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農村創業致富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8日

  不放棄,始終懷揣著創業夢想,用敢拼敢闖的韌勁一路微笑著,終究會把磨難走成風景。看看那些回鄉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勇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養鴨30年守成“鴨司令”年收900萬

  30年前,舉家從孝感來到江夏,靠借債買來種鴨。從小養鴨戶到帶動周邊16家養殖戶抱團發展,目前每年迴圈養鴨規模達到56萬多隻,年收900餘萬元。

  其間,2003年非典、兩次禽流感,這個曾經的獸醫都一一經歷。“養鴨,守得住的才有出路。”這是“鴨司令”韓全安對他30年養殖事業從小做到大的經驗總結。

  本地鴨子飛往香港

  在江夏五里界唐塗村附近,分佈著上十個水塘、水庫。無一例外地,每片水域上及岸邊,一群群鴨子“嘎嘎”歡叫著拍打著翅膀。

  今年55歲的韓全安,是這些養殖基地的總帶頭人。

  韓全安是孝感人,養鴨之前是一名鄉村獸醫。但是,年輕的他,總覺得這份工作滿足不了他一顆想做事業的野心。

  然而,做什麼?他又一直沒想好。

  直到1984年的一天,他因偶然機會來到江夏五里界。看到當時還稱為武昌縣的這片土地上,水面寬闊,生態良好,職業敏感告訴他:這是個搞養殖的好地方。

  當時,儘管改革開放的春風已起,但江夏本地居民大多還停留在靠種水稻等莊稼以及靠手藝吃飯的思維,搞養殖的沒有一家。

  趁熱打鐵,興奮不已的韓全安跟當地相關部門談好,回老家捲起鋪蓋便來到了江夏。這一來,就是30年。

  啟動資金不足,他向親戚朋友借債買來幾百只蛋鴨種苗,甚至還向銀行貸款完善硬體設施。看到鴨子一天天長大,他的心裡也充滿了期待。

  由於本身是獸醫出身,技術上沒有問題。然而,新的問題出現了,鴨子長大了往哪銷?當時,本地居民對鴨肉並不像現在這樣普及,沒有預想到的情況讓韓全安傻了眼。

  正在他著急之時,在當時的武昌縣外貿局溝通下,深圳一家外貿公司要下了所有的鴨子。

  韓全安的鴨子在家門口市場有限,在外貿公司的運作下,竟飛往香港等地。

  沒了銷售之憂,他放開手腳擴大規模,一年出口鴨子10萬隻左右,他一年便成為了萬元戶。

  帶動16家養殖戶抱團致富

  隨著市場慢慢培育,當地居民對鴨肉的消費需求也開始增長。“武漢這麼多人口,攤到每家一個月一隻鴨子,也是不小的數字。”看準這一點,自1987年,韓全安調整思路開始做內銷。

  發了財的韓全安,開始琢磨更好的發展方式。“我一個人,畢竟能力和精力有限,不如把大家組織到一起,抱團發展。”此時,跟隨效仿他養鴨的養殖戶越來越多,但各家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技術、銷路、原材料成本控制都是一門學問。

  於是,他帶動當地16家養殖戶成立了唐塗養鴨協會,在養殖技術方面提供幫助,在銷售上全面負責,甚至連飼料他都負責調運。擔負起五里界乃至周邊梁子湖新華農莊養鴨大戶的加工與銷售業務。如今,養鴨協會養殖基地年迴圈養鴨規模達到56萬多隻。其中肉鴨46萬隻,蛋鴨近10萬隻?,收入達到900多萬元。在協會成員單位中,養殖規模在10萬隻以上有2家,最高年收入達到30多萬元,最少的也有10萬多元。成為湖南、江西等省份批發市場及加工企業的主要供應商,他也被人譽為“鴨司令”。

  其實,在辦養殖場的這些年裡,韓全安也遇到過不少挫折。2003年的非典,人們談禽色變。2008年和去年的禽流感,讓人們更是對禽類唯恐避之不及。很多養殖戶看到市場行情不好,陸續退出,但他卻咬牙堅持下來了。“養鴨,守得住的才有出路。”韓全安淡淡說道。

  二

  “無腿硬漢”王曉兵養殖小尾寒羊創業養羊致富

  雖然沒有雙腿,卻能憑藉手臂靈活地上樹修剪枝葉,翻越羊圈的矮牆給羊喂草料。昨日,反映張家口市橋東區西榆林村殘疾農民王曉兵勵志創業的一組照片被央視、人民日報等媒體官博熱傳。昨日,記者電話聯絡到這位33歲的無腿硬漢。

  大火無情奪去雙腿

  撥通王曉兵的手機,他正要去羊圈給羊喂草料,“一共70多隻小尾寒羊,一天得喂六七次。”羊圈的圍牆有近一米高,王曉兵把雙手搭到牆頭上,用健壯的雙臂用力一撐,整個身體便輕鬆地翻過了圍牆,下到圈裡,給羊新增草料。從這個簡單而熟練的動作,不難看出王曉兵背後付出的艱辛。

  王曉兵小時候聰明活潑,不幸發生在7歲那年,王曉兵在與小夥伴們玩耍時,不慎將油漆灑到了腿上,油漆遇到火星迅速將他下肢引燃。因為傷勢太重,不得不從大腿根部高位截肢。從此,一個歡蹦亂跳的孩子失去了行走的能力。

  面對殘酷現實,王曉兵表現出異常的堅強。他一直堅持讀完初中,後來因家庭貧困最終才不得不輟學。為了能幫家裡分擔,王曉兵開始苦練用雙手支撐走路。這讓王曉兵的手臂看上去比常人粗壯很多。為了防止手部磨損,無論嚴寒酷暑,他的手上總戴著一副手套。

  學藝創業贏得事業家庭

  因為殘疾,王曉兵跟隨父母下地幹農活很不方便,也正因為如此,父母不讓他幹農活。“閒”在家的王曉兵思緒萬千:我總不能讓父母養活一輩子,得想辦法找事做,為家裡掙點錢。於是,他自己悄悄練習用雙手支撐走路,手磨破了皮,流著血,雙臂痠痛腫脹,可他一直咬著牙堅持,最終,他可以憑著自己的力量行走了。知道父母種地辛苦,他總是在家裡備好飯菜,等候父母和妹妹回家。

  1999年,18歲的他到宣化區河子西拜師學藝,學習修鞋,配鑰匙。由於他待人誠懇,童叟無欺,周圍的人們都願意到他那修鞋、配鑰匙,生意也還不錯,靠修理所得的錢足夠自己生活開支,不管嚴寒還是酷暑,他都一直堅持著。之後他學習維修電動車,只有初中學歷的他看不懂電路,在別人修車時,他在一旁仔細看,還不時詢問,抽時間對電動車的零件迴圈拆裝,以此來加強自己的技能,王曉兵很快掌握了維修電動車的原理,還與朋友合夥開了電動車專賣店。正當王曉兵躊躇滿志,準備大幹一番時,因缺少週轉資金,他不得不放棄開店。

  通過市場分析,曉兵又把目光投向了投資小的獸藥生意,沒多久,便在西榆林開辦了自己的獸藥店。為拓寬市場,他給自己定下目標,一天至少跑4家養殖戶。一來二去,附近幾個村子的養殖戶幾乎沒有不知道他的,也會經常向他預定藥品。

  已經能夠自食其力,但他沒有止步不前。今年初,他又瞄準養羊行情,在家門口蓋起羊圈,購買了30多隻小尾寒羊,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在養殖上。不善言談的王曉兵,談起他的羊便滔滔不絕。“靜脈、皮下、肌肉等打針方法他都會,是我們家羊的‘好管家’。”母親王鳳珍調侃他。

  為了掌握養羊技術,他買來小尾寒羊飼養、防疫、治病的相關書籍。白天割草、鍘草、餵羊、走村入戶銷售獸藥,夜晚在燈下廢寢忘食啃起書本來。通過理論聯絡實際,王曉兵很快掌握了防疫、治病等一系列養羊技術。在他的精心飼養下,圈養的30多隻羊長勢很好,還順利地產下10多隻小羊羔,現在,王曉兵已經是50多隻小尾寒羊的“羊爸爸”了。“兼賣獸藥的同時,擴大養殖規模。”對未來,王曉兵信心滿懷。

  王曉兵不僅靠自己所學的技能自食其力、衣食無憂,而且還贏得女子的芳心。2008年冬天,湖南長沙姑娘李成梅被王曉兵的勵志事蹟感動,千里迢迢來到張家口與王曉兵喜結良緣,如今兒子已經5歲。當記者問到他與妻子李成梅相識並結婚生子的經歷,王曉兵卻不好意思地婉言回絕。

  如今,王曉兵的妻子在北京打工,他則把主要精力用在小尾寒羊的養殖上,在父母的幫助下王曉兵在家門口蓋起羊圈,由於王曉兵同時還開著獸藥店,並自學了防疫、治病的相關知識,羊只數量由最初購買的30多隻繁殖增加到現在的70多隻。他的勵志經歷不僅使同樣身有殘疾的人士,甚至讓身體健全的正常人都為之欽佩。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 

農村養殖創業成功事蹟
回鄉農村養殖創業事蹟
相關知識
回鄉農村創業致富故事
人才返鄉農村創業致富故事精選
回鄉農村創業致富案例
回鄉農村創業致富事例
回鄉農村創業致富事蹟
大學生農村創業致富故事
省農村創業致富故事
關於返鄉農民創業致富故事
返鄉農民創業致富故事
返鄉農民創業致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