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記反思總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8日

  《核舟記》表現了作者對王叔遠精湛技術的讚美和對民間藝術的讚揚。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由於是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內容,寫的時候顯得有些羅嗦,且重點不突出,如:寫第一段的內容時,學生只寫出了對人物的介紹,但對於核舟的主題就給落掉了,就是學生對“蓋大蘇泛赤壁雲”一句沒有看到,或沒有理解。對於“奇巧”的突出,學生也只把原文寫上去,並沒有總結、提煉,顯得有些羅嗦。我在點撥的時候,首先問問學生這樣寫的理由,儘量讓學生自己能夠隨時改造。我就順著學生的新想法在黑板上把能保留的重點圈點出來,讓學生一眼就看明白了。很直接,方便。學生自己討論出現的問題能夠及時被發現問題、及時被解決問題。

  一段說完之後,其它段落的問題解決就快多了,學生也明白多了。

  讓學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想法,我認為是一種既快、又明朗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足之處:

  ***一***由於課文字身的限制和教學環節的設定,多媒體的運用上稍顯欠缺。畢竟語文的教學隨機性還是很大的,並且文言文的閱讀教學有的地方可以使用多媒體,有的環節就不必了。

  ***二***由於是兩個班的教學,所以在上第一個班的時候效果沒有那麼好,在上課之前的環節我是先翻譯後讀書,而第二節課在另外一個班稍有調整,先讓學生讀書後再翻譯,在感知課文內容的情況下去認知新知識,效果好些了。

  篇2

  課堂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執教者從各個方面進行精心準備。其中,如何選好角度分析課文,是語文老師上好一堂課的關鍵。

  《核舟記》是一篇文言說明文,作者通過對核舟的整體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包括註明方位、數目、大小等,使讀者弄清了區域性和整體的比例關係,細筆勾畫,形象具體可觸。讀完之後,不僅使人“ 奇巧人王叔遠”的高超的技藝感到欽佩,同時也對作者能夠通過簡潔的文章讓讀者感到寸核中的幾多情態、幾多奇趣,不禁令人稱奇道絕,歎為觀止。

  這節課,學習目的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間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做具體細緻的描述說明的寫作方法。②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成就,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及卓越技藝。

  要想達到上述的學習目的,就要清楚這篇文章的結構和說明順序。先概括介紹王叔遠技藝的精湛;然後以空間為序具體加以說明;***先言船艙,再依次言船頭,船尾,船背。***最後概括總結。第三段是重點段落,應抓住人物的神情,隱藏在衣褶中的相比的兩膝,歷歷可數的念珠等細節,來體會雕刻品的精細及雕刻家的高超技藝。進而領會本文的準確、簡明的語言。

  篇3

  在教授《核舟記》一文時,就採用了自讀、朗讀和表演相結合的方法。表演能使文字內容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能夠保證學生的積極參與,也便於學生理解、接受文字內容。因為,學生都有表演的慾望,他們會為了演好角色,而主動鑽研文字內容,特別是對於一些疑難字詞,如果他們不理解,他們一定會自己去解決問題。對於理解能力差的學生,通過自己表演或者觀看別人的表演,一定會大大降低理解文字的難度。如:“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一句,如果用講授的方法,基礎差的學生未必能理解,但讓學生表演,效果則大不同了,一看便明白。在表演中,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這樣的學習,便於理解,學習後也不易忘記。

  在表演時,臺下的學生齊讀,臺上的學生根據讀的句子表演,每當表演到會意處,不用老師提示,學生會非常主動地參與進來。比如到“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蘇黃共閱一手卷。”一段時,需要一些道具。學生會心領神會地拿出準備好的東西,有的把用報紙作成的“帽子”、“手卷”和“髯”等,遞給表演的同學。參與度較高,效果比較理想。

  當然,這一堂課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比如讓學生自譯是否需要教師訂正,表演完成之後是否需要讓學生再翻譯一遍等等,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多加嘗試。

愛蓮說課文反思
大道之行也反思總結
相關知識
核舟記反思總結
桃花源記反思總結
湯姆索亞歷險記反思總結
醉翁亭記反思總結
竊讀記反思總結
岳陽樓記反思總結
滿井遊記反思總結
小石潭記反思總結
小石潭記反思總結
我不能忘記祖國反思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