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的起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刮痧療法的雛形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人們患病時往往會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撫摩、捶擊體表某一部位,有時竟使疾病獲得緩解。通過長期的發展與積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有關資料,希望您喜歡。

  刮痧療法

  隨歷史之發展,刮痧未能像鍼灸等療法一樣得以系統發展,而是流於民間。

  清代《痧脹玉衡》王庭《序》中所說先是鄉人用糞穢感痧,例制用錢蘸油而刮,然行之大都為婦人,為名醫所不及。

  刮痧最初適應證僅為痧證,痧證的記載較早見於宋代王榮《指述方瘴瘧論》稱之為挑草子。元代醫學家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對痧證的描述 ******/乙腹絞痛、冷汗出,脹悶欲絕,俗謂攪腸沙。

  在明代醫書中,多沿用了危氏的說法,但將沙字變為了痧。如明代張鳳逵在《傷暑全書》中載有絞腸痧一症。清***康熙年間***郭右陶《痧脹玉衡》使痧病的證治始備,在痧病病源方面《痧脹玉衡。痧原論》中指出 症先吐瀉而心腹絞痛者,痧從穢氣發者多 先心腹絞痛而吐瀉者,從暑氣發者多 心胸昏悶,痰涎膠結,從傷暑伏熱發者多 遍身腫脹,疼痛難忍,四肢不舉,舌強不言,從寒氣冰伏過時,鬱為火毒而發痧者多。"

  《痧脹玉衡》將痧病分為遍身腫脹痧、悶痧、落弓痧噤口痧、角弓痧、撲鵝痧、傷風咳嗽痧、痘前痧脹等4 5種痧病痧病主要由於氣候因素如夏日暑氣炎蒸,燥氣熾灼,間或淫雨謅綿,忽而烈日蒸晒,所釀不正之癘氣,流於天地間,人在氣交之中,觸其毒者,無論男女老幼皆可能染病。痧病的盛行季節,以夏、秋為最,春次之,冬極少見。

  痧病主要特徵有二 一是痧點,二是酸脹感。

  痧病主症多現頭昏腦脹,胸煩鬱悶,全身酸脹,倦怠無力,四肢麻木,甚則厥冷如冰。入氣分則作腫作脹,入血分則蓄為瘀 遇食積痰水,結聚而不散,則脘腹痞滿,甚則噁心嘔吐。

  痧病治療方面《痧脹玉衡。刮痧法》指出 背脊頸骨下、及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用銅錢蘸香油刮之。頭額腿上痧,用棉紗線或麻線蘸香油刮之。大土腹軟肉內痧,用食鹽以手擦之。清代論述痧病的專著日漸增多如葉桂《溫熱溼痧三種》,陳延香《中暑痧症療法》,韓凌霄徹痧要編》,王凱《痧症全書》,沈金鰲《痧症燃犀照》,王士雄《吊腳痧證》、《絞腸痧證》,歐陽調律《痧法備旨》,胡風昌《痧症度針》等數十種專著。

面部刮痧好不好
刮痧的適用症與注意事項
相關知識
刮痧的起源
茶道具的起源歷史
生物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學設計
電腦病毒的起源與發展
水球的起源
慢投壘球的起源
壘球運動的起源
跳高的起源與發展
謎語的起源是怎麼樣的
關於感恩節的起源來源由來來歷英文版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