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考試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也是未來社會對人的素質的要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論文,供大家參考。

  心理健康論文範文一: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正面作用分析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健康體育教育在高校課堂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健康體育教育模式是在“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下提出來的一種新的體育教學模式。該文采用問卷調查法、文獻法、訪談法、實驗教學法和資料統計法進行研究。研究發現健康教育模式能夠提高高校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促進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健康體育;教育模式;高校學生;心理健康

  體育是高校公共基礎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其教學目標是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和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由於近幾年來高校學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因此,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變得極為重要。健康體育教育模式符合體育教學的特點,有助於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提升,從而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1研究物件

  選取該校2014級600名大學生,其中男300例,女300例,分為12個教學班,以教學班為單位作為研究物件。

  2方法

  2.1問卷調查法

  採用症狀自評量表self—reportingInventory分別對600名大學生實施健康教育模式前後進行調查。該量表共有90項症狀清單SymptomChecklist,因此,也被稱為SCL—90量表。

  2.2文獻法

  參照該次研究目的,對國內外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心理健康的文獻進行查閱,做好研究的準備工作。

  2.3訪談法

  訪談一些體育和心理專家,諮詢其意見以及最近研究成果。為該次實驗的方法和手段提供有效依據。

  2.4實驗教學法

  兩個學期均進行健康體育教育模式,第一學期完成跆拳道教學和選項課教學,分別為男6個班和女6個班。每週進行一次教學,每節課45min,9~11周完成跆拳道教學。課堂前期進行跆拳道教學,其餘時間作為學生足球、籃球、兵乓球、健美操和太極拳等選項課學習,讓學生髮現自己喜歡的課程。學生可在7~9周內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完成選課,完成選課教學並對其進行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剩餘時間讓學生完成心理健康學習。提高選項課教學設定在第二學期。依據學生自行興趣和愛好的選課結果,重新排班,每班人數為40~50人。排球、太極拳、籃球和乒乓球課程中乒乓球課程均男女各2個班,剩餘課程均為男女各1個班,共計10個班。足球1個班均為男生,健美操1個班均為女生。技能教學時間為14周,心理健康理論教學2周,考試測評2周。實驗前要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根據實驗目的和要求完成教學,以學生為教學主體,讓學生能夠有自主選擇權進行體育專案課程選擇。每學期課堂評價結束後,要對學期的課堂評價和意見進行總結和反饋,並對教學方法及時修正,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2.5資料統計法

  所有研究資料均採用SPSS16.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統計,計量資料用x±s進行表示,採用t進行檢驗,技術資料用%表示,採用χ2進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結果分析

  3.1高校學生心理狀況測評結果分析

  根據症狀自評量表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高校學生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高校學生進入大學後,學習方式、心理狀況、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都發生改變。存在一些學生不能立即適應大學生活。高校學生社會閱歷和社會生活經驗不足,使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障礙。高校學生的生理髮育相對成熟,會產生性衝動和性慾望,但受到法律、自身理智、社會道德和紀律的制約,把衝動和慾望壓抑在心裡。學生缺少正確的性心理健康知識,不能夠對性做出科學的評價及認識,造成學生出現心理不適和困惑。戀愛、經濟情況、個性發展、生活習慣、個性發展和家庭關係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高校學生心理問題。

  3.2高校學生第一學期教學前後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第一學期體育教學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並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專案。通過對第一學期教學完成後的結果分析,與學習前相比,學生學習跆拳道後心理健康水平顯著提升。跆拳道注重的精神和意志上的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把存在的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釋放出來,讓學生變得更加沉著冷靜,長時間學習,促進學生自我行為調控力和注意力的提升,還可改善學生軀體化症狀。教學實驗結束後,採用SCL—90量表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測試結果表明,10個因子值均有所改善。

  3.3高校學生第二學期教學前後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分別對第二學期教學前後進行心理健康測試,測試結果表明,10個因子值都有所改變,一些因子間的改變具有顯著性差異。依據學生選項課內容,可分為技能主導同場類專案、技能主導表現難易類專案和技能主導隔網類專案。對三類不同專案進行分析,分析結果見表1。分析結果表明,技能主導同場類專案能夠降低學生的強迫、敵對、抑鬱和焦慮等心理,與教學前相比,各項因子的總均分具有顯著性差異。技能主導難易類專案可改善學生的抑鬱、焦慮、軀體化和人際關係等因子,具有顯著性差異。技能主導隔網類專案可調節學生的敵對、軀體化和人際關係因子,各類專案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思維靈敏性和文化素養等都有所提升。

  4結語

  將健康體育教育模式實際應用於教學中,對學生的自信心、交往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和意志等均有所提升,充分證明,健康教育體育模式能夠提高高校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儲建新.健康體育教育模式對促進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開封大學學報,2013,273:76-80.

  [2]傅君芳,林建君.高校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模式探索[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342:91-94.

  [3]李茂盛.淺談體育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4,16:148-149.

  [4]貢晨.關於高校體育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探討[J].運動,2013,19:68-69.

  [5]陳垚,戴友軍.中學體育教育中展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317:57.

  心理健康論文範文二: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摘要】目前,威脅我國青少年學生健康的心理行為問題日益突出,心理障礙是青少年學生產生心理行為異常,甚至導致犯罪的主要誘因。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調查法,依據青少年這一年齡段的特點,結合大量的實踐經驗,對青少年的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與研究,並提出對策。

  【關鍵詞】青少年;社會;心理健康

  在社會不斷進步的21世紀體質健康研究工作更具有新的時代特色,尤其是針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成為當前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重點,是當前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調查法,依據青少年這一年齡段的特點,對青少年的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與研究。

  1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成因

  有關文獻報道近40%的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最大的因素來自家庭,家庭關係不和、親子關係緊張以及家庭教育失當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問題的主要家庭因素。這種家庭的青少年心理相對敏感、多疑,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責、自我否定是他們的主要心理特點。這些因素的影響,使中學生們面臨著很大的心理壓力,對許多問題感到迷茫和困感。其次是學習,圍繞著學習產生的問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部分,激烈的競爭,傳播媒介的影響。加上學校過於強調升學率,致使家庭、學校只重視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和智力因素的培養,忽視了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具體表現就為恐懼、厭學。雖然教育主管部門要求學校“減負”、不搞排名,但學生課業繁重,月月排名,如此激烈的競爭,使得學生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對青少年來說,學習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今後的升學,使得他們的心理素質包括情緒、性格、自我意識、人格傾向、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等方面往往處於自發形成和盲目發展的狀態。最後是社會環境與人際交往,隨著社會浮躁、急功近利的情緒感染,甚至是影視作品所追求的享樂、暴力等不良風氣,都會對他們人生觀、價值取向產生影響。青少年對友誼的珍視與渴求,以及情感豐富的特點使得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特別重視感情的交流,當被人誤會、議論甚至發生糾紛時,往往就會自我封閉,自我否定。

  2青少年的心理現狀

  2.1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主要症狀表現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誤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愛操心、缺乏觀察力、過於擔心將來的事、容易動怒、父母期望值過高、缺乏決斷能力等。隨著現代社會發展競爭性的增強,家長和社會對青少年的期望水平越來越高,導致在校青少年精神壓力越來越大,過重的精神壓力嚴重影響著他們心理健康發展。

  2.2自主能力和適應能力差

  被父母疏遠、嬌生慣養、在家稱大王在外懦弱的兒童,靦腆抑鬱的青少年等都經常因孤獨而煩惱。這類兒童和青少年,和大家一起做某件事時,由於技術差、經驗不足,經常感到失敗的威脅。因此,感到和大家一起玩還不如一個人玩。從中學升入大學,需要培養自己獨立生活能力,而一些學生從一切都由父母操辦進入一種一切靠自己動手的生活環境,感到無所適從,有些同學甚至把髒衣服打包郵寄回家清洗。不能很快適應生活環境導致一些同學情緒不穩,甚至有人萌發了退學的念頭。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

  2.3不能正確對待激烈競爭的學習環境,感覺人際關係協調困難

  由於學習成績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獎學金評定、榮譽稱號、未來就業選擇等方面,學習壓力增大,導致一些學生學習信心上的失落。由於青少年都來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個人素養、生活習慣都各不相同,感到溝通困難,找不到一個可放心的,無利害衝突的傾訴物件,長此以往,就易形成青少年中人際敏感、偏執、冷漠的心理傾向,危害了他的學習和生活。

  2.4不能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打擊

  青少年對成功期望值過高,當遇到挫折、生活不幸時都會將他從豪情萬丈的理想世界裡拖入到痛苦的現實深淵中,所謂自責就是責備自己。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不認為是他人的問題,而經常認為是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傾向,稱為自責傾向。這種傾向走向極端就會過低評價自己,自責、自我卑視、自我輕蔑。這種狀態是受悲哀和憂鬱情緒支配的,調節不好會極大地影響青少年自信心及積極人生觀的建立。如果不能正確引導,勢必會引起他情緒上的強烈反彈,特別是情感上的糾葛,更容易引起消極情緒的蔓延。如果不能儘快擺脫情緒上陰影,就會對意志力不堅強,自控能力差的人產生不利的影響,以至於釀成悲劇。有時無緣無故地想大聲哭、大聲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無理由地想到遠處去,或想死,這些稱為衝動傾向。這種想幹危險的事或愚蠢的事的觀念,是因為內部具有焦慮傾向而產生的。

  3對策

  人的大腦與肌肉的資訊是雙向傳導的,即神經興奮可以從大腦傳至肌肉,也可以從肌肉傳至大腦。有關研究也早已證明:心理疾病長期得不到改善便會通過一定途徑導致生理疾病。無論是心理疾病還是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時而有效的預防和治療,就會有可能相互轉化,導致病上加病。所以,加強學校體育、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健康,對預防和治療生理、心理疾病,確保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極為重要。體育運動與自然的身體活動相比,無論是強度、內容還是運動形式等方面都不盡相同。例如,短跑要求較短的反應潛伏期、良好的運動距離知覺和運動速度知覺。又如,足球比賽需要了解隊員位置,要求有較大的注意範圍,既要帶球前進,又要防止對方攔劫,需要善於分配注意。幾乎任何運動專案,都要求運動員有勇敢、堅持、不怕困難、團隊協作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樂觀、友愛、偷快、豁達等多樣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徵,就一個人的自然發展水平來說,當然不能滿足運動學習和運動競賽的需要。但是,在學生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運動水平或戰勝對手而進行的運動活動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獲得提高。也就是說,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動了心理的發展。因而重視體育教育,加強體育鍛煉,增強生理與心理的抗壓能力,對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有著積極影響。科學的體育運動能增強體質,通過體育運動,可使身體正常發育,為心理健康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體育運動是一種積極的主動活動過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為方式,因此也能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社會競爭的下移使廣大中學生飽受學習、生活、人際關係等方面的壓力,患有心理障礙的人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不容樂觀。隨著素質教育不斷學入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越來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學界研究者們的高度重視。第三次全教會把心理健康教育確定為德育的主要內容,予以重點關注,要求“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鬥的精神,增強青少年的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周麗君.影響浙江省青少年參加體育活動因素的調查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234:19-22.

  [2]高發民.體育心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袁存柱.對青少年心理健康與體育教育干預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1:44-46.

  [4]伍國典,張程立.青少年視力低下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發展[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9,181:29-31.

  [5]樑兵.關於高中課外體育活動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大學生心理論文
大學生市場調查論文
相關知識
大學生心理健康考試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論文參考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參考文獻
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論文
探究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論文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簡析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