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名人創業成功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推銷不怕丟面子,創業不怕丟銀子,大事可成也!看看那些農村名人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勇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都市白領回家開農派三叔網店賣芒果年賣百噸

  從小在芒果樹下長大的農家子弟岑參,大學畢業後在港資企業工作了3年,卻突然辭職返鄉,做起“芒果販子”,這讓家人著實震驚了一把。

  岑參的家鄉廣西田東縣林逢鎮壇河村,盛產桂七、紫花芒、玉文芒等頂級芒果,但受限於地理位置,田東芒果在國內的知名度並不高,很多人只知海南芒果,不知廣西芒果。

  “我們田東芒果一點不比別的差!”岑參還記得,他在中山大學資訊管理與資訊系統專業就讀時,經常帶家鄉的芒果給同宿舍的同學品嚐,看到完全不同於海南雞蛋芒的田東大香芒,同學們流露出驚訝的表情:這麼好的東西,怎麼平時都吃不到?

  從小,岑參就愛去屋後的山頭玩兒,他的父母在山上種植了300多棵芒果樹。每年4月,果樹上開著濃密的淡黃色小花,漫山遍野,非常壯觀。2012年的一天夜裡,岑參突然夢到了家鄉的那片芒果林,滿樹的小黃花變成了枝頭累累的果實。他突然覺得,自己也該用成熟的知識和經驗去回報家鄉。

  從高薪的港企辭職,岑參返鄉賣芒果的訊息一傳出,這個世代務農的傳統家庭一下炸開了鍋,父母覺得“兒子瘋了”。那感覺就像芒果還未成熟時,一口吃下去滿嘴都是酸澀。

  但岑參心裡清楚,祖輩都是把種好的水果拿去市場交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要讓他們接受在看不見摸不著的網際網路、微店上賣水果必然有個過程。

  都市白領回家“務農”

  “親愛的朋友,最近還好嗎?我是你的朋友三叔,我務農啦!逃離城市的繁囂,每晚早睡,每天早起……”在岑參網店裡買過芒果的人,除了會在包裝盒裡收到“芒果吃法”等溫馨提示外,還會收到這麼一封熱情洋溢又樸實自然的信。

  2012年,岑參辭職後回到老家,那時候正是芒果豐收的季節,芒果成為了大街小巷的主角。“能不能利用自己的網路技術將家鄉的優質芒果推向全國?”學習電子商務出身的岑參從中看到了商機。2012年7月,岑參在淘寶的網店註冊成功。科班出身的岑參,管理網店順風順水。加上田東芒果獨特的味道,網店在註冊的兩個月內便突破80多萬元的營業額。

  剛開始,他負責推廣營銷,女朋友幫著做客服,家裡人幫忙採購水果。鄉鄰問起來,他的父母還有些不好意思,但很快,家人的鬱悶就被迅猛上升的銷量給衝擊得無影無蹤了。

  開業不到一週,每天的發貨量達到四五十件,經營到1個月時,岑參一天要寫的快遞單有時有上百份,這讓他不得不採購一臺印表機。那段時間,經常打包發貨完已是晚上11點。

  他說,品質是他邁出成功第一步的關鍵。他記得,有一次他和女朋友去果園挑果時,剛挑到一半,果農突然生氣不賣了。原來,他們選芒果時,有斑點的不要,畸形的不要,這讓習慣了好果次果一起賣的果農不樂意了。

  “傳統做線下生意時,他們的觀念都是差不多就行。但微店買水果的人之所以願意付出更多的錢,就是為了購買有品質的水果,所以我們必須挑出20%最好的那些果。”岑參解釋說,即使有時候被罵哭,他也從未改變採購的質量標準。

  “創業有種淋漓盡致的快感,雖然一天下來很累,但你付出每一分努力都會載入在你身上,給你帶來成長。”初嚐到創業成功滋味的岑參,形容這種感覺就像芒果剝開皮後,散發出的陣陣清甜。

  這種新的銷售模式,很快在田東這個桂西的小縣城傳開了。當地快遞行業的人最先意識到,原來“看不見的攤”賣水果可以賣得那麼好。很快縣城裡很多人跟風開店,岑參預感到,價格戰會越來越嚴重。岑參註冊了公司和商標,抬高了門檻,讓地攤芒果變得有“身份”。

  田東芒果網路品牌營銷中的No.1

  撈到自主創業的第一桶金之後,岑參乘勢而上,具有戰略眼光的他要走特色之路,賣不一樣的芒果。

  天貓***淘寶商城***上的網店有機會在淘寶商城頁面獲得推薦,從而增加店鋪的瀏覽量,天貓商品力推的是誠信和商品品質,所以天貓上的店鋪能比淘寶上的普通店鋪實現更多的成交量,但入駐天貓的店鋪需要公司進行註冊。2013年,岑參在南寧註冊了公司:南寧市農派三叔農業有限公司。

  註冊了公司,使岑參的淘寶網店進入天貓有了“通行證”。2013年6月,岑參在天貓的網店農派三叔旗艦店註冊成功,註冊的品牌叫“農派三叔”。品牌的力量和網店管理的嚴要求高標準運作,在2013年的芒果季裡,農派三叔旗艦店註冊的第一年就賣出田東芒果近100噸。

  從淘寶到天貓,使芒果從一般“地攤貨”到“品牌貨”的升級, “農派三叔”成為了田東芒果在網路上實現品牌營銷的No.1 。農派三叔旗艦店也成為了廣西第一家專營本地新鮮水果的天貓旗艦店。

  28歲的岑參越來越會“來事兒”:為了芒果保鮮,他在包裝上研究了很久,最後在一個工廠定做專門的泡沫箱和紙箱,用三層包裝讓最遠的客戶也能吃到彷彿剛摘的果子。

  他的廣告語親切極了:“三叔,自家人的味道。”不老的“三叔”還善於用年輕人的語言銷售,比如,“嗨,走遠點,咬一口太多汁,爆漿!”

  就是再忙,他每天也會抽出時間看客戶評價,有顧客只是語焉不詳表達不滿的,他還會打電話跟對方溝通。“有的顧客反映芒果太青了,我就告知他們怎麼去催熟。通過印傳單,增加頁面描述,明確告知顧客食用方法。”通過點滴的改進,他不斷改善對消費者的服務。

  如今,家鄉在他的帶動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果農們再也不用為價格低賣不出去發愁了。2012年當地品質較好的芒果能賣每斤1.8元左右,2013年就漲到了每斤3元,到了2014年更是漲到每斤4.5元左右。當地稍有種植規模的果農年收入超過10萬元的比比皆是。

  這讓岑參特有成就感。他說,創業能給自己和周圍的人帶來那麼大的改變,這比咬上一口馥郁濃香的芒果還要好。

  二

  蔡甸“米王”創新湖北豆絲加工工藝賺大錢

  這個夏天,夏長興格外忙碌:一方面,新米即將上市,他的米業公司進入生產旺季;另一方面,他設在玉賢的加工廠正大批量生產湖北特色美食——豆絲,以及油炸蘭花豆和花生米等休閒食品。“湖北人愛吃豆絲,但過去受時令限制,一般只在秋冬兩季做。經過創新加工工藝,今年7月起,我們就能不受季節限制全年加工豆絲,而且還開發出雜糧、蓮藕、綠豆等多種口味。”夏長興自豪地說。

  從1994年辭職下海,夏長興在長達20餘年的時間裡,基本上只做了一件事:賣大米。“創業就是把一件事做精做透,自然也就成功了。”如今,他創辦的天安米業有限公司已經成為蔡甸米業加工的龍頭企業,年產值上億元。

  “武漢好爸爸”為兒治病辭職賣大米

  如果不是因為兒子,或許,夏長興不會邁出創業第一步。

  辭職下海前,夏長興在蔡甸區糧食局下屬的柏林糧管所工作,當過營業員,下鄉收過糧油,後來做到了業務經理。當時,雖然收入不高,但糧食系統是鐵飯碗,依然有不少人羨慕。

  1993年,兒子的出生,徹底改變了夏長興的生活。兒子剛生下來就連續高燒不退,送到醫院檢查,被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如不能及時治療會有生命危險。而當時他和妻子的月工資加在一起還不到500元,為給兒子治病,他背上了十幾萬元的鉅額債務。

  為了救兒子,為了還債,夏長興毅然辭職,用身上僅有的幾百元錢買了一輛三輪車,開始了賣大米的生涯。創業之初異常艱辛,夏長興每天清早起床,騎著三輪車到糧油店批發大米,再走街串巷叫賣,經常到晚上八九點鐘,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好在,一年下來,他攢下2萬多元,也有了一些固定客戶。

  同時,他也敏銳地意識到,要擴大經營就得有固定的場所。於是,他租下一間門面,開了家糧油門市部,批零兼營。

  “中國合夥人”老同事聯手再創業

  隨後幾年,夏長興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從一家門市部發展到四五家門店。生意蒸蒸日上的同時,兒子的病經過手術治療也痊癒了。

  沒有了後顧之憂,夏長興更是一門心思撲在生意上。1999年,一個新的機遇擺在了他面前:那一年,糧食部門開始整體改制,幾個昔日的同事找到他,希望他能牽頭,把糧食局的大米加工廠盤下來。最終,夏長興拿出20萬元,老同事則拿出自己買斷工齡的錢,一起入股辦廠。

  2005年,在大米加工廠的基礎上,夏長興正式成立了天安米業有限公司,註冊了“金碾王”商標,推出了“晚金優”、“農家晚粳米”等系列產品。2009年,“金碾王”被評為武漢市著名商標,2012年被評為湖北省著名商標,2013年被評為武漢名牌。天安米業也被評為武漢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12年的產值超過了1億元,產品還銷往雲南、廣東、上海等多個省市。

  儘管事業越做越大,夏長興並不滿足。他著手在蔡甸玉賢鎮新開加工廠,對大米和一些當地農作物進行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採訪中,夏長興帶記者參觀了他的豆絲自動化加工車間和蘭花豆加工車間。其中,豆絲是把大米和綠豆混合打成漿,攤成皮切成絲,夏長興還對這款武漢人喜愛的特色小吃進行了創新,推出了雜糧、蓮藕、綠豆、黃豆、蕎麥等多種口味。

  僅需2分鐘米漿就變成豆絲    1月19日,記者來到萬順農產品合作社的生產廠區,這裡過去曾是當地一所小學,豆絲生產線就建在改造後的教學樓裡。“一樓是磨漿車間,核心裝置都在二樓。”合作社負責人夏長興大手一揮,帶著記者直奔位於二樓的糊化成形車間。“糊化成形”說得通俗些就是“烙豆皮”,這是整個豆絲製作的關鍵。車間裡的兩臺轉輪式電動烙豆皮機器,是合作社與武漢工業學院食品學院歷時兩年,共同研發生產的專利產品。

  夏長興說,豆皮的厚度影響豆絲口感,也影響後期晒乾的時間。在烙豆皮的過程中,火候大了,豆皮容易烙糊,沒“賣相”,溫度低了,豆皮又不易成形。過去,村民烙豆皮用的都是圓形的平底鍋,以蜂窩煤和木材做燃料,火焰溫度飄忽不定,烙的豆皮既不衛生,品質也不穩定。要想大規模生產豆絲,就必須走機械化道路。用機器生產出來的豆皮,厚薄均勻,顏色亮白,口感和外觀都遠勝傳統手工豆皮。“機器每天可烙豆皮一萬斤,只需一個工人就能操作。”

  生產出來的豆皮厚3毫米,寬60釐米,像玉帶一樣源源不斷地從機器中吐出。在傳送帶末尾,一位工人將豆皮捲成圓筒,送入切絲車間。在切絲車間裡,豆皮卷被切成一指寬的溼豆絲。隨後,溼豆絲又隨著傳送帶,送入長約20米,溫度約60攝氏度的高溫烘乾車間。經過一次烘乾的豆絲落入一樓的低溫烘乾車間,經過二次烘乾後的豆絲就可以進入包裝車間了。

  從米漿到豆絲成品送入倉庫,等待包裝,全過程只需2分鐘。而用傳統工藝製作的幹豆絲,僅晾晒就要花費一週以上。

  豆絲產值翻番網銷全國各地

  2013年2月,合作社豆絲生產線正式投產,到2014年春節前,產值達到800萬元。2014年春節後至今,合作社已經生產豆絲300多萬斤,產值達1300萬元,預計在2015年春節前能達到1600萬元,產值實現翻番。

  由於統一購買生產資源,統一收購農產品,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市場,社員去年人均收入1.7萬元。2013年,萬順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被評為“湖北省省級示範合作社”。

  幾年時間,玉賢種植大戶社員從5人發展到現在的260多人,農產品經紀人社員達到40多人。合作社與各大連鎖超市和農貿批發市場都有良好的營銷合作,銷售額逐年遞增。“豆絲產業正在發展的上升期,我們不能急功近利,過節不趕工,保證豆絲品質是關鍵。”“過去還有農戶自家晒了豆絲拿到集市上賣,現在他們棄了老把式,從合作社批發豆絲,去市場零售。”夏長興得意地說。去年9月,夏長興開通了電商平臺,全國人民都可以通過網路,以廠家價格購買豆絲、荷蘭豆等特色農產品。“現在每天都有至少20單生意,顧客清一色的好評。”

  ■導師點評

  湖北豆絲走出作坊傳統食品工業化路更寬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與核農技術研究所糧食與果蔬加工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何建軍認為,夏長興從走街串巷賣大米,到開公司加工大米,再到對農作物進行深加工,附加值不斷提高。

  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對湖北特產——豆絲的傳統作坊式加工方式進行了改良升級,研發出自動化豆絲生產線,改變了過去只有秋冬季節才能加工豆絲的局面。自動化生產的豆絲,在營養搭配、品質控制、衛生安全等方面,均較傳統作坊豆絲有了“質”的飛躍。

  豆絲生產符合我國提倡的傳統食品工業化、主食產品工業化,是當下國家政策積極支援和倡導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市場。他建議夏長興積極申報專利進行智慧財產權保護,運用多種營銷模式***尤其是電商銷售模式***,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儘快走出產大於銷的局面。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 

農村成功創業致富故事
農村名人創業致富事蹟
相關知識
農村名人創業成功故事
名人創業成功故事3篇
農村青年創業成功故事
關於名人創業成功故事
在農村養殖創業成功故事
網路名人創業成功故事
網路名人創業成功故事
農村名人創業致富故事
農村人創業成功故事分享
一個人創業成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