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的養殖技術及繁殖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青蛙是兩棲綱蛙科動物的統稱,青蛙在我國分佈廣泛。那麼青蛙如何養殖?下面小編整理了青蛙的養殖技術,一起來看看吧。

  青蛙的養殖技術

  養殖池的建造

  青蛙養殖池分為產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選擇既潮溼又溫暖避陽的地方,以長形水泥池或土池為宜。野外大池4×6米為一單池,池壁最好抹上水泥,池底仍留泥土;庭院小池一般1×1.5米至2米為宜,池深一般1米,設有灌水孔和排水道,水深20~50釐米。池面必須設有遮蔭板。一般每平方米可飼養40只成蛙。青蛙養殖池採用土池、磚池、稻田均可,關鍵在於防逃。有條件者可砌磚圍牆,亦可網圍,一般1~1.2米高。池中水深30~60釐米,水中央或向陽的一邊堆成土堆供青蛙陸上棲息地,而且約佔全汙的1/3。土堆上種植青草或農作物。池水中投入少量漂浮性水草。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陸地面積,供變態後的幼蛙登陸。蝌蚪池以水泥池為好,池壁坡度宜緩,以供蝌蚪棲息。

  青蛙飼養管理

  1、蝌蚪的飼養管理

  食用青蛙人工飼養必須從人工採卵後養育孵化,出膜後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網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養600~800尾。蝌蚪孵出後第4天開始人工投餌,蝌蚪需經一週飼養後移入飼養池。大約20~30天后逐步以紅蟲、水蚤、蠅蛆為主食,也可以豆漿、豆渣、豆餅粉、小球藻為主食,加喂一定的魚粉可促其生長。一般每萬尾用15個熟雞蛋揉碎帶水潑喂1~2次。第5天后,改用豆漿、麥麩、豆腐渣配合飼料或米糠及魚粉等飼料,每天投入1~2次,飼料投放在餌料臺上,粉末狀餌料先用水調成粘稠狀再潑喂。

  蝌蚪的管理:當發現池水中有氣泡或水質有腐臭味時要立即換新水,一般每3天換一次,天氣乾旱多日,連續高溫時,每2天換一次水。

  變態期管理:蛙卵孵化後70天左右變成為幼蛙。蝌蚪從出現前肢到完全變態的這一階段時期主要靠吸收尾部供給,靠肺呼吸空氣,並開始躍出水面登陸棲息,當有90%以上蝌蚪變為幼蛙時,即可移入幼蛙池飼養。

  2、幼蛙的飼養管理

  ①強化馴養:用高密度集中圈養可按每平方米100~150只的密度,圈養在內壁光滑,高度1 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釐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餌料臺,池內不設陸地,迫使幼蛙上臺集中採食和棲息。

  ②誘餌馴食:先用鮮活誘餌料喂1~2天,第3 天開始在誘餌中新增20%的人工飼料,以後逐日加大比例,10天后增加到80%“活餌”料,主要有蚯蚓、蠅蛆、小魚蝦、昆蟲、蠍牛和泥鰍等;“死餌”是指蠶蛹幹、動物內臟及配合飼料等。以動帶靜,“死餌”活化,最後過度到完全攝食人工餌料。同時要求投料定時、定量、定位。投料時間,春、秋季在中午前後,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每次投料要在1小時左右幼蛙吃完。體重50克以下的幼蛙投餌量應占體重的6~8%;體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餌量應占體重的8~10%。餌料要求新鮮、乾淨和富有營養。

  ③篩選分級與分養:幼蛙馴養20~30天時,應放乾池水,並將大規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只密度轉入成蛙池飼養;小規格幼蛙仍留原池馴養。採用飼餌、室內立體、多層箱籠密集養殖,是養殖青蛙的一種新方法。將青蛙養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進行小型養殖產量極高,每平方米可養殖數百隻,一般從孵化到成蛙,只需5個月時間。

  3、成蛙的飼養管理

  幼蛙轉入成蛙池後,青蛙攝食量大,生長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產量的重要時期,除供應充足的餌料,蝌蚪變態成蛙時即需增加動物性飼料的飼餵,主要是人工培養的蠅蛆、蚯蚓、紅蟲、球藻水蚤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餌。在活餌不足的情況下,可搭配混合飼料,如用菜子餅***粉狀***60%、米糠***或麥麩***30%、大豆粉5%、魚粉5% 配合均勻效果較好。蝌蚪活躍在水中,5天以後可供給精飼料,為豆漿、蛋黃、水蚤、空心菜、蕃茄及水中浮游生物。此外,在土堆上養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灑上一些濃度為3~5%的石灰水,蚯蚓即會傾巢而出,充當蛙餌。還要適量喂些配合飼料,並要及時分養,調整飼養密度。成蛙飼養1個月後,蛙體重量達100克時,飼養密度每平方米30只,2個月後改為每平方米10~15只。再經短期飼養,即可成為商品蛙上市。

  青蛙繁殖技術

  青蛙的飼養技術關鍵是人工繁殖,因為野生田蛙常有一種雙槽蚴的寄生蟲寄生在蛙的肌肉中,採用人工產卵隔離成蛙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該病。按每3平方米約1組種蛙密度進行投種***在5月份以前投入較好***。種蛙要求個體肥大,開產1~2年的親蛙為佳。雌雄混合放養比例為3:1,放養密度相對比肉蛙少。由幼蛙到性成熟大約需時三年。

  種蛙管理:加強蛋白飼料的飼餵,以蚯蚓為主,誘蛾蟲為輔。保持池水的正常平衡值,要求肥而活。當水溫穩定在22℃左右時即作好產卵孵化的準備*** 此時雄蛙鳴叫不停***。50克以上的雌蛙一次可產卵很多。一般雌雄抱對於水草上產卵。蛙卵呈淺黃色,圓形,成片附於膠質卵膜浮在水草上,極易識別。

  1、產卵:人造產卵場需要靜水區,一般採用籠式產卵法,即將蛙強制在籮筐或籠子裡產卵。雌雄蛙以1∶1的比例,20平方米的產卵也可放5個產卵筐或籠,池水深度應保持在10~15釐米,水溫應保持在10℃~11℃,為了使孵化率提高,可將卵片用圍網護起來,以免親蛙干擾後下沉。

  2、孵化:蛙受精卵在孵化期間的溫度應保持在20℃~28℃,主要是自然孵化;也可採用塑料薄膜覆蓋孵化法和無水孵化法。一般經過3~5天即可全部孵化蝌蚪。初生蝌蚪依賴於卵膜才安全生存,不要隨便攪動池水,待所有青蛙產卵後,即將青蛙抓出池,以免干擾孵化及蝌蚪生存環境。卵孵化5天后可供給精飼料,如豆漿、蛋黃、水蚤及水中浮游生物,每天餵給2次,但投餌數量不宜太多,以免水質惡化,引起蝌蚪死亡。蝌蚪經1周飼養後即可移入飼養池飼養。

  青蛙的生長過程

  受精卵

  青蛙的繁殖的時間大約在每年四月中下旬,在生殖過程中,蛙類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抱對,雌雄蛙抱對,雌蛙排卵,同時雄蛙排精,精、卵即在水中完成受精作用,避免了時間差,大大提高了受精率。

  蝌蚪

  蝌蚪是兩棲類個體發育的一個初級階段,早期的小蝌蚪,體呈圓形或橢圓形,外形似魚,具有側線器官。由於口內尚未出現孔道,不能攝取食物,以後眼與鼻孔相繼出現,頭下有吸盤,可用來吸附在水草上。頭兩側具有外鰓,有呼吸功能。尾大而扁,內有分節尾肌,肌節的上下方有薄膜狀的上下尾鰭,能幫助蝌蚪在水中游泳。

  幼蛙

  蝌蚪經過變態發育長出四肢,尾部被吸收,上岸生活,由於生理和環境都發生變化,生命力很弱,適應環境能力差,如環境乾燥,烈日曝晒,大雨拍打等都會使它死亡。

  成蛙

  幼蛙再經過一系列的生長,最終長成成蛙,由於面板裸露,不能有效地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因此它們一生離不開水或潮溼的環境,怕乾旱和寒冷,所以大部分生活在熱帶和溫帶多雨地區,分佈在寒帶的種類極少。


後備母豬不發情怎麼辦如何解決
蜜蜂優良蜂王的培育技術
相關知識
青蛙的養殖技術及繁殖
紫花苜蓿的栽培技術及繁殖方式
檸檬的養殖技術和繁殖方法
桃樹的栽培技術與繁殖方法
番木瓜的栽培技術和繁殖方法
番石榴的種植技術與繁殖方法
番石榴的種植技術與繁殖方法
海蟹的養殖技術及注意事項有哪些
河豚的養殖技術及食用方法有哪些
凌霄花的栽培技術及養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