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創業成功緻富例項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創業,一定要有激情燃燒的歲月的感覺,或者是萬馬奔騰的感覺。看看那些回鄉創業例項,感受他們勇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培育雜交構樹代替糧食喂牲畜節約糧食

  核心提示

  “我們知道,野生食草動物能吃樹葉,可如今飼養的牲畜卻吃糧食,如果牲畜也吃樹葉,就可以節省大量的糧食。”初次見面孫哲說,他的創業專案就是要讓構樹代替糧食,成為牲畜的主要飼料。一個月前,孫哲和他的創業團隊帶著“雜交構樹”專案落戶城陽招商.LAVIE公社。

  初創:

  環保種植袋贏得市場

  “我父親經商,主要從事對日貿易。”孫哲說,受父親的影響,大學選擇的是日語專業。畢業前,父親的生意遇到一些挫折,那時對日貿易不是很景氣。“當初學習日語,也是考慮以後子承父業,所以擇業時有些迷茫。”孫哲說,眼看要離開大學,父親給他指出三條出路,到企業上班,穩定;自己創業,有風險;出國深造,需要時間。最終,他選擇了自己創業。

  第一個創業專案是高分子材料,與所學的專業毫不相干。孫哲說,之所以選擇這個專案也是有些偶然。老家德州有一家大型高分子材料生產廠家,而負責人正好是父親的發小,一次聊天中對方提起,何不在青島開一家貿易公司,經營高分子材料?於是,他和幾個大學同學一起開始了首次創業。

  最初生產的產品主要有高速公路、鐵路、垃圾填埋等用的防滲膜。“你們能不能把材料做成種植袋,說白了就是一種盆栽植物用的花盆。”期間,一家荷蘭的客戶提醒說。當時,國內的植物多種植在大田裡,是一種粗放式管理,如澆水、施肥都會造成極大浪費,而且還耗費人工。而在國外,由於人工成本較高,容器種植已流行四五十年,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向容器內定向澆水、施肥,最主要是節省人力。

  “製作種植袋並不難,難的是要根據客戶需求定製。”孫哲舉例說,從種子到一棵小樹,需要經歷多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要根據植株的大小更換不同規格的容器。而國外講究環保,用完的容器不能造成二次汙染,這就要求使用期內容器必須自行降解掉。自行降解還有一個好處,不需要更換容器,這樣也可以保證植物不傷根。目前,公司生產的種植袋已遠銷眾多歐美國家。

  轉折:

  選擇構樹作為創業載體

  2013年,孫哲的公司承接了南水北調中線河南段防滲工程。“以往經營的都是對外貿易,為此專門成立了一個國內團隊。”孫哲說,可工程結束後,國內團隊一下子變得無事可做。這時他又開始思索,既然種植袋在國外很流行,為何不將這一業務引入國內?想起來簡單,可實際推廣卻困難重重。使用種植袋需要前期投入,受觀念的影響,在國內的實用率很低。經過調研發現,國內使用者只有一小部分使用黑色塑料袋,好處是價格便宜,但塑料袋不可降解,會對環境造成影響。

  “我個人覺得,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環保種植袋的市場會越來越大。”孫哲說,但做生意不能坐等市場。隨著種植袋業務的不斷擴大,與苗木打交道的機會越來越多,一個想法在他的腦中閃現:有沒有一種更好的盆栽植物作為載體,在推廣的同時,又順帶將種植袋推廣出去,這樣也可以實現新老業務的有效銜接。

  這期間他接觸到中科院的“雜交構樹”專案,而且今年2月份,國務院將此專案列為十大精準扶貧專案之一,檔案一出,孫哲感覺機會來了。一個月前,他和團隊帶著專案正式落戶城陽招商.LAVIE公社孵化器,在這裡,團隊擁有150平米免費的辦公空間,而且有了更多與投資商和客戶接觸的機會。

  創新:

  以樹代糧可節約糧食

  “這就是雜交構樹樹苗。”在辦公室裡,孫哲拿出一盆用種植袋種植的小樹苗。他告訴記者,構樹野生樹種在全世界都有廣泛分佈,生命力非常強,葉子中蛋白質含量高。從古到今,構樹的葉子常用來餵養牲畜,摘下葉片,就會滲出奶白色的液體,所以在我國南方俗稱“奶樹”。問題是,野生的構樹葉片上通體有毛,這就極大影響了牲畜吃起來的口感,因此現實生活中,養殖戶還是習慣用糧食作為主要飼料。

  構樹有花有果,用種子種植,該專案用中國的構樹和日本的光葉楮雜交,雜交後的植物要麼無花無果,要麼有花無實,但葉片更加光滑,蛋白質含量也提高一倍,是玉米中蛋白質含量的三倍。目前的栽培技術有兩種,一種是通過細胞組織培養,但成本較高;一種是通過技術讓枝條生根,這也是目前公司的主要業務。

  說起發展前景孫哲說,構樹抗病性強,生長過程不需要噴灑農藥,牲畜吃了後沒有農殘。此外,目前我國每年都有大批糧食進口,進口的糧食中絕大部分用來餵養牲畜,以樹代糧可節約大量糧食。而且,構樹適合在鹽鹼地、貧瘠的土地上生長,而這些地方都不適合種植糧食。隨著雜交構樹的大面積推廣,未來有望代替糧食成為牲畜的主要飼料。

  展望:

  打造“一條龍”服務模式

  “專案還處在種子期,主要是從事苗木的培育。”孫哲說,目前團隊已在萊西、泰安、東營、濰坊等4地建立苗木培育基地,總種植面積達千餘畝。根據規劃,到明年將生產構樹苗木一千萬株。

  說起未來孫哲說,團隊的目標是打造“一條龍”服務模式。現在,雜交構樹還沒有被客戶所熟悉,強行推廣難度較大。鑑於此,下一步除了培育、銷售樹苗外,還將推出後續服務,如派出技術人員,幫助種植戶進行田間管理。

  另外,以往的構樹餵養,多數只使用樹葉,而雜交構樹是全株收割,就像割韭菜一樣,將枝葉一起粉碎後,再經過發酵處理,最終做成牲畜飼料。這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術,今後團隊還將提供收割、發酵等全程服務。

  二

  打工仔養雞創業十年欲造大品牌

  他16歲外出打工,從事餐飲服務行業,雖說辛苦,但也不至於風吹日晒。打工時,他認為打工不能長久,遂產生創業想法。在廣東某雞場打工的第一天,他吃了有史以來最難吃,但吃得最飽的一頓飯。儘管條件艱苦,一想到自己的選擇,他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創業十年來,他帶領上百戶村民搞烏骨雞養殖,村民們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收。在看到烏骨雞批發的抗風險能力低時,他開始想到走品牌的路線。“提升產品附加值,提高抗風險能力,讓村民持續增收。”目前,他已經在成都“探路”,未來兩年將基本實現品牌化的道路。

  說起創業,他總是顯得很熱血,他有說不完的話,有訴不完的情。在他看來,創業是一件能讓他激動的事情。他說,創業不僅能讓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一點,還能帶動周邊的鄉親致富,這就是令他熱血沸騰的事情。

  他就是高縣慶符鎮百通村村民李叢江。

  打工少年與雞結緣

  2001年,16歲的李叢江外出打工,在成都溫江一家農家樂從事餐飲服務。農家樂的生意不錯,一道名為“叫花雞”的招牌菜點單率很高,“雞的價值原來這麼高?”這個印象逐漸進入了李叢江的腦海。兩年後,他又到廣東清遠從事餐飲服務。

  “外出打工的人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知道回家後能做什麼。”李叢江說,他和身邊的務工人員交流發現,只要家鄉有機會,他們都願意回家,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回家後自己能做什麼。不到20歲的李叢江心想,那些四十多歲務工者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他想要改變這個現象,就只有選擇一條未知的路。

  許是機緣巧合,許是命運安排。李叢江想到的第一個專案是養豬,他有一個同事是清遠當地人,同事的親戚養豬的效益還不錯。某天,兩人跑到書店,選購兩本養殖的書籍,一本是養豬,一本是養雞。“沒想到養豬那本書沒看進去,倒把養雞的書看進去了。”李叢江說,看了書後就熱血沸騰,書上都是成功的例子,他想自己也會很快成功的。

  說幹就幹,三天後李叢江就辦理了辭職,在親戚的介紹下去一家養雞場打工。廣東是我國肉雞養殖的主產區  ,而當地的清遠雞更是聞名全國的雞種,深受港澳消費者的歡迎。這些資訊對於李叢江而言,無疑是興奮的。但是,他的興奮很快被舟車勞頓消磨了。

  “從清遠縣過去,要坐三個多小時的車,再轉車。”李叢江說,到了養殖場老闆的家裡,他吃了一頓目前為止,最難以下嚥,卻吃得最飽的飯。原來,那裡飲食條件很差,在李叢江看來,那是在老家連豬也許都會嫌棄的伙食。

  “我差點眼淚就流出來了,但是強忍住了。”李叢江說,他一想到這是自己的選擇,就咬牙堅持了下來,儘管飯菜難以下嚥,他也強逼自己吃了三大碗,算是為自己即將開始的艱苦生活打基礎。飯後,李叢江被帶到養殖場,開始了他新的打工生活。

  回鄉帶領村民致富

  2005年,李叢江回到家鄉,看到自己家鄉已有了幾家小型的養殖場,但他們都是在自己房屋內飼養,飼養方式還比較傳統。於是,他的創業路開始了,他用了2500元養了100只雞,雖然都成活了,卻因為品種的原因沒有賺到錢。“其實在打工期間,很多實用的技術並沒有學到。”李叢江說,雖然當時老闆對他能吃苦、善學習的精神很滿意,但是很多技術並沒有交給他,擔心他學成後就另立門戶了。幾年雞場的打工生涯,對於李叢江而言,就是開闊了眼見,對養雞的基本套路,以及雞場建設有了一定了解。

  經過選品種的失敗後,李叢江仔細分析發現,雖目前沒有掙到錢,但實際上幹這一行是很前途的,他暗暗給自己加油打氣。第二批,他購買了500只當地的烏骨雞,進行竹林飼養,深受城裡人喜愛。四個月後,果然賺到了6000多元,這比當時在外地打工要強多了,更加增加了他對養雞的信心。

  李叢江有個特點,善於思考接下來如何走。當養雞掙到錢後,他就在想,如果只養殖五六斤的大雞,肯定會因為它的養殖週期長***5個月***積壓資金多而週轉不過來,怎樣才能擺脫這個瓶頸呢?他從信用社貸款了5000元,只能暫時解決資金的困難,但是,這對以後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還得從發展思路上想方法。

  後來,他調查發現,很多農民想養雞,苦於孵化技術不到位,而導致養雞的成活率不高。於是他想,何不把剛孵出的小雞養大點,然後賣給想養雞的農戶呢?這樣時間又短,見效又快,資金週轉也快,風險又小,而且還可以帶動農戶養雞的積極性,從而帶動該村的經濟發展。

  金漁村村主任李興友說,李叢江創辦養殖場獲得成功後,周圍村民漸漸上門來請教技術。他都耐心地將養雞技術傳授給村民,對缺乏養殖資金的村民主動提供脫溫雞苗,並精心指導飼養技術,幫助村民逐步走上脫貧路。來自落潤鄉的養殖戶潘廳洪說,李叢江不僅賣小雞苗給他,還教他怎麼喂,年初他買了100只小雞,前幾天把成品雞賣了,賺了好幾千元。“今天來多買點雞苗,喂到過年的時候準能賣個好價錢。”

  “探路者”欲造品牌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李叢江以自己近十年的養殖技術經驗為基礎,帶頭成立了高縣三合養殖專業合作社,並承包了位於慶符鎮金魚村150畝茶山作為養殖基地,年出商品雞2萬隻,帶領其他合作社成員出欄3萬餘隻,實現銷售額400餘萬元,商品雞主要銷售成都、重慶、昆明等地方。

  “雖然每年的出欄量在遞增,價錢上不去的話,抗風險能力就低。”李叢江說,在2013年以前,他和村民主要是靠批發銷售,量大價低,雖然銷量一直很好,但是李叢江擔心的是變化莫測的市場因素,一旦市場有變,村民們就掙不到錢了。

  2013年,李叢江在成都開設了第一家“糧辛生態鳥骨雞專賣店”並註冊了“糧辛土雞”商標。他的想法是,通過自己在成都市場的發展進行“探路”,看看能否走出一條品牌路線。以往批發價18元/斤左右的烏骨雞,在成都的售價是28-48元/斤不等,在附加值上提高了不少。“成都這邊的市民還是很接受這個價格,銷量不錯。”李叢江說,2014年在成都的總銷售額約80萬元。

  “我前期作為‘探路者’,一旦品牌成熟,就可以和村民合作,讓他們掙更多的錢了。”李叢江說,現在他要多條腿走路,一來是繼續搞批發銷售,二來則是做好品牌營銷,爭取在兩年之內讓“糧辛土雞”的品牌在成都打響,他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將他的養雞事業不斷做大做強。打出自己的品牌,帶動更多的村民來進行土雞養殖,帶動大家共同致富。

  記者手記:

  說起近十年的創業經歷,李叢江很熱血,語速也很快。同時,他對未來的思路比較清晰。他說,欲創業者,特別是從事養殖業者,不要侷限於書本的知識,而是要真正投身到產業中去,去實際的摸索,才能學會如何去經營自己的事業。只是一味看書,不進行實踐,一切都是空談。

  另外,對於養殖業而言,他有一個心得。養500只雞和養1000只雞是有很大區別的,首先是成本投入的增加,其次是在管理者的心態上也有些許變化,再次是管理的方法上有所不同,精力耗損也不只是多一倍而已。總的來說,從事養殖或是其他,還是要先練好基本功,然後再圖發展。

  李叢江並不認為自己已經成功了,他說,他還在成功的路上,從最開始改變家人生活現狀的創業,到現在帶領村民去改變更多人貧困的現狀,這才是他現在,以及未來要做的事。

為什麼不好找工作
回鄉大學生創業成功典型案例
相關知識
回鄉創業成功緻富例項
回鄉創業成功緻富事例
回鄉創業成功緻富事例
農民自己創業成功緻富例項
返鄉創業成功緻富故事
窮人創業成功緻富經歷
窮人創業成功緻富事蹟
殘疾人創業成功緻富事例
小吃創業成功緻富經歷
農民創業成功緻富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