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溼氣怎麼治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體內溼氣重怎麼祛除?生活中我們常聽到體內溼,而我們在陰溼的地方呆的時間久後,會因為溼氣侵襲而感覺身體不適。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中醫溼氣治療的方法。

  中醫溼氣治療的方法

  1、運動鍛鍊祛除體內溼氣

  體內溼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溼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症。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迴圈,增加水分代謝。

  2、日常保健祛除體內溼氣

  我們人體內產生溼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溼、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溼氣入侵體內。

  日常生活中應留心下列事項:

  1、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溼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

  2、潮溼下雨天減少外出。

  3、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溼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

  4、房間內的溼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如果外界溼氣也很重,還可以開啟風扇、空調,藉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3、食療方法祛除體內溼氣

  1、竹蓀絲瓜湯

  絲瓜獨有的干擾素誘生劑,可刺激肌體產生干擾素,起到抗病毒、防癌抗癌的作用。竹蓀是一種名貴的食用菌,具有補氣養陰、潤肺止咳、清熱利溼的功能。絲瓜同竹蓀二者結合做湯尤其適宜炎熱夏季食用,能起到清熱解暑除溼之功效,不失為酷暑炎夏的一道美味佳餚。

  2、薏米紅豆粥

  用薏米,紅豆,混合放入鍋中煮,直到薏米爛熟,加入紅糖或者冰糖就可以吃了。薏米和紅豆都是祛溼健脾的食物,還可以減肥,二者煮粥對祛除溼熱有很好的效果,可以說是祛溼熱最好的食療方。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煮薏米紅豆粥不要加大米,這樣雖然會增加美味,但會大大降低它的祛溼熱功效。

  體內溼氣重的表現

  1、體內溼氣重的表現——頭部

  《內經》裡講“因於溼,首如裹。”當溼邪最初侵襲身體時,可呈現頭昏沉重地,像裹著一塊布;身體困重,四肢沉重,渾身不舒適,似乎身上附著重物。此外,還會有發熱、微微怕冷怕風,流清鼻涕等表溼證。

  2、體內溼氣重的表現——關節

  當溼邪傷及到關節時,部分氣血執行不暢,會有四肢關節痠痛沉重,關節屈伸不利等表現。

  3、體內溼氣重的表現——消化效果

  溼邪困擾脾臟,危害其正常運化效果,會表現出胸悶腹脹、食慾欠佳、飯量降到、不成形等。而因脾虛運化不利而致使“內溼”時,還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倦怠乏力等氣虛、溼困的表現。

  4、體內溼氣重的表現——小便及婦女帶下

  溼邪還有一個特徵也是“趨下”,輕易傷及人的腰以下部位。小便混濁、大便溏洩、婦女白帶過多、陰部瘙癢等特徵都相對經典。

  5、體內溼氣重的表現——舌苔

  舌苔厚膩是溼病的經典表現,它常在機體還沒有表現出突出病態態勢時就有所表現。看舌苔以清晨剛起床的最為準確。

  4個壞習慣加重體內溼氣

  1、口味重。腸胃功能好壞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油膩、過鹹、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反應。

  2、睡不夠。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就是脾虛的症狀,睡好覺也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建議每天晚上11點前就睡覺,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你的睡眠質量更高。

  3、愛吃涼。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激凌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因此不易過量食用,烹調時最好加入蔥、姜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

  4、喝大酒。這是加重“溼毒”的關鍵因素,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溼邪,因此酒精儘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澆愁。

猜您感興趣:

中醫通過什麼調氣血
中醫怎麼治療精神病
相關知識
中醫溼氣怎麼治
中醫早洩怎麼治
中醫咽炎怎麼治
中醫口臭怎麼治療
中醫便祕怎麼治療效果好
中醫近視怎麼治
中醫哮喘怎麼治療
中醫便祕怎麼治療
中醫打嗝怎麼治療
中醫失眠怎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