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話養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秋分是晝夜平分,人體的代謝也應隨“長夏”到“秋收”開始由快變慢,所以秋分時節養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做到陰氣內守。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相關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秋分節氣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祕”的原則,按照《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陰陽所在不可出現偏頗。

  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太陽黃經為180度,陽曆時間為每年的九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按舊曆說,秋分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正如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的長短再次相等,可以說秋分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日子。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春秋繁錄》中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在天文學上,則把秋分作為夏季的結束和秋季的開始。確切地說,北半球的秋天是從秋分開始的。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溼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因為秋分節氣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祕”的原則,按照《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陰陽所在不可出現偏頗。

  精神調養最主要的是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適應秋天平容之氣。體質調養可選擇我國古代民間九九重陽***陰曆重陽節***登高觀景之習俗,登高遠眺,可使人心曠神怡,所有的憂鬱、惆悵等不良情緒頓然消散,這是養生中的養收之一法,也是調節精神的一方良劑。

  在飲食調養上,中醫也是從陰陽平衡方面作為出發點,將飲食分為宜與忌。有利於陰平陽祕則為宜,反之為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對於那些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的老年人,則應忌食大熱峻補之品;對發育中的兒童,如無特殊原因也不宜過分進補;對痰溼質人應忌食油膩;木火質人應忌食辛辣;對患有面板病、哮喘的人應忌食蝦、蟹等海產品;對胃寒的人應忌食生冷食物等。不論是哪種人,其實質都應防止實者更實、虛者更虛而導致陰陽失調。飲食調養方面要體現“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做到《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的:“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在食物搭配和飲食調劑方面,中醫也是注重調和陰陽的。在食與藥的一體營養觀中,強調同屬天然產物的中藥和食物,某些性質,特別是補益或調養人體的陰陽氣血之功能本來就是相通的,有著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關係。從本草、方劑典籍中不難發現食藥同用的例證,古代醫者把烏雞、羊肉、驢皮、蔥、姜、棗等視為陰陽氣血之用,或調補胃氣之用;而在大量的食譜和菜餚中,又不難發現有很多藥材配伍其中如,枸杞、淮山、黃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類。當藥食調配得當時,可提高食品保健強身和防止疾病的功效。

  秋分養生原則

  1.美味百合益氣安神

  百合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百合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及鈣、磷、鐵等微量元素,是老幼皆宜的營養佳品。當然百合的藥用價值也很高,《本草綱目》中也有百合可潤肺止咳、寧心安神、補中益氣的記載。

  2.養生水果梨和甘蔗

  秋後是水果收穫的季節,對付秋燥,養生水果當屬梨子和甘蔗了。中醫認為,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養血生肌、潤肺去燥等功能;甘蔗有滋補清熱的作用,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勞作辛苦、飢腸轆轆時,吃上兩節甘蔗可使精神重新振作起來。當然,適合秋季吃的水果還有蘋果,桔子、香蕉、山楂等。

  3.秋後養生進補禁忌

  雖然秋季是養生進補時節,但也需要有針對性,不可盲目亂補。不可逢補必肉,多補少出,打破身體平衡補出一身富貴病;也不可只補貴的不補對的,養生進補不是講究進補的食品越高檔越名貴,而是講究是否對症下藥,進補之前必須要了解自己的身體是偏寒還是偏熱,然後再針對自己的身體制定養生進補食療方。

  4.防燥宜多吃“酸”果蔬

  秋分時節,飲食上要特別注意預防秋燥。秋分的“燥”是涼燥,飲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適當多吃一些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種花色多樣,像藕、荸薺、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蘋果、葡萄、百合、銀耳、柿子等,都是調養佳品。少吃一些辛辣味的食物,如如蔥、蒜、姜、茴香、辣椒等。值得提醒的是,秋分後寒涼氣氛日漸濃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經常腹瀉,水果可以煮熟後吃,以避免不適感。

  5.朝朝鹽水,晚晚蜜湯

  秋天氣候較為乾燥,空氣中缺少水分,同樣人體也缺少水分,故需要補充水分,但喝白開水並不能抵禦秋燥帶來缺水效應。古人對付秋燥早有良方即“朝朝鹽水,晚晚蜜湯。”也就是白天喝點鹽開水,晚上喝點蜂蜜水,這樣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良方。

  6.秋後蘿蔔賽人蔘

  蘿蔔具有吸氣、消食、止咳、化痰、生津、除燥、散淤、解毒、利尿功效,不僅營養豐富,而且有較高的食療價值。因此民間有“秋後蘿蔔賽人蔘”的說法。

  7.秋來食鴨養生

  鴨肉性寒涼,新鴨養到秋季後,肉質鮮美且營養豐富,可補充人體必需的蛋白質、維生素,以及鈣、磷、鐵等微量元素,適合秋季進補養生。

秋分過後養生
秋分節氣養生運動
相關知識
秋分話養生
秋分的養生祝福語
關於秋分的養生指南
關於秋分的養生原則
樊正倫秋季話養生
關於秋分的養生食譜推薦
秋分的養生簡訊
秋季話養生
秋分的養生知識
關於秋分的養生食譜及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