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時節有哪些常見氣象災害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大暑時節我們除了忙著搶收搶種,還要忙著抗旱排澇防颱。因為我國大部分地區這時候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呢?下面由小編帶領大家簡單瞭解一下吧。

  大暑之颱風

  “風如拔山怒,雨如決河傾。”詩人陸游形象地描述了颱風襲來時的壯觀景象。在熱帶氣旋家族中,強熱帶風暴和颱風的破壞力是不言而喻的。於是,它們理所當然地成為夏季天氣舞臺上的主角。在我國沿海地區,幾乎每年夏秋兩季都會或多或少地遭受颱風的侵襲,因此而遭受的生命財產損失也不小。在海洋麵溫度超過26℃以上的熱帶或副熱帶海洋上,由於近洋麵氣溫高,大量空氣膨脹上升,使近洋麵氣壓降低,外圍空氣源源不斷地補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流入的空氣旋轉起來。而上升空氣膨脹變冷,其中的水汽冷卻凝結形成水滴時,要放出熱量,又促使低層空氣不斷上升。這樣近洋麵氣壓下降得更低,空氣旋轉得更加猛烈,最後形成了颱風。

  根據1951~1995年45年的熱帶氣旋資料統計,平均每年在我國沿海登陸的熱帶氣旋有7個,登陸最多的一年***1971年***有12個,登陸最少的年份***1951、1998***僅有3個。在我國沿海登陸的熱帶氣旋7月和9月一樣多,平均都是1.9個;8月份位居第二,平均登陸1.8個。

  大暑之長江中下游等地的高溫伏旱

  乾旱是我國最常見、影響最大的氣候災害,每年因乾旱造成的糧食減產和經濟損失約佔氣象災害造成經濟總損失的50%左右。根據統計結果,全國各地均可發生乾旱,全國每年平均旱災面積約三億畝左右,佔我國耕地總面積的1/6左右。我國有些地區經常出現年降水量比常年少30%-50%,個別季度能出現比常年平均少 60%-80%, 致使發生嚴重乾旱。華北地區在1965年以後,降水連年減少,80年代的年平均降水量約比50年代減少了1/3,造成了嚴重乾旱,特別是1997~2001年夏季華北地區平均降水量比氣候平均約減少了30%以上,致使華北地區農作物大幅度減產、水資源嚴重短缺、生態環境惡化、沙塵暴加劇。

  大暑期間的高溫是正常的氣候現象,此時,如果沒有充足的光照,喜溫的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就會受到影響。但連續出現長時間的高溫天氣,對水稻等作物成長十分不利。長江中下游地區有這樣的農諺:“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煙”。可見,高溫少雨是伏旱形成的催生條件,伏旱區持續的大範圍高溫乾旱的危害有時大於局地洪澇。除長江中下游地區需要防旱外,陝甘寧、西南地區東部、特別是四川東部、重慶等地也要防旱。

  實際上,伏旱並非年年都有,若遇盛夏副熱帶高壓較弱,位置偏南或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一兩場颱風降雨或時不時有些雷陣雨,就不會出現大範圍伏旱。

  大暑之洪澇

  所謂“七下八上”是指7月下旬和8月上旬,我國北方地區如華北***內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黃淮地區***山東、河南">河南">河南***、東北南部以及位於黃土高原的陝、甘、寧部分地區,在此期間的暴雨天氣相對集中。故“七下八上”也就成為防汛關鍵期的代名詞了。

  這期間,北方地區時常溼熱難當,只有當北方冷空氣與南方或東部海上輸送來的暖溼氣流配合默契時,出現一兩場像樣的暴雨,才可一解暑氣。暴雨往往給這些地區的農作物補充急需的水分,但若同時出現強對流天氣以及過量的雨水,往往形成局地洪澇和泥石流災害。雨澇是我國僅次於乾旱的氣候災害,雨澇每年造成的糧食和經濟損失約佔氣象災害造成經濟總損失的27.5%左右,個別嚴重雨澇年份損失更嚴重。全國年均雨澇受災耕地約1.0~1.5億畝左右,1998年夏季長江流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將近常年的2倍,發生了特大洪澇,受災耕地面積高達3億畝左右,造成了工農業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嚴重損失

大暑時節有哪些常見氣象災害
大暑時節怎麼給蔬菜澆水
相關知識
大暑時節有哪些常見氣象災害
大暑時節有哪些常見氣象災害
大暑時節有哪些養生食譜
大暑時節有哪些養生食譜
女性大便帶血有哪些常見原因
夏季多雨時節有哪些釣魚技巧
春分時節有哪些飲食指導
春分時節有哪些養生滋潤湯
春分時節有哪些養生要領
立春時節有哪些平補清養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