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摘要:目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面臨著自身規模小、銀行信貸難及擔保體制不健全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成為政府、企業和研究學者所共同關注的課題。要破解這一難題,目前必須從中小企業自身體制的健全、推動建立多層次的直接融資體系,積極推動對於中小企業的經營服務創新和體制機制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對策 
  中小企業作為國內生產總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增強,中小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市場繁榮、技術創新和擴大就業的重要基礎,並以其靈活的執行機制和市場適應能力,成為我國體制改革、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和對外開放的重要推動力。  


  一、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分析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中小企業受的影響應當說是首當其衝的,融資難,貸款難,資金短缺這是最主要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引起了中央領導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小企業融資難、貸款難應該說也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從我國看,既有體制機制問題,也有中小企業自身的問題,我們分析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中小企業自身的問題。 
  (1)中小企業資本規模小,資訊觀念淡漠,導致銀行放貸慎之又慎。中小企業經營規模小,生產技術水平落後,產品結構單一且科技含量低,抵禦風險能力差,經不起原材料或產品價格的波動,經營風險較大。不少中小企業資訊披露意識不強,財務治理水平低下,資訊缺乏客觀和透明。此外,個別中小企業還惡意抽逃資金,拖欠帳款、空殼經營、懸空銀行債權,造成信貸資金流失,嚴重損害了中小企業的整體信用水平。(2)中小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會計資訊失真,造成銀行與企業資訊不對稱,為中小企業融資增加了難度。椐調查,我國中小企業50%以上財務制度不健全,許多中小企業的經營治理者自身素質較低,缺乏應有的財務治理知識,對重大的財務決策全憑自己拍腦袋來決定,治理非常混亂。同時,企業為了應付監督部門的檢查,還要預備兩套帳,甚至多套帳,這樣,企業很難提供準確的會計資訊資料,銀行也無法摸清企業的真實面目,增加銀行對企業貸款的風險。 

  (二)從銀行方面來看,我國的銀行大部分是商業銀行,它需要考慮自身的風險,自身的利潤,因此對於中小企業的貸款條件更加嚴格。(1)體制政策上的失衡直接影響銀行貸款與直接融資的渠道。我國金融機構仍以四大商業銀行為主,銀行業的高度壟斷與產業的高度壟斷相一致,導致四大銀行只願給國有企業貸款。這主要是因為中小企業與國有銀行在所有制上的差異,造成銀行與企業之間制度障礙。此外,國家還規定對銀行的逾期、呆帳等不良貸款實行追究制,因此銀行方面對中小企業的放貸自然多一份謹慎和小心。(2)資訊不對稱影響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的關係。通常,中小企業在經營治理狀況方面比銀行擁有更多資訊,因此,中小企業就有優勢在合同簽訂的過程中或事後的資金使用過程中損害銀行的利益,使銀行承擔過多的風險。由於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在經營透明度和保證、抵押能力上的差別,以及貸款規模導致治理成本上的差異,使銀行缺乏為家庭式中小企業提供更多融資服務的動力。 
  (三)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活動主要還是以傳統的融資機構貸款融資為主,而且資金來源主要是國有銀行,其貸款來源過於集中,不利於銀行的風險防範。另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將近增長了5倍,而金融機構數量卻只增長了一倍,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局面。 從貸款條件來看,大多數貸款利率在5%--8%之間,貸款期限在6—12個月,總貸款額不超過500萬元。貸款數額的限制和成本的過高不利於中小企業從事回報期長、收益高的專案,從而阻礙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此外,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機制體制不健全,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中央財政、地方財政拿出資金建立擔保機構,但是覆蓋面不夠,力度不夠。且現行的《證券法》對上市公司的嚴格要求,“主機板市場”的上市公司主要是國有大型企業,針對家庭式企業,尤其是非國有科技企業的“二板市場”的缺失,基金組織及其他形式的融資尚處於初建階段,使得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渠道很難實現。 
  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對策 
  中小企業要發展,改善融資服務是關鍵,中小企業融資難是個歷史性的難題,產生的原因很多,破解這個難題也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銀行、企業的共同努力。

(一)中小企業自身素質的提高。 
  1.加快提高中小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各級政府要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加快結構調整,每年篩選一批優質中小企業進行培育,重點扶持科技型、就業型、資源綜合利用型、農副產品加工型、出口創匯型、社群服務型和資訊服務型中小企業的發展。鼓勵和支援中小企業增加科技投入,加快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技術先進、市場競爭力強的名優產品,加快產品的換代速度,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增強銀行對中小企業信貸投入的信心。 
  2.全面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引導和督促中小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建立健全規範的生產經營制度和企業管理制度,打破傳統的家族式經營管理模式,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積極引進和招聘人才,改善人力資源結構,提高經營管理水平。要幫助中小企業加強財務管理,建立健全各項財務管理制度,儘快形成規範的財務體系,確保會計資料真實完整。中小企業在申請銀行貸款和向其他金融機構融資時,必須按規定提供真實、可靠的企業財務報表和資產清單,增強銀行對企業的信任度。 
  3.打造“誠信”品牌。 
  中小企業要增強“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觀念,牢固樹立信譽興業的思想,增強重合同、守信用的自我約束意識,自覺地按市場經濟規則辦事,堅持誠實經營、履約守信,按借款合同償還貸款本息,提高企業的資信度,靠良好的信譽贏得銀行的信任和支援,以信用求得自身的發展。 
  (二)推動建立多層次的直接融資體系。 
  建立健全信貸服務組織體系。各國有商業銀行省級分行應明確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業務部門,研究、制定和督促、落實支援中小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明確提出支援中小企業發展的工作目標、實施步驟,並定期考核;各股份制商業銀行要結合本行實際,在中小企業中篩選和培育優良客戶,為中小企業提供全面的信貸服務;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要緊密結合本地經濟發展實際,強化“立足地方、服務中小”的市場定位,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千方百計滿足中小企業的信貸需求。 
  (三)積極推動對於中小企業的經營服務創新和體制機制的創新。 
  目前我國政府的信用擔保體系尚處於初步發展狀態。但由於我國商業銀行普遍推行了抵押、擔保制度,而大部分中小企業難以提供符合抵押條件的抵押物,所以導致一些成長性較好的中小型企業無法獲得貸款,信用保證制度可以使得那些按正常渠道無法獲得到貸款的小企業得到了資金上的支援。 
  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制剛剛開始成立,業務管理和經營模式都處於探索階段,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解決。要在不斷摸索適應我國國情的中小企業擔保機制的基礎上,加強對擔保基金的管理、監督,加快信用擔保體系市場化、規範化的步伐。強化中小企業的信用觀念,建立起中小企業信用評級和信用登記制度;謹慎選擇擔保物件,建立起信用擔保的風險控制與防範體系;加強對擔保專案的跟蹤檢測,以便及時發現和處理問題,建立起擔保風險預警系統;深化擔保機構的內部管理;強化擔保機構的外部約束,加強擔保業務全過程的質量控制,建立起科學嚴格的擔保操作管理責任制;根據實際情況建立不同模式的信用擔保機構,推動擔保產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何雯君。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成因及治理對策[J].商業研究2003,(2):79—81.  
  [2]賴小民,緩解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政策思考[J]. 中國金融,20092:61-63?  
  [3]張曉東,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與政策分析[J].國際商務財會,20091:66-68 
  [4]施金影,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探討[J].財會研究,20071:53-55

中小企業融資瓶頸問題探討
關於國中小企業併購融資的相關問題分析
相關知識
淺析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探析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和破解途徑
試論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論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困難與應對方法
淺談我國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對我國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進行探討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及建議
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研究
有關中小企業融資難的論文
中小企業融資難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