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式太極拳訓練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練習孫式太極拳時,不僅僅是打打哪些基本的套路,還要掌握它們的一些動作要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對於孫式太極拳的訓練方法,可能有人說,按照太極拳的規矩把套路打下去就是了,還要什麼訓練方法?此話有一定道理,因為太極拳的“九要”已經規範了身體動作,若真能做到,太極拳也就有相當水平了。如果只想把太極拳當作健身術來練,到了這個水平也足夠了。但若想層層進步,不僅健身,而且作為武術,作為修道來學習,那麼僅會一遍一遍地打套路是遠遠不夠的。可以說,打套路,或日盤架,只是入門而已,說得不好聽些,只會打套路的人肯定連套路也打不好,因為他不瞭解動作的內涵,不瞭解動作的來龍去脈。不瞭解動作的使用和變化,就肯定找不到做該動作的最佳感覺。天下武術至少有幾百種,都有各自獨特的訓練方法,這些訓練方法的產生,就是為了幫助練習者儘快找到感覺,少走彎路,早出功夫。

  孫式太極拳也具有自己獨特的訓練方法,主要有樁法,步法,手法等基本功訓練方法,以及如何在盤架和推手中找勁兒的訓練法。

  基本樁法

  練太極拳也要站樁,這是確定無疑的,俗話說“練拳不站樁,純粹是瞎忙”。有人認為,太極拳已經是極為緩慢的動作了,在鬆沉的狀態下,肌肉骨骼的負擔已經比較大了,站不站樁區別不大。其實不然,其中還是有區別的,動作中體會的主要是穩定與協調,重心的移動,手腳的配合等。而在站樁時主要體會的是周身一體、內外相合的感覺,由於在站樁時不需要動,所以人才有足夠的時間去檢查:自己從頭到腳的姿勢是否正確***九要是否做到。三害是否屏除***,自己的意念是否到位***周身上下前後左右是否用意念引領,處於圓滿的平衡狀態***,自己的氣息是否順暢***呼吸吞吐是否與動作的開合伸縮達成了有機的默契***。

  首先要站無極式:

  無極式如平地立杆,頭頂天,收重心於兩腳跟間,足跟蹬地,如木樁入地,所有要求一如九要,主要訓練一軸到底和周身一體的感覺。

  其次便是站三體式:

  三體式是形意拳的樁法,是個很好的樁形,但是練太極拳卻用形意拳的樁法,是否有些不妥?難道太極拳本身就沒有好的樁可站麼?非也。如前所述,孫式太極拳是三拳合一,是以形意拳為骨架的,融合有大量形意拳的內容,所以用形意拳的三體式作為基本樁法,是順理成章的。三體式的站法,在孫劍雲先生的書中,以及在孫老先生的《形意拳學》中都有詳細的說明,本文不再贅述,惟關於兩手的手形有必要多說一些。在孫劍雲先生的書中,所描述的三體式兩手的手心是向下的,即除大指外其餘四指是指向前方的,這是孫祿堂老先生早年的式子。在孫老晚年的書中,就已經改為塌腕,手掌直立,四指上指***後手也如此***。後者已經傳了近百年,是已經定型的姿勢,與原來的姿勢比,它的好處是“筋長力大”,手上貫的勁要足得多,而且與形意拳、太極拳中的手形動作相同,所以學者在站樁時還應以新式為準。至於孫劍雲先生為什麼在自己的書中用老式而不用新式,現在無法推測,也可能她覺得老式更平和些,更有利於放鬆吧。

  另外,作為輔助,把太極拳中的幾個動作拿出來作為樁步來站,也是大有好處的。如:手揮琵琶式、開合、單鞭等,都可以用來站樁。姿勢不同,內中的感覺也不同。如手揮琵琶式,兩手如抱球狀,力求圓滿,前手不如三體式勁大,但後手要飽滿些,兩手主要體會棚勁。再如開合,兩手做開合之勢,腿正常彎曲,腳不可並得太攏,此式與一般的養身樁只在手形上有差別,不是手心向內,而是如捧球狀。再有就是單鞭,手橫向伸開至極處,站起來非常舒服,手臂長勁也很顯著。就像練習鄭多燕減肥舞一樣,有些動作需要多做幾遍。

  孫式太極拳站樁的要領是什麼:

  第一,站樁不可太低,不可硬挺,不可努氣

  太低則堅持不了多少時間,還沒等找到感覺,腿已經站不住了。因為我們站樁不僅是為了增加腿部的力量,如果簡單地理解為增加腿部力量,那我們就不如去扛著槓鈴做下蹲訓練了。有一種說法,認為站樁站到腿已經很累時仍要盡力堅持,“越感吃力,心氣越要平靜,身體上下其他各處越要放鬆,後腿越要蹬住勁”,認為“吃力時維持心靜、形鬆、面目安詳,是練通此樁之關鍵”。對此筆者不敢苟同,因為這根本就是做不到的,只是理論上可行的,我們只能要求儘可能多堅持一會兒,而不能要求站不住了還得站,也無法要求本已累得腿直打哆嗦時還能保持心靜,更無從做到形鬆,勉強忍耐吃力只能是努氣,正犯了太極拳之大忌。要求鬆、靜並不錯,但那隻能是練成後的結果,我們不能用最終的目標來要求中間過程,就像不能用跑的標準來要求一個剛會走的孩子。筆者主張站三體式寧高勿低,就是為了避免練功走偏犯努氣的毛病。

  第二,站樁要追求整體效果,而不能片面追求腿部的力量

  我們站樁首先是為了解決全身各個部分的協調問題,即周身一體的“整”的問題。在練拳時必須做到一動無不動,上下相隨,內外相連,其中的關鍵在腰,腰就像發動機的主軸,一切的力都是從這裡傳送出去的。而在練拳時,腰部動作和平時是不一樣的,練拳時對腰的要求是“塌”,這個要求在平時走路中是體現不出來的***倒是與騎自行車時的感覺有幾分像***,就要在站樁裡注意去體會。另外就是手的感覺,站樁時間短了就體會不到手的分量,往往是腿已經堅持不住了,而手還沒有累的感覺,造成上下不協調,不能同時長進。所以姿勢宜高些,以胳膊和腿同時感到累為最適宜。在站的時候意念要不斷地在周身迴圈引領,從頭到腳,看是否合乎九要,是否克服了三害,是否神氣貫得充足,各個關節是否鬆開,是否節節貫串,筋是否抻開了,等等。總之,意念不可專注於某一處,要周身迴圈,只有意念迴圈了,氣才能迴圈,意念停滯在某處,氣也就停滯在某處,正好犯了“氣不可逆,氣逆則滯”的毛病。

  第三,要用腦子站樁,不能傻站

  太極拳本身就是精神體操,意念第一,在練套路時,意念主要是集中在動作的貫穿連線上,在舉手投足的路線規矩和配合上,沒有餘暇去體會更多的東西。在站樁時,不動,可以有充分的時間去找勁兒,去試力。

  什麼叫找勁兒?

  首先,往那裡一站,手伸出去了,六個方向都有沒有勁兒?即手掌向前推,立掌手背向後掛,塌腕墜肘向下,食指上挑,小臂外翻向外撐和虎口張開拇指向裡合的前後、上下、左右六個方向的勁兒。用意念去找,不可用拙力。

  然後就是找順勁兒,運用意念去尋找自己發力的感覺,我要做什麼動作,我的發力點在什麼地方,我足跟蹬,力是如何傳導到手掌上的,雖然手腳都沒有動,但思想是在不停地動。

  再有就是找逆勁兒,尋找身體內部各個方向上的逆向合力,或稱對稱平衡力,前手用多大勁兒向前,後手就要用多大勁兒去平衡。

  三者綜合起來也就是我們所常說的內勁兒。

  內勁兒是靠意念去修為的,是化去虛浮僵硬之後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的。>>>太極拳教程 如何練習孫式太極拳盤架

  第四,初學者最好將站樁與練拳結合,每天站一會兒樁,也練幾趟拳

  按從前的規矩,至少要站三個月樁才能開步練拳,像我們都站了一年以上,但現在這樣教法是行不通的,且不說能有多少人有耐心堅持下去,就是有人能,也容易出偏差,因為從前我們練拳時是整天泡在老師那裡,就在眼皮底下,有點什麼毛病馬上就能發現指出,而現在的學生沒有那麼多時間,只能是學了一點回去後自己練,老師不能總盯著把關,站樁時間長了容易努氣,得不到及時糾正,容易成病,而且這種毛病和拳上的毛病還不大一樣,外形上的病好辦,內裡的病難發覺,難糾正。所以如果站樁與練拳結合起來,可以消化瘀氣,免生不通之疾。同時,這樣也可以提高學者的興趣,不至枯燥。到了一段時間後,就可以把站樁、練拳和推手結合起來,同時進行,在推手中可以發現問題,而要求其在站樁中彌補。有經驗的人都知道,拳上的毛病十之八九在樁中可以糾正,站樁是增長功夫最快的途徑。
 

如何練習孫式太極拳的三大關係
孫式太極套路的特點
相關知識
孫式太極拳訓練方法
孫式太極拳訓練的體系
孫式太極拳訓練的步驟
日常生活中的太極拳訓練方法
孫式太極拳的練習方法
孫式太極拳的練習方法
孫式太極拳的練習理論
陳式太極拳訓練六部曲
孫式太極拳的練習要求
楊式太極拳習練技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