批土雞開始產蛋,每天又可多出產初生綠殼土雞蛋2000-3000個。”

  “這些土雞除自己覓食昆蟲、飲用山泉外,我喂的全部是自產的碎米、稻穀、菜葉。”劉溈告訴記者。

  消除顧客疑惑,籌建網上可追溯平臺

  2012年2月,劉溈在淘寶網上開了一家名叫“溈印生態養殖”的店鋪,他將自己養雞生產的全過程拍片並製成網頁,放在網店、QQ空間和微博上,供顧客和網友參觀、瀏覽,以消除疑慮。“目前我正在籌備建立自己的網上可追溯平臺,今後通過這個平臺可以查詢到整個養殖生產流程和基地視訊直播。”?

  “網店起初每天只有幾個顧客,現在已經有上千個固定客戶,寧鄉縣城還有幾十個實體店銷售代理點。”劉溈介紹,現在每個月可銷土雞2000只左右、銷蛋12萬多個,深受顧客歡迎。

  “中秋節前幾天,在我這裡的綠殼土雞蛋訂單就有3000多份……現在主要是保證質量,擴大影響,爭取明年銷售土雞40000只,雞蛋200萬個。”劉溈表示,2015年,合作社將在溈山擴建新的基地,包括藏香豬、黃牛、生態魚的養殖以及煙燻臘肉、火焙魚、罈子菜、乾菜的加工等。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 

回鄉養殖成功創業故事
回鄉農村養殖創業事例
相關知識
回鄉農村創業致富事例
回鄉農村創業致富案例
回鄉農村創業致富事蹟
返鄉農村創業致富事例
返鄉農村創業致富事例
回鄉農村創業致富故事
返鄉農村創業致富事蹟
返鄉農村創業致富案例
回鄉農民創業致富案例
在農村創業致富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