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學生的成功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3日

  一年一度,春寒料峭,不知不覺已度過了四年的大學生活,面臨畢業分配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1:

  創業達人:忽然 學歷:瀋陽大學證券投資專業專科畢業

  創業經歷 2005年大學二年級開始開網店自主創業,經營瀋陽特色食品、韓日皮包、內衣服飾等,5年時間,當初的500元啟動資金已經迅速增長到30多萬元。

  200多萬個網路店鋪裡,大多數人還在為多衝幾個鑽石而奮鬥。而忽然的店鋪,已經從一顆紅心發展到目前的雙皇冠,實屬奇蹟。一個26歲的女孩,沒有請人刷鑽,沒有在淘寶上做廣告,幾乎全靠一己之力,把一個小店鋪一點點做起來,目前已經成為淘寶網上小有名氣的特色店。她是如何成功的?有哪些經驗可以和讀者分享?昨天,本報記者來到忽然的小店,面對面採訪了她。

  大二開始自主創業

  忽然的小店在瀋陽房地產大廈附近的一個居民小區裡一樓60多平的套間。屋裡擺著許多塑料模特,身上的羽絨服是新進的貨。

  大學二年級時,忽然在網上註冊了這家名為“忽然間的特搜店”。

  “當時就是隨便起了個名字,也沒什麼特別含義。剛開始,店鋪就代賣瀋陽特產不老林糖等瀋陽特色食品,自己買來樣品,拍照片,掛到網店裡,有外地的網友訂貨,我就從家樂福買貨,7.8元/袋進貨,8.8元/袋銷售,然後給他們郵寄過去。第一個月,居然賺了100多元,特別興奮。後來在店鋪裡增加了品種,外貿包、服裝等,客戶也越來越多,半年後每月就可以賺到1000多元,我那時候瀋陽本地都是免費送貨,自己坐公交車給人家送過去,雖然忙碌但是心裡美滋滋的。”忽然說。

  節省生活費開網店

  自己在上大學間隙,只投入了20%的精力,就可以月收入上千元。如果畢業後100%投入,肯定會賺的更多。臨近畢業,許多大學同學都忙著找工作,而忽然下定決心,畢業後專心開網店。沒想到,這個想法首先被父母否決了。

  “父母都認為開網店不長遠,尤其是對一個女孩子來說,更不容易。找個穩定工作,上班多好。但是我屬於那種很固執的人,一旦決定下來的事,不會輕易改變。”忽然說。父母不給資金,自己從生活費裡節省。把網店賺的錢再投進去,2006年忽然大學畢業時,網店的級別已經達到3顆鑽石,月營業額已經超過萬元,月收入也已經達到2000元。

  月薪過萬的“宅女”

  忽然說,開網店費用低,目前暫時不用繳稅,不用去繁華商業街租店鋪,在普通居民區找個一樓的房子就可以了,可以買臺電腦上網開店,還可以當庫房。自己進貨,拍照片,編輯上傳發帖子,與客戶聊天交流,自己發包送貨,一天都要忙10多個小時,目前一天一般要傳送50多單商品。

  她經營的都是特色商品,有時她親自去青島、杭州上貨,質量和品質有保證。去年11月月銷售額甚至超過6萬元。

  付出就有回報,目前忽然生意蒸蒸日上,月薪過萬。當初投入的500元已經滾雪球,超過30萬。她剛剛成為山東一家服飾公司的瀋陽代理商,進了一批冬裝貨,準備在秋冬天好好幹一場.

  2:

  2006年,喬婉姍即將從哈佛畢業,跟她的很多同學選擇留在華爾街不同,她選擇到青海開發犛牛產業,這遭到了家中所有人的反對。

  喬婉姍說“如果我畢業留在華爾街,為有錢人賺更多的錢,有什麼意義呢?現在我是去落後的地區幫助人們擺脫貧窮,這才更有意義啊!”

  最終媽媽說不過她,就在別的同學紛紛奔赴國際大公司,過著舒適的生活時,喬婉姍和同學蘇芷君來到了青海“吃苦”,和犛牛打起了交道,她們被同學們戲稱為“牽著犛牛從哈佛畢業”!

  哈佛女生牽著犛牛畢業

  今年27歲的喬婉姍出生在美國,7歲回到臺灣,18歲又到美國上大學,她先是在美國一流的學府沃頓商學院攻讀經濟管理,後來又考上了哈佛大學讀研究生。

  父母本希望女兒喬婉姍哈佛大學畢業後到國外一流的公司鍛鍊幾年,再繼承家族產業,沒想到女兒卻突發奇想選擇到青海這個貧窮的地方去“受苦”,媽媽蕭惠瑛說“到一個沒水沒電的地方去,你能取得多大的成功呢!我和你爸爸有能力為你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各種資源,你完全可以比其他人更加輕鬆地成功!”

  “媽媽,如果我畢業留在華爾街,為有錢人賺更多的錢,那頂多算是錦上添花,現在我是去落後的地區幫助人們擺脫貧窮,這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的人生才是更有意義的人生啊!”女兒最終說服了爸爸媽媽。其實這個選擇是喬婉姍醞釀已久的。

  喬婉姍的外公是臺灣著名企業家、三福集團董事長蕭火綿,三福集團投資的產業涵蓋電廠、食品、畜牧、金融與地產出租,累積財富超過數十億元。喬婉姍的母親蕭惠瑛和父親喬培偉,早年留學美國,兩人在美國多家機構任職,後來又創辦了嘉惠集團開始創業之旅,到目前為止嘉惠集團已發展成為臺灣最大的遠端教育綜合服務機構之一,成為業界翹楚。

  因為家庭的耳濡目染,喬婉姍很小的時候,就立下志願:長大後也要成為像外公和父母一樣成功的創業家。

  2003年,正在沃頓商學院讀書的喬婉珊到祕魯實習,看到那裡的不少人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住的地方甚至不能擋風遮雨,喬婉姍被深深震撼了,她不禁產生疑問“為什麼我有這麼好的機會,而這些人就完全沒有,他們為什麼不能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呢?”如果我能用我的所學創造機會,讓沒有機會的人有機會,讓沒有選擇的人有選擇,這一定是最有意義的事情!從那時起,喬婉珊就下定決心,以後自己創業,專門辦“社會企業”,來改變一些落後地區的面貌,為一些貧窮的人提供更多的機會。

  “社會企業”是用商業的模式,來解決社會貧窮問題。它不是純粹的企業,也不是一般的社會服務,而是通過商業運作,賺取利潤用以貢獻社會。它們所得盈餘用於扶助弱勢群體、促進小區發展及社會企業本身的投資。在國外最著名的社會企業家是孟加拉國的尤納斯。

  尤納斯教授建立的“鄉村銀行”被譽為是社會企業的經典案例,在鄉村銀行中,尤納斯開創和發展了“微型貸款”的業務,專門提供給貧窮而無法獲得銀行貸款的創業者。很多人認為窮人是不能貨款的,因為他們還不起,但尤納斯認為窮人其實可以還錢,但必須有一個適合的機制。所以在這個微型貨款組織裡,他只借小額的貨款,最終歸還率達98%。

  2006年尤納斯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喬婉珊特別仰慕尤納斯教授,總想著自己也辦個“社會企業”來濟貧救窮。既能創業實現夢想,又能對社會做出貢獻,而且還能有盈利,再也沒有比這個更有意義了。

  為了能夠更好地學習並研究“社會企業”,在哈佛大學,她選擇了讀國際發展與公共管理專業的研究生,並且著手尋找合適的專案。

  創辦“社會企業”

  2006年初,在哈佛畢業前夕,喬婉珊與來自香港的哈佛同學蘇芷君一起來到了中國西南考察,兩個人平常關係就很密切,都有創辦“社會企業”的想法,這次來到中國內地,她們就是帶著這樣的目的。

  她們先來到雲南,在那裡,她們第一次見到了犛牛,起初她們對這種動物並沒怎麼在意。就在她們到處尋找專案時,遇到了香港著名的探險家黃效文。黃效文對兩個哈佛女孩要創辦“社會企業”的想法讚賞有加。

  黃效文告訴她們,犛牛幾乎可以說是中國特有的動物,它們生長在海拔超過3000千米的高原地區,全世界1400多萬頭犛牛中,中國西部就佔了1300萬頭。“犛牛身上都是寶,其粗毛可以做帳篷和繩子,細毛可以做衣服和毯子,牛奶可以做酥油和奶茶,甚至糞便也是很重要的資源。”黃效文的話讓喬婉珊和蘇芷君來了興趣,接下來她們對犛牛進行了重點考察。她們發現,犛牛的主人基本上都是藏民,因為藏民住在偏遠的山區,跟市場並沒有接軌,所以犛牛身上的寶沒有被髮掘出來。犛牛是藏民的主要資產和主要收入,但犛牛乳酪很少有人問津,而犛牛絨則更是鮮為人知,一些貧困的牧民每戶年收入不到兩千元,不少人家甚至沒有錢通電。

  她們突然靈感進發,如果成立一個公司,把犛牛身上的寶貝全部開發出來,這樣不就可以幫助貧困的牧民嗎?

  很快喬婉珊與蘇芷君就決定,做犛牛產品,畢業之後辦一個這種型別的“社會企業”。回到美國後她們很快就寫出了關於犛牛的創業計劃,並且贏得2006年哈佛大學的商業計劃獎金1.5萬美金。有了創業資金,2006年9月,從哈佛畢業的蘇喬婉二人聯合成了Shokay公司,正式開始了她們的犛牛事業。

  兩個哈佛女孩在中國的西部山區開始了創業,雖然這裡沒水沒電,交通極為不便,但她們卻在這裡收穫了最純真的感動。牧民們都很貧窮,然而即便是到了窮到一無所有的牧民家,他們都會像迎接貴客一樣歡迎她們,並拿出上好的酥油茶款待她們。這讓她們在感動的同時也更增加了一份力量,一定要儘自己的所能讓這些牧民的生活發生變化。

  雖然已經做好了吃苦受累的準備,可她們還是碰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麻煩。在雲南,她們看到藏民部落交通不便,周圍欠缺乳酪市場,就想以犛牛奶做乾酪。她們請來國外的專家,為牧民講解做乳酪的技術,但很快就發現,這類產品在市場上很難做大。因為牧民們住在偏遠的山區,冷凍車無法開進,而沒有冷動車,乳酪很容易變質,所以只能在乳酪廠的周圍收購,範圍過小。

  既然做乳酪之路行不通,兩人把重點放在開發犛牛絨上。第一次收購犛牛絨時,她們開出了很高的價格,以前最好的犛牛絨頂多賣20多元錢一斤,而她們開出的價格是200元錢一斤!

  他們本以為牧民們會爭相賣犛牛絨,但沒想到,如此大的懸殊反而讓牧民們懷疑起她們的居心來。第一天,沒有人出售,第二天,依然沒有。第三天,才有一個人試探性地拿了一袋牛絨過來。看過後,喬婉姍說:“這些毛太粗糙了,請分梳好了再拿回來。”之後,這位藏民又拿著分梳好了的細牛絨過來,雙方當即成交!

  看到上好的犛牛絨真的賣到了200元錢一斤,牧民們的懷疑漸漸被打消。收購的生意慢慢做起來了。信任,也在一點點累積。

  很快她們又發現,要想從牧民那裡找到想要的犛牛絨,還是很困難。因為以前牧民們只是隨便從犛牛身上剪下來犛牛毛,而喬婉姍需要的則是用手抓的犛牛絨。犛牛的毛比較粗,而細軟的犛牛絨就隱藏在這些粗毛當中,分梳就是要將所有的粗毛和雜質處理掉,處理完後幾乎只剩10%~20%的毛絨。

  發現牧民們抓絨的方式不科學,又不懂犛牛絨的分類和用途,喬婉姍和蘇芷君二人決定先對牧民進行培訓,讓他們都懂得如何提高犛牛絨的品質。

  費了很大的勁,兩個哈佛女生算是用較高的價格收購了一些犛牛絨,但是怎樣將這些犛牛絨變成產品呢?

  為了將犛牛絨成功地染色、紡紗、編織,喬婉珊四處去找合作廠家,可跟廠家一打交道,娃娃臉的喬婉珊屢遭輕視,經常一下車就被問:“您是誰的翻譯?”或“您是誰的祕書?您的老闆呢?”每當這時,喬婉姍都鎮定自若地說:“您好!我就是老闆!”接著,就直接進入正題談起合作來。然而,幾番下來,卻沒有廠家願意跟她合作。一方面覺得她提供的犛牛絨量小:另一方面廠家對犛牛絨產品不感興趣,因為犛牛絨比較短,對紡織技術要求高。

  要做就做MADE IN CHINA

  犛牛絨很珍貴,因為一頭牛一年只能有100克左右的好牛絨。而一件成人衣服,需要好幾頭犛牛的絨才可以織成,這也就決定了犛牛絨產品必須走奢侈品路線。有朋友建議她,既然要做奢侈品牌,那就要把最後一個製造步驟放在義大利,這樣,就可以打上MADE IN ITALY的標誌,提升產品的奢侈度。而喬婉姍卻說“我們的理想是開發中國的犛牛絨,要做就做MADE IN CHINA的東西。無論如何,我們不會違背自己的理想。”

  先後找了四十多個生產廠家,折騰了一年多,喬婉珊終於找到了合作者,紡出了理想的犛牛絨紗線。接下來她們將產品的加工點選在了上海,請來一些會編織的下崗女工或農村婦女來幫著做。

  產品出來了,就要找銷路,在網上查到美國即將有個展會,喬婉姍就決定到美國擺一個展會攤子,去試賣產品。然而,要參加展會,產品品種就要豐富,僅靠目前的十幾個品種根本不行。現在請設計師來設計,一是時間來不及,而是自己也沒有這麼多的資金。喬婉姍決定自己設計!不知道熬了多少個通宵,她終於設計出了120多款產品。

  別的廠家到國外參展,都是派多少多少人的團隊,而喬婉姍為了省錢,就一個人扛著紙箱去參展。身體上的勞累打不倒喬婉姍,但在向顧客介紹產品時,她差一點兒就堅持不住了。在展會現場,她反覆給人講解,講了近半小時,人家還問“你的羊絨很軟嗎?”她頓時覺得特別有挫敗感,講了半天,竟然還沒讓人家明白這個世界上除了羊絨還有犛牛絨。她喝了一口水,又繼續講下去。

  那段時間,喬婉姍忙於參加世界各地的展會,以展會為突破口,她拿到了越來越多的訂單。

  在創業過程中,喬婉珊感覺自己總是碰到難題,每當遇到問題,喬婉珊都不會掉淚,也不會放棄,就是一股腦地找辦法。她說:“因為眼淚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我只能想出更好的方法,或是再試一次。”

  憑著執著的努力,公司漸漸步入正軌,生意越來越好,2008年她們相繼在上海開了兩家直營店,兩個人也有了新分工。喬婉珊主要負責國內生產和經營,蘇芷君負責開拓海外市場。

  如今遍及全球的120多個店鋪中都在銷售她們的產品,每種產品的賣價也都不低。一雙小小的編織童鞋,就要人民幣200多元。隨著市場銷量的加大,越來越多的藏區群眾得到了實惠。

  現在,牧民賣犛牛絨的價格比以前提高了幾倍,隨著產品銷量的增加,跟她合作的農民從去年底3000多人擴大到今年的1萬多人。照這樣發展下去,喬婉珊覺得她們可以在中國辦一個真正的“社會企業”。

  2009年,喬婉姍入圍了亞洲區“卡地亞靈思湧動”女性創業家決賽,作為亞洲區的三名決賽者之一,喬婉姍說:“用你的創意、用你的行為去改變世界,哪怕改變的只是一點點,就會為整個世界和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變革。”

大學勵志青春的故事
成功沒有捷徑的故事
相關知識
女大學生的成功故事
一個女大學生的奮鬥故事
女大學生的愛情故事
創業大學生的成功案例
愛迪生的成功故事
科學家的成功故事經典
給大學生的勵志故事
一個貧困大學生的勵志故事
大學生的愛情故事
適合小學生的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