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讀後感作文精選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3日

  《鄉土中國》作者費孝通,此書收集的是他在20世紀40年代後期,而寫成分期連載的14篇文章,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鄉土中國讀後感【一】

  時常看到歷史的書籍裡會講到很多家族的長者坐在一起召開長老會議,並選出德高望重的人代理村裡的事物。

  在鄉村裡,無論是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等等眾多的事物都會和家族發生關係,都會以家族為單位進行著。如果事情小,夫妻二人就可以解決,但若事情大了,全族的人都會幹澀進來。在家族裡,最有威望的就是族長,他代表家族的形象與利益。而當家族與家族之間發生利益關係時就需要長老的協調,長老一般不止一個,他們總是由各個家族的長者組成。長老處理各種糾紛既不是依靠權利,也不是憑藉大家的協商同意而產生的效力。他們主要依靠仁禮道德來管教人們!他們依靠傳統的約束!所以他們總是很重視教化的實施。但這就不得不產生一個問題,傳統的東西也有過時的時候。這時應該怎麼辦呢?反對吧。長老領導下的禮制社會是不允許反對的!於是,在現實的社會中,新生的年輕人既然沒有能力去反對傳統的東西,但他們可以選擇是積極地執行還是消極的對抗。這也就產生了書中所說的“名實的分離”。

  這所有的一切是在西方社會所不能看到的。西方擁有議會的傳統,他們更多的是同意的權利,只要同意形成的機構不能滿足大多數同意者的意願,機構就有被反對推翻的可能。他們的行事原則主要依靠法律的約束,他們要求執法者依法而治。

  鄉土中國讀後感【二】

  每次拜讀費老的文章,他那樸實無華的文風總是讓我連連稱讚。其實,一個人的文風,也就顯示了一個人的閱歷。當你經歷過了人生的各個階段,體驗過人生的酸甜苦辣,你自然就不會用煽情的華而不實的文字去表達你的觀點,抒發你的感情。雖然我說出上邊的話顯得不那麼讓人信服,但是這些真的是我在讀了不同作者的文章之後的想法,率性而發。

  還是進入正題吧,《鄉土中國》是學術界公認的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代表作,這可能也是老師極力推薦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吧,畢竟多讀點經典是對我們的學習大有益處的。而且這本書給我帶來了極大的感悟。 第一點,“這裡講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裡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通篇看下來,在我看來,“鄉土中國”是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的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鄉土社會。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穩而慢變是它的特點。特別說明的是“穩而慢變”,該書全篇大多依據於此,鄉土社會是非常穩定的,人民是固定在土地上的,鄉土社會是漸變的,而且變化的速率是非常慢的。

  開篇提到鄉土社會的本色,“鄉土”。“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的”,從巨集觀上論述了中國社會的鄉土性。所說的“土”,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種地是他們的最普通的謀生辦法。而且,“土”也成了我們的傳統,鄉土社會的人們不論在哪,都離不開泥土。從中原走出去的人們,到了草原,還是以種地為生。“土是他們的命根子”,這也導致了“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了”。如文章所說“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徙是變態”,人民固定在他所種植的那塊土地上了,並且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殖,一代又一代,只有當這塊土地過於飽和了,才會有人離開。“土”固定著人,這是鄉土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原因。看看我們現代社會,國家提出“十八億畝耕地紅線”是為了什麼?因為土地是固定著人,使社會安定的重要介質。雖然沒有工作,但是種著這塊地,最起碼能保證溫飽。

  鄉土中國讀後感【四】

  首先我想解釋一下什麼是“忘本”。據新華字典解釋是境遇變好後忘掉自己原來的情況和所以能得到幸福的根源。

  而這就有些像有的城裡人。他們忘記了自己的祖先亦是鄉下人,他們忘記了今天的幸福是占人口80%的鄉下人貢獻的結果。不但忘本就算啦,更讓人傷心地是他們卻反過來取笑我們的鄉下人“笨”,“愚蠢”。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費先生給了我們很好的解釋:鄉下人不知道汽車來了應該怎麼躲避並不是智力問題,而是知識問題,鄉下人沒見過世面才會茫然無措而已。

  相對於城裡人來說,鄉下人就要重本的多啦。最突出的表現就是鄉下人是萬分重視土地的。他們深深的植根於土地中!到哪兒都不會忘記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他們世代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幾本上不流動,村子裡幾百年來老是那幾個姓,鄉村裡的人口似乎是附著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變動。就因為這樣,鄉土社會就是一個熟人的社會,熟悉到自覺地去遵守傳統的規範,不需要法律的存在,更不需要藉助契約來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這些都是基於人與人的熟悉。但在人口流動迅速的現代社會,我們還有那種熟悉嗎?答案是沒有!但同時我們的現代社會又缺少完善的法理去規範種種的行為,這也就導致了很多人遊走在茫然的空間裡,也就難免有很多城裡人會忘記自己的本源,因為他們很多都面臨信仰的危機。不像鄉下人相信土地就可以,相信土地會給他們帶來好運!

  鄉土中國讀後感【五】

  初看此書,我總是想到艾青的一首詩——《我愛這土地》,詩中的一句話尤為深刻: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我想就書中的一些句子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

  書的開頭提到了一個在內蒙旅行回來的美國朋友,他說中原的一家家總是划著一小方地來種植,而沒有想到利用這片地的其他方法。似乎是這樣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在土地上發展起來的國家,我們的土地的依賴性已根深蒂固。“從土裡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我們腳踏實地,我們熱愛這土地,我們珍惜這份與生俱來的土氣。

  當看到費老寫到自己第一次出國,他的奶媽偷偷地把一包用紅紙包裹著的灶上的泥土塞在他的箱子底下時,我想到了我的家鄉潮陽。眾所周知,潮汕地區過節拜神的活動有很多,有人說這是迷信的做法,但是在我看來,這也算是內心的一份信仰,對神明的敬重源於先人,源於環境的耳濡目染,這份敬重一代一代相傳下來,慢慢地成為了一種傳統。這份淳樸的土氣,讓我覺得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自然、不做作。

  “鄉土社會的信用並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於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社會競爭沒那麼激烈的那時,人們之間要建立起信任也就沒有現在來得那麼困難。沒有相互之間的算計與心機,單純的,就是心裡油然而生的相信而已,這便是“土氣”的一種特色,實實在在的、不加修飾的、饒有魅力的。

  像書中的一句話說的那樣:只有直接有賴於泥土的生活才會象植物一般的在一個地方生下根。中國便是這樣的,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久而久之我們便有了一份“土氣”,無需覺得丟臉,這本身就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我們該慶幸,這是我們的家的標籤,是我們的根。葉落歸根而我歸往何處?我們都知道,落葉尚要歸根,人也是一樣的,倘若忘了根在哪裡,要如何回家?

  鄉土中國讀後感【五】

  《鄉土中國》作者費孝通,此書收集的是他在20世紀40年代後期,根據其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一課的內容,應當時《世紀評論》之約,而寫成分期連載的14篇文章,追究中國鄉村社會的特點。此書是關於社會結構本身及性質的分析,偏於通論性質,並以此作為一個方向來發展中國的社會學。

  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關鍵詞“鄉土”了,它是整個中國社會的線索——至少在那個年代。鄉下人是中國的基層,從基層看去,社會是鄉土性的;鄉土社會的本質是產生鄉土文盲的根本原因,只有這一鄉土性質發生變化,文字才能下鄉。作者在這一部分運用的分析方法看來是較普遍的,即從現象看本質。人們所處社會環境的差異導致了社會行為的差異,體現在我們的差序格局:中國與西方社會生活中人和人的關係是不同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而西方人則是融在集體中獨立平等的個體。還有秩序的差異,有禮治、法治、人治之分,就中國的傳統而言***可能受儒家影響***禮治較明顯,而西方則為法治秩序;另外在政治制度、權力結構等方面要上升一個層面再論,這也是我需要更進一步學習的內容。

  讀完《鄉土中國》,再看鄉村與城市、中國與西方,這兩對差異亦或矛盾似乎是理所應當的。人和人的相互關係、社會和人的特點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剪影。

  作為一本社會學入門型的書,《鄉土中國》以典例論證解說,易於讀者接受。我讀過之後的確感受頗深,相信大家讀了也會有所體會。

格列佛遊記讀後感小學範文
范進中舉讀後感小學範文
相關知識
鄉土中國讀後感作文精選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後感範文
紀錄片築夢中國觀後感作文精選
鄉土中國讀後感
中學生追風箏的人讀後感作文精選
中學生追風箏的人讀後感作文精選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讀後感作文精選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作文精選
金字塔原理讀後感作文精選
最美的時光讀後感作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