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腦出血西醫的治療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高血壓腦出血怎樣字呢?下面小編馬上就告訴大家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常用的西醫療法。

 

  高血壓腦出血的治療方法

  一、西醫

  1、治療

  首先要保持安靜,減少不必要的搬動,保持呼吸道通暢,逐漸降低過高的血壓,治療腦水腫,降低顱內壓。目前對高血壓腦出血的外科治療尚有爭議,應根據病人的全身情況、血腫的部位,大小及病情的演變等進行具體分析。

  1.手術適應證 手術的目的主要在於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使受壓***不是破壞***的神經元有恢復的可能性,防止和減輕出血後一系列繼發性病理變化,打破危及生命的惡性迴圈。但是基於不同資料、不同單位,對手術指徵的選擇也不同。因此所獲治療效果大相徑庭,且也無法比較。

  目前已被多數人接受的手術適應證大致如下:

  ***1***出血後保留一定程度的意識及神經功能,其後逐漸惡化,但腦疝表現尚不明顯,說明原發性損害還有逆轉的可能,病情的惡化常與顱內壓增高密切相關。因此,手術很可能挽救生命,應積極予以考慮。

  ***2***小腦出血:由於出血靠近腦幹,而且在出現不可逆轉惡化之前,多無明顯先兆。為了防止上述情況發生,手術是惟一有效的治療手段。除非臨床症狀輕微、出血量少***<10ml***者。

  ***3***對出血原因診斷不清,疑為血管畸形、動脈瘤者,宜行手術探察,進一步明確。

  ***4***手術清除血腫對神經功能恢復的評價尚不肯定,理論上講是有意義的,但在臨床方面還不能完全證實。因此在選擇手術時要想到這一點。

  ***5***腦幹出血通常較少考慮直接手術,可採用立體定向穿刺治療,如併發腦室出血,出現腦積水可根據情況行腦室外引流或分流術。

  對發病後有手術適應證者,如能採用直視下清除血腫,並徹底止血,術後再出血機率將大為減少,應該提倡儘早手術、儘快打破惡性迴圈、減少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2.手術方法

  ***1***開顱清除血腫:傳統的做法可分為皮骨瓣成形開顱及鑽孔擴大骨窗法。以殼核出血為例,通常在額顳部或顳部行馬蹄形切口,骨瓣開顱。或在顳部顴弓上鑽孔穿刺抽出部分積血初步減壓後,再延長切口,擴大骨窗3~4cm。進入顱內後,剪開硬腦膜,在血腫距皮質最淺處***顳上或顳中回***切開皮質,也可採用分開側裂,顯露島葉,在島葉皮質上切開1cm,進入血腫腔將血腫清除。小腦出血可根據出血部位,於枕下行中線或旁正中直切口,鑽孔後擴大骨窗,十字剪開硬腦膜,穿刺證實後,切開小腦,行血腫清除。清除血腫時,只在血腫內操作,吸引力不要過大,以免損傷周圍組織,遇有動脈活動出血可用雙極電凝處理,對粘連過緊的小血塊,多為原發出血點可以保留;對已形成的血腫包膜除非診斷需要,不必處理,以免加重損傷,妥善止血後,血腫腔內留置引流管,結束手術。

  皮骨瓣成形開顱清除血腫多需全身麻醉,手術創傷大,增加患者負擔,現已很少應用。目前多采用微創小骨窗法或稱“鎖孔”***Keyhole***手術,通常在顳部耳前1cm行直切口,逐層切開達骨面,用磨鑽鑽孔後,以銑刀形成一直徑3cm骨窗,進入顱內。其優點是在手術顯微鏡下徹底清除血腫並止血,達到立即減壓的目的,術畢,骨瓣復位,逐層縫合。如術前病情嚴重,腦水腫明顯,術畢時顱壓下降不明顯,必要時還可擴大骨窗減壓、血腫腔內留置引流管,以利於度過術後反應期。對出血破入腦室者,術前可行腦室穿刺置管放液,降低顱壓。待腦內血腫清除後,還可經該引流管緩慢注入生理鹽水,將積存於腦室內的血,通過血腫腔衝出,術後持續引流數天。

  微創小骨窗法由於創傷小,且可作到快速清除血腫、止血滿意,所以特別適用於殼核或出血部位不深、術前病情分級在Ⅱ、Ⅲ級者。此外,小腦半球出血也可採用,以期達到迅速減壓的目的。

  ***2***穿刺吸除血腫:CT問世前,由於對血腫部位及出血量不能做出準確判斷,且穿刺前、後無法比較抽出量所佔全部出血量的比例,因此效果不佳。有人甚至認為,單純穿刺無法止血,反而可以增加再出血的機會。隨著臨床和實驗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診治手段的改進,穿刺吸除血腫由於創傷小、操作簡便,目前已日益受到矚目,並被廣泛採用。

  ①穿刺吸除血腫的依據:

  A.利用CT導向或立體定向技術將穿刺針或吸引管準確置於血腫中心,在抽吸血腫時,可以防止對周圍組織的損傷。

  B.臨床實踐證明,即使開顱手術,也無需將全部出血清除。因此,當出血不是過大,首次穿刺如能吸除出血總量的60%~70%,顱內壓及腦受壓即可得到一定緩解,剩餘部分可分次解決,以免顱壓波動過大、中線復位過快出現意外。

  C.出血後數小時,液態的出血僅佔血腫量的1/5,其餘均已形成膠凍狀血凝塊,單純抽取不易解決。為此,可利用CUSA、阿基米德鑽、旋轉絞絲等將血腫破碎後再吸除。

  D.術中抽吸壓力可根據血腫性狀掌握,有些實驗已計算出使用負壓範圍***<31.7kPa或0.2atm***以保證安全。

  E.計算吸出總量,對殘留血腫可注入纖溶劑,如尿激酶、基因重組鏈激酶,夾閉引流管4h進行溶解,以利引流排出。

  F.術後可用CT複查有無再出血,並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

  ②穿刺吸除血腫方法:

  A.根據CT定位,利用立體定向原理以血腫中心為靶點,確定穿刺點。穿刺點應選在血腫距頭皮最近、無大血管或重要功能區處。腦橋出血穿刺點,多選在橫竇下方1cm、中線旁4cm處,穿刺方向與矢狀面呈60°。

  B.顱骨鑽孔:採用常規頭皮切口、乳突拉鉤牽開、用顱鑽鑽孔;或在頭皮行小切口後,用專用細頭電鑽鑽孔。

  C.血腫穿刺成功後,按術前計劃行血腫直接吸除、血腫破碎吸除、血腫腔內注入纖溶劑溶解引流等。腦實質出血量小於40ml,可一次吸除;出血量大,中線移位嚴重者,宜分次吸出。兩次間隔時間依病情變化及複查CT所見而定,一般在12~24h。對血腫破入腦室者,可先吸除腦實質內出血,再根據出血範圍行一側或雙側腦室外引流,並可配合應用纖溶劑和***或***定期沖洗。

  穿刺吸除血腫法適用於各部位出血,特別是深部出血,如丘腦出血、腦實質出血伴腦室出血、進展緩慢的腦幹出血等。由於本法不能止血,故只有當無活動出血時方可進行。有人認為,以出血後3天為宜,特別是當合並應用纖溶劑時,以減少再出血機會。但文獻中也有不同看法,一組505例穿刺治療腦出血的報道,出血後1~3天吸除血腫的病例佔84%***424例***,其中1~7h佔14.3%***72例***、8~24h佔39.2%***198例***、25~72h佔30.5%***154例***,全組再出血僅2例。另一組1041例穿刺後再出血率為3.2%,指出再出血與早期特別是超早期手術、過度吸引、術中血壓過高***>27kPa***有關,並提出血腫清除率以65%~75%為穩妥。如術中遇有出血,可向血腫腔內注入巴曲酶***立止血***1萬U,保留數分鐘,出血多可停止。為了減少術後再出血,有人在血腫腔內留置氣囊,用來壓迫止血。值得提出的是:由於本法不能一次抽淨出血,所以對出血量大的患者,當穿刺效果不顯著時,應及時採取相應措施。此外,對小腦出血者建議慎用,特別是出血量較多時。綜上所述,穿刺吸除血腫有其獨特的優點,但是由於富有毒性的血腫不能一次排空,繼續損傷周圍組織,因此有人持保留態度,故還應不斷積累經驗,改進不足。

  ***3***神經內鏡清除血腫:內鏡應用歷史雖長,但科技含量高的神經外科專用內鏡,則是近十餘年發展起來的。專用內鏡已可製成細管徑***<5mm***、多視角、照明良好以及可供吸引、沖洗、電凝的通道。由於其具有微創特點,應用範圍日益擴大。高血壓腦出血無論腦室或腦實質內出血均可採用,除可滿意清除出血,還可通過電凝或鐳射止血。Auer等***1989***報道50例腦內血腫採用內鏡清除,並和50例內科治療組進行隨機對照。6個月時2組病死率分別為42%和70%,提示內鏡治療明顯優於內科治療組。上述結果在FeRNAndes等***2000***對7組腦出血進行Meta分析後,被認為是惟一能表明外科治療對腦出血是有益的。國內幾組報道於發病後2~42h,經CT導向定位,行內鏡清除血腫,吸除出血佔總量70%~80%,效果滿意。雖然文獻報道術後可發生再出血***12.5%***,但國內尚未遇到,可能與例數不多有關。內鏡為高血壓腦出血提供了一新的微創治療手段。

  ***4***腦室穿刺外引流:適應證主要是針對腦室內出血。當中線結構***如腦橋、小腦蚓部***出血影響腦脊液迴圈,出現腦積水時,外引流也可用來緩解顱壓,作為對出血的一種姑息療法。原發性高血壓腦室出血甚為少見,臨床上多數***>80%***為繼發性出血,依序為:底節、丘腦、小腦、腦橋。腦室出血後,如腦室液中血細胞比容>16%,CT片上才能表現為出血,如<12%則不能提示。此外,腦室液CT值為20~40Hu提示為血性腦室液,40~80Hu則為血凝塊。

  腦室外引流穿刺部位多選在一側或雙側額角,對出血病例可合併應用纖溶劑;行雙側引流時還可進行沖洗。但也有人認為由於體位關係,出血更易沉積於枕角,穿刺枕角可儘早將血液引出。此外對Ⅲ、Ⅳ腦室出血,有人主張在行腦室外引流的同時,每天行腰椎穿刺放液,可有助於上述腦室內血液的清除。

  腦室外引流對出血鑄型者效果不佳,可首選神經內鏡治療,也可採用微創小骨窗經額角或枕角清除。

  3.術後處理 如同神經外科重症術後處理一樣,重點治療應放在下述幾點:

  ***1***保持血壓穩定,防止過高造成再出血,過低導致腦血流灌注壓不足。

  ***2***控制顱內壓增高,減輕因高顱壓所致的繼發性損害。

  ***3***防止併發症。

  加強護理,保持水電解質平衡,以及補充營養等。術後常見的併發症是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當患者病情穩定,即可早期進行語言、肢體等神經功能康復治療。

  2、預後

  高血壓腦出血的預後不良,總病死率超過50%。起病後2天內死亡者最多見。首次發病的病死率隨年齡增高而增高,40~60歲組病死率為40%左右,60~70歲組為50%左右,71歲以上者為80%左右。起病2~3天內的死亡首要原因是高顱壓所致的腦疝,其次是腦幹受壓移位與繼發出血;起病5~7天后的死亡多系肺部感染等併發症所致。多數生存的病人,常遺留一些永久性後遺症,如偏癱、不完全性失語等。

  高血壓患者飲食原則

  1、改變飲食習慣: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對自己的飲食進行分析,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限制某些食物,這樣才能符合營養要求,提高生活質量。

  2、控制熱量供應:合適的熱量應該根據病情決定,一般以維持理想體重為標準。由於這類患者往往有脂質代謝紊亂,所以減少脂肪攝入不但有助於控制熱量,而且還能改善代謝紊亂。

  3、低鹽、高維生素飲食:高血壓腎病患者應控制食鹽的攝入,避免鹽醃食品;加了防腐劑的食品也應少吃。攝入充足的維生素尤其是B族維生素,對調節體內代謝有益,必要時可服用維生素補充劑。

  4、適量飲茶:含有榭皮素成分茶,可雙向平衡血壓、安神助眠、軟化血管、提供免疫力,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減少毛細血管脆性,降血脂,擴張冠狀動脈,達到平穩降壓的目的。

  5、適量攝入蛋白質:蛋白質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但如果蛋白質攝入過高,就會增加腎臟負擔,加重腎臟損害;如果攝入不足,就會影響人體的營養供給。

肥胖誘發糖尿病嗎
高血壓腦出血西醫的治療方法
相關知識
高血壓腦出血西醫的治療方法
高血壓腦出血西醫的治療方法
兒童鼻竇炎中西醫的治療方法
高血壓急救穴位以及治療方法
便血中醫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便血中醫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腦神經衰弱的治療方法
類風溼中醫的治療方法
壓力太大失眠的治療方法
三叉神經痛中醫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