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教書匠讀書心得3篇_不做教書匠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我有一個信念:一個沒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的多遠;一個沒有理想的學校,也不可能走的多遠;一個沒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多遠。”翻開《不做教書匠》,這幾行字印入了我的眼簾。結合自身情況,談談本次讀書的心得體會,本文是不做教書匠的讀書心得,僅供參考。

  不做教書匠讀書心得一:

  淡雅的封面、蘭竹的幽香吸引了我,讓我在眾多的教育書籍中選中了它——《不做教書匠》。拜讀之後,感受頗深,書中八個篇章給我們指明瞭成功教師的八個目標:“做一個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個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一個有上進感的教師、做一個有專業感的教師、做一個有奮鬥感的教師、做一個有親和感的教師和做一個有智慧感的教師”。裡面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深深地感動了我。

  還記得踏上工作崗位時我的目標是:“所教的班級學生成績要在年級中名列前茅,這樣才對得起所教的學生、對得起家長,這樣才是一位好教師。”於是就朝著這樣的目標孜孜不倦的努力著,這時我的一位恩師說了這樣一句話意味深長的話,他說:“如果只從考試的角度組織教學,是無法讓學生真正喜歡你所教的學科,如果僅僅滿足於學生的考試成績,則對不起終生為業的教育。這樣的教師至多隻能算是一名優秀的教書匠。”我茫然了,那怎樣的教師才是學生歡迎的好老師、怎樣的教學才是學生終生受益的教育呢?近期我閱讀了部分書籍,其中鄭潔老師撰寫的教育隨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深深的吸引著我,似乎也能在書中找到我要的答案。這本書裡作者用清晰的筆觸將社會轉型期教師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一一指出來,其中的每一個事例、每一個建議,似乎就在我的身邊,在我的工作中都能找到原形。也許是心靈效應,我一遍又一遍的品味著,每讀一遍都有不同的收穫和體會。

  其中,《做一個有上進感的教師》一章中《教育,從小事做起》一文,使我感觸良多。文中說:只有願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無數小事組合而成的嗎?確實,作為教師,我們每天面對的就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林林總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等著我們去做的都是一些小事。教育無小事,正是細節,使真正的教育進入了人的心靈,持續影響了一個人的成長。細節決定成敗,“小事”終成就“大事”。認真教書一輩子,哪怕起初你只有一杯水,到後來,一定會有一桶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這樣教一輩子書,即使起初是不純粹、有雜質的,到後來,也一定會清澈起來,純淨起來,永遠能在世俗之中,保持著世俗之外的超脫

  文中說,說到底,一個人的成功,固有的專業知識或技術只起15%的作用,其他方面起85%的作用。年輕的你一定要注意發展這個85%。這個85%裡至少含有責任感、工作態度以及自我發展的能力和習慣。

  所以,我們要做一名有目標感的教師。

  做教師,就是做學問,想從學問裡去找“黃金屋”,是一種錯誤的想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古訓,絕不是真的叫你到書中去搜尋“黃金”,而是從中找到像金子一樣珍貴的精神世界。做教師就是做學問,就是從學問中感受生活的快樂,教育的幸福,人生價值的輕舞飛揚。

  在我們的意識中,教書匠總是板著臉、苛刻嚴厲、毫無生氣的那種,有時在我心情不好、對學生訓話時也總是板著臉,這樣看自己,我不就是一名教書匠嗎?

  如果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麼教師的愛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教師無私奉獻愛心的典範。所有的學生,都十分需要老師的愛。老師的愛與尊重是照亮學生心靈窗戶的盞盞燭光。當學生離開校園後,再與他們談心交流時,在他的記憶深處不是你教給他的一個解題方法、一篇課文,恰恰是你的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輕輕的撫摸。

  當然,首先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你並不缺少愛,缺少感情。但是,你是否原意為別人花費你心中的愛,你心中的感情?你能象愛自己的家一樣去愛學校嗎?你能象愛自己的孩子那樣去愛每一個學生嗎?“一個真正的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深刻的,不只關注今天,更關注其明天;不只關注其智力,更關注其情感;不只關注其基石,更關注其創造。”。我想,這種愛不僅是深刻的,更是持之以恆的,需要你以具有崇高的奉獻精神為基石。

  其實愛是相互的,我們教師也需要愛,在學生的關愛下也是倍感幸福的。還曾記得,在教師節時,我們班的五十幾名學生,有的學生是用自己節省下來的零花錢買來鮮花、水果,有的是自己親手製作的卡片,有的帶來自己心愛的玩具、真心祝福……回想起孩子們關切的眼神、甜蜜的笑容、美好的祝福,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好的、更幸福的呢?做一名教師真好。這也就是鄭傑老師所說“相互取暖”吧,知道別人很冷,知道別人的處境,才會設法給別人一點溫暖,自己在給別人溫暖時也會受著別人的溫暖。

  考試,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不能不認真面對的問題,我們無法選擇考試,我們只能積極應對。不從考試的角度積極組織教學,我們會覺得對不起學生的眼前利益,但如果僅僅滿足於從考試的角度組織實施教學,則對不起終生為業的教育。只從考試的角度組織教學,是無法讓學生終生喜歡自己所教得學科的,學生離開學校,教師畢其一生,至多隻能算是一個優秀的教書匠。好的教師,應該喜歡捕捉生活中的點滴,與學生一起探討交流,與學生一起涉及欣賞。這樣的教師,不僅令學生日益積累起雄厚的知識基礎,增強學生的考試能力,更能令學生日益迷戀上學習,令學生在提高自己的素養。這樣的教師,才能告別教書匠這一頭銜。但是我總是被考試這兩個字限制著我的教育,令我自覺不自覺地圍繞考試進行我的教學活動。有時候想想真是對不起學生啊!

  教書匠是不管什麼新課改的,只要能把書上的內容講完,指導學生將課後練習做對就行,是顧不了其它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會感到做教師真累。但我們真正參與課改,不要認為課程改革僅僅是專家們研究的課題、僅僅是學校領導的事。如果我們都能切實領會新課改的精神,換一種思維方式,換一種心情,我想我們的教學就不會這麼累,學生學的也不會那麼苦。

  然而,從我們的現實情況來看,似乎有點兒本末倒置,大部分教師都是以讓學生獲取知識為首要的目標,其次才是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至於能否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那是另外一回事。回憶上學期我所上的一節公開課《父母的心》,如果從知識、能力目標達成度來說成功的。但是,在課堂上教師的組織教學是吃力的、學生的學習也不是很投入盡興的。是什麼原因呢?現在想想就是忽視學生的情感。其實,關注了學生的情感態度,讓學生在激情中體驗教學,在寧靜中思考教學,更能使學生體會到教學的本質美,才更能使學生學到有用的東西,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在不知不覺中提高教學效果。

  幽默是愛心與智慧的結晶,數學課整體上是比較抽象枯燥的,如果上課時有點兒幽默感,這樣的老師,就會像一塊磁鐵一樣,能牢牢地吸引著學生,如果能在有趣中不知不覺地引導教學,那麼,教學的效果一定是好的。你、我怎麼知曉自己的可愛之處呢?不妨像鄭傑老師所說的那樣:“去問問孩子們,不必一本正經地做什麼調查試卷的,只要去看看他們的表情和眼睛,他們欣喜的表情和欣賞的眼光都會告訴你的。”

  教書匠只管教書,不管學生的感受及環境的渲染作用,而作為教師,要知道自身的心境對學生心境的影響相當大,它可以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更何況,不好的心境會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呀。我們何不調整自己的心態,做一名和諧教師呢。

  做一名“和諧教師”,要在“公正”中平衡自我心理,享受生活。在當今時代,我們要認識什麼是公正。社會對待教師應該說是公正的,部分教師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其實大可不必。要善於在工作中找到職業的尊嚴和幸福,樹立“工作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的生活觀念。此外,我們還應把自己公正的態度輻射到自己的教育物件上,表現為不管是面對差生,還是優秀生;面對熟人的孩子還是陌生家庭的孩子都一視同仁。有了這樣的心態,我相信心會越來越年輕、笑容會越來越燦爛!

  做一名“和諧教師”,要經常反思自己。鄭傑老師說“思索是一件快樂的事。”是啊,“靜坐常思自己過”、“寧靜以致遠”,既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工作態度。教師應該學會不斷地懷疑自己,對自己的教育設計、教育方法進行重新思考,不斷推出適用於學生的、有選擇餘地的新計劃、新內容、新方法和新評價方式。教師大多是善於反思、善於創新的“和諧教師”。年輕的特級教師賁有林,正因為每天堅持撰寫教學心得,才編輯了62篇幾十萬字的教育隨筆集。

  做一名“和諧教師”,要甘於“有限作為”。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效工作,不能急功近利。學生的知識、能力、道德、心理等都是慢慢生長和發育的,教師應該給予持久的關注和等待,要悅納潛滋暗長與潛移默化的過程,反對“立竿見影”。我們在學生身上取得的顯性“成績”是很有限的,不要指望用強力和果斷在學生身上“打造”出什麼,“催生”出什麼。甚至有時候,我們的“不作為”就是最好的“作為”。

  總之,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教書不再是我們唯一的標準,育人才是我們更高的追求。雖然我們不可能都成為教學專家,但是我們決不能僅僅做教書匠,無論今後會怎樣,我都會善待我的教育,善待我的生命。“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行動永遠不晚。讓我們做一名真正合格的能體現新課改精神的小學教師吧。

  不做教書匠讀書心得二:

  不做“教書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名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一名有上進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奮鬥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專業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親和感的教師;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師。

  書中親切生動的語言,一個個鮮活靈動的小故事來說理,來引領著我們走向自己美麗的教育人生。通過細細的品讀,讓我的確是受益多多。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段是“老師們,不管你經受何種失敗,你不會貶值,只會升值。失敗本身就是一種收穫。對於一個勇敢的人來說,惟有失敗,真正給你帶來進步的思索。或許這次評優課你失敗了,或許這次論文評比你名落孫山了,或許這堂研討課你上砸了,或許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許你的教改實驗沒有預期的效果,或許這學期你的教學質量不高。請記得,你沒有貶值,在這些磨練中你已經升值,只是這些價值還沒有適當的方式和機會展露出來,它需要在下一輪的實踐中帶給你驚喜。”我們缺少的就是對失敗的正確認識,很多時候在失敗面前迷茫而不知所措,這本書,給了我們啟發,讓我們有勇氣去面對失敗,讓我們有勇氣去接受失敗,讓我們有勇氣去挑戰失敗,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勇於創新與改變,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教學之路。

  《不做教書匠》是一本催人奮進的好書。管校長說:“教育是朵帶笑的花。”教育工作更需要微笑,我們微笑的價值,將超越經濟的總和。是啊,所有孩子都喜歡老師能把微笑掛在臉上。當你能微笑著傾聽學生講述,微笑著讚許,微笑著撫摩孩子的頭,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無法比擬的快樂。反之如果老師板著一張嚴肅的臉,動輒就批評教育,那學生肯定是大氣不敢出,戰戰兢兢的坐在課堂裡。如果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麼教師的愛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教師無私奉獻愛心的典範。所有的學生,都十分需要老師的愛。老師的愛與尊重是照亮學生心靈窗戶的盞盞燭光。我感謝這本書,它讓教師們從中汲取力量,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更多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實踐中去。

  我國古人云:授人魚,不如授之漁。當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話,即“教是為了不教”,並把它視為教學的最高境界。國外教育界提出“遷移而教,為遷移而學”。可見重視學生的後天學習、後天發展,是最科學的教學方法。回顧自己的教學,大部分時間只是比較機械的傳授學生以知識。正的成了管老師所說的教書匠了。

  《不做教書匠》只要我們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學生,我們每天都很努力地學習著,工作著,始終跟著時代的腳步在前進,我們就能成為學生心目的好教師。這是最重要的!

  不做教書匠讀書心得三:

  做教師十餘年了,特別是做班主任的時候,感觸特別多。也許是自己的思想幼稚和社會閱歷不足的原因,所以總是感覺特別操心,特別矛盾。雖然讀一些有思想的書的時候也感覺自己是個有思想的人,但是是一到工作崗位就開始將自己的目標定位:管好班級,學生別出事就好;提高成績,通過考試就好。

  一個假期讀完了薛校長的贈書《不做教書匠》,收穫很多。“不做教書匠”!————是的,不做機械教育的老師,不做遺忘學生需求的老師,這便是我今天最大的感受!做一名有積極感的教師,做一個把教育當成自己奮鬥的事業來做的教師,做一個積極探索、常想一二的老師是我的追求!

  一、“認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用心做事的人必然對工作充滿熱情;對工作充滿熱情的人必然富有創造的活力。一個真正的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深刻的,不只關注今天,更關注明天;不不知關注其智力,更關注情感;不只關注其基石,更關注其創造。思想源於對教育、對生命、對自然與生活的感性實踐和理性探索。沒有深刻的思想就沒有深刻的教育、智慧的教育;沒有深刻的思想,往往就沒有深刻的愛、睿智的愛。”

  我以前往往認為只靠著年輕和熱血沸騰就能把工作做好,認為只要自己努力就會提高學生的成績,現在看起來是錯的,不管是當班主任還是教師都應該把思想的膚淺的劣根性挖去,要在做的過程去想,去思考,把教育這份神聖的工作做得更深刻,更長遠。讓把對教育這份愛變為深刻的、睿智的愛。

  二、“我們的面子是建立在學生的痛苦之上的嗎?我們的成就是建立在戕害學生的青春年華的基礎上的嗎?我們的榮譽是學生的汗水、淚水甚至血水換來的嗎?真的讓我們刮骨反思。學生是個未成年人,可有時我們卻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弄得兩半俱傷。我們班的李元勝因為身上有各種各樣的缺點,我幫助他,寬容他,可這朵冰山上的雪蓮卻遲遲不開花,沒有再期待,最後和他衝突,讓他在家反思,我也反思著。再來學校時,我已冷靜了很多,讓學生學好知識是教育關懷的一個重要內容,但不是唯一的。我們定下目標後,我悄悄地提醒他,也讓同桌打電話提醒,有時還讓同桌去他家寫作業,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月後,他沒有在課堂說一句廢話,沒有再出現不交作業現象,月考的成績雖然沒有達到目標,但也進步了不少。我找了個臺階下,再次定目標,若完成目標後,讓他做到最崇拜的子鑫身邊,這也是他夢寐以求的。最後如願以償。我解脫了不少,一個最頑固的刺讓我拔掉了。”教育是一種超然的幫助,很感謝管建剛老師的妙招。

  《不做教書匠》是一本催人奮進的書,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是一本提升思想,淨化思想的書,是一本讓生命永放光彩的書,是一本珍藏升值的書。我很幸運,發現了這本書,它是我的精神世界再次被激勵,使我的生活方向不在迷茫,更幫助我勇敢的邁出了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我現在印象最深是書中所說z;“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把握未來。”既然選擇了教育事業,那麼我們都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把握自己,從而獲得一個充滿自信,永遠開拓發展的積極人生!用激情和思考點燃生命,放飛夢想的地方。每個教師都應該用自己的激情,來點燃學生的靈魂跟生命。

  篇一: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很早就從網上購買了管建剛老師寫的《不做教書匠》一書,遲遲沒有閱讀。最近的一個周裡利用晚上的時間把這本書看完了,讀完以後確實像書中的序言所說,“你很幸運,發現了這本書”。對於一個年輕的老教師而言,我讀後心潮澎湃,原來真正的教師應該這樣做。

  全書由淺入深地分別從“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名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一名有上進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專業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奮鬥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親和感的教師”、“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師”這八個章節來論述一名年輕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與方法。這對現今年輕教師中普遍存在的急躁、浮躁心理來說,無疑是一劑“苦口良藥”。管老師把自己成功的經歷與振聾發聵、令人驚醒的經典故事結合著,向我們年輕的教師們講述著教師如何才能更成功。這既是一部教師勵志的書,也是一部人人可讀的活的教育學。這本書凝聚著管老師的教育人生經歷與教育智慧,它告訴我們一名教師的“出身”並不重要,一名教師在教育的歷程裡跌倒過也不可怕,只要我們在教育的十字路口選擇好方向,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的反思、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再不斷的反思、學習、實踐,終究會成長為一名有智慧的教師的。我敢說這本書絕對值得我們年輕的教師一讀,這本書處處體現著對教師這一特殊群體的“終極關懷”,對今天我們的教師來說,比所有的教育理論性的書籍更值得一讀。

  當讀到第二章的時候,我被一個小題目“學校是我的”所吸引。讀後我曾問過自己,也曾問過我的同事們,“學校是誰的”。我們都沒有想過“學校是我的”,只是認為學校是國家的,有誰會去想“學校是我的”,這也許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的思維方式吧!這不由得讓我聯想到臺灣一所著名大學的校長高震東來國內做的演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相當於天下興亡,人人無責。對我們教師來講,如果每人的年終考核都加十分,不就相當於每個人都沒有加分嗎?“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大,就能做多大的業績。如果你的胸中裝的僅僅是個人的教學成績,那麼你也只能做一個普通的教書匠;如果你的胸中裝的是整個學校,思考的是整個教育及教育的發展趨勢,那麼你就是未來的校長和教育家。”這既是時代呼喚的教師工作意識,也是我們教師挖掘自己潛能的有效途徑。一個學校如此,一個班級更應如此。當天晚上我寫了一篇“有感於‘學校是我的’”的博文,第二天在辦公室裡寫下了我給孩子們的一封信“7.8班是我的”。當我走進教室在講臺上把“7.8班是我的”這封信念給孩子們聽的時候,很多學生在下面留了淚,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流淚,但我知道他們受到的震撼和我一樣,我們都應該銘記“天下興亡,我的責任”。

  現在的社會是個浮躁的社會,很多年輕人不能靜下心來本本分分地做事,在我們教師隊伍裡也不例外,很多教師已經享受不到工作的樂趣了,也有很多年輕的教師認為教育是一份工作,工作是為了獲取報酬,報酬是為了工作以外的生活,忍受工作的痛苦是為了工作外的生活的快樂。殊不知,一個對工作充滿厭惡和恐懼的人,即使是工作之外享受生活的時間,也往往不能完全放鬆下來,因為一想到接下來的工作,他就會渾身不自在,有一種說不出的壓抑感。這也是現在很多教師多多少少地存在著一定的抑鬱症的一個原因所在吧!其實工作是否單調乏味,是否毫無樂趣可言,不在於工作本身,而在於工作者的態度,工作者的投入,是否能做出讓別人認可的工作成效來。要做到這幾點,需要我們用大腦去思考,需要我們用智慧去創造。一個人對工作沒有投入,不用自己的大腦思考,不用自己的智慧創造,那與機械性的作業有什麼區別。而每一個教育者都清楚真正的教育是心靈的工作,是智慧的工作,是情感的工作,是“人”的工作,機器永遠無法取代。也許正因為如此,管老師才把“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師”放在最後一章,告訴我們真正的教育需要有智慧感的教師來全身心地投入。

  最後我把管老師表白自己的話,拿出來與大家共勉。“教育,是我存在的家。我已註定是一名教師,我的存在依附於教育的存在,我的教育表現是教育存在的家,也是我自己的家。失去這個家,我的人生將一無所有。那一刻,我產生了流淚的慾望,那不是哭,那是一個遊子驀然回首發現為他亮著的燈火,他悄悄地蹲下來,靜靜地流淚."

  篇二: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無意中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題目——《不做教書匠》。我不禁在心裡嘀咕著:老師不就是教書匠嗎?那還能是什麼呢?我便買下了這本書,看得斷斷續續,模模糊糊,一個學期才勉強把它看完。看完後沒啥感覺。

  這個學期,壓箱底的這本書被我翻了出來,我要求自己再認認真真地看一遍。並且在書上還圈圈畫畫,應該說是挺認真的。但是,讓我寫一篇讀後感,還真有些難度。只好坐在電腦前,重新翻閱記錄前兩次篩選下來的重點章節,希望在此過程中能理清自己的思路,真正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挫敗中走向成功——生命永不貶值

  年輕的老師們,不管你經受何種失敗,你不會貶值,只會升值。因為你的年輕就是你的本錢,失敗本身就是一種收穫。對於一個勇敢的人來說,惟有失敗,真正給你帶來進步的思索。或許你的教改實驗沒有預期的效果,或許這次評優質課你失敗了,或許這堂研討課你上砸了,或許這次論文評比你名落孫山了,或許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許這學期你的教學質量不高。請記得,你沒有貶值,在這些磨練中你已經升值,只是這些價值還沒有以適當的方式和機會展露出來,它需要在下一輪的實踐中帶給你驚喜。

  讀著這些文字,我好象在和一位智者傾心交流,他娓娓道來,我靜靜傾聽。腦海中慢慢浮現出這幾年工作的一切,心靈在漸漸舒展。我認同了作者的觀點,也希望在這觀點中讓自己再次找到了激勵和自信。短暫而膚淺的閱歷,印證著在挫敗中走向成功——生命永不貶值的深層含義,我會用這句話來鼓勵自己,一如既往,繼續前進。

  上帝啊,那扇門原來是虛掩的——絕不,絕不,絕不能放棄

  年輕的老師們,請不要放棄,不要在五年內放棄。朝著奮鬥的目標,堅持五年,你一定會做出屬於自己的一片教育的天空。這五年裡,你也可以選擇某個內容做為教育教學上的一個點進行突破性研究,如果你是一位班主任,可以研究班隊活動,或是班集體建設,或是晨會課,或是和後進學生的談話,等等;如果你是一位語文老師,你可以研究閱讀教學,或是研究作文教學,或是研究課外閱讀,或是研究寫字教學,或是研究識字教學,或是研究提前讀寫,等等。先把這一個點做好,做出自己的特色來,再遷移或拓展。

  是啊,我們每天重複著這些工作,然而我深入研究了嗎?沒有堅持,何談放棄呢?想想看,如果選定了一個人生目標,堅持下去,會有多麼巨大的變化和人生樂趣啊!一味抱怨機遇,不如從現在開始磨礪,讓自己真正成為推開上帝虛掩之門的幸運女神。

  專業化的教師形象——具有實踐的智慧

  教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這項工作固然需要經驗的支援,更需要智慧的決斷。一個教師是否具備專業水準正在於他是否具有教育實踐的智慧,能否使教育的設想和意圖在智慧、愉悅的實踐中得以完成。可以肯定地說,一個愛敲教鞭的教師還不具備專業水準,一個愛發脾氣的教師也不具備專業水準。具有專業水準的教師是睿智的、平和的、博大的,他們能從多元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他們能從人的心靈深處出發,找到教育的契機和力量。他們還具備創生教育資源的能力,教材只是一個例子、一個樣本,他們能夠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造出更符合學生的學習特徵以及自己的教學個性的方法來。嚴格意義上講,教師不是知識的象徵,而是智慧的象徵。

  反思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否具有智慧,或者是否將智慧作為人生追求呢?敲教鞭、發脾氣一度成為我們無可奈何的代名詞,對學生缺乏細緻有效的心靈溝通,所以在教學中找不到教育的契機——學生作業沒完成,原因何在,如何彌補?學生違犯了紀律,原因何在,如何改正?甚至是課堂上學生答錯了問題,我們又有多少思考、面對的機會呢?更別說擁有“四塊糖”的人生啟示和教育智慧了。所以,從現在開始,調整心態,勇於實踐,做一名專業化的教師,將是我們永久的追求。

  很欣賞下面的一段話:

  工作的樂趣往往蘊藏在你做事的態度裡,而非工作本身。要麼教育之水把你冷卻,過那種冷卻的平庸的生活,要麼就用你生命的激情與烈焰把教育這鍋水煮沸,沸騰的教育將帶來一個充沛的,充滿活力與生機、樂趣與魅力的教育人生。要想把教育這一鍋水煮沸,要想使自己的教育工作不再枯燥乏味,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投入地工作,富有創意地工作,你的每一個教學設計都是屬於自己的智慧和結晶,那麼你將對你的每一堂課充滿情感,不管成功還是失敗,你都能感受到教學的生命力和震撼力,而不是死水枯潭、尸位素餐。課堂上和學生親切平等的學習生活,學生學習中閃現的智慧火花,以及你靈動生成的一個成效極佳的教學場景,都將給你帶來極大的樂趣。教育的樂趣來自思考,當你把思考變成文字,當你的文字得到他人的閱讀和支援,你將獲得樂趣,並且將樂此不疲,充滿自信與自豪,這些文字將提升你的生命和生活的質量。

  願成為今後激勵自己的奮鬥目標。

  篇三: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淡雅的封面、蘭竹的幽香吸引了我,讓我在眾多的教育書籍中選中了它——《不做教書匠》。拜讀之後,感受頗深,書中八個篇章給我們指明瞭成功教師的八個目標:“做一個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個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一個有上進感的教師、做一個有專業感的教師、做一個有奮鬥感的教師、做一個有親和感的教師和做一個有智慧感的教師”。裡面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深深地感動了我。

  還記得踏上工作崗位時我的目標是:“所教的班級學生成績要在年級中名列前茅,這樣才對得起所教的學生、對得起家長,這樣才是一位好教師。”於是就朝著這樣的目標孜孜不倦的努力著,這時我的一位恩師說了這樣一句話意味深長的話,他說:“如果只從考試的角度組織教學,是無法讓學生真正喜歡你所教的學科,如果僅僅滿足於學生的考試成績,則對不起終生為業的教育。這樣的教師至多隻能算是一名優秀的教書匠。”我茫然了,那怎樣的教師才是學生歡迎的好老師、怎樣的教學才是學生終生受益的教育呢?近期我閱讀了部分書籍,其中鄭潔老師撰寫的教育隨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深深的吸引著我,似乎也能在書中找到我要的答案。這本書裡作者用清晰的筆觸將社會轉型期教師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一一指出來,其中的每一個事例、每一個建議,似乎就在我的身邊,在我的工作中都能找到原形。也許是心靈效應,我一遍又一遍的品味著,每讀一遍都有不同的收穫和體會。

  其中,《做一個有上進感的教師》一章中《教育,從小事做起》一文,使我感觸良多。文中說:只有願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無數小事組合而成的嗎?確實,作為教師,我們每天面對的就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林林總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等著我們去做的都是一些小事。教育無小事,正是細節,使真正的教育進入了人的心靈,持續影響了一個人的成長。細節決定成敗,“小事”終成就“大事”。認真教書一輩子,哪怕起初你只有一杯水,到後來,一定會有一桶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這樣教一輩子書,即使起初是不純粹、有雜質的,到後來,也一定會清澈起來,純淨起來,永遠能在世俗之中,保持著世俗之外的超脫

  文中說,說到底,一個人的成功,固有的專業知識或技術只起15%的作用,其他方面起85%的作用。年輕的你一定要注意發展這個85%。這個85%裡至少含有責任感、工作態度以及自我發展的能力和習慣。

  所以,我們要做一名有目標感的教師。

  做教師,就是做學問,想從學問裡去找“黃金屋”,是一種錯誤的想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古訓,絕不是真的叫你到書中去搜尋“黃金”,而是從中找到像金子一樣珍貴的精神世界。做教師就是做學問,就是從學問中感受生活的快樂,教育的幸福,人生價值的輕舞飛揚。

  在我們的意識中,教書匠總是板著臉、苛刻嚴厲、毫無生氣的那種,有時在我心情不好、對學生訓話時也總是板著臉,這樣看自己,我不就是一名教書匠嗎?

  如果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麼教師的愛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教師無私奉獻愛心的典範。所有的學生,都十分需要老師的愛。老師的愛與尊重是照亮學生心靈窗戶的盞盞燭光。當學生離開校園後,再與他們談心交流時,在他的記憶深處不是你教給他的一個解題方法、一篇課文,恰恰是你的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輕輕的撫摸。

  當然,首先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你並不缺少愛,缺少感情。但是,你是否原意為別人花費你心中的愛,你心中的感情?你能象愛自己的家一樣去愛學校嗎?你能象愛自己的孩子那樣去愛每一個學生嗎?“一個真正的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深刻的,不只關注今天,更關注其明天;不只關注其智力,更關注其情感;不只關注其基石,更關注其創造。”。我想,這種愛不僅是深刻的,更是持之以恆的,需要你以具有崇高的奉獻精神為基石。

  其實愛是相互的,我們教師也需要愛,在學生的關愛下也是倍感幸福的。還曾記得,在教師節時,我們班的五十幾名學生,有的學生是用自己節省下來的零花錢買來鮮花、水果,有的是自己親手製作的卡片,有的帶來自己心愛的玩具、真心祝福……回想起孩子們關切的眼神、甜蜜的笑容、美好的祝福,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好的、更幸福的呢?做一名教師真好。這也就是鄭傑老師所說“相互取暖”吧,知道別人很冷,知道別人的處境,才會設法給別人一點溫暖,自己在給別人溫暖時也會受著別人的溫暖。

  考試,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不能不認真面對的問題,我們無法選擇考試,我們只能積極應對。不從考試的角度積極組織教學,我們會覺得對不起學生的眼前利益,但如果僅僅滿足於從考試的角度組織實施教學,則對不起終生為業的教育。只從考試的角度組織教學,是無法讓學生終生喜歡自己所教得學科的,學生離開學校,教師畢其一生,至多隻能算是一個優秀的教書匠。好的教師,應該喜歡捕捉生活中的點滴,與學生一起探討交流,與學生一起涉及欣賞。這樣的教師,不僅令學生日益積累起雄厚的知識基礎,增強學生的考試能力,更能令學生日益迷戀上學習,令學生在提高自己的素養。這樣的教師,才能告別教書匠這一頭銜。但是我總是被考試這兩個字限制著我的教育,令我自覺不自覺地圍繞考試進行我的教學活動。有時候想想真是對不起學生啊!

  教書匠是不管什麼新課改的,只要能把書上的內容講完,指導學生將課後練習做對就行,是顧不了其它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會感到做教師真累。但我們真正參與課改,不要認為課程改革僅僅是專家們研究的課題、僅僅是學校領導的事。如果我們都能切實領會新課改的精神,換一種思維方式,換一種心情,我想我們的教學就不會這麼累,學生學的也不會那麼苦。

  然而,從我們的現實情況來看,似乎有點兒本末倒置,大部分教師都是以讓學生獲取知識為首要的目標,其次才是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至於能否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那是另外一回事。回憶上學期我所上的一節公開課《父母的心》,如果從知識、能力目標達成度來說成功的。但是,在課堂上教師的組織教學是吃力的、學生的學習也不是很投入盡興的。是什麼原因呢?現在想想就是忽視學生的情感。其實,關注了學生的情感態度,讓學生在激情中體驗教學,在寧靜中思考教學,更能使學生體會到教學的本質美,才更能使學生學到有用的東西,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在不知不覺中提高教學效果。

  幽默是愛心與智慧的結晶,數學課整體上是比較抽象枯燥的,如果上課時有點兒幽默感,這樣的老師,就會像一塊磁鐵一樣,能牢牢地吸引著學生,如果能在有趣中不知不覺地引導教學,那麼,教學的效果一定是好的。你、我怎麼知曉自己的可愛之處呢?不妨像鄭傑老師所說的那樣:“去問問孩子們,不必一本正經地做什麼調查試卷的,只要去看看他們的表情和眼睛,他們欣喜的表情和欣賞的眼光都會告訴你的。”

  教書匠只管教書,不管學生的感受及環境的渲染作用,而作為教師,要知道自身的心境對學生心境的影響相當大,它可以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更何況,不好的心境會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呀。我們何不調整自己的心態,做一名和諧教師呢。

  做一名“和諧教師”,要在“公正”中平衡自我心理,享受生活。在當今時代,我們要認識什麼是公正。社會對待教師應該說是公正的,部分教師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其實大可不必。要善於在工作中找到職業的尊嚴和幸福,樹立“工作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的生活觀念。此外,我們還應把自己公正的態度輻射到自己的教育物件上,表現為不管是面對差生,還是優秀生;面對熟人的孩子還是陌生家庭的孩子都一視同仁。有了這樣的心態,我相信心會越來越年輕、笑容會越來越燦爛!

  做一名“和諧教師”,要經常反思自己。鄭傑老師說“思索是一件快樂的事。”是啊,“靜坐常思自己過”、“寧靜以致遠”,既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工作態度。教師應該學會不斷地懷疑自己,對自己的教育設計、教育方法進行重新思考,不斷推出適用於學生的、有選擇餘地的新計劃、新內容、新方法和新評價方式。教師大多是善於反思、善於創新的“和諧教師”。年輕的特級教師賁有林,正因為每天堅持撰寫教學心得,才編輯了62篇幾十萬字的教育隨筆集。

  做一名“和諧教師”,要甘於“有限作為”。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效工作,不能急功近利。學生的知識、能力、道德、心理等都是慢慢生長和發育的,教師應該給予持久的關注和等待,要悅納潛滋暗長與潛移默化的過程,反對“立竿見影”。我們在學生身上取得的顯性“成績”是很有限的,不要指望用強力和果斷在學生身上“打造”出什麼,“催生”出什麼。甚至有時候,我們的“不作為”就是最好的“作為”。

  總之,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教書不再是我們唯一的標準,育人才是我們更高的追求。雖然我們不可能都成為教學專家,但是我們決不能僅僅做教書匠,無論今後會怎樣,我都會善待我的教育,善待我的生命。“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行動永遠不晚。讓我們做一名真正合格的能體現新課改精神的小學教師吧。

↓↓↓點選下一頁還有更多精彩的不做教書匠心得體會↓↓↓

不跪著教書心得體會精選3篇
雨果悲慘世界讀後感
相關知識
不做教書匠讀書心得3篇_不做教書匠讀後感
初中英語教師讀書心得3篇_英語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傲慢與偏見讀書心得3篇_傲慢與偏見讀後感
駐村第一書記幫扶心得3篇
村黨組織書記培訓心得3篇
村黨組織書記培訓心得3篇
村黨支部書記培訓心得3篇範文
村黨支部書記培訓心得3篇範文
德育教育案例及心得3篇
暑期家教社會實踐心得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