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卻留在了農村家裡,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包括內地城市,也有父母雙雙外出去繁華都市打工。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

  篇1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快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離開家鄉到城市務工,農村因此留下了大批三八六零群體,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 空巢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 。我們發現,農村留守人群在生產生活、受教育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很多的問題和困難,已經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所必須解決的一個十分現實而嚴峻的問題。近段時期縣婦聯對農村 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留守兒童 狀況調查採取隨機抽樣的方式,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幾個鄉鎮進村入戶發放問卷對留守人員的基本情況、經濟狀況、生活需求狀況、婚姻家庭狀況等進行了問卷調查。

  基本情況

  據統計,藍山縣全縣人口有39.06萬人,農村人口在22萬左右,全縣17歲的兒童有10.63萬,農村留守兒童有2.4萬人,全縣已婚婦女有7.6萬人,留守婦女1.2萬人,佔留守婦女,全縣55歲以上的老人大約在7.8萬人左右,留守老人約4.2萬人,農村留守人群佔農村人口的35%。

  當前農村留守人員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大批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後,留守人員的勞動強度和生理負擔被大幅度加重。尤其是農忙季節,在高強度的體力勞動面前往往焦頭爛額,很多家庭無力聘請勞力,為了不耽誤生產,維繫生存,只有咬牙硬撐,廣種薄收,甚至還有很多耕地拋荒的現象。

  二是留守兒童家長大多采取 物質+放任 的方式照顧孩子,留守兒童在學習中缺少父母的引導和幫助,致使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習慣不良,學習成績不容樂觀,還有少部分留守兒童迷戀電腦遊戲,受到糟粕文化的影響,走上了違法犯罪道路。

  三是由於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使人口結構產生變化,導致農村治安防範力量嚴重削弱,增加了留守人員的財產和人身隱患,受他人侵犯和出現意外事件的可能性加大。

  四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婦女政治參與程度低,影響了農村民主政治建設。調查發現,只有不到60%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婦女參加過村中選舉投票,15%的留守老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參加村中選舉的投票這回事,而參與競選村中職務的留守老人更是沒有。

  五是大量的55歲以上的老人留守在家,年紀大了在外打工很難找得到工作,只能在家做點農活種地,在家照看孫子、孫女。大部分老人年老多病,雖然都100%進了農合,但子女都不在身邊,身體上和心理上都得不到關心與照顧,帶病照看孫子孫女也是力不從心。

  六是有近15.7%的婦女留守在家,年齡段在31歲以上的婦女佔到留守婦女的75%,部分是在家帶6歲以下的小孩,這部分婦女文化水平偏高點初中、高中、大學學歷都有。還有一部分40歲以上的婦女文化水平偏低,初中以下居多。就近找點零工做,重的農活幹不了,部分在家打打小麻將靠子女寄錢回來用於照看孫子孫女。留守婦女最大的困難是生產上缺技術,子女教育壓力大,夫妻感情很容易出現危機,長期分居存在孤獨感。要照顧多病的老人,權益受到侵害時無法解決。

  造成留守人群存在問題的深層原因

  第一,農村留守人群問題的出現表面上看,是父母子女、配偶、親人外出務工、不在身邊造成的,其根本原因在於城鄉二元結構管理帶來的深層次矛盾。城鄉隔離的戶籍等制度給農民工子女、農民工配偶、農民工父母進城就學和生活帶來的高額成本,直接推動了留守人群這一群體的產生。

  第三,農村中小學教育滯後耽誤了孩子,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影響了可持續發展,農村學子一旦 跳入城門 便一去不復還,農村務工人員一朝進入城市就難得再返鄉,更別說利用自己掌握的先進文化知識服務農村了。如此惡性迴圈,農村留守人群越聚越多,問題也越來越多。

  第四,由於農民工文化水平低,勞動技術缺乏,進城務工只能幹些髒活、累活、工資微薄,甚至不能及時得到工資,使他們即使進城也享受不到城市生活待遇,不可能在城裡購買住房,更不可能把老人、孩子帶進城市,真正實現轉移,只好把老人、孩子、婦女留在農村。

  關愛農村留守人員的幾點建議

  農村 留守人群 問題是我國經濟轉軌、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將在一個較長的時期裡存在。這一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農村家庭問題,也不僅僅是 三農 問題,而是一個急需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的社會問題。為切實解決好我縣的 留守人群 問題,我們建議:

  完善機制是關愛留守人員問題的前提。農村基層政府應該承擔起 留守人群 管理的重任,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是要建立 留守人群 檔案。村委、婦聯和學校要分別做好 留守老人 留守婦女 留守兒童 的摸底排查工作,將其基本情況分類彙總,整理成檔案,做到心中有數。二是開設 二線一室 。即開通 親情熱線 ,讓外出務工的農民定期與妻子、子女通電話;開通 師長熱線 ,讓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絡;設立 心理健康諮詢室 ,安排有經驗的人員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 留守人群 解決心理上的困惑,以逐步緩解 留守人群 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三是加大關愛扶助力度。 留守家庭 常常在生活中、農忙時、節假日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各部門要給予力所能及的物質幫助和精神支援,解決他們的具體困難和現實問題,確保在外務工人員後顧無憂。尤其對 留守兒童 ,教師要切實增強對他們的關愛度。調查顯示,在很多教師眼裡, 留守兒童 已與 雙差生 劃上了等號,屬於 不受喜歡 的人, 留守兒童 從教師那裡得到的關愛明顯少於非留守兒童。對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而言,教師與其親密程度越高、就越有信賴感,對兒童的影響就越大。在家長與 留守兒童 之間產生隔閡或關係較為疏遠的情況下,教師理應擔當起 扭轉乾坤 的角色。

  政府重視是解決留守人員問題的關鍵。各級黨委、政府要把留守人群問題作為解決 三農 問題和推進城鄉一體化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各級政府要加強輿論宣傳。特別要加大對《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婚姻法》、《民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建立流動人口子女、農村留守兒童示範家長學校,強化外出務工家長對子女、妻子、父母的監護、關愛、贍養責任,引導他們正確處理打工緻富與家庭的關係。二是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要大力發展好勞動密集型企業,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加大對我縣承接產業轉移成果的宣傳力度,出臺一些更優惠的地方規定來留住本土的人力資源,促使人力資源不外流。讓農村富餘勞動力離家不遠依然有掙錢的門路,以此減少外出務工現象,就在自己家鄉打工,以達到減少留守人員的目的。三是強化社會關愛教育。充分發揮縣 關工委 、婦聯、敬老院的作用,構建和諧家庭。四是淨化社會環境。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的監管整治,徹底清理 三室兩廳一吧 ,為 留守兒童 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此外,農民工集中地的政府要切實落實好國務院關於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就學的有關政策,通過興辦農民工子女學校、降低農民工子女入學 門檻 等有效舉措,讓更多的 留守兒童 可以跟隨父母在異地享受平等、良好的教育。

  統籌城鄉發展是解決留守人員問題的根本。應統籌城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加快城市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與戶籍相聯絡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使流入城市的農民工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要逐步推行進城務工人員養老、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為進城務工人員提供最低工資保障,為工作有困難的務工人員提供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並加強勞動監察,維護其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同時,加大進城務工人員培訓力度,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使他們幹得了工作,留得住人心。進城務工人員的家屬,包括配偶、子女,應與城市失業人員、居民子女享有平等權利,享受就業、教育、福利、保障待遇,消除務工人員的後顧之憂。

  篇2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裡,在農村出現了一個新的特殊兒童群體留守兒童,且這個群體的人數正在不斷擴大,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針對這一現狀,為深入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發展情況,__縣婦聯、縣教育局、縣關工委於2015年4月25、26日到部分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的龍海鄉、中樞鎮、芳華鎮、三岔河鎮的中小學進行了為期兩天的調研。據抽樣調查,有的學校留守兒童比例高達50。由於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身心發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亟待引起政府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存在的主要問題

  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呈兩極分化,普遍較差。父母外出,由於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性、自覺性不強,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應付了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學校教育往往處於事半功倍的尷尬境地。留守兒童一旦在某個學習環節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厭倦學習、不求上進。這種情況讓學校的管理者和老師十分擔心,在留守兒童較為集中的貧困山區、半山區,這種情況已經影響了班級、學校的教學質量。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不到20,65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課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學、厭學,上課紀律性差。

  但也有少數留守兒童有著許多同齡孩子較少具有的優秀品質。比如:獨立性、自理能力強、意志品質堅定,更懂事和體貼別人。能夠把對父母的思念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有較高的學習自覺性,成績優異,各方面表現良好。這種情況雖然在留守兒童中所佔比例小,卻也提示我們,對留守兒童來說,成長和生活環境是辨證的。如何將留守兒童的不利處境轉化為積極因素,是需要探討的非常有意義的話題。

  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裡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規章制度,不服管理,說謊騙人,小偷小摸,抽菸、喝酒、打架、罵人 成為了 問題兒童 。如雙箐口小學二年級學生保傅林在父親外出打工多年裡,由於長期在放任自流的環境裡,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他在家裡不聽代養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老師反映他不是幹壞事,就是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等現象發生;芳華中學學生謝小兵,由於家庭困難,父親到廣東打工,他跟母親生活在一起。但由於父親長期不在身邊,他不但不聽母親話,花錢大手大腳,而且經常頂撞老師,並且敲詐低年級同學的錢財。

  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差,少數留守兒童出現心理障礙。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或一週歲後,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我們對名學生問卷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十分想念父母的佔,有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絡。留守兒童有的情緒消極,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雙箐口小學二年級學生趙曉蓉父母雙雙打工,原本就內向的她在學校就更不愛講話了,上課常常發呆,不願意回答老師的提問,集體活動也不願意參加,經常獨自一人躲在一個角落;芳華中學有一個有一個叫李遠的男生,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自己一個人生活,經常獨來獨往,從不與同學、老師講話,極端的封閉。

  監護管理不夠強。對169名留守兒童調查發現,留守兒童託付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佔75;拖付親朋好友照管的佔10;有5的留守兒童沒有監護人,獨自一人生活。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不管是祖輩還是親朋好友,在他們眼裡,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只要孩子能有飯吃,身體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盡到了責任。甚至部分監護人,因為忙於農活,對留守兒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在問卷調查中,如果生病了,有14的是忽略;8的自己配藥;20的給父母打電話。隔代的祖輩對孩子過於溺愛,物質上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在本次調研中,有一個叫黎紹林的男生,父母都到上海打工,跟外婆生活在一起,椐他的班主任反映,他每隔一段時間,便以各種理由向外婆要錢,然後到縣城去玩耍,直到錢用完後,才會回家。同時,祖父母等臨時監護人因年老體弱等多種原因無法認真行使對兒童的監護權,特別是老人防範防護能力弱,安全保護意識不強,也導致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醫治和受到意外傷害的事件屢有發生,使孩子的生存狀況存在諸多隱憂。

留守兒童工作調研報告範文
最新留守兒童的調研報告範文
相關知識
鎮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範文
關愛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範文
留守兒童工作調研報告範文
最新留守兒童的調研報告範文
關愛留守兒童的感謝信範文
留守兒童的感謝信範文
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範文
致留守兒童的慰問信範文
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總結範文
學校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計劃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