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簫的顫音技巧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在簫的吹奏中,顫音是一種常用技巧。那麼簫的顫音技巧是怎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閱讀。

  簫的顫音技巧

  顫音的效果與絃樂器上的顫指相似,練習時要使每個手指都能獨立打顫,顫音的快慢要根據樂曲的感情和速度而定。

  顫音,又稱“打點”,或稱“擻音”,效果與絃樂器上的顫指相似。

  顫音的奏法是:先將本音發出,緊接著均勻、迅速開閉本音上方二度音孔,使本音與其上方二度音快速,均勻的交替出現。顫音用“tr”來標記。

  二度顫音:開閉本音的上方二度音孔。除了常用的二度顫音外,還有三度顫音、四度顫音不常用等。三度顫音就是開閉本音的上方三度音孔。

  在我國少數民族音樂中,如內蒙古、西藏等民間音樂中常用三度指顫音。

  顫音的快慢手指運動的頻率要根據樂曲的感情和速度而定。

  顫音是一種常用技巧,在練習顫音時要使每個手指都能獨立打顫,三度顫音是兩個手指同時動作,要求迅速而均勻,不得忽快忽慢。顫音的練習要求一次能達到十五秒鐘之久,相當於慢板的八拍左右。

  在實際演奏中,顫音有由慢漸快的,也有由慢漸快再漸慢回到本位音不顫的。

  洞簫的音域

  管樂器音域的寬窄,除了決定於製作工藝是否優良,吹奏技巧是否得當,以及指法組合是否恰當等因素而外,還同管樂器的量度有關。

  量度是物理學名詞,是指管樂器吹奏一端的內徑同管長的比值。量度對管樂器的聲學性質音色和音域有著重大影響。例如五度超吹樂器的單簧管,若不借助高音孔就無法吹出比基音高十二度的第二泛音,就沒有現今寬廣的音域;中國的管子同樣是五度超吹樂器,卻毋須藉助高音孔就能輕鬆地奏出第二泛音來。單簧管與中國管子音樂聲學性質上的這一差別,乃是由量度決定的。原來就五度超吹樂器來說,量度越大,超吹音就越容易被激發;量度小,超吹音則不容易被激發。可在簫笛一類八度超吹的管樂器上,量度對它們聲學性質的影響,就恰恰同五度超吹樂器相反:量度越小,超吹音越容易被激發。

  人們根據常識就可以知道,管樂器的管子越長音越低,管徑越大音也越低。因此,低音管樂器的內徑大、管子長;高音管樂器的管徑小、管子也就短。但是管徑的粗細、管子的長短都是有限度的。筆者曾對簫、笛一類的管樂器作過實驗分析:當簫、笛的管子長到一定限度時,基音就無法吹出,所吹出的也只能是第一泛音。對於洞簫的管長筆者所作的測算是:管長超出管內徑的50倍即量度小於0.02時,吹出的便是高八度的第一泛音;若將末端掩沒此時簫管已成了五度超吹樂器,當管長超出管內徑的25倍即量度小於0.04時,吹出的便是第二泛音。再以簧哨樂器來說,作為五度超吹樂器的單簧管,由於管徑小、管子長,以至於量度小,除基音外,第二泛音的奏出必須藉助高音孔,而同樣是五度超吹樂器的中國樂器管子,由於量度大,毋須藉助高音孔也能方便地吹出第二泛音。

  “量度”對管樂器聲學性質的影響,是一個至今未曾引起人們充分注意的問題。量度的正確運用,對簫、笛音域的增擴和音色的選擇,有著很大的意義。例如洞簫筒音為d1的內徑一般在1.6釐米,有效管長約52釐米,其量度約為0.031,而琴簫內徑一般為1.4釐米,有效管長約為60釐米,其量度約為0.023。為此,琴簫的高音比洞簫還要容易被激發,音域也就比洞簫略寬。

  洞簫為次中音樂器,音區比曲笛低純四度,音域與笛子相似。洞簫的常用音域為d1—e3;若演奏得當,音域則可擴為d1—g3或更寬。

  洞簫的音色

  洞簫的音色同笛子相比,顯得格外的恬靜、秀雅,但音量小、發音不及笛子敏銳,便成了洞簫的弱點。

  洞簫的音色同管徑和吹奏方法密切相關,除此之外,製作方法是否得當也同樣重要。洞簫同所有的樂器一樣,音色具有大音色與小音色的區分。如小提琴,名琴同一般的琴所奏出的雖然都是小提琴的音色,但它們之間的音質卻有天淵之別。製作精當的簫、笛,由於發音敏銳,演奏起來省力,其音色、音量的控制亦十分方便,使演奏者能隨心所欲。音色能否隨意變化和音量能否自由控制,是簫、笛製作優劣的重要標準之一。吹口開挖得當與否是製作的關鍵所在。

  以上所述為做工粗細對音色的影響,而就演奏方法正確與否對音色的影響應至關重要。衛仲樂先生曾經說過,洞簫應該力求“高音似笛,低音似鍾”,當然,“高音似笛”卻不是笛。要達到這一要求,其要領在於口形的正確掌握:口縫要圓,口腔要適當開啟,以利於共鳴。筆者曾經做過試驗,用人工吹口吹奏簫、笛,發現其製作材料無論是優、劣;製作工藝的精、粗,其音色同樣空洞、單調,很難辨別各自的優劣。受此啟發,筆者曾有意識地對口形、口腔狀態與簫、笛的音色之間的關係作了比較仔細地研究,發現同一支洞簫至少可以吹奏出三、四種有明顯差異的音色;管徑大,音色的可塑性就大。這都取決於口腔開啟的程度。

  一般地說,口腔的開啟程度,視管徑的粗細和吹孔的大小而定:管徑小、吹口小,口縫要小,口腔也就小;若管徑大、吹口深寬,口縫要適當放大,口腔也要大。口腔的適當開啟,不僅能避免吹奏出的音色乾癟,以保證發音堅實,同時還極有利於洞簫音色的變換和音量的隨意控制。這恐怕是很多年輕洞簫演奏者所沒有注意的。

  洞簫的音量儘管柔弱,其音量和音色還是有一定可塑性的——當然其音量的大小變化和音色的變換,要遠比笛子困難得多。這音量的控制和音色的變化,全憑口縫和口腔的大小變換來控制。這是需要認真體味的。

  洞簫演奏上與笛子發音上的最大差別就是,洞簫發音的初始,不能用舌尖抵於門齒上,因此沒有明顯的音頭。為此,發音之初就得保證口風的準確方向和適當的力度,否則其音色就必然欠柔和。這是初學洞簫的一大難點。

關於簫的指震音技巧
絃樂器的發聲原理是怎麼發聲的
相關知識
關於簫的顫音技巧
關於簫的滑音技巧
關於簫的打音技巧
關於簫的疊音技巧
關於簫的倚音技巧
關於簫的換氣技巧
關於簫的贈音和波音技巧
關於簫的氣震音技巧
關於簫的指震音技巧
關於簫的風門與口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