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農民畢業論文參考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所關注的焦點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業農村農民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農業農村農民畢業論文範文一:農村農民合作醫療制度的完善

  1新農合執行現狀

  蘿北縣是鶴崗市的市轄縣,位於小興安嶺南麓與三江平原交匯處,臨近俄羅斯聯邦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全縣包括8個鄉鎮,總面積6784平方公里,人口23萬。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3所,其中醫院、衛生院16所,擁有診療床位633張,醫療技術人員1005人,防疫人員180人。蘿北縣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來,經過近8年的探索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執行狀況良好,全縣應參合人數42948人,實際參合人數42906人,實際參合率達99.90%。截至2014年,人均籌資標準從2007年的55元提高到2014年的470元。籌資總額由219.3萬元增至1181.3萬元,增長444%;受益人次由14470人次增至26694人次,增長54.2%。補償面不斷擴大,農民的就醫保障水平顯著提升。

  2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籌資難度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籌資渠道主要以政府投入和個人籌資為主。大多數農民感到補償報銷比例仍不夠高,藥價與定點醫療機構服務質量與期望有較大差距,導致部分農民在參合後又退出,影響了農民的參加新農合的積極性。同時以政府提高補貼比例的方式促進農合基金增長,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合籌資難題,隨著補償比例的不斷提高將會形成較重的財政負擔,加大政府壓力,影響新農合的健康發展。二是農民受益程度小。近年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籌資水平不斷提高,補償種類日漸科學豐富,補償標準不斷提高,參合農民的受益面進一步擴大,但“看病貴”的問題卻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逐年上漲的醫療費用,使農民醫療費用的自負比重,尤其是大病治療費用,農民的實際自負費用並沒有明顯降低。三是基層診療水平低。農民參與新農合都期望能夠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對基層診療機構的服務水平要求也不斷提高。但多數鄉鎮衛生院的醫療裝置還比較落後,醫務人員的專業素質相對較低,服務水平不盡人意。儘管報銷比例高,大部分農民仍選擇到縣市醫院,甚至到外地醫院就醫,鄉鎮衛生院的就診人數和病床利用率逐年下降。同時由於鄉鎮衛生院所能提供的工作環境、發展機遇和福利待遇與城市醫院相差較大,人才吸引力不足,缺乏充足的專業醫護人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農合執行的基礎。四是跨區保障難實現。隨著新農合的推廣,相當一部分的農民工仍然沒有參合,其原因主要是認為常年在外工作,在本地參合無法得到真正的受益,而在異地就醫報銷程式比較繁瑣,轉移接續困難較多,降低了農民工群體加入新農合的積極性。另外,一些縣市行政區劃內的農場,其行政體制相對獨立,醫療服務水平接近縣市醫院,更靠近相對偏遠鄉鎮農民的駐地。部分農民出於就近就醫的考量選擇在農場醫院就醫,但農場醫院並不在縣市農合體系之內,部分農民就近不方便的問題比較突出。

  3完善新農合的幾點建議

  一是擴大補償範圍和受益程度。科學設定補償專案,實現對農民就醫支出專案的合理覆蓋,增加農民補償受益種類;進一步擴大推行新農合就醫分級診療制度。完善市、縣、鄉三級醫療機構住院比例補償,引導農民選擇縣直醫院和就近的鄉鎮醫療機構就診,降低農民醫療負擔;適當提高補償的封頂線,擴大普通門診就醫的補償額度,擴大農民受益面。二是豐富籌資渠道和繳費選項。以積極的政策優惠吸引和鼓勵動員社會力量融資,通過捐資捐助、政策傾斜等方式吸收實業資本和閒散資金,建立政府主導下的、實業團體與個人相結合的多元的籌資渠道;允許農民從自身經濟情況和醫療需求出發,參加低、中、高等多個等級的合作醫療模式。自願多繳的農民可以擁有更多的醫療服務選項、更優質醫療服務資源和更高的報銷比例,調動農民參合籌資的積極性。三是完善保障機制和區域整合。以財政重點扶持的方式,採買和配備必需的醫療裝置,夯實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為農民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的硬體基礎。同時堅持城市醫院對口支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堅持雙向轉診制度,通過長期的幫扶協作,促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健康運轉,降低農民就醫負擔。四是拓展醫療機構與合作體系的整合,建立聯保聯銷渠道,探索域內就醫報銷一卡通,對異地就醫報銷和墊付經費按照當地醫保醫院模式實行統一標準補償,居民交叉就醫補償資金可以在上級機構的統籌下實現基金的定期互轉互補。五是探索商業保險參加合作醫療。商業保險參加新農合雖已不是新鮮事物,但從試點實施的範圍看仍屬剛剛起步,但其對提高農民健康保障水平的積極作用是可以預見的。各地應當結合域內的經濟和社會實際,科學統籌農合基金向商保機構購買大病保險,以政府購買保障服務的方式,委託有資質的保險機構參與新農合經辦服務。參合居民在新農合基本醫療補償的基礎上,由商業保險機構給予一定比例的二次補償,而不需額外繳費,提高農民抵禦大病風險的能力。

  農業農村農民畢業論文範文二:農民工的安全教育研究

  0引言

  農民工,我國特有的一批勞動群體,基本都是來自我國各地鄉鎮農村,三五一夥或者少數成批的進入城市各個行業從事較簡單、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是我國勞動大軍中重要的一個群體。據有關部門的調查,我國農民工的數量為1.2億人左右。2013年農民工總量26894萬人,比上年增加633萬人,增長2.4%。廣大的農民工隊伍是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我國各項事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與者,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城市繁榮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農民工迅速填充在各個行業領域,尤其在建築行業領域中隊伍尤為強大,但是從另一個側面發現,特別是施工企業這個高危險性、事故多發的行業中,農民工在諸多工傷事故中佔到傷亡總數的80%以上,農民工已成為發生傷亡事故的主體,每年各地發生的農民工傷亡事故屢見不鮮,這給企業和國家造成巨大損失。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農民工整體文化素質差,受教育程度低,導致自我安全意識薄弱;其次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識和自我防範能力。鑑於以上原因造成安全事故的機率大大增加,給安全生產帶來巨大壓力。因此,下大力氣加強農民工的安全意識,使安全教育制度落實到位、落實到人,逐步提高農民工自我保護意識,降低發生安全傷亡事故的頻率等等,這些是現今企業管理者首當其衝的重要責任和義務。

  1農民工安全教育培訓的凸顯問題

  1農民工整體受教育程度低,素質差。調查顯示當今我國農民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80%以上農民工只有初中以下文化,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受過教育,或者半路輟學在家。由於家境困難才導致他們進城打工,由於文化水平低,只能去從事些依靠力氣的純勞力工作。而且由於工作的不固定性、隨機性和流動性,造成他們對待從事的工作不能很好的、系統的掌握專業知識,只能知道的一知半解,對於企業開辦的安全、技術培訓教育也都是走形式,左耳進右耳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沒有起到應有的培訓效果,短時間內對於工作技術水平的提高也難見成效。有因必有果,以上這些原因就為農民工作業安全和人身安全埋下了隱患,由此造成全國各地安全傷亡事故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安全形勢嚴峻。

  2安全教育表面化、形式化嚴重,教育者與被教育者脫節。安全培訓教育一直都是企業一個頭疼的問題。部分企業對於安全培訓工作重要性認識不足,積極性不高,常常是從節省安全培訓教育經費考慮,將日常應有的安全教育培訓大大縮水,更有甚者從不培訓,偽造培訓人員簽字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3針對性不強,培訓效果甚微。少數企業培訓純粹走過場,為了培訓而培訓,培訓者和被培訓者脫節,講的只管講,聽的只管聽,至於效果怎樣無人過問,也沒有必要的交流,起不到培訓應有的良好效果。

  4安全教育無法起到應有的效果。農民工在企業接受安全培訓教育後,只是單純的接受書本上的教育學習,不能很好的將教育的內容同生產工作相結合,不能舉一反三,無法使安全教育的效果真正落到實處。

  2農民工安全教育基本原則和目標

  1基本原則。a.統籌規劃、分工負責。把農民工安全培訓工作納入企業總體工作規劃之中,按照企業分級管理,職能部門各負其責,將農民工安全教育工作相互配合、有序執行。b.突出重點、講求實效。發揮企業和院校結合的作用,創造機會多請一些專業院校的老師、能夠針對性的、有側重點的對農民工進行安全教育培訓,提高文化水平,增強安全保護意識。

  2主要目標。通過企業不間斷的安全教育活動,將各行業農民工的安全教育意識有顯著提高,在生產工作中對於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理有一套完整系統的方法並能夠熟練掌握和應用。逐步減少生產傷亡事故,促進我國經濟迅猛發展。

  3農民工安全教育培訓的工作方法及內容

  3.1制定實施培訓規劃,系統化的組織安全教育培訓

  針對於我國建築企業的安全教育培訓,主要從企業級安全教育、專案部安全教育及班組安全教育三個等級逐一對企業農民工進行教育學習,系統化的提升農民工文化水平和安全防護意識,降低安全事故發生機率。

  1公司級安全教育:主要由企業安全部門負責進行安全教育工作,對剛剛進入本企業的農民工進行基礎的安全教育,主要介紹企業生產現狀,存在安全隱患的部門和崗位。講解工作中用到的各崗位安全操作規程,從進入企業第一步就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和“安全生產,人人有責”的思想。

  2專案部安全教育:相對於企業級的安全教育,專案部的教育工作將更加具體化,重點講解本專案部在建工程的施工特點,工程進展情況,需要農民工重點掌握的一些勞動紀律、安全紀律及各級規章制度。

  3班組安全教育:建築企業的施工班組是企業生產的前沿陣地,是農民工即將開展工作的實際操作前線,也是容易發生安全事故的主要部位。進入班組後,將由班組負責安全教育的工人師傅對剛剛加入班組的農民工進行教育培訓。這是三級教育的最後一站,也是最細緻、最繁雜的教育環節,此環節的安全教育培訓掌握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農民工在今後工作中對於安全事故的預防和降低安全風險的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此環節主要講解:a.農民工將要從事的工作崗位的性質,工作部位情況等;b.在工作中會經常使用的機械裝置的效能,防護裝置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本工種的安全操作規程和崗位責任及有關安全注意事項;c.講解可能發生傷害事故的各種危險因素和危險部位,並培訓農民工如何發現事故隱患,發生事故後如何報警求助及如何緊急處理險情等實用的安全培訓。進入企業的農民工必須嚴格經過三級安全教育培訓並考核合格後才可以正式持證上崗工作。

  3.2明確培訓重點,實施分類培訓

  根據農民工的不同需求,有側重的安排各種形式的培訓教育活動,逐步提高培訓質量和授課效果。

  1依據企業農民工文化水平的差異,將安全教育培訓分批進行,首先對素質較高,接受能力較強的農民工開始教育。並同時結合當下比較容易接受的形式,例如網際網路、新聞媒體、雜誌等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使農民工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的接受所培訓的知識。其次,對於文化水平低,接受較慢的人員,可以讓先期培訓的人員進行培訓前的交流,通過農民工之間的交流將複雜、繁瑣、不易接受的安全教育知識變得容易接受起來,這樣對於提高大家學習的積極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特殊崗位工種教育。由企業組織安排將重點崗位的農民工接受特殊崗位工種的安全教育,此教育由市級負責此項工作的培訓機構專門培訓,考核合格後發給上崗證後,方可上崗。

  3不定期、不定次數的開展全員安全教育。各級企業要有專人、專部門不定期、不定次數的對農民工進行安全生產的再教育。利用身邊發生的事故案例,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對農民工時時敲響安全警鐘,時刻提醒他們安全生產的這根弦要牢牢繃緊,絕不可掉以輕心。安全為天,不安全不生產的安全理念已逐步深入每一個生產者心中。安全教育與培訓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系統工程,而每一個參與此項工作的個人無疑是安全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核心和根本所在。這就要求各級企業必須真抓實幹,通過安全教育培訓讓農民工對於安全生產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採取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才能穩定提高農民工的安全意識和安全素質,逐步強化安全為天的理念,真正做到人人重視安全、人人懂得安全,才能真正提高企業的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和企業從業人員的安全技能和素質,有效地減少作業中人的不安全行為,為企業經濟效益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農業農村農民論文
反腐倡廉警示心得體會
相關知識
農村音樂教育論文參考
農村教育方面論文參考樣本
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論文參考
企業市場營銷策略論文參考
企業戰略成本管理論文參考範例
企業工會工作方面論文參考範文
中小企業戰略成本管理論文參考範文
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論文參考文獻
中小企業市場營銷有關論文參考
企業物流成本控制論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