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後的急救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骨折的急救方法是什麼,骨折屬於骨科常見疾病,造成骨折的原因很多,摔倒、撞擊、骨質增生,都會引起骨折,骨折後有患病出出現腫脹,不能活動等明顯症狀,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一:

  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被中斷或破壞。由外傷引起者為外傷性骨折;發生在原有骨病腫瘤、炎症等部位者為病理性骨折。骨折端與外界相通為開放性骨折,如與外界不通則為閉合性骨折。此外,還可根據骨折的程度、穩定性和骨折後的時間作出其他分類。骨折發生後常在區域性出現疼痛、壓痛、腫脹、瘀血、畸形、活動受限及縱向叩擊痛、異常活動等。

  一般多可據此作出診斷。當然,如果骨折損傷了血管、神經等,則會出現相應的表現,故應注意是否有其它器官同時損傷。為了確診和進一步瞭解骨折部位、型別及指導治療,x線檢查是必要的。通常,骨折經過適宜的治療,如復位和固定,在骨折段有良好血液供應的條件下,經過一段時間多可自行癒合。

  骨折的正確的現場急救和安全轉運是減少患者痛苦、防止再損傷或汙染的重要措施,其中最要緊的是妥善固定。肢體骨折時,用夾板固定最好,其次可用木棍、木板代替,如無代替物,上肢骨折可綁在胸部,下肢骨折同另側健肢綁在一起,亦可起到暫時固定的作用。脊柱骨折則應平臥於床板或門板之上,避免屈曲、後伸、旋轉。如為開放性骨折,則應用急救包或清潔布類包紮。搬運或運送到醫院的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固定。如骨折合併顱腦損傷及其它重要臟器損傷,要密切注意神智和全身狀況的變化,並迅速送往就近醫院搶救。

  二:

  如何判斷骨折:

  首先,判斷是否有外傷史,骨折處區域性疼痛、皮下淤血,腫脹;完全性骨折還可導致區域性的肢體縮短或旋轉、畸形和異常活動。

  然後,看骨折處是否出現功能障礙。如下肢骨折無法站立,上肢骨折無法提拎重物等。對懷疑上肢骨折的傷員。可以讓傷者用手指夾起一張薄薄的紙,來幫助判斷。如果傷者夾不住,應該考慮骨折了。

  另外,專業的醫生對懷疑骨折處進行檢查時,可聽是否有骨擦音。即便有這些檢查方法輔助判斷,作為非專科醫生區別損傷是扭傷、脫臼還是骨折仍然比較困難,醫生也要通過x光檢查才能夠確診。

  骨折的應急原則:

  無論哪種損傷發生,現場急救的方法是同樣的,即制動,就是對懷疑骨折的部位進行固定。這樣做可以減輕疼痛和出血,避免二次損傷的發生,利於搬運。

  對於嚴重的、大的開放性骨折,處理有“三不”原則。

  第一,不要衝洗。以免把髒東西帶入骨髓,難以治療或不利於止血。

  第二,不要復位。復位必須由醫生來操作,非專業人員盲目復位會造成更大的損傷。應當儘快呼叫120,由醫生處理。

  第三,不要在開放性骨折處用藥。這會增加處理的難度。

心臟病發的急救
高血壓患者急救方法
相關知識
骨折後的急救方法
過敏性哮喘發作後的急救方法
酒精中毒後的急救方法
兒童意外燙傷後的急救方法
寶寶誤食後的急救方法
觸電後的急救方法
電擊後的急救方法
預防觸電後的急救方法
觸電後的急救方法有哪些
人員觸電後的急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