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睡眠保健常識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睡覺是人生大事,擁有良好的睡眠可以令你精力充沛。但是怎樣的睡眠方式才是最好的?以下就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參考。

  中醫分享睡眠養生的保健常識

  注重睡眠可養生

  “眠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務。”良好的睡眠能補充能量、恢復精力,有“養陰培元”之效。所以,掌握睡眠養生要領,便可踏上簡單易行的養生之道。

  “天人合一”的觀念全世界通用

  中醫向來講究“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人體不僅要維持體內迴圈和諧,還要注意與自然界外部環境的和諧。專家指出,隨著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四季的變化,人體必然與之相適應,故有“四時養生”之說。秋冬季節,自然界的陽氣漸趨收斂、閉藏,此時起居作息要更注意保養內守之陰氣,強調睡眠養生正當其時。“秋季早臥早起,冬季早臥晚起”是此時主要的睡眠養生之道。

  具體睡眠時間

  建議每晚:亥時即9點-11點休息,爭取在子時11點-1點入睡。因為子時是陽氣最弱、陰氣最盛之時,此時睡覺,最能養陰,睡眠質量也最佳,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效果。

  睡覺的方位

  關於睡覺的方位有不同的說法,令人困惑。有研究指出,由於地球磁場的影響,人睡覺時採取頭北腳南的方位,使磁力線平穩地穿過人體,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地球磁場的干擾。而我國古代養生學家卻認為,人的睡覺方向應該隨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而改變。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這就是考慮到“應四時所旺之氣而臥”的緣故,因中醫的五季與五方相應,有春東、夏南、長夏中、秋西、冬北之說,因此睡眠的方位也與當時節氣相應。

  中醫對睡眠的要求也很高

  專家指出,儘管這些理論都有一定道理,但在實際生活中受房屋朝向和家居佈局的影響,而存在一定侷限性,市民其實不必太過拘泥於這些理論,而導致不必要的擔心。反而建議大家,應注意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入睡前應“安神定志”、飲熱牛奶或蜂皇漿,或用溫水沐足,最好能輔以足底按摩等,以利“心腎相交”……這些措施對於提高睡眠質量有更明顯效果。

  藥膳調理睡眠障礙

  失眠、多夢、淺睡、易醒,相信是處於亞健康狀態的都市人最熟悉的困擾。這些睡眠障礙,屬於中醫理論“不寐”、“鬱病”、“虛勞”、“心悸”等範疇,與多種疾病相關,會引起不同型別的睡眠障礙。如鬱病多與西醫的抑鬱症、焦慮症或更年期綜合徵相關,年老體虛或久病重症而致“虛勞”也會影響睡眠;因消化功能紊亂而造成的睡眠障礙,正與中醫“胃不和,則臥不安”相符;心血管疾病所帶來的心悸、氣促和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等也會影響睡眠。

  常用的中醫養生方法

  動形養生

  中醫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當然,人若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修身養生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如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從而維持身心健康。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會導致情志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中醫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中醫飲食養生原則
中醫養生的禁忌
相關知識
中醫睡眠保健常識
春季中醫養生保健常識
冬季中醫養生保健常識
老年人中醫養生保健知識_老人養生禁忌有哪些
中醫養生保健知識有哪些
秋季中醫養生保健知識
春季中醫養生保健知識
中醫養生保健的常識有哪些
春季中醫養生保健小常識有哪些
春季中醫保健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