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術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整體素質的提高,優化了教學環境,使初中美術課教學呈現出一派蓬勃生機。當現代教學的方式在突破傳統,培養學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美術教育的新氣象

  美術教育,美術教學有很多功能,客觀的就其學科意義來說,我認為首先是一種常識性的工具功能。之所以這樣說,道理很簡單,如果連美術的基本常識都不瞭解,對美術的其它功能就無從談起。換句話說,對工具功能的問題沒有解決好,那麼教育最重要的基礎也就沒有夯實。在沒有基礎的前提下去談審美教育和審美學習,對教師是在自欺欺人,對學生是在誤人子弟。

  初中美術課經過課改大潮的洗禮後,從優化教學環境、提高教師素質、轉變教育理念、轉換課堂教學角色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美術課堂教學呈現出一派蓬勃生機。然而也正是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在對大連市初中近百位不同年齡、不同教齡、不同環境條件下工作的美術教師的調查中瞭解到,新理念、新方法使美術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也使一些教師盲目追求新、奇、特,忽略了常規教學的必要性,使美術課的教學偏離了學科教學的軌道。比如課程的匯入環節,就需要作課教師在提高重視程度的同時去很好的進行研究。

  中學美術課堂的教學方法

  美術課是中學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所設定的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其目標是以審美教育為主線,以學生的智力和才能培養為核心。審美教育以掌握美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內容。審美教育不是專指藝術技巧的教育,而是按照美的規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不言而喻,中學美術課堂教學方法具有它的整體性和特殊性,其任務不是重受教育者的短期行為和區域性把握,而是注重在對受教育者的心靈從無社會特徵的人塑造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個體品質高尚的世紀新人。這意味著它本身的倫理、知識、審美特徵與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緊密聯絡,最終使受教育的人格趨向真誠、善良、美好。

  目前,中學美術課堂教學方法,仍然是“以繪畫性為目的”,一味追求純粹的技法訓練,應付考試,以此來充當“升學率”,帶有強制方法將成年人的規範模式壓給學生。千篇一律對著課本臨摹,“照葫蘆畫瓢”度過45分鐘,還有的地區學校乾脆不開設美術課。這種指導思想與教學方法,缺乏對學生創造思維能力與審美能力培養,違反了學生心理髮展規律,導致了學生個性扭曲,這種現狀與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所提出的素質教育目標相頡頏。具體而言,“以繪畫性為目的”的教學方法,缺乏對物件本質特徵的分析和審美概念的表述。其結果必然是:整體上成為被動刻板的模式,審美教育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訓練脫節;不符合《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美術教學大綱》要求的直觀性、系統性及理論聯絡實際的教學原則;有礙於創造想象和視覺記憶發展及中學生個性、意願、情感的表達;更缺乏審美教育的現代意識,其結果僅極少數學生或憑天資或家庭因素保持著美術的興味,而大部分學生收效甚微,基本毫無效果。如此無功而勞,實在可悲,豈容延續。

  在傳統的教育活動中,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使教室成了學生學習的中心,“凳子+桌子”成了學生的學習空間。而好奇、好動、好表現,是青少年在中小學這一階段的心理特徵。學生需要走進絢麗的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尋求自然的神奇;學生需要走人讓會,感受人類的文化,參與人類的進步;學生需要表現自己,展示自我的意義,證實生命的價值。我曾對初中學生進行過調查,其中有90%以上的同學對在教室上美術課不滿意,當問到學生是否願走進自然、到讓會中去上課時,100%的學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他們興奮的表情、熱烈的意願,讓我深深感到新世紀的學生不應是“籠中的小鳥”,他們應是空中自由搏擊的雄鷹,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白雲,而是整個藍天。

  學生的健康成長,要求我們的美術參與教學必須改變傳統教育課程脫離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傾向,從單純的課堂講授轉向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從生活中選擇參與活動主題和內容,關注學生的感受和體驗。通過生活實踐參與、社會實踐參與科學實踐參與,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美、社會的美和科學的美,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慾望,從而促使學生完成具有真情實感的美術作品。

  

  如何完成美術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規律,並具有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這一中心任務,使之成為促進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的一個有機因素。認為,不僅要開設開展好美術課程和各種課外活動,更要加強,克服以往美術教育中諸多弊端,確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

  教學方法是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發展智力、體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觀、道德品質,從而達到培養合格人才的目的的方法。教學方法是關係到教育、教學成效的關鍵。巴班斯基認為:教學活動的“一個典型特點是它不容許有千篇一律的現象”***注:《論教學過程最優化》,教育教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頁。***,教學中最忌“在課堂教學的結構方面,在教學和教育的形式和方法的應用方面的教條主義和死板公式”***注:《論教學過程最優化》,教育教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頁。***,何況時下是一個個思想、性格、智力、技能均不同的青少年,家庭、社會、學校的多種影響縱橫交錯,在每個人身上發生綜合的效應,因而對他們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不應該是一個固定的模式。筆者認為從“美術是視覺藝術,藝術本身是創造,藝術就是感情”這些本質因素出發,引導學生對生活多觀察、多思考、多動手,使眼、腦、手協調並用,建構合理的、動態的、發展的、多元化的、開放型和創造性的教學方法,來全面完善素質教育,這將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

對美術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
美術教學課堂的現狀以及解決建議
相關知識
對美術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
對美術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
對美術教育的美術鑑賞教學方法的研究
對美術教育的美術鑑賞教學方法的研究
淺談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幼兒園美術課堂教學反思
如何提高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魅力
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審美教育
如何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