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學生學習弱勢心理干預的實證研究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當前高校大學生弱勢群體心理危機問題日益凸現。明晰高校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內含,分析高校大學生弱勢群體心理危機的成因,構建行之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及時有效地化解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心理難題,紮實做好高校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為大學生弱勢群體成長、成才、成功保駕護航。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對大學生學習弱勢心理干預的實證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對大學生學習弱勢心理干預的實證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生數量激增,質量良莠不齊,一部分大學生入學前即是學習困難,入學後更是成為學習弱勢群體的一份子。本文通過對學習弱勢的大學生的心理行為干預,探析大學生學習弱勢的成因及干預對策與教育建議。

  關鍵詞:學習弱勢;心理干預;實證研究

  大學生是青年中的優秀分子,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數量也逐年增加。然而,在擴招的同時,大學生的學習質量良莠不齊,造成一部分大學生因學習不合格而不能如期畢業。怎樣解決好大學生的學習弱勢,保證每位入學的大學生達到國家要求的標準,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任務。因此,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學習弱勢的心理行為干預,提供有效措施與建議,成為當前高校教育管理者面臨的一大課題。

  一、學習弱勢的含義

  所謂的大學生弱勢群體是指由於經濟背景、家庭教育環境不同,個人的主觀因素如學習能力、抗挫折能力、團隊協作精神等不同,心理品質的完善程度不同,以及人民對其評價和尊重程度不同,使學生構成了不同的群體,哪些在某些方面或各方面都較優越的學生構成了強勢群體,而在某些方面或各方面都較差的學生,如由於家庭、社會、學校和學業方面的原因而導致其處於不利地位的大學生群體就構成了弱勢群體。學習弱勢群體一般指哪些被動型學習、學習能力較差、學習方法欠佳,或學習習慣和基礎不好的學生群體。這部分學生對學習存在恐懼、焦慮、緊張,害怕考試,尤其是對重要科目,越是重視越不能集中注意力,形成學習分心,記憶力下降,自我感覺學習我能,產生厭學、考試焦慮、強迫思維等心理障礙,十分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

  二、學習弱勢的成因

  通過對1-4年級大學生的開放式問卷調查發現,學習弱勢成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填鴨式教育的產物

  由於在中小學的教育過程中,師生、家長十分重視學習成績,教師與家長用題海戰術幫助學生提升成績,未能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端正的學習態度,導致學生一直處於被動學習狀態,未能真正體驗到學習帶來的愉悅;且學習目的不明確,認為學習就是為了討家長、老師的歡心,好成績是獲取物質獎勵的手段。一旦脫離了老師、家長的監控,學生的學習立即進入到散漫、無目的狀態。

  二自我控制力不強

  因高中三年的學習十分辛苦,一朝脫離苦海,就不想在跳入。尤其是6月高考、9月入學,期間3個月左右的間隙,學生自己或家長為了犒賞高考備戰的辛苦,不再督促學生進入學習狀態,而是放任自流、散漫自由。進入大學後,雖然經歷幾周的軍訓生活,但是很難迅速進入到緊張有序的學習狀態,每天都在散漫中度過,形成了懶散、拖沓的生活習慣。等到考試時再予以改正已經來不及。

  三學習無用論的影響

  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大學畢業生就業面臨巨大挑戰,畢業就待業、練攤賺錢等一些現象衝擊著大學生學習的底線。“學習有用還是無用”使得一部分學生陷入困惑,學習動力不足,得過且過。

  四教師的監管力度不強

  大學教師與學生接觸時間有限,上課來下課走,學生與老師很少有交流,因此造成學生對所學學科的認識明顯不足。照本宣科、講解枯燥等也影響著學生學習的切身感受。

  五學分制令一些學生在等靠中度過大學時光

  由於採用學分制,學生在每學期學習任務下達時,都會有自由選擇所學科目的機會。一些學生對公共課、專業選修課的認識不足,在前幾個學期所選科目累計學分不夠,造成不能如期畢業。

  三、對學習弱勢的心理干預

  來訪者為大三學生,女,22歲。自訴自己很苦惱,尤其是到學習時,感覺渾身都不舒服。明明知道自己要想畢業,就得通過各科考試,可是在學習時總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學著這科,想著那科,自我抱怨。感覺哪科都沒記住。大三了,績點分不夠,英語四級沒過,感覺每天都暗無天日,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針對她的這種情況,運用元認知干預技術,進行了為期2個月共12次的心理輔導與干預,幫助她制定學習計劃,確定每天需要完成的學習內容。

  首先,進行認知調整。幫助她瞭解自己當前的學習無能、記憶不行不是大腦出了問題,而是因為學習任務過多、壓力太大、過於焦慮所致。幫助其回想什麼時候學習狀態最好、學習效率最高,來訪者認為當自己心情處於放鬆、愉悅的狀態時,學習效率高,記憶力強。

  其次,進行放鬆訓練。通過肌肉放鬆過程,幫助來訪者保持心態平和,集中注意力。通過情感組織者,消除其學習過程中存在的阻抗。

  第三,生活習慣調整。幫助其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按照計劃有序執行,避免因任務繁雜而緊張焦慮造成低效。

  最後,加強體育鍛煉。結合來訪者的習慣,在晚自習之後做1小時左右的身體鍛鍊,以慢跑或快走為主。有氧運動幫助來訪者釋放掉體內的酸性物質,調節內分泌,使身體機能處於最佳水平。

  通過對這名存在學習問題的女大學生的12次心理干預,不僅明顯地降低了其焦慮水平,還幫助其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過程中分心情況較少出現,自我調適能力提高。在之後的回訪中,得知其情緒狀態、上課狀態良好,各科成績都不錯,大學英語四級也順利通過。

  四、總結

  通過對這名學習弱勢學生的心理干預發現,每位學生內心深處都有求知上進的慾望,只是有時自己無能為力。因此,對於想改變現狀的學習弱勢學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去做:

  一限時定量

  不管有多少學習任務,每次學習只能學一樣,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用大塊時間完成學習任務,將會因為時間寬裕而導致任務失敗。因此,依據小步子原則,將學習任務分化為若干個小任務,完成每個小任務的時間非常有限,既達到了目標,又節省時間。

  二心情愉快

  通過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人保持愉快心情時,完成任務的質量好,效率高。因此,在學習前進行認知調整或放鬆訓練,將自己情緒調整到最佳狀態。

  三提高效率與自我獎勵

  這是一種自我激勵機制。尤其是除了必要的學習任務外,還有自己特別想做的事情時,這種激勵機制發揮的作用更為理想。如學習任務計劃30分鐘完成,因學習效率提升,25分鐘就完成了,節省下的5分鐘時間作為自我獎勵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也可以將因效率提升而節省的時間累加在一起,留出大段時間來自我獎勵。這種方法要求學生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較高,否則流於形式。

  四結對子找同伴

  一個人學習時因沒有競爭而沒有動力。因此,可以幾個人一起學習,在因他人的存在而刺激的情況下,促進小團體學習效率的提升。這是同伴效應的最佳典範。

  五提高抗挫折能力

  學習需要一個過程,很難一蹴而就。在進行量的積累未達到質的飛躍時,需要學習者能夠承受他人的白眼與輕視,低敏感、高耐受,日積月累,水滴石穿,不因暫時的挫折而退縮。

  六做到每節課都認真聽

  學習弱勢的學生很多會因上課聽不懂而選擇不聽課或逃課,這是十分不智的做法。一是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考勤制度,缺課累計到一定程度就會被取消考試資格;二是逃課會形成習慣,一旦有一次沒去,那麼後續就會出現多次;三是即使聽不懂的課,也會有聽懂的內容。因此,保證每次課的認真聽講,做筆記等,是解決學習問題的基本措施。

  關注學習弱勢群體,幫助他們改變對學習的認識,提升學習成績,順利畢業,成為社會所需人才,是每位高校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營造積極的校園文化氛圍,提供安靜的學習場所,制定利於學生的課程方案等,是高校管理者深思的課題。
 

經濟管理論文精選範文
淺談心理素質因素對羽毛球運動員訓練的影響論文
相關知識
對大學生學習弱勢心理干預的實證研究論文
政策因素對資源型企業遷移決策影響的實證研究論文
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論文
職稱評定形式對大學外語教師影響的實證研究論文
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的培育研究論文
翻轉課堂在會計電算化專業崗前實訓教學的實證研究論文
大學生就業心理障礙及調適研究論文
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的調適
大學生心理求助態度與應對策略的關係研究論文
大學生宿舍人際關係問題的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