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五行飲食養生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現在的人越來越注重養生,但是在養生的時候也是要注重其中的方法。例如五行養生,具體要怎樣進行五行養生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中醫五行飲食養生,供大家學習借鑑,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醫飲食陰陽五行的保健

  我們粗略把人的體質分為偏寒或偏熱,當然飲食也有寒熱屬性。

  溫性食品有:五穀類麵粉、豆油、酒、醋、生薑、花椒、芥末、蔥、蒜、五菜類胡蘿蔔、韭菜、辣椒、五果類葡萄、荔枝、蓮子、大棗、胡桃、烏梅、李子、栗子、橘子、桃、龍眼、橄欖、五畜類雞肉、羊肉、狗肉、鯽魚、黃鱔、蝦等;

  寒性食品有:五穀類小米、綠豆、蕎麥、豆腐、豆漿、豆豉、五菜類油菜、黃瓜、莧菜、茄子、芋頭、竹筍、五果類西瓜、香蕉、梨、菱角、藕、廣柑、甘蔗、白果、柿餅、百合、五畜類兔肉、鰻魚、螃蟹、龜、甲魚、牡蠣、牛奶,雞蛋冰鎮飲料冰水、冰棍、冰激凌、冰可樂、冰啤酒。

  平性食品有:五穀類梗米、糯米、黃豆、黑豆、豇豆、南瓜、山藥、葫蘆、枇杷、青梅、豬肉、鯉魚、銀魚、烏賊魚等。

  我們宜根據個體體質屬性適度食用偏溫或偏寒食品,寒性體質適度少吃寒性食品,熱性體質適度少吃熱性食品。

  同樣的中醫可以把飲食按五行分為五類以對應五臟,來調補五臟。

  木類食品多利於疏肝:春季生的芽類豆芽、苗類蒜苗、嫩葉香椿葉、小蔥苗;綠色的綠豆;味酸的如山楂。壓力大、精神緊張或抑鬱的,或女性月經前適合多食用木性食品。

  火類食品多利於清熱:夏季開的某些花類菊花;紅色的紅豆/赤小豆;苦味的苦瓜、苦菜、苦丁茶。心煩急躁、失眠多夢或口舌生瘡屬心火旺的可多食用火性食品。

  土類食品利於健脾:各類面、米,及味甜、色黃食品,如白麵、大米、小米、黃豆等。小麥秋冬季種、來年秋季收,採四季之精華,是我們的主食,養後天之本—脾。

  金類食品利於潤肺或宣降肺氣:秋季結的果類或含汁多的莖類食品多能潤肺如梨、甘蔗、西瓜、橙子等;色白食品如銀耳、百合、芸豆、杏仁、茉莉花或味辛的食品如白蘿蔔、洋蔥利於宣降肺氣。

  水類食品於利養腎:冬季藏的堅果或根類、種子類食品如核桃、松子、栗子;黑色食品黑豆;血肉有情之品如各種肉、奶、蛋類。鹹味入腎,但飲食過鹹則傷腎。

  五色五味五行與飲食養生

  據說扁鵲有透視眼能看到五臟六腑那他是怎麼做到的了?這與五色五味五行與飲食養生很大關係,這五色五味五行與飲食養生你不會應用,你的疾病就會現在臉上,他自然會看出你哪裡不好。

  五穀:這裡指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

  五果:這裡指桃、李、杏、慄、棗.桃子有益氣血、生津液的作用,是理想的滋補果品。

  五菜:這裡指葵、藿、薤、蔥、韭,是說蔬菜具有充養人體的作用。

  不同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不同,只有做到各種食物合理搭配,才能使人體得到各種不同的營養素。

  五色與飲食養生

  食物的顏色與五臟相互對應,搭配合理,是飲食養生的基礎。從中醫角度講,青入肝、赤入心、黃入脾、白入肺、黑入腎。

  心色是赤色,屬夏天:所以紅色的食品養心入血,還有活血化淤的作用。尤其是在夏天,養心更為重要,應適當多吃山楂紅果、蕃茄、紅蘋果、紅桃子、心裡美蘿蔔、紅辣椒等紅色食品。

  腎色是黑色,屬冬天:所以黑色的食品有益腎抗衰老作用。尤其在冬天,更應該養腎。因此,冬天應適當多吃黑桑葚、黑芝麻、黑米、黑豆、何首烏、熟地等黑色食品。

  肺色是白色,屬秋天:所以白色的食品有補肺作用。因此,秋天應適當多吃白果、白梨、白桃、白杏仁、百合、秋梨膏等白色食品。

  脾色是黃色,四時皆養:所以黃色的食品多補脾。尤其在長夏和每個季節的最後18天,應適當多吃山藥、馬鈴薯、黃小米、玉米等黃色食品。

  肝色是青色,表現為綠:所以青色食品多補肝。尤其在春天應適當多吃青筍、青菜、青豆、菠菜等青色食品。

  五味與飲食養生

  味過於酸:酸味補肝,為過於酸,反而能傷肝,引起肝氣偏盛,這樣就會克伐脾胃木克土,導致脾胃消化功能障礙。

  味過於鹼:鹼味補腎,味過於鹼反而能傷腎,損壞骨頭腎主骨生髓,腎氣偏盛,就會導致抑心氣水克火,引起心悸、氣短。

  味過於甘:甘味補脾,味過於甘,反而能傷脾,引起胃脹不適,還會克伐腎水土克水,出現面黑。

  味過於苦:苦味補心,味過於苦,反而能傷心,導致心肺功能障礙火克金。

  味過於辛:辛味補肺,味過於辛,反而能傷肺,出現筋脈遲緩不利金克木,肝屬木,肝主筋,又因為肺主氣,傷氣可引起傷神而發生的精神衰弱。
 

  ""的人還:

五行體質飲食養生的方法種類
五行四季養生方法
相關知識
中醫五行飲食養生方法
五行飲食養生方法介紹
中醫日常飲食養生的方法
中醫夏季飲食養生有哪些方法
中醫飲食養生方法中醫飲食養生原則
中醫飲食養生方法中醫飲食養生原則
中年飲食養生方法有哪些
不同季節的飲食養生方法
氣虛體質的飲食養生方法
中醫延年益壽養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