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之後的傳染病防治防範政策知識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鑑於自然災害對傳染病發病的上述影響,自然災害後的傳染病防治工作,應有與正常時期不同的特徵,且防治的組織領導應是政府有關部門。根據災害時期傳染病的發病特徵,可將傳染病控制工作劃分為四個時期。

  一災害前期

  我國是一個大國,一些地區為自然災害的易發地區。因此,在災害發生前,應有所準備,其中包括傳染病防治工作。

  1、基本資料的積累。為災害時期制定科學的防治對策,應注重平時的基本資料的積累,包括人口資料、健康資料、傳染病發病資料、主要的地方病分佈資料以及主要的動物宿主與媒介的分佈資料等。

  2、傳染病控制預案的制訂。在一些易於受災的地區、如地震活躍區,大江大河下游的低窪地區以及分洪區等,都應有災害時期的緊急處置預案,其中也應包括傳染病控制預案。預案應根據每個易受災地區的具體情況,確定不同時期的防病重點。可供派入災區的機動隊伍的配置,以及急需的防病物資、器材的儲備地點與調配方案等,也應在預防中加以考慮。

  由於自然災害的突發性,不可能針對每一個可能受災的地區制訂預案,應根據一些典型地區制定出較為詳細的預案,以作示範之用。

  3、機動防疫隊準備。由於自然災害的重點衝擊,災區內往往沒有足夠的衛生防疫和醫療力量以應對已發生的緊急情況。在突發性的災害面前,已有的防疫隊伍也往往陷於暫時的混亂與癱瘓狀態。因此,當重大的自然自然災害發生後,必須要派遣機動防疫隊伍進入災區支援疾病控制工作。

  4、針對一些易受災地區,應定期對這些機動隊伍的人員進行訓練,使其對主要機動方向的衛生和疾病情況,進入災區後可能遇到的問題有所瞭解。在人員變動時,這些機動隊伍的人員也應及時得到補充和調整,使其隨時處於能夠應付突發事件的狀態。

  二災害衝擊期

  在大規模的自然災害突然襲擊的時候,實際上不可能展開有效的疾病防治工作。但在這一時期內,以緊急救護為目的派入災區的醫療隊,就應當配備足夠數量的飲水消毒之地和預防與處理腸道傳染病的藥物,並注意發生大規模傳染病的徵兆,做出適當處理,以控制最初的疾病暴發流行。

  三災害後期

  當災區居民脫離險境,在安全的地點暫時居住下來時,就應系統地進行疾病防治工作:

  1、重建群眾性疾病監測系統。

  由於重大自然災害的衝擊,抗災工作的繁重以及人員的流動,平時建立起來的疾病監測和報告系統在災後的初期常常處於癱瘓狀態。因而,衛生管理部門及機動防疫隊伍所要進行的第一項工作,應是對其進行整頓,並根據災民聚居的情況重新建立疫情報告系統,以便及時發現疫情並予以正確處理。監測的內容不僅應包括法定報告的傳染病,還應包括人口的暫時居住和流動情況,主要疾病的發生情況,以及居民臨時住的及其附近的齧齒動物和媒介生物的數量。

  2、重建安全飲水系統。

  由於引水系統的破壞對人群構成的威脅最為嚴重,應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首先恢復並保障安全的飲用水供應。

  3、大力開展衛生運動。

  改善災後臨時住地的衛生條件,是減少疾病發生的重要環節。因此,當居民基本上脫離險境,到達安全地點後,就應組織居民不斷地改善住地的衛生條件,消除垃圾汙物,定期噴灑殺蟲劑以降低蚊、蠅密度,必要時進行滅鼠工作。

  在災害過後開始重建時,也應在遷回原來的住地之前首先改善原住地的衛生條件。

  4、防止吸血昆蟲的侵襲。

  在居民被迫露宿的條件下,不可能將吸血昆蟲的密度降至安全水平。因此,預防蟲媒傳染病的主要手段是防止昆蟲叮咬。可使用一切可能的辦法,保護人群少受蚊蟲等吸血昆蟲的叮咬。如利用具有天然驅蟲效果的植物薰殺和驅除蚊蟲,並應儘可能地向災區調入蚊帳和驅蚊劑等物資。

  5、及時發現和處理傳染源

  在重大自然災害的條件下,人口居住擁擠,人畜混雜等現象往往難於在短期內得到改善。因此,發現病人,及時正確的隔離與處理是降低傳染病的基本手段。

  有一些疾病,人類是唯一的傳染源,如肝炎,瘧疾等。因此,在災區居民中應特別注意及時發現這類病人,並將其轉送到具有隔離條件的醫療單位進行治療。

  另外,還有許多疾病不僅可發生在人類身上,動物也會成為這些疾病的重要傳染源。因此,應注意對災區的豬、牛、馬、犬等家畜和家養動物進行檢查,及時發現鉤端螺旋體、血吸蟲病及乙型腦炎感染情況,並對成為傳染源的動物及時進行處理。

  6、對外流的人群進行檢診。

  火災發生後,會有大量的人群以從事勞務活動或探親訪友等形式離開災區。因此,在災區周圍的地區,特別是大中城市,應特別加強對來自災區的人口進行檢診,以便及時發現傳染病的流行徵兆。在一些地方性疾病的地區,還應對這些外來人口進行免疫預防,以避免某些地方性傳染病的暴發流行。

  四後效應期

  當受災人群遷回原來住地,開始在後重建工作,災後的傳染病防治工作便進入針對災害後效應的階段。

  1、對回鄉人群進行檢診與免疫。

  在這個階段,流出災區的人口開始陸續回鄉,傳染病防治工作的重點應轉到防止在回鄉人群中出現第二個發病高峰。

  外出從事勞務工作的人員,可能進入一些地方病疫區,並在那裡發生感染,有可能將疾病或疾病的宿主與媒介帶回到自己的家鄉。因此,應在回鄉人員中加強檢診,瞭解他們曾經到達過哪些地方病疫區如鼠疫、布氏菌病、血吸蟲病等,並針對這些可能的情況進行檢查,如果發現患者應立即醫治。

  在外地出生的嬰兒往往對家鄉的一些常見的疾病缺乏免疫力,因而應當加強對嬰兒和兒童的檢診,以便及時發現和治療他們的疾病。

  由於對流動人口難以進行正常的計劃免疫工作,在這些人群眾往往會出現免疫空白,因此,對回鄉人群及時進行追加免疫,是防止疾病發病率升高的重要措施。

  2、對災區的重建和對疾病重新進行調查。

  自然災害常能造成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等人與動物共患的傳染病汙染區域擴大,並導致動物病的分佈及流行強度的改變。因此,在災後重建時期內,應當對這些疾病的分佈重新進行調查,並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以防止其在重建過程中爆發流行。

  對災區的家庭及個人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注意飲用水的清潔,有條件的要遵照救災人員的指導,嚴格用藥品消毒,沒有條件的也要儘可能將水煮沸後在飲用,切不可因麻煩而隨便引用已被汙染的水。

  2 注意食品衛生,切忌進食一些來源不明的食物,以免遭受更大的損害。

  3 配合救災人員做好滅蠅滅蚊滅鼠等工作,並以一切辦法防止蚊蟲叮咬。

  4 發現異常情況,如周圍有人生病、發燒、患上面板病等,要立即向救災人員或有關部門報告。

  5 儘可能避免多人同住一室,並儘可能避免與動物同宿,即使是自家的家禽家畜也不行。

  6 若非必要,在沒有相關人員組織、指導的情況下不要任意搬遷。外出人員也不可因關心親友安全而貿然進入災區。

  災後自來水等供應水中斷,必須飲用地下水、消防用水等駐留水時,應注意確保飲用水安全。災後如自來水供應中斷應以飲用瓶裝水為優先考慮,或至指定地點取水煮沸後飲用。

水災災害來臨時的應對防範知識
抗戰救災精神學習心得體會3篇
相關知識
自然災害之後的傳染病防治防範政策知識
自然災害形成的原因
關於自然災害救助的申請書
小學自然災害事故的應急預案
與自然災害有關的諺語
關於氣象自然災害的防護常識
關於自然災害的應急預案
醫院預防自然災害的應急方法
面對自然災害的自救方法
簡述自然災害的防禦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