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除夕有哪些古老習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8日

  除夕夏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除是除舊佈新。那在老北京有什麼關於除夕節的習俗呢?面是小編為你整理老北京除夕的習俗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老北京的除夕的習俗

  除夕年三十,也就是“除夕”。一年的最後一天。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王安石 《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夢粱錄》卷六:“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間,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尷,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租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萬曆嘉興府志》:“臘月,鄉人以朱墨塗面,跳舞於市,行古儺禮。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石畏***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歡,鑼鼓徹夜,謂之守歲。”除夕守歲,始自南北朝。***樑***徐君倩《共內人夜坐守歲》詩:“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裡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除夕之夜,尚有“辭歲”,置、送“壓歲錢”之習俗。《燕京歲時記》:“凡除夕,蟒袍補褂走竭親友者,謂之辭歲。家人叩竭尊長,亦曰辭歲。新婚者必至岳家辭歲,否則為不恭。”“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

  其他地方的除夕習俗

  山東:團圓餃子

  魯北一帶,大年三十中午全家人必須坐在一起吃飯,這叫過團圓飯,必須吃。傍晚開始放鞭炮,家家門口點一堆火,街坊鄰居在一塊放煙花,特有氣氛。三十晚上不許睡覺,守歲過12點,12點後放鞭炮吃餃子。此是要看誰家鞭炮響的早***於是好多人家是卡著表等時間***,等待時鐘一敲過12下,鞭炮立刻響起來,過年的鞭炮一直持續到初一早上5點多。然後吃餃子,這是團圓餃子,必須吃,無論吃多少都要吃。不是常說初一的餃子三十的面嘛,三十半夜和初一的餃子全都是三十包好的。

  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也有稱“團拜”的。早上吃餃子或蒸餃,這是年後第一頓飯也是必須吃的,初一一天不許做家務。

  湖南:“朝財進寶”

  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稱為“拜年無大小”。湖南人除夕會吃雞、肉、魚三樣。將其燉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粉,象徵年年有餘、五穀豐登。大年初一會由一家之主準備早茶,將雞蛋,爆米花、紅棗、白糖同煮。雞蛋以圓為佳,象徵全家團圓;爆米花象徵魚米豐收、五穀豐登;紅棗、白糖象徵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點的時候,各家要把一個做好的金元寶模型送到門外,代表在新的一年裡會招財進寶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人們不掃地、不汲水甚至不動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

  開封:大年一個月

  開封民間過年並非單指陰曆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一到“臘八”,開封城鄉便有“年味兒”了。二十三、祭灶官。

  祭灶過後,家家都忙於置買年貨,打掃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煙、酒、魚、肉和走親戚用的禮品更不能少。置辦年貨一直忙到臘月三十。於今開封仍流傳有一首過春節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

  上海:“開門紅”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年處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稱“開門炮”,其原意是驅邪,,企求全家興旺平安。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藝人都焚香敬神,稱“燒利節”,中午十分,店主還設酒款待店員,一起祈求新年生意興隆。年初五,相傳為財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開門營業,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餛飩,以示兜財。此外在鄉間田頭還有木人頭戲***今稱木偶戲***。

  東北:粘豆包

  進入臘月後會先殺一頭豬,請村裡人吃一頓,以示慶祝。然後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黃米作皮包上豆餡製成,幾乎家家都做,多則上百斤,少的也有幾十斤,可以吃上一個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餃子。

  天津:彩紙剪

  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裡12點祭灶王爺。待香燃盡後,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碼子”換上,年復一年,都是這樣。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稜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除夕吃什麼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說到除夕的刀砧聲,鄧雲鄉撰寫的《燕京鄉土記》卻記載著除夕一個十分淒涼的故事:舊社會窮人生活困難,三十晚上是個關。有戶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錢歸來,"家中瓶粟早罄,年貨毫無。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籌莫展,聽得鄰家的砧板聲,痛苦到極點,不知丈夫能否拿點錢或東西回來,不知明天這個年如何過,又怕自己家中沒有砧板聲惹人笑,便拿刀斬空砧板,一邊噔噔地斬,一邊眼淚潸潸地落……,這個故事讓人聽了.確實心酸。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古代,過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質,有些酒現在已經沒有了,只留下許多動人的酒名,如“葡萄酒”、“蘭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蘇酒”等等。


 猜你感興趣:

老北京的除夕有哪些古老習俗
除夕節這一天我國是怎麼過的
相關知識
老北京的除夕有哪些古老習俗
老北京的除夕有哪些古老習俗
河南除夕有哪些傳統習俗
河南除夕有哪些傳統習俗
關於狗年的除夕有哪些祝福語
老北京人過除夕有哪些風俗
老北京過除夕的風俗
北京的除夕夜作文
關於除夕有哪些重要的習俗
除夕有哪些有趣的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