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冊語文山中避雨教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備課是很重要的環節,備好課才能上好課。為此,下面小編整理了人教版以供大家閱讀。

  人教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學會整體理解本文記敘的線索,。2、掌握記敘文的六要素。

  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朗讀,體會本文自然恬淡的語言,樸素的情趣。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理解本文的主旨,體會“樂以教和”的含義。

  重點難點:

  重點:1、分析事情的整個過程,體會文中傳達的感情。

  難點:理解音樂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樂以教和”的含義。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1課時

  一、匯入新課:音樂是沒有國界的,音樂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們今天就來看看作者是如何通過音樂和一些素不相識的人交流,最後竟有些依依不捨的。

  二、作者介紹:豐子愷,曾用名豐潤、豐仁,浙江桐鄉人。現代著名畫家、美術家、音樂教育家、翻譯家。作品主要收集在《緣緣堂隨筆》。

  三、寫詞語,讀準字音: 寂寥 嘈雜 冗長 弄堂 陶冶 樂以教和 和歌

  四、朗讀:要求思考記敘文的六要素,準備概述事情的經過,明確記敘文的線索。

  記敘:把人物的經歷和事情的過程表述出來。

  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線索:記敘的頭緒條理,即把材料貫穿起來的脈絡。

  五、檢查朗讀效果:請兩個學生起來概括複述,然後總結點評。

  六要素和故事梗概:前天我和兩個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然遇到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兩個女孩怨天尤人,而我更覺山中雨景迷人,並興趣昂然地拉起了胡琴,這琴聲感染了兩個女孩,而且引來了青年的唱和。一時間歌聲把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更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所以在我們離開的時候竟有些依依不捨了。

  六、理清本文的線索: 事情線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樂以教和——依依惜別。 感情線索: 作者:掃興——反覺得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樂——欣然惜別。 兩女駭:怨天尤人——轉憂為喜——喜極而歌——難捨難分

  兩線並行,環環相扣,步步推進,條理分明,結構嚴謹。

  六、書面作業:抄寫字詞。認真閱讀課文,準備下節課的討論。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內容,準備討論,選取話題。

  討論活動:話題一,找出兩個女駭感情和心理變化的詞語,看看三家村前後的氣憤有怎樣的不同,說說變化的原因分別是什麼,從課文中找出關鍵性的詞語作答。

  怨天尤人——轉憂為喜——喜極而歌——難捨難分

  三家村;雨越落越大,寂寥深沉——引得人都來;青年們齊唱——鬧得溫暖 ——》依依惜別

  請學生談談對“樂以教和”的理解。

  話題二:課文幾次提到“趣味”?“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這是為什麼? ***學生討論***

  三、重點分析4、5段。

  1、第四段的那些句子寫出了兩個女孩的感情變化?你能結合前面的段落談談她們的變化過程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是怎樣的美感?

  ***第二部分中描繪的山中雨景使作者感受到一種寂靜、空曠、深沉之美,雨中拉胡琴、合唱、齊唱使這種自然之美與人的青春洋溢之美、人的內心的恬靜祥和相和諧,使美達到了及至***

  2、第五段寫了什麼內容?為什麼女孩和山村青年認識的時間這麼短暫,卻在分別的時候這樣留戀?***這是音樂的巨大魅力,“樂以教和”力量。*** 這樣巨大的藝術魅力,為什麼作者直到今天才深切地領會?

  四、小結本文主題:本文記敘了作者在山中避雨的經歷和感觸,告訴我們音樂的感染力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使彼此間更和諧。

  佈置作業:完成課後練習題和教輔資料。

  板書設計:

  “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 朦朧 恬靜 婉轉 和諧 ——》樂以教和

  深沉 熱烈 溫暖 愉悅

看了的人還看:

1.初一下冊語文《郭沫若詩兩首》期末複習試題

2.七年級語文教案語文版

3.初一上冊語文離太陽最近的樹教案

4.七上語文作業本的答案:《郭沫若詩兩首》

5.七年級上冊語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6.七年級上冊語文複習教案

7.2017年秋季七年級語文教材目錄

七年級上冊語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六年級下冊語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相關知識
初一上冊語文山中避雨教案
初一上冊語文往事依依教案
初一上冊語文古詩五首教案
初一上冊語文枯葉蝴蝶教案
初一上冊語文我的老師教案
初一上冊語文山市教案
初一上冊語文期中考試題
冀教版初一上冊語文期中試卷
蘇教版初一上冊語文期中考試卷
初一上冊語文期中考試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