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民族藝術研究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民間性是傳統民族藝術的一個重要特性。無論在任何時候,民族藝術、特別是少數民族藝術都不可能缺少民間的這個層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民族藝術研究論文,供大家參考。

  民族藝術研究論文範文一:認識民族民間藝術

  摘 要:民族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文化財富,是我們發展先進文化的精神支援與民族根基,如今,人們逐漸認識到傳承和保護民族民間文化是有多麼的重要了,而在傳承和保護民族民間美術的過程中,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筆者結合當今民族民間文化的特徵來探討如何進一步完善民族民間美術的傳承與保護措施。

  關鍵詞:民間藝術;完善;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3--02

  在民族群體中,民族藝術是其長期進行勞動創造和智慧的體現和結晶,民族的品格精神價值取向和各種行為方式等等也是由民族藝術所塑造。貴州作為多民族省份,具有多姿多彩民族民間文化,但是由於長期以來疏於保護,使民族民間藝術流失嚴重,有的地方甚至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我本是學繪畫專業的,對於民間美術更是有著特殊的感情,看著這些民族藝術的流失難免心懷感傷。

  一、民間藝術的特徵

  1.民間藝術具有多元性的特徵。

  所謂民間藝術,其體現的就是民間所創造出來的藝術,而並非貴族藝術或者宮廷藝術,它是藝術領域中的其中一個分類。“民間藝術”是一個很寬廣的領域,許多的“絕活”也存在於“民間藝術”中,比如許多著名的“民間藝術”有繡花剪紙皮影和獅子舞等,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歷史越悠久,其文化積澱越深厚。我省的苗族、布依族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特別是我省的服飾裡的蠟染、刺繡上表現了苗族遷徙的過程、生產的過程、誕生的過程,以及反映著苗族人民對未來的希望和憧憬。它是苗族色彩斑斕的歷史記載,也是苗族動態的文化體現。除了蠟染、刺繡以外,還有蘆笙、民族織錦、雕刻、原木藝術等民間藝術。

  2.民間藝術具有多樣性與層次性的特徵。

  從民族藝術的層次性中,展現民族民間藝術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層次性是從人們認識民族文化的深度來說,一般來說,大多數人瞭解民族民間藝術多侷限於民族民間藝術的表層,比如形狀、外貌等,這是普遍被大多數人掌握的民族民間文化的印象。而我們透過表層,就看到了少數民族群眾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種活動的文化內涵,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格,這種層次性是環環相扣的。

  3. 民族民間藝術具有開放性與整體性的特徵。

  各民族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密切聯絡的,而民族民間藝術亦是如此,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藝術特徵,海納百川,從而將其融合在自己的民族個性中,形成完整的民族特徵,推動民族藝術的整體發展。

  二、民族民間藝術傳承與保護存在的一些問題

  在對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與保護上,我省在這方面採取了一定的措施,許多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保護和傳承,然而在實際的工作中,卻依然存在很多的問題和困難,這些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人民群眾在認識民族民間文化方面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由於貴州的地理條件和人民的思想,民族民間藝術的生態環境逐漸惡化並加速消亡,許多地方對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不可再生性認識不足,同時在對其傳承和保護上缺乏相應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沒有采取合理有效措施和規劃,許多民族民間文化遭到了破壞和流失。與此同時,人民群眾對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和傳承意識非常淡薄,這樣的思想和意識有待普及和提高。

  2.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流失極為嚴重。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這裡民族文化和民族風情濃郁淳樸,民族民間文化和民族民間藝術博大精深,海納百川。侗族的建築藝術,剪紙,服飾和歌舞等豐富神祕,彝族火把節原始而氣勢磅礴。但是隨著工業社會和市場經濟的來臨和不斷衝擊,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起來了,卻使原本淳厚的民族民間文化遭到了極大的破壞,特別是外來文化的入侵,許多極富地方特色的本地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比如極富特色的侗族建築瀕臨滅絕,侗族歌舞,刺繡等等無形文化藝術流失極其嚴重。許多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由於傳承人的素質不高,使得在傳承的過程中出現了丟失現象,許多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出現了不完整性,甚至有些出現了後繼無人的狀況,這加重了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流失。

  3.民族民間藝術的宣傳力度不夠。

  貴州有著豐富的民族民間藝術底蘊。我們認為,在當今社會條件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宣傳。這種無形的資產是一種潛在的有著巨大的價值,從目前的宣傳狀況來看,貴州的宣傳還不到位,外邊的很多人都只知道貴州有個黃果樹瀑布和威寧的草海,而對於黔東南黎平的肇興侗寨,從江的高增鼓樓,鎮遠的中國文化名城和六枝的梭嘎村寨等卻很少有人知道。

  4.民族民間文化資金的投入應得到政府的扶持。

  貴州作為一個擁有許多優秀民族民間文化的民族省份,其民族民間文化極為眾多,但是由於政府的不重視,長期以來在資金的投入上相對其他產業而言比較少,這使得許多優秀而不可再造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品因國家的文物部門沒有足夠的收購經濟,被許多國外的旅客以很低廉的價格買走。另外,在民族民間藝術的開發研究和保護中,離不開大量經費的支援,但是由於我省是經濟比較落後的省份,因此在專項保護上沒有足夠的資金來進行投入,民族民間藝術得不到切實有效的保護。

  三、完善措施

  1.堅持弘揚主旋律,體現先進文化藝術、前進方向和科學發展觀的原則

  民族民間藝術,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群眾積澱下來優秀精神文化成果,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是歷史的見證,是祖宗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得以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靈魂。因此,應把民族民間藝術提到議事日程上,相關文化行政部門應把傳承與保護民族民間藝術納入到工作範疇,向人民群眾介紹傳承與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重要性,提高他們對民族民間藝術的認識,自覺參與到民間藝術的傳承與保護隊伍中來,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精神,推動文化藝術的發展。   2.堅持突出地方特色,實現不同文化藝術的交匯與融合的原則

  民族民間藝術涉及的面很廣,不僅包括少數民族的服飾、器具,還包括具有民族民間代表性的傳統節日、慶典活動等方方面面。因此,完善民族民間藝術的保護措施,必須立足於各個地方的民族特點,進行保護。貴州近年來,舉辦了多次民間藝術的轟動展覽,把我省多侗族、苗族、布依族的文化藝術展現出來,從而進一步實現了不同文化的交匯與融合。

  3.遵循民族藝術發展與民族地區建設,以及民族藝術與環境相互協調的原則

  就在去年,一次機會懷著期待的心做了十幾個小時的汽車去到六枝的梭嘎,可是到了那裡早已物是人非,本身的村落沒有的,村民的生活也不一樣的,住的是磚房,穿的是漢衣,等遊客去到那裡才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飾跳一場舞、唱一首歌,村民的生活確實滿帶笑容,那一刻我真不知道是為文化藝術的消失而哭,還是為村民們自認為生活好了而笑。

  長期以來,民族民間藝術的開發和保護的矛盾一直不能得到有效的調和,有的地方為了保護民族地區房屋的原型,群眾的房屋已經不能住了也不允許維修,本文認為這種沒有建設的保護是短暫的,也是不利於民族發展進步的。保護要建立在建設的基礎上,不能主觀抑制民族的發展。因此,完善民族文化保護要遵循民族文化藝術發展與民族地區建設,使民族文化藝術在發展中得到有效的保護。

  4.堅持以人為本,鼓勵民族群眾積極參與的原則

  貴州民族民間藝術資源大多分散存留或流傳於民間,由於沒有專項資金用於傳承與保護民族民間藝術上,致使許多民族民間藝術資源因為裝置設施差而無法儲存,面臨腐爛和破壞的危險,這就要求政府及時撥出專項資金用於對民族民間藝術的維護上,比如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建立質量高裝置好的專題博物館、文化館、藝術館、等單位,對民族民間藝術傳承與保護起到一定積極作用。同時可以設定一些專項獎勵資金,鼓勵民族群眾對民族民間文化進行保護,這樣讓他們參與進來,對於保護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極為有利。

  民族民間藝術傳承與保護,不是單靠一個人、一個部門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全社會全體人民的努力,需要國家方針政策作為指導。開展民族民間文化傳承與保護是全社會的職責,在政府巨集觀調控的領導下,文化藝術行政部門應擔負起一定的責任,給予傳承與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時間和空間,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因素,鼓勵、吸納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發揮各方面的作用。建立良好執行工作機制,使民族民間文化得到有效的傳承與保護。

  民族藝術研究論文範文二:民族藝術之花

  貴州蠟染,亦被稱作“貴州蠟花”,它以素雅的色調、優美的紋樣、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貴州民間藝術中獨樹一幟。貴州蠟染藝術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是中國極富特色的。

  蠟染,是一種古老的防染工藝,古稱“蠟纈”,與絞纈、夾結一起被稱為我國古代染纈工藝的三種基本型別。蠟染工藝品的魅力除了圖案精美外,還在於蠟冷卻後在織物上產生龜裂,色料滲入裂縫,得到變化多樣的色紋,俗稱“冰紋”。同一圖案設計,做成蠟染後可得到不同的“冰紋”。

  貴州蠟染是以家庭為中心的手工副業,由於貴州地域和民族多樣性的特點,使貴州民間傳統印染工藝形成較強的區域性,即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工藝特徵。貴州蠟染主要流行於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數民族地區,它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為勞動人民所創造,也為他們所使用和欣賞。有的具有較為原始的工藝形態,如用動物血液、楊梅汁等直接填紅,或用稻草灰混合鍋煙煮染等;而有的工藝卻比較精湛,如黃平、安順等地區的苗族彩色蠟染,黔南、黔西南地區布依族的扎染等,其色調之調和,圖案之精美、令人驚羨不已。貴州蠟染藝術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是中國極富特色的。

  蠟染的歷史起源

  蠟染的起源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秦、漢時期,甚至更早。蠟染古稱“蠟纈”,“纈”的意思是染彩,在歷史文獻中有關蠟染的記載很少。《後漢書》、《臨海水土誌》、《新唐書》等雖有“染彩”、“斑文布”、“卉服鳥章”等記述,但都沒有確指蠟染,到了宋代的文獻中才對蠟染有明確的說法。如南宋周去非的《嶺外問答》說:“以木板二片,鏤成細花,用以夾布,而灌蠟於鏤中,而後乃積布取布,投諸藍中,布既受藍,則煮布以去蠟,故能製成極細斑花,炳然可觀。”其中敘述的蠟染工序,顯然並非從南宋開始。後來的《貴州通忐》載:“用蠟繪於布而染之,既去蠟,則花紋如繪。”可見蠟染已由以蠟灌刻板印布發展到直接用蠟在布上描繪了。

  從傳世的和出土的蠟染實物看,蠟染是在唐代開始盛行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三色蠟染、日本正倉院所藏的“對樹象羊蠟纈屏風”,都是唐代遺物。在貴州省平壩縣下壩的棺材洞裡,前些年出土了宋代苗族點蠟幔及鷺鳥紋彩色蠟染衣裙,這些都是蠟染流傳悠久的歷史見證。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藝術”,貴州民間蠟染是貴州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不管是歲時節日住房的裝飾還是婚喪嫁娶人生禮儀,也不管是民間宗教信仰祭祖敬神還是服飾佩帶織繡花樣,各式各樣的蠟染工藝織染活動,都與貴州山地少數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密切相關。也正是因為這樣一種息息相關,使得蠟染工藝和貴州少數民族的音樂、舞蹈、儺戲等活動一樣,具有某種“全文化”的功能,在以漢文化為主體的強大的中心文化輻射擠壓的邊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符號形式。

  貴州各少數民族的蠟染各有特色,例如苗族的蠟染圖案有的還沿用古代銅鼓的花紋和民間傳說中的題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花、鳥、蟲、魚;而布依族則喜用幾何圖案。各民族的蠟染都有獨特的風格。

  蠟染藝術在少數民族地區世代相傳,經過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

  有關蠟染的傳說

  在苗族地區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蠟染歌》古歌,代代傳唱敘述著蠟染的起源故事:

  有一個聰明美麗的苗族姑娘並不滿足於衣服的均一色彩,總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種各樣的花卉圖案來,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繪製實在太麻煩,但她一時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終日為此悶悶不樂。

  一天,姑娘又看著一簇簇一叢叢的鮮花久久發愣,辦法沒想出來卻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朧中有一個衣著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帶到了一個百花園中,園裡有無數的奇花異草、鳥語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園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連蜜蜂爬滿了她的衣裙也渾然不知。等她醒來一看,才知道剛才是睡著了,可是低頭再看:花叢中的蜜蜂真的剛剛飛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點點的蜜汁和蜂蠟,很不好看。

  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著靛藍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試圖覆蓋掉蠟跡。染完之後,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當姑娘從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時候,奇蹟出現了:深藍色的衣裙上被蜂蠟沾過的地方出現了美麗的白花!姑娘心頭一動,立即找來蜂蠟,加熱熬化後用樹枝在白布上畫出了蠟花圖案,然後放到靛藍染液中去染色,最後用沸水熔掉蜂蠟,布面上就現出了各種各樣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興地唱起了山歌。

  人們聽到了姑娘的歌聲,紛紛來到她家聽她講百花園裡的夢境、觀看她染出的花裙、學習她描花繪圖的技藝,大家回到自己家裡之後,照著姑娘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樣繁多的花布。從此,蠟染技術就在苗族及與之雜居的布依、瑤族等兄弟民族之間流傳開來了。

  蠟染的地域分佈

  貴州大多數縣、市都有蠟染流傳,而且還呈逐漸擴大的趨勢。苗族、布依族、水族居住的地區更是蠟染盛行的大本營,其他少數民族地區也有少量蠟染出現。蠟染流傳的地域廣,不同地域和民族間蠟染的風格有著或多或少的區別。總體來看,貴州民間蠟

  染在不同地區的風格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各得妙趣。

  安順、鎮寧一帶的苗族、布依族蠟染

  安順、鎮寧一帶地處黔中腹地,為古夜郎國的中心地區。這裡居住著許多苗族和布依族同胞。安順的苗族蠟染和鎮寧的布依族蠟染各有特色。安順一帶的苗族喜歡在袖口、襟邊、衣背腳、背扇即兒童揹帶上面裝飾蠟染花紋,以背扇上的蠟染最精美。

  蠟染的傳統紋樣分自然紋和幾何形紋兩類。自然紋取材於花、鳥、蟲、魚等自然物,但又不拘泥於自然物的原形原貌。幾何形紋樣一般採用四面均齊或左右對稱,力求整體效果的統一。點、線、面組成的圖案紋樣配合得當,主次分明,疏密有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多見的是點子紋。製作者們還喜歡在藍、白相間的基礎上塗上紅、黃兩色,稱“筆彩”。

  古老的方法是紅色用楊梅汁,黃色用黃梔子碾碎泡水,紅、黃兩色與藍靛相碰,則成草綠、赭石等中間色調。這就形成了貴州少數民族傳統蠟染中並不多見的多色蠟染,或叫“五彩蠟染”。

  這種多色蠟染色彩對比鮮明,如錦似繡,十分豔麗。鎮寧一帶布依族的服飾比較獨特,婦女穿的長裙及腳背,頭包條紋頭帕及肩,胸系長圍腰,未出嫁的姑娘頭上盤兩條粗辮,已出嫁的頭上則戴筍殼襯裡的長形頭帕,稱“假殼”。

  她們服裝上的蠟染多為幾何形紋樣,有螺旋紋、圓點紋、光芒紋、網紋、花葉紋等。其中以螺旋紋多見,它從圓心往外打圈,粗細一致,若用雙線,雙線不併軌,銜接無痕跡。這些紋樣結構嚴謹細緻,對稱統一,虛實相應,剛柔相間,頗為美觀。色彩除深藍色、白色外,又添淺藍色,使層次更為豐富。

  黃平一帶的蠟染

  黃平在黔東南北部,這裡的婦女服飾也很獨特,穿著起來很像著盔甲的武士。她們的衣服有挑花和蠟染裝飾,十分醒目。

  傳統蠟染紋樣為幾何形的螺紋、雲紋、回紋、太陽紋、踞齒紋、三角紋、帶紋、光紋、雷紋等。自然紋也不少,有山雀、蝙蝠、魚、花草、石榴、葛藤等,鷹紋多有出現。其顯著的特點是自然紋中又套幾何形紋,使圖案更為豐富。對自然紋的描繪似乎比其他地區更大膽,有些動物只見輪廊或部分肢體,有些互不相干的動物、植物又奇妙地組合在一起。

  榕江一帶的蠟染

  榕江地處黔東南南部,為侗族、苗族聚居地。這裡興華鄉的苗族蠟染極有特色,多見龍的紋樣。

  龍紋主要繪在3年舉行一次的“鼓社祭”慶典的鼓藏幡之——卜,龍形似蛇體,或盤旋,或舒展,頭部有鋸齒紋。有的鼓藏幡上的蠟染分為12個方塊,表現出12種不同的幾何紋圖案,如魚、蝶、蠶等。迎靈時每戶人家都要掛幡,走在儀仗隊前,渲染出一派莊嚴、肅穆和神祕的氣氛。“踩歌堂”時有些男性穿的花袍、戴的頭帕、系的腰帶,也用繪有龍紋的蠟染布製作。近年來,也有人將吹蘆笙跳舞的場面繪入蠟染之中。

  丹寨一帶的蠟染

  丹寨地處黔東南南部,丹寨一帶苗族地區的蠟染造型粗獷,除用於衣服外,還多用於面積較大的床單、門市、包片上。蠟染的紋樣樸實生動,多變化,主要取材於自然界的花、鳥、蟲、魚等物,但卻不是對自然物的如實摹擬,而是通過對它們的觀察、體驗、提煉,並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創作出來的。

  這些紋樣常見誇張、變形、奇妙組合的手法,充滿了天真爛漫的童稚之趣。如將錦雞的尾巴畫成一束蓓蕾,將公雞冠畫成一朵花,或一株石榴,或一隻桃子;將鳥的身軀畫成魚的身軀,將鳥的翅膀畫成蝴蝶的翅膀,等等。此外,也有幾何形紋。在點蠟時有些製作者在上漿的白布上安排底樣,簡單的紋樣用指甲畫出輪廓,複雜的紋樣用細針刻畫,圓形以反扣的碗作樣。有的還用竹片、稻草作尺子,用竹筒作圓規,將花鳥剪成剪紙作樣,然後再用細針刻畫。在此基礎上畫出的蠟畫,便相當整齊規範。

  貴定、龍裡、開陽一帶的蠟染

  貴定、龍裡、開陽地處黔中,居住在這一帶的苗族將蠟染與刺繡結合在衣裙、背扇、帽子等服裝的顯要部位上,加上一塊挑繡圖案,而在頭帕、包帕、背扇上,則保持著蠟染的固有風貌,其紋樣構圖嚴謹,線條生動,層次分明。在小孩子的口水兜上,紋樣更出現多種造型。

  織金、納雍、六枝、黔西一帶的蠟染

  織金、納雍、六枝、黔西等縣地處黔西北,這一帶的苗族婦女的裝束與其他地區的苗族婦女有明顯區別,比較粗獷豪放。但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其蠟染製品

  描繪很工細,畫面也很飽滿。

  紋樣主要是幾何形紋,其中有一些是自然紋的變異,以蝴蝶紋多見。自然紋主要出現在小幅蠟上,鳥紋較多,畫面疏朗。

  這裡點蠟沒有底樣,傳統的紋樣靠記憶傳承,點蠟時不借助剪紙或別的工具,只憑手繪,真是不用規矩自成方圓。蠟染能手們誇耀:她們畫的線可以用直尺量,圓形可以用圓規量,分毫不差。織金的珠藏和納雍的彎子寨一帶,紋樣的線紋細如毫髮,堪稱一絕。六枝梭嘎的苗族蠟染別具一格,紋樣無大花,均為幾何圖形的細碎花,多於細格中繪圓點。

  貴州蠟染走向現代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貴州少數民族蠟染在全省各地的重新發現和研究,一向被文人 文化視為雕蟲小技、不登大雅之堂的貴州民間蠟染,逐漸從山川、河谷、壩子走向市場,進入了城市人的日常生活,顯示了廣泛的 應用前景。但與此同時,庸俗化、商品化的危機也困擾和阻礙了蠟染作為一門高品味的、獨立的 藝術樣式的 發展。對此貴州藝術家進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思考,並從各自的角度進行了富於成果的探索和實驗。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中國 美術界引起強烈反響的“貴州省學習民族民間美術美展”,可以看作是這一探索的最初碩果。其中,馬正榮、劉雍等人從學術角度對貴州民族民間蠟染進行了系統挖掘、整理和研究。這些建設性的基礎 工作,為貴州民間蠟染的蒐集、儲存和推陳出新積累了大量豐富的原始素材和資料。

  其後,陳寧康、傅木蘭、蒲國昌、周世英、陳大慶、劉雍等藝術家,分別在各自的領域對貴州民間蠟染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全方位研究,並站在現代文化的高度,廣泛汲取其它藝術門類的精華,把貴州蠟染的藝術創作水平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通過陳寧康、傅木蘭、蒲國昌、周世英等藝術家的努力,貴州蠟染的文化品格在今天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質變:逐漸擺脫了小巧的工藝玩物屬性和商業化、庸俗化的侵蝕,並作為一門獨立的、高品味的現代藝術樣式進入了當代文化的視野,從民間的、實用性很強的工藝層次,上升到個體的、創造性很強的藝術層次,真正成為一種植根於民族文化土壤之上的大景觀的藝術。

  貴州民間蠟染走向現代的嬗變,既是貴州當代蠟染藝術家大膽探索、積極創新的結果,也是具有強大內在生命力的民族民間藝術求存圖變、迴應時代挑戰的必然選擇。它表明,在多元的東西方文化的觀照碰撞下,植根於本土文化的生命沃土,探索現代蠟染的表現形式,從傳統中開出現代新義,仍是包括貴州蠟染在內的中國傳統藝術走向現代性重建的可行之路。

有關農村藝術教育論文
環境藝術設計碩士論文
相關知識
淺談民族藝術研究論文
淺談首飾藝術研究論文
淺談歌唱藝術研究論文
幼兒園民間藝術研究論文
淺談體育藝術教育論文3篇
動畫藝術研究論文
淺談平面藝術設計論文
淺談娛樂營銷研究論文
淺談合同管理研究論文範文
淺談公共藝術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