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鍛鍊與培養太極拳內勁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太極拳內勁功力是考查一個拳手的必檢之課,是衡量一個太極技擊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標誌。太極拳內勁該怎樣去鍛鍊與培養呢?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1、意氣為主帥

  在太極拳演練中,用意念引導動作,用意念引導放鬆,也要以意行氣,引導內氣的集聚,引導內勁的執行。從而形成始而意動、繼而內動、然後行動,使之內外臺一,開合有致。

  《十三勢行工歌》中說:“意氣君來骨肉臣。”武禹襄解釋為:“心為令,氣為旗,意為帥,身為驅使”,都說明了太極拳“以意行氣”,由內向外的道理。

  2、鬆柔是關鍵

  只有由內向外做到整體的放鬆,使周身關節張開,氣血周流無滯,才能在丹田處集聚內氣,以意引氣,把內氣執行到關節、肌膚,貫注四周,形成內勁,只有放鬆,才能產生內勁。

  太極拳的內勁,是在肢體放鬆的狀態下,通過鬆柔的螺旋形運動完成的,是極為輕柔。富有彈性,藏蘊於體內,含蓄而隱匿,不彰顯外露的。鬆柔是鍛鍊內勁的關鍵。

  3、協調連貫是保證

  內勁的運轉。在拳勢的執行中應該無時不在,做到節節貫穿,勢勢相連,處處合住。這是內勁運轉的保證。

  節節貫穿,肢體的協調必須以腰為軸。上肢動作以腰帶背,以肩帶肘,以肘帶手。下肢動作則以腰帶胯。以胯帶膝,以膝帶足,只有肢體動作節節貫穿,才能使氣血暢通,內勁順達。

  勢勢相連,前一個動作結束,就是下一個動作豹開始,勢問的銜接轉換要有蓄髮,要圓順,連綿不斷,形成勢勢相連。勢間轉換使內勁漸充,復歸往來。

  處處合住,每一個技術動作運轉到位,都要形成定勢,一勢即成,是一身備五弓,五弓合一是外形沉穩,體內貫勁,靜如山嶽,動如江河,形成全身整體合勁的過程。

  只有肢體動作協調連貫,才能使內勁隨拳勢的運轉忽隱忽現,無時不在。

  怎樣快速提高太極拳內勁

  一代太極大師陳照奎先生曾說:“沒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麼技巧也不頂用,關鍵是出功夫。”這裡講的“功夫”就是內勁功力。從所周知太極拳除養生外,還具有較強的技擊作用。技擊正是靠內勁功力來達到其目的的。像張三丰祖師名垂千古,楊氏三代在近代威顯武林,陳家溝也不乏繼往開來之人,這都是靠內勁功力顯名創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極拳講究功夫與技巧,功力是技術的基礎,而技巧又是內勁功力發揮得恰到好處的保證。所以我們練習太極拳技擊,必須培植內勁功力。如果訓練內勁,達到具有隨心所欲的高強功力,加之配合以無極和太極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極拳內勁功力是考查一個拳手的必檢之課,是衡量一個太極技擊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標誌。一個太極拳手必須精通一門***一式***太極拳,並融合多式太極拳或其他拳術之精華,互相吸收,方能成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極拳家不只熟悉一門拳術,他觸類旁通,把其他拳術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機械地把他劃歸為哪一類太極拳。在練習太極拳時各自會形成一個獨特風格,這樣就產生出陳、楊、吳、武、孫等多式太極拳,還包括現在整理的趙堡太極及武當太極。太極拳的演變絕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們互相溶合滲透,吸收變通以至改造創新。

  正因為如此,太極拳的發明是歷史文化***傳統武術***積澱後,經智者、高手、賢哲們編創,把太極陰陽學說全面地結合於人身、肢體的運動。太極拳內勁在內不在外,它是在長期通過意識統率下,使呼吸與動作相結合鍛鍊,在精神意念貫注之中,體內形成的一種既沉重又輕靈,既剛硬又柔軟的勁力。也就是說,太極拳的內勁是通過技擊性專項訓練,即在技擊攻防意識的指揮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種調和有序動作,動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點、線,在不同情況下,能快能慢,空間路線可長可短***通常是走圓弧形***,動作幅度可大可小體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勁驟發。這種可剛可柔的太極內勁,練時運勁柔和,而發落到點則剛強。因此,太極拳的內勁帶有剛的一面,這是太極拳的內勁帶有剛的一面,這是太極拳內勁質量的剛,不是硬、蠻、呆的無變化的拙力之剛,是積柔成剛,剛柔相濟。

  正如《拳經》曰:“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此“剛”是隨機隨勢迅速地將隱蓄於體內的全身之力聚於一點,在剎那間迅如奔雷地爆發出來,這種力不是發後斷勁的,而是變柔和之力繼續運動。太極拳的這種內勁是在內力鬆柔的基礎上,經過有規律的長期訓練獲得。當具有了一定的剛力基礎,再把內勁功力過渡到動作自然、輕鬆的技巧之中。長時間的習練柔化運動,久而久之便練得棚勁彈力隨心用,胸腰疊化隨氣行。

  我們再看看武術的一般勁力。它也是通過肢體的運動表現出來的一種力。這種力量也是在意識支配下,通過氣息吐納和肌肉舒縮有序化的配合而產生的。意識支配是指神經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對氣息吐納和肌肉舒縮按照武術技擊動作的一定順序和規格,同時起動同步執行,同時到達一定部位。太極拳的內勁,正是按照這一勁力原理,通過由內及外的訓練培養出來的,它不同於外家拳由剛硬、直出、快猛、吐氣開聲等訓練方式而獲得的勁力。太極拳是由緩慢、輕鬆、柔和、曲旋,並通過走螺旋、劃圓疑難、腕纏絲、胸腰伸長疊化而由內到外產生勁力。

  太極內勁特別注重內中意識的鍛鍊,主張“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經的指導又有獨特的執行路線,再配以肢體的圓運動,練就一種混圓一體的圓勻力場。活動在這個圓勻力場內的身體就是一個不凹不凸的太極體,且是應付一切外來侵入的變化無端的圓形體。時時慢練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發的攻防意識,形成以棚、履、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為主要特色的勁路,加以靈活多變的和、眼、身勁、步的同步習練,從而顯示出太極拳獨到的攻防技擊特色。

  太極拳內勁中的剛發,是在得機得勢時,即“中實”之後的突發,這時內勁的來源是靠後足蹬地的反作用力推動整體,在後足蹬地發內力的瞬間,後胯往下坐,前腿臏骨向前指,前腳猛然往下一沉,壓縮橫膈臘膜,使腹腔突然膨脹,肚皮繃緊,好像一在塊石頭落入水中,一下子把水濺物很高。要求小腹突然一震,腰部用力,這時是力由腳起,集中於腰腎,意念經脊骨、膻中,再經肩井佈於兩膊,達於手指。這樣發力,實際上是在瞬間調動和集中全身各處潛在的強大的內功力量,恰好對準其被引化落空的不平衡處,如鐳射衝射出去,這種高壓式的內勁功力,是無堅不摧的。發勁時必須做到沉著鬆淨,專注一方,腰脊用力,前腿弓,後腿蹬,腳趾抓地,上下相隨,完整而富有彈性,即將全身所蓄之戲一呼即出,由腳而腿而腰至於肩、肘、手,疾似電掣,三節齊到力增加。

  在懂得原理後,我們在平日的行功走架以及推手鍛鍊時,就必須遵照上述原理,反反覆覆多次練習,由運勁、發勁,節節貫串地把剛勁練熟,有意識地整體行動。學發勁也吊慢到快,由快到熟,由熟到隨必所欲。太極拳除適時的剛發外,更多的是以小力勝大力,以慢勝快。它的柔化原理,即以柔克剛過程也就是一種靈活、輕便、敏捷而力整的內勁的體用。固然這種內勁力度不一定要強大於對方之力,甚至比對方力小,但運用太極原理和技巧,可以擊倒對方而達到制勝之目的。

  太極拳手與對方接手時,總是先用比對方弱小的力去棚住,然後順著對方力的方向粘化。這樣既不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又能借對方之力,運用合力來打擊對方。通常用手、腕、小臂去搭接對方。通過極為靈敏的反應,用手纏絲,臂腕轉動、滾卷,粘隨上對方拳腳,順其力進身。一般是塌腰、收腰、坐胯、轉腳,在對方剛猛、短驟之力將盡時,我迅速發力反擊。反擊時,我迅速發力反擊。反擊時的特點是大接觸對方身體後開始伸臂發勁,而發勁則是在與對方相接觸時刻制敵,力不是瞬間快發快收,而是要使對方身體產生傾斜換重,這種柔運驟發隨即柔運的特殊勁力能使對方陷入我的控制之中。

  與此同時自身是以分清虛實和重心偏移不來產生偏心力矩作為力量源泉。也就是說,太極拳的虛實一定要掌握分寸,虛實變化產生重心移動這是產生動力的基礎。上面所述的前弓後蹬發勁要快,始終注意自身重心下降和平衡,這樣就是靠兩腳的移動,隨時地變換虛實,並協調身、手等各部位,以保證身體平衡和偏心力矩打擊對方。

  培養太極拳內勁是平時日積月累不斷地鍛鍊而逐步提高的,具體訓練方法是中各自師傳基礎上,廣泛吸收現代成功經驗,明白和掌握其中的力學原理,先從盤架子入手,掌握呼吸、意念與吶勁的直接關係,認識它們三者缺一不可的重要性。再花時間下氣力,按照上述體會,遵循太極拳法則,選擇個別動作,逐個逐個認真練習,練出功力來,切莫囫圇吞棗。加強推手練習,多做發力訓練,把太極拳技藝提高到一個新層次。
 

太極勁和太極拳勁
如何鍛鍊與培養太極拳內勁
相關知識
如何鍛鍊與培養太極拳內勁
如何鍛鍊與培養太極拳內勁
如何掌握與理解太極拳的柔
如何培養太極拳的氣
白領如何鍛鍊身體養生
陳氏太極拳內勁之培養與運用
太極拳內勁功力訓練法要如何做
如何減緩和避免太極拳時出現的氣短
太極拳內勁功力訓練法要如何做***2***
如何正確的修練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