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習俗養生吃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民間為迎接立春節氣的臨來,家裡都會做幾樣傳統立春食物如春盤、春捲,那都是傳承已久的民間獨特手藝,味道極好。那麼,你知道嗎?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立春養生吃什麼

  1.吃春餅

  立春吃春餅的習俗起源於唐朝,也叫“咬春”。由於立春時,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各種蔬菜發出嫩芽,人們嚐鮮,古人就用麵皮包著時令蔬菜,捲成卷蒸熟或者油炸,取名春餅,寓意著五穀豐登,也是春天的象徵,並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春之意。最初的春餅是用麵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種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黃、粉線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立春吃春餅有喜迎春季、祈盼豐收之意。

  2.吃春捲

  吃春捲原本是立春節慶習俗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是,現在這種節慶習俗已經淡化了很多,甚至於許多年輕人都已經不知道這一習俗了。現在,人們更多地用吃麵條和餃子代替了吃春盤、春餅、春捲,來迎接春天的到來,故民間廣泛流傳有“迎春餃子打春面”的說法。春捲已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風味食品。時至今日,色澤金黃、外皮酥脆、肉餡鮮嫩、香氣誘人的春捲已成為許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風味獨特、備受歡迎的名點。

  3.吃春盤

  自唐朝起,民間還普遍流傳有吃春盤的立春食俗。如南宋後期陳元靚所撰的《歲時廣記》一書引唐代《四時寶鏡》記載:“立春日,都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春盤一詞也屢見於唐代的詩詞作品中,如詩人岑參在《送楊千趁歲赴汝南郡覲省便成婚》一詩中就曾這樣寫道:“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到了宋代這一習俗更加普遍,北宋大詞人蘇軾曾在其詩詞作品中多次提及這一習俗。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雜合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到了唐宋時期,人們對五辛盤作了改進,增加了一些時令蔬菜,使其從單調的辛辣變為色香味俱佳的翠縷紅絲,併名之曰“春盤”。

  4.吃蘿蔔

  在許多地方,立春又叫“咬春”。北方立春,最具有代表性的食品是吃蘿蔔,俗謂“咬春”。吃蘿蔔可分為啃、切片、切絲、做餡等多種形式。明人劉若愚《明宮史》載:“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名曰“咬春”;清光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載:“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謂可以卻春困也。”吃蘿蔔不僅可以解春困,還可以增強婦女的生育機能,立春蘿蔔又稱為“子孫蘿蔔”。 還有些地方“咬春”吃的是春餅和春盤。這種習俗早在南北朝時就已有了。杜甫詩“春日春盤細生菜”講的就是“嘗春”。不過現代人已用麵條、餃子代替了春餅、春盤,謂之“迎春餃子打春面”。

  立春後還冷嗎 

        實際氣溫較太陽的輻射有一個滯後,一般滯後1個多月。立春後大約還有1個多月在氣侯上屬於冬天。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立春後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立春節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束。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溫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氣。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並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所以立春後還冷的情況是正常的。

  立春之後還冷一個多月哦,注意禦寒保暖。立春節氣期間氣候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乍暖還寒

  立春之後還要冷多久

  立春節氣期間氣候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乍暖還寒:一是日夜溫差較大;二是冷空氣活動頻繁。春季常因冷空氣的侵入,使氣溫明顯降低,經常是白天陽光和煦,讓人有一種“暖風薰得遊人醉”的感覺,早晚卻寒氣襲人,讓人倍覺“春寒料峭”。立春到了,但是氣溫並不會回升的那麼快,並且老話講春捂秋凍,不建議大家過早的脫掉冬裝換上亮麗的春裝,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更應該注意保暖。氣象學意義,連續 5 天的日平均氣溫高於 5°C,冬天就結束了。二十四節氣認為,到 “驚蟄” 前後結束了冬天。大約公曆 3 月初冬季結束。2016年3月5日 11:43:30為驚蟄節氣後大概就不那麼冷了。

  以太陽對地球的輻射強度而言,冬至最小,夏至最大。如果全年平分四份,立冬到立春3個月最小,立春到立夏3個月為中,立夏到立秋3個月最大,立秋到立冬3個月為中。但實際氣溫較太陽的輻射有一個滯後,一般滯後1個多月。所以如果有3個月冬天的話,立春後大約還有1個多月在氣侯上屬於冬天。


成都好吃的滷味
成都春熙路附近有什麼好吃的
相關知識
立春的習俗養生吃什麼
春節老人養生吃什麼食物好
春分怎樣養生吃什麼食物好
春季降火養生吃什麼好
立冬的時候養生喝什麼茶好
春天護肝養生吃什麼好
春季補肝養生吃什麼好
春季防癌養生吃什麼好
春季護肝養生吃什麼好
立冬後如何養生吃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