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道德教育功能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8日

  縱觀歷史舞臺,太極拳在其中是一枝獨秀,太極拳不僅有神奇的養生功能,還有超強的技擊功能。太極拳的好處是強身健體,太極拳的特點是中正安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太極拳對現代人有特殊的意義,每個人練習的目的不同,練出來的效果也不同,但是太極拳對現代人都有教育的功能。

  一、虛靜之於審美

  練習太極拳,講究一個“靜”字。太極拳名家馮志強認為“練拳要從無極始,虛實開合認真求。練拳的時候,沒有太極、沒有陰陽的時候就是無極,這就是‘靜’”。

  首先是“心靜”,心不靜則不專,要求練習者凝耳韻,“忘聲返聽”,不為外界聲音所吸引,和周圍環境脫開,心靜神寧、摒除雜念、進入到一心練拳的狀態。也就是達到一種對外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太極狀態。

  其次是身“竟”,初學者要以慢為主,將氣沉于丹田,大腦中樞神經要保持興奮與抑制,達到動靜結合。

  靜,可以使人從急躁與功利、多欲與多思中超脫出來,進入精純不二的境界,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自由與快感。

  特別是當太極拳的練習者達到第三階段即神明階段時,人就從以前的“調身、調息、調心這三調進入忘身、忘息、忘心這三忘,達到所謂神遇、心聽和形無意、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

  這種快感與老子美學中的“致虛極”,“守靜篤”,“滌除玄鑑”很相似,是一種審美的愉悅,即美感。

  美感是一種不計較利害得失的快感,美感不涉及人的自私慾望,在審美中人必定會超出自己狹隘的自私目的,也不會被使用目的所迷惑。

  在達到一定境界的太極拳大師那裡,打一套拳就像創作一件藝術作品一樣令人舒心暢神。

  其實,這就是太極拳的超越世俗的美感狀態。在太極拳的演練中,能達到審美狀態,就是瀟灑出塵、超然物表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演練者能體味到精神的清高與內在精神的感召。

  “正是這種感召把人提升到普遍塵世的存在處境之上,使人覺察到自己的崇高精神與人格力量。美的光輝是照耀人們心靈的燈塔。”

  進入審美狀態的太極拳演練者可以喚醒自己心中積蓄的偉大力量,所以,當他們進入脫俗的審美狀態,成為審美的人時,他們也行走在道德的道路上。

  二、中正之於無私

  “立身中正”是太極拳練習者應遵循的原則之一。《論初學太極拳易犯的毛病***上***》一文中寫道:“傳統楊式太極拳,自陳長興以下經歷楊氏三代,在流傳至今的近兩百年的時間裡,始終保持了“立身中正”的獨特風格。

  其它如陳式、吳式、武式、孫式等太極拳,凡是經久流傳不衰各學派,儘管架有大小,勢有不同,卻也無不遵循清初王宗嶽《太極拳論》中,‘立如平準,活似車輪’的基本要求。”

  “立身中正”是使人體運動時下盤穩固的基本條件之一。如“盤手時直身豎項,則精神提得起。立身不偏不倚,下盤穩固,就不易被對手牽動。”左蹬腳時,身體處於正面,不能偏於正面,也不能倚托其他輔助物體。

  如封似閉時,“身體上下保持正直,臀部不要外凸,兩臂隨身體後坐回收,兩肩不要聳起。”退步跨虎時,“右腳向後方退步時,要與上體轉動同時進行。上體要保持正直,不可左右搖晃,前俯後仰。”

  立身中正,也就是說以脊柱作為中心,上體保持正直,正而不偏,不歪邪俯仰,不使身體各部失中,四肢動作無論如何轉換,左旋、右轉,自頭部至軀幹始終須形成一條垂直線。外形正了才能安舒,氣正了才能心胸開闊,心不斜。

  “立身中正”雖然是直接地從肉體上要求人的正直,但是它卻間接地從精神上也要求著人的無偏***私***。為什麼呢?首先是因為身體是表現自我的載體,是精神的象,它感性地顯現著人的精神。

  如果我們不想陷入不道德的境地,我們必須通過意念控制我們的身體。其次,從文字學上看,立身中正的“中”在中國古代的基本含義就是“正”。朱熹在《四書集註》中寫道:“中者,不偏不倚。”

  中國現代美學家陳望衡先生認為,“《周易》中的‘中’在倫理學上也有公正的意思。”方東美先生認為,大抵孔子及其他儒家所謂“中”,都是指著大公無私的生命精神。

  再次,是因為太極拳要求形神兼備,“立身中正”包括身正、心正與意正,強調意到心到身到。身正以意正為前提,意念在控制我們使我們身正時,也同時使人們的精神達於正直。

  故真正的太極大師不僅立身中正,而且神亦中正。精神上的中正就是無私,也可以說是公正。公正是古希臘四大美德之一,並且被認為是美德的總彙。古希臘流行這樣的諺語:“公正不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德性的整體。”

  因為有了這種美德的人,他不僅能以德性對待自己,而且也以德性對待他人。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說,“立身中正”是一種道德體操,它以肉身的形式要求著高尚的內涵從而提升著我們的精神。

  三、均衡之於和諧

  《張三丰太極行功說》認為,“太極行功,功在調和陰陽,交合神氣”。餘功保認為,“太極拳的一招一式,練的就是陰陽,所有動作都是圍繞陰陽元素來設定的。太極拳論,說的就是陰陽關係的理論,太極拳勢,就是陰陽變化的結構。”

  太極拳演練中的陰陽的變化其實就是陰陽均衡的問題,如動作上有節奏快慢、空間方位上的平衡,勁路上有剛柔、輕重等力量的平衡,意念上有動靜、虛實等方面的平衡。

  太極拳中的平衡是動態的平衡,並且意念上的平衡即形與意的平衡是高層次的平衡,因為這種平衡是一種內和諧狀態。

  因此,太極拳在演練時,特別強調“內外兼修”和“形神兼備”。內外統一、形意相隨是太極拳的一大特質。太極拳是形意相合的拳。如鬆,不僅要求身體放鬆,鬆肩、臟腑放鬆,而且要求意鬆。

  陳鑫《拳論》說:打拳心為主,五官百骸無不聽命。心欲左右更迭執行,則左右手足即更迭執行;心欲用纏絲勁順轉圈,則左右手即用纏絲勁順轉圈;心欲沉肘壓肩,肘即沉、肩即壓心欲屈兩膝,兩膝即屈。

  此皆心意與動作的關係。孫式太極拳的創立者孫祿堂認為練拳時要從其規矩,順其自然,外不成於形式,內不悖於神氣,外面形式之順,即內中神氣之和;外面形式之正,即內中意氣之中。

  故見其外,知其內,成於內,形於外,即內外合而為一。太極拳名家孫劍雲認為,練拳要講究內外三合。即在肩與膝合、肘與胯合、足與手合的基礎上達於心與意合、意與力合、力與氣合。

  打太極拳時,如果內外相背、形意不合的話,太極拳的演練者就像做廣播體操一樣,只是形態上在鍛鍊,動作缺乏神韻。

  形意相合就是形與意的和諧。和諧是太極拳的最高境界。餘功保認為,“太極拳的風格可以開展,可以緊湊;太極拳的動作可以‘剛三柔七’,也可以‘剛七柔三‘,太極拳的節奏可以行雲流水,也可以起承轉合、收發蓄放。

  但太極拳不能不和諧。”太極拳講求動靜、開合、收放、進退的陰陽相濟;太極拳講求形體外動與意識內靜的結合;太極拳講求拳路整體以渾圓為本,招式皆由圓周弧狀為主。

  太極拳本質上講,就是一種生存、生活的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的最高原原則是“和諧”。即各種因素在同一系統中如何和諧相處,達到系統的整體平衡。

  所以說,和諧是太極拳的主旋律,長期練習太極拳有助於身體的和諧。《黃帝內經》的講習者曲黎敏認為,路怒一族多與身體內的不和諧有關,易怒之人是因為腎精不足。

  五臟六俯和諧的男人是氣宇軒昂的,五臟六俯和諧的女人是溫柔敦厚的。形意相合的太極拳有助於人這一小宇宙的和諧。只有小宇宙和諧了,大宇宙的和諧才有可能實現。

 

太極拳的道德教育功能
怎樣練好太極拳推手
相關知識
太極拳的道德教育功能
太極拳的道德教育功能
太極的三大道德教育功能
太極拳的醫療保健功能
傳統陳式太極拳的健身養生功能
小學生應加強的道德教育禮儀
談太極拳的啟蒙教學
初級太極拳的視訊教學
陳式太極拳的視訊教學
太極拳的三大基本功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