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習的文章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大學,是一個學習的地方,也是我們更容易接觸更多新的知識的時候,因此大學生應該要好好學習,但是很多大學生卻是很難做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供您參考!

  篇1:在大學裡到底應該學什麼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抱怨找不到合意的工作。很多單位又感嘆,找一個稱職的大學生真難。這就形成一個非常大的反差和矛盾。那麼,社會究竟需要怎樣的大學生?我們的大學到底應該培養怎樣的大學生?大學生在大學裡到底該學什麼?

  “大學生的四個Learn”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校長、著名華人社會學家金耀基教授提出來的。 2003年,他應邀來華東師大發表演講,談大學理念。他說,大學生在大學裡應該學習四個Learn。哪四個Learn呢?

  Learn to learn學習如何學習

  Learn to be學習如何做人

  Learn to do學習如何做事

  Learn to together學習如何相處

  Learn to learn學習如何學習

  首先是Learn to learn。大家都知道,到大學來就是學習。但是學什麼呢?這恐怕就不是每一個同學都清楚的了。學專業是當然的了,但是我剛才已經說過,大學是培養博雅之士的地方,所以,學習專業以外的知識也很重要。

  這裡我們會遇到一個“博與約”的問題。博,是博雅;約,是指你能化約一個專業的知識。這兩者之間可能會有點緊張。

  我們現在的家長煞費苦心地考慮高考選什麼專業。你想一個高中生剛剛被應試教育搞得昏頭昏腦的,他搞得清楚自己真正喜歡什麼專業嗎?很多人的選擇只是按照比較世俗的眼光去衡量。比如,以後什麼能賺大錢,什麼比較吃香,就選什麼。但在英、法、德、美,你考進大學的時候完全不分專業,大一大二是通識教育,到大三大四才有所謂的專業供你選擇。也就是說,當你修了很多門課以後,當心靈逐漸豐滿起來,真正發現了你的興趣所在,才開始選擇專業。去發現自己到底喜歡什麼、適合什麼,這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次性的決斷。

  我自己也有體會。至今我很懷念我的大學生活。那時候專業學習比較枯燥。最有趣的,就是坐在圖書館裡面亂看書,亂翻雜誌,然後聽各種各樣相干的乃至不相干的講座。如果你當時問我這些講座有什麼用,我也不知道。但是慢慢地,你的人格,你的心靈,你的知識,就被這樣一個氛圍薰陶出來了。

  好的大學你一進去就會發現,牆上貼滿了各種學術講座的海報,而不是那些實用性的傳單。我在哈佛半年,這個印象太深了。哈佛大學每天各個院系、研究中心的講座加起來有五十多個。以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為例,每週平均3次講座,幾乎隔天1次。哈佛的校報上,僅僅講座的通知就有四大版,非常豐富。那真是讓你自由選擇。一般的講座有20多個聽眾算不錯了,但是氣氛非常熱烈,有充分的討論。那種氛圍就是真正的大學氛圍。

  如何成為博雅之士,在大學裡不用專門去學。我自己作為過來人的體會是:不要管它是什麼知識,只要這個內容你還有一點興趣,只要有名教授來講座,你就一定要去聽。你會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

  博與雅的結合,就是一種有用的知識和好的知識的平衡。今天的社會很實際,都在比較這個有用、那個沒用。我們很多同學也都總想考出個證書,積累些有用的知識。但實際上,真正能夠培養人的心靈的,更重要的,是那些沒有用的知識。我稱之為好的知識。一個博雅的心靈,正是由很多好的知識塑造起來的。現在很多人腦袋裡裝的都是所謂有用的知識。這樣的人發展空間很有限,最多是個一流的技術人才。只有裝滿好的知識的人,才有創造性和想象力。而有用的知識,是不給你想象空間的。它教給你的,是一套規則,而不是如何去突破和創造。所以,我們學東西千萬不要放一個太功利的念頭,這樣才能真正成就大業。

  Learn to be學習如何做人

  下面一點甚至比上面的更重要,就是Learn to be。我們剛才說了,大學要培養博雅之士的氣質。那麼做人,就是大學培養的中心目標。從中西方的傳統來看,這是比學會學習更重要的一個目標。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雙料博士馮象前不久在接受採訪時,講了這樣一段話。他說,美國的法學院,像耶魯,從來不把培養專業人才當作自己的目標。那麼耶魯培養什麼呢?培養的是品質優異的學生。至於他以後是當律師,當法官,還是當總統,乃至去好萊塢寫劇本,都可以是法學院學生的選擇。美國最一流的法學院從來不給學生設定目標。它就是培養一個優秀的、領袖式的人才,這才是它的宗旨。

  那麼國外的大學又怎樣培養貴族呢?真正的貴族,在大學裡面有兩個含義。第一,它要培養你作為貴族的自律精神。牛津、劍橋還有好多歐洲的大學至今還保持了學院的傳統,如國王學院、女王學院、三一學院……學院過的是集體生活,裡面的學生完全是按照訓練貴族的方式培養的。這個訓練就是像清教徒一般地生活,非常辛苦,條件簡陋,紀律像軍隊一般的嚴明。貴族把什麼看得最重要?是榮譽。這個傳統也被西方的大學繼承下來,他們把自己母校的榮譽看得比什麼都重。尤其是私立大學,很大一部分資金來自校友的捐款。為什麼要捐款?因為他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回報。我是哈佛學生,畢業時找到了好工作,這個榮譽是我的母校給我的,所以我要回報。這種榮譽與他一生伴隨。

  第二,你越是貴族,越要關心平民,要和平民打成一片。我在哈佛時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每到週末,幾乎所有哈佛的同學都會自覺地到附近社群去做義工。比如在當地的華人社群裡面,你可以看到很多哈佛的同學在幫助新來的華人移民學英語、如何報稅納稅。我在波士頓的一個教堂參加過英語口語提高班,不用交學費。我的老師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女孩子,畢業於哈佛商學院。她在一個大銀行上班,平時工作非常忙,但是她每週還是抽出兩個半天到教堂來做義工、教英語。我問她為什麼這樣做?她說了兩句話。第一句話是,“這是哈佛的傳統”;第二句話是,“我這一週裡面,只有這兩天是真正在為自己工作,這是我最喜歡的。 ”

  Learn to do學習如何做事

  第三點是Learn to do。要成為貴族,你首先要學會做事。

  我剛才說的都是些大事,鼓勵你們要有大志向。但是正如金字塔不是一天建起的,要能夠做大事,首先要學會做各種各樣的小事。這也是大學特別要薰陶的。

  我們有一些同學,書讀得很好,但有一個能力非常弱,就是不會做事。今天我們很多同學出去找工作,給人的感覺是大事不會做、小事不想做。雖然很多小事可能一學就會,但是很多能力是要積累的。學會做小事,這也是一種能力。現在我們很多大學有各種各樣的志願者團體和活動,還有許多勤工儉學的機會。我一直認為,哪怕你時間再緊,也一定要去參加這些活動。重要的不是你從中得到了什麼金錢上的回報,而是學會做事。這很重要。

  我有幾個博士生是農村來的,家裡比較貧困。為了表明自己會全心學習,就對我說,“老師,我寧願生活苦一點,也堅決不去打工。 ”我對他們說,“你錯了。最出色的學生,書要讀好,工也要打好。這才是好學生。 ”在國外的名校裡面,不管你有錢還是沒錢,絕大多數都打工。比如,就在學校附近的餐館或咖啡館裡做服務員。今天中午是你的同學來給你端菜,晚上就變成你為他服務了。這是很平常的事。通過做這些,他們提升了自己的生活能力,鍛鍊了自己在社會中的生存能力。我常對我的學生說,我中學畢業以後到農村下鄉3年。大學畢業後,我留校做助教,從助教、講師一路做上來,從底層做起,都從小事做起。正因為小事做過了,今天才能成就大事。不要以為不做小事直接就能成就大事。只有一點點做起,每一個細節都有把握,才能做成大事。

  在國外,大學生參加過很多的志願團體、學生社團,乃至各種義工,小事做得就很多了。所以他們一進公司,就非常迅速地適應了公司的節奏。現在同學們都想進大公司,因為大公司收入高、發展前途好。但是公司文化不是大學文化。大學還能容忍散漫、隨便。今天的公司像軍隊一樣,非常嚴謹。越是好的公司越嚴謹,尤其是外企,整個氛圍非常嚴格。你如果要進去,就要適應這種文化。很多時候,這就是從做小事培養起來的。

  波士頓每年到九月份,在中央公園就有一個全市志願團體聯合搞的招新大會,非常熱鬧。全是義工在幫忙,沒有報酬,自己還要貼車費、貼精力。但是這麼多人,他們就是為了鍛鍊自己的能力;而這些經歷,填在求職表上、履歷表上,都是閃光點。

  Learn to together學習如何相處

  最後的一個Learn,就是Learn to together,學會如何與人相處。我們可以發現,今天的社會非常注重團隊精神。不要說公司,就是在大學搞研究,都是形成各種各樣的團隊。有些人很有研究能力,但是不善於與別人交流合作,這就沒法擔當大任。今天在大學裡面,如何學會與別人相處,如何具備團隊精神,這也是我們需要重點培養的。

  我剛才說了,貴族為什麼要在學院裡培養,而不是個人修身養性?因為騎士們打仗不能自說自話,要有嚴格的紀律和合作精神。1995年,我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訪問時,住在聖約翰學院。按照英國的模式,大學不僅有各種專業的院和系,還有學院。這個學院意味著什麼呢?它不是教學和研究機構,而是一個老師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團體,是一個Community社群。聖約翰學院就是這樣。它是一個宿舍,又不僅是宿舍,功能非常豐富。學院裡的人來自不同的專業和不同的國家。除了上課,他們平時的各種活動都是以學院為單位進行的。學生之間的比賽也都是學院與學院之間的較量。學生的榮譽感除了來自學校,還來自所在的學院。教授除了所在的系之外,也屬於某個學院,因為他要和那個學院的學生有交流。香港中文大學也是這個模式。他們有新亞、崇基、逸夫、聯合四大書院。每個學生都歸屬於一個書院。雖然你來自不同系科,在這裡過的卻是完全的集體生活。

  我在聖約翰學院這個集體裡面的感受非常深。每個學生一間房間,雖然不大,但是獨立而舒適。學院規定每個進了學院的學生每年要做一次學術報告,向其他同學介紹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其次,就餐是集體的,每週的菜是事先安排好的。在晚餐時間,除了吃飯,大家就是圍坐在餐桌前自由聊天,參加豐富多彩的體育比賽、興趣協會。也就是說,大學最重要的一課,包括訓練你如何參加社團、組織社團。如果你在大學期間沒有參加過任何社團活動,那麼你的大學生活是有欠缺的。

  今天我們在大學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大學不僅僅是知識的課堂,最重要的是有全面發展的能力。雖然工作不怎麼好找,但是隻要你有足夠的能力,就可以所向披靡。當然,我們讀大學絕不僅僅是為了一份工作,它只是我們美好人生的開端。李白有句話叫“天生我才必有用”。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如何學會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有個性、有品位、有知識、有能力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有專長的人。這才是我們作為大學生的奮鬥目標。

  篇2:上大學好,還是不上大學好

  上大學好,還是不上大學好,隨處可聞這樣的討論。有人會告訴你好,有人會告訴你不好,不同人經歷不同事所得到的結論都會不一樣,單憑一面之詞就下定論似乎太過武斷。

  上過大學的人,有很多人抱怨現在工作不好找,而且待遇極其低。花了幾年的青春,浪費了家裡一大筆錢,換來的卻是畢業後找份工作都困難,還不如那些沒上過大學的人。也難怪,現在的大學生遍地都是,單憑一紙文憑已得不到社會的認同。

  案例一

  英子大學畢業後就職於雲南一家四星級賓館,要求英語、普通話都要過級,試用三個月後轉正做了文員。在賓館孜孜不倦的做了三年,待遇從原來的800元漲到現在的1600元。談起大學,英子感慨萬千。和她從小一起長大的小姐妹們,有的因為家庭條件差中學畢業後就外出打工,學到了過硬的技術,現在月薪已經上萬了。有一個關係好的姐妹高中畢業後也去了雲南,做銷售,工作一年後工資是她現在的一倍。而且還很自由,可以經常去想去的地方開闊眼界,不用死死的呆在一個角落裡。

  我問她為什麼不跳槽,她的回答讓我有點驚訝。她說她什麼都不會,同行的待遇都差不多,跳槽去其他的行業什麼都不會做,又得從頭學起。聽起來沒錯,就有很多人會用這樣的理由來說服自己,然後一邊抱怨一邊繼續工作著。一輩子就這樣庸庸碌碌,富也窮富不了餓也餓不死,大學文憑終究抵不過那些專業技術過硬的人才。

  案例二

  愛情,總會在追尋不現實中凸顯現實。今年20歲的小波,出生在貧窮的農村家庭。16歲那年初中畢業,為了保障弟弟妹妹繼續讀書,他毅然收拾行囊離開大山,想去沿海淘金。經過不懈的努力,小波終於拼到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經濟條件有明顯好轉,看著日漸鼓起的荷包,小波心裡樂開了花。

  25歲那年,小波經人介紹和紅紅認識,直爽的紅紅很快和小波墜入愛河,不久後他們牽手走入了婚姻的殿堂。紅紅很能幹,婚後在小波的支援下她做起了生意。大學營銷畢業的紅紅對做生意是得心應手,生意越做越大,按理說應該值得慶祝。可他們私下卻常常因為點小事意見不好發生爭吵,兩個人的文化程度不一樣,想事處事方法也不一樣,久而久之矛盾就出來了。

  小波說他是個粗人,不懂怎樣去哄女人開心。紅紅大學同學聚會都不會帶上小波一起前去。她家人一直希望她嫁個公務員,說起來也體面,有社會地位。紅紅的人際關係廣,身邊不乏轉悠的人。內憂外患,導致他們最後的結局就是離婚。小波傷心的說,如果當初不是為了保障弟弟妹妹讀書輟學而繼續讀書,上了大學,或許今天他手裡拿的就不是和紅紅的離婚證。

  上大學,有快樂也有憂愁,不上大學,有平庸也有絢爛。上不上大學,真正主導自己人生的,不是像英子那樣擁有蓋了紅戳的大學畢業證;也不是像小波那樣滿是沒上大學的悔恨。沒有上過大學的人,認為上大學以後可以有一番成就,上過大學的人認為荒廢了4年的光陰,出來依舊一事無成。

  不論是否上大學,選擇走每條路都會有坎坷,關鍵看你報著怎麼樣的心態去走。是否上大學,除了堅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以外,只要付出努力,你期盼的未來,就不只是夢。

  篇3:我為什麼要上大學

  文/一凡

  在大學生日益貶值、讀書無用文憑無用論調高漲的今天,為什麼還要上大學呢?我記得微信朋友圈裡有人陳述過,理由一二三的列舉了十多條,大概就是能鍛鍊溝通能力、能積累人脈、能學到知識、有一段美好的回憶等等。

  隨著大學擴招,大學生確實是貶值了,可是我為什麼拼了命都想上大學呢?因為上大學能拿到文憑,學到一技之長求生,是我們農村孩子擺脫窮苦命運的最好機會!

  也許有人會覺得我危言聳聽,我先說一下我小時候的經歷也許大家就會明白了:

  我大姐上初中的時候,穿的是一件類似於制服的淡藍色上衣,一穿就是三年,從初一到初三,無論春夏秋冬。那件衣服是我大姑媽買給我的,媽媽說衣服有點大,等我開學的時候給我買一件合身的。確實有點大,大姐剛上初中的時候衣服長到膝蓋,初中畢業的時候剛好合身。大姑媽說給我買大一點的衣服我能多穿幾年,她家也不富裕。後來我一直沒有等到媽媽答應我的新衣服,記憶中從小學四年級到六年級,三年的春夏秋冬裡就穿了一套校服直至小學畢業。

  二姐上初一的時候鄉想買一條牛仔褲,那時候的牛仔褲是很高大上的。爸爸告訴她,沒錢,想買的話自己背糧食到鎮上去賣,賣得的錢自己拿去買,那一年,二姐12歲。我們家離鎮上趕集的地方單程有13裡。為了照顧我二姐,爸爸給她背的是最值錢的黃豆,價格是大米的2倍玉米的3倍。為了能確保賣黃豆的錢買得到牛仔褲,揹著黃豆臨出門的時候二姐總是說再加點、再加點,直到揹著不走路都搖搖欲墜了,才不甘心的出門。到了鎮上,一稱有20多斤,賣了45塊,牛仔褲要50,少一分都不賣。二姐眼淚婆娑的走了回來,據媽媽說中途眼淚沒有停過。

  記憶中我妹妹成績是不錯的,突然有一天,初中還沒有畢業的她就跑出去打工,輟了學我父母都不知道。我們滿世界的找她,找到後我很生氣,非常生氣,差點打了她,父母對她也是失望透頂。直到有一天,她偷偷的告訴我,因為我在讀高中,家庭負擔重,擔心父母負擔不起,她輟學打工給我讀書,瞬間,我淚流滿面… …

  後來也是如此,讀高中和大學的時候,得到她的很多資助,直至現在,一直覺得虧欠於她!

  我六歲半的時候,媽媽帶我去報名讀書。按規定是7歲才能上小學一年級,差半歲就要多交12塊錢,媽媽沒捨得,然後我就在家裡多放了一年的牛。那時候家裡的牛可是全村最強壯的大公牛,還會頂人。我不敢和它做對,而且人小還拉它不住,所以村裡經常出現我被大水牛拽著跟在它屁股後面哭得蕩氣迴腸的身影。

  7歲的時候某一天,爸爸要我和他去扯黃豆,所謂的扯黃豆就是把地裡的黃豆拔起來捆好揹回家。扯黃豆的地離我家保守估計有11裡,沿途都很荒涼。收黃豆的時候是一年中最酷熱的季節,我用的是大人背的背篼,我人小,適合成人的背篼背在我背上就直接到了膝蓋,走路一不小心都能把自己撞跪到地上去。回家的時候我背了6把黃豆,大約15斤,我記得背起來走路都是搖搖晃晃的。爸爸走得快,我跟不上他的步伐,漸漸的離他越來越遠,直至看不到他的身影。路途上有一個大溝,大約有300米長,兩邊都是很高的溝坎,要是不小心掉下去不死也得殘了。因為心裡緊張和身體超負荷的承重,身體控制不住的顫抖,搖晃得厲害,就怕一不小心掉了下去,我一度以為我要死了,走完那條大溝的時候,我長長的舒了口氣----我居然還活著。因為路遠,路途中有歇氣的地方,可以供人把背篼放下歇口氣再走。可那是供大人用的,有點高,我夠不上。後來實在背不動了,沒辦法我就直接把背篼放在了地上休息,但背篼太重,想走的時候卻不能自己從地上把它背起來了。天漸漸的黑了下來,在那個人煙稀少的小路上,我越想越害怕,恐懼忍不住的油然而生,直至嚇得哭了起來,但是又不敢丟下黃豆自己回家。後來爸爸看我一直沒來,返回來找我,當時看到他,感覺像是看到了救世主,瞬間覺得他那偏矮的身軀當時是最高大的身影了。

  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新買了一隻鉛筆,兩毛錢,爸爸說要省著用,最好用一個學期。我很珍惜,把筆尖削得粗粗的,以期能多用一段時間。但很不幸,鉛筆第二天就被偷了,沒了筆,家庭作業都做不成,但又不敢向爸爸再要錢買。當時家裡住的是土牆房,做作業是把作業本放在一張膝蓋高的小板凳上蹲在地上寫,沒有了鉛筆,只能蹲在地上望著作業本發呆。無計可施的時候我自作聰明的想了一個苦肉計:用拳頭硬生生將自己的鼻子打得鮮血長流,等我爸爸回家的時候,我把流血的鼻子炫耀了一下之後的騙他說自己掉溝裡摔了,順便也把鉛筆給摔丟了,現在沒鉛筆做作業。我如願以償的得到了兩毛錢買了一支新鉛筆,代價就是現在鼻子都還會莫名其妙地流血。

  四年級的時候,每天都是爺爺在家做飯,那時候家裡是沒有什麼蔬菜的,肉類是過年才有的奢侈品,中午回家吃飯,我和二姐要先去山上挖洋芋來做菜。為了節約時間,挖回來的洋芋洗淨後,放在鍋里加上水加上油,只等煮熟了就吃。家裡沒有鐘錶,不知道時間,看見門口有很多學生從經過去上學,心裡就開始慌張,以為要遲到了,等不及洋芋煮熟,將就泡了點洋芋湯隨便吃兩碗飯,急匆匆的就趕去上學了。下午放學,要趕去石山和爸媽一起打石沙。爸媽把從石山上的炸下來的大石頭用鐵錘錘成10釐米以下的石塊,我和姐姐妹妹們負責把這些石塊用撮箕抬進碎沙機,打成建築用的細沙。每天放學吃點冷飯就急匆匆的趕去幫忙,要忙到晚上十一二點鐘,回來累得動都不想動,累極了的時候晚飯都不吃倒頭就睡。

  第二天繼續迴圈,早上上課,中午挖土豆,下午放學後要趕去石山幫忙。也許有人會想,為什麼不一次多挖點土豆第二天就可以不去挖了呢?原因一是路遠要爬幾個坡,時間來不及,不然下午上課要遲到;二是多了背不動,除了土豆,葉子也要揹回家餵豬的。所以每天挖的土豆只能夠當天吃。

  那時候最大的願望就是放學後能坐在電視機前看看每天17:30大風車放映廳裡的動畫片——足球小子!

  因為要幫忙幹農活,睡眠時間都不足,更沒有沒有時間做家庭作業,一段時間以後,我積累了好多的家庭作業沒做,一直不錯的成績也下滑了不少。老師說我成績好驕傲導致成績下降,然後在某一天放學的時候沒讓我回家,把我留了下來,特意找了一根有兩個大拇指粗的竹竿,當著同學們的面翻開我的家庭作業本,沒做一道題就是一棍子。我有多少題沒做現在是忘記了,只記得手腫得一個星期不能拿筷子吃飯。

  我們是沒有周末和寒暑假的,甚至很害怕週末和寒暑假,因為總是有幹不完的活,國慶是收稻穀、五一是收油菜、春節是種土豆……

  上初一的時候,媽媽找了一份補路的工作。補的就是那種泥巴路,大車過後會坑坑窪窪的,補路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拿石頭把坑鋪平,300塊一個月,平均一天10塊錢,由我們那的一個水泥廠發工資。只要是週末和寒暑假,我都得去頂班,頂班就是頂替我媽媽補路,我媽媽好有時間去種莊稼或幹其他的活,不然養不活一家人。這一頂班就是從初一到高一,一頂就是四年,期間不分五一中秋國慶那些節假日的,只要是週末和寒暑假就必須到崗。烈日炎炎的夏天,頂著高溫走到補路的地點衣服早已被汗水溼透,空曠的路上根本沒有遮陰之地,一抬石頭汗水順著衣服往下滴,要是碰上一場大雨,落湯雞的下場是免不了的。寒風刺骨的冬天,即使帶著手套,也會凍得滿手的裂口和滿腳的凍瘡,手和腳沒有一處是完好的。

  初二的時候,為了省30塊錢的住宿費,爸媽讓我走讀。學校離我家有12裡,每天早上我要從家走路去學校,放學後又從學校走回家裡。那時候人小,走12里路要花一個半小時,往返就是24裡,三個小時。學校7:20就要上早讀,所以在5:20前我就得起床生火,然後熱剩飯飯或者是煮麵條當早餐,那時候沒有電磁爐煤氣這些東西的。冬天的時候,走到學校天都還不亮。因為我沒有表不知道時間,媽媽有家裡的唯一一塊表,所以總是她叫我我起床,連累得她也睡不好。那時候我很怕鬼,每次打著電筒走過路途中的一片墳地的時候總是屁滾尿流的落荒而逃,在那片墳地不知都摔了多少跟頭。遇到下雨的時候,溼衣服溼鞋子裹在身上也得堅持一天。而且因為睡眠不足,學習效率很低。

  初三的時候,那時候流行情深深雨濛濛、F4,追星已經很普遍,好多同學都是穿得很漂亮很帥氣了。我還記得當時我穿的是解放鞋,剃了一個光頭,要多土有多土。高中時候初追初中同桌四年半沒追到,可能就是當初形象過於惡劣造的孽。

  說道這裡,或許我應該對父母有些怨氣的。但相反,我很感激他們,感謝他們在那些艱難的歲月裡為我們做的一切!

  我爸爸在水泥廠上班,三班倒,就是工作8小時,休息16個小時。但我爸爸為了多掙點錢,上兩個班,也就是說上16小時休息8小時,每天如此。在休息的8小時裡,還要去地裡幫我媽媽幹活,平均每天只能睡4、5個小時。在那個時代,機械化程度是很低的,所有的生產出來的水泥,那是一鍬一鍬給剷出來的。所以,在我小時候的印象裡,爸爸一直是灰不溜揪的,眉毛上都掛滿了水泥,隨便往他身上任何一個位置一拍,灰塵漫天啊!

  媽媽也不輕鬆,家裡兄弟姐妹多,土地少,種的糧食不夠吃,就去討別人家地來種。種子、肥料、春種秋收等等人家是一概不管的,等到收穫的時候,地裡收穫的糧食是一家一半,比如你收穫了10袋玉米,要分人家5袋,種子肥料人工等等是不會給你除開,包含在自己的五袋糧食裡的,而且不能作弊,人家會站在邊上監督。因為種的地寬,媽媽總是天微亮就出門,天黑不見五指才會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那時候滿村的人都吃完晚飯該睡覺了。媽媽的早餐一般就是熱飯吃,把昨夜的剩飯放點糟辣椒,有油就放點,沒有就放點鹽和糟辣椒就行,吃飽後把剩餘的裝進飯盒,帶到地裡當做午餐。地裡螞蟻昆蟲多,必須要蓋好蓋子以免弄髒,但蓋了蓋子後,溫度高,到中午已經有了餿味。但是媽媽勞動量過大體力消耗過快,餓慌了也管不了那麼多,將就下嚥了。

  他們年輕的時候勞累過度,到現在都還是一身的勞傷病!

  有一天,在幹活的時候,爸爸突然指著我們家的那一大片土地,告訴我說:“你要是不好好讀書考上大學,你就接我的班,咱們家所有的土地以後就歸你了,你要負責把它侍弄好養活這個家!”

  望著那一大片青綠色的玉米、高粱、黃豆,瞬間壓力是撲面滾滾而來。當時我就在心裡發誓,老子一定要考上大學,脫離這一片苦海,擺脫將來還要做農民的命運!

  是的,這就是我考大學的根本原因。我考大學,就是要擺脫命運的枷鎖、超越那籠罩於我頭上的桎梏、打破面朝黃土背朝天為了生活苦苦掙扎的命運、逃離這世世代代都要做農民的牢籠、為自己博的一個更寬廣的前程!,這就是我考大學的目的。

  前段時間朋友圈的一條帖子很火,說不讀大學後悔,讀了大學更後悔!並列舉主人公“我”和成績最差的張二狗同志做對比,相信大家都看過。

  這就是標準的坐著說話不腰疼。主人公在辦公室吹著空調的時候是否體會過張二狗頂著火紅的太陽冒著隨時中暑的危險汗流浹背的辛苦勞作;主人公在辦公室圍著取暖器的時候是否體會過張二狗在冽冽寒風中滿手裂口滿腳凍瘡的站在正在建的建築物上小心翼翼的工作生怕一不小心摔下來就會命喪黃泉;主人公下班後去吃宵夜瀟灑的時候是否體會過張二狗為了多掙點加班費償還自己在鄉下修房子欠的債務而夜以繼日的工作累得坐著都能睡著;主人公是否體會過逢年過節自己開著車回家的時候張二狗只能過年的時候要排一晚上的隊買票然後要在火車上站兩天兩夜才能到家……

  我們的農村人,現在教育孩子還會說,現在不好好讀書,長大以後就會像張二狗一樣!聰明點的孩子都會表態:我才不要當張二狗。現在的農村,還有很多“張二狗”存在,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他們的生活。隨著男女性別比例逐年擴大,似乎很多的張二狗很難找到老婆了。

  有一句話到現在還記憶尤深:沒有傘的孩子,下雨的時候只能努力的向前奔跑。我奔跑了,有了一份正式穩定的工作,沒有做那傳說中的張二狗,擺脫了張二狗傳說中的幸福生活。

  我真的很慶幸我讀了大學,拿到了文憑,學到了一技之長,學到了在這個社會上,除了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在地裡刨食以外的生存的本領。

  

大學學習生活感悟文章
懷念大學的畢業季勵志視訊
相關知識
大學學習的文章
大學鼓勵學習的文章
有關於激勵學習的文章
關於大學愛情的文章
大學入學感想的文章
有關激勵學習的文章
激勵自己好好學習的文章
我的大學生活的文章
大學英語的文章
學習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