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投資決策方面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投資決策是指公司在給定資本約束情況下對可能的投資專案進行有效選擇。投資決策作為公司成長的主要動因和未來現金流量增長的重要基礎,將直接影響公司的融資決策和股利決策。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股份公司投資決策分析

  摘要:投資決策是指以收回現金並取得收益為目的而發生的現金流出決策。本文論述了面對眾多的投資機會時,公司應如何合理預測風險,科學地確定投資專案的現金流量和有效地運用投資中的稅收籌劃技巧等問題。

  關鍵詞:投資決策風險管理現金流量稅收籌劃

  股份公司的財務目標是股東財富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的途徑是提高報酬率和減少風險,公司報酬率的高低和風險的大小又決定於投資專案、資本結構和股利政策。因此,財務管理的主要內容是籌資決策、投資決策和股利決策三項。籌資決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取得公司所需要的資金:股利政策是指在公司賺得的利潤中有多少作為股利發放給股東,有多少留在公司作為再投資,股利政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保留盈餘決策,是公司內部籌資問題:投資決策是指以收回現金並取得收益為目的而發生的現金流出決策。

  投資決策、籌資決策和股利政策有密切關係,籌資數量的多少要考慮投資需要,在利潤分配時加大保留盈餘可減少從外部籌資。對於創造價值而言,投資決策是三項決策中最重要的決策,籌資的目的是投資。投資決定了籌資的規模和時間。所以,當公司面對眾多的投資機會,應如何有效地控制每一項投資中所蘊含的風險,如何合理地確定投資專案的現金流量以及如何合理地解決投資中的稅收問題,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一、實行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是通過對風險的識別、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將風險導致的各種不利後果減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學管理方法。風險管理和投資管理從來就是一對孿生兄弟,任何投資收益都是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取得的,在當前資金運用所處的市場環境下,風險管理水平和風險管理能力的高低決定了資金運用的成敗和效益,因此,加強資金運用風險管理、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對資金運用是非常重要的。從2004年爆發的中航油事件來看,中航油最大的失誤就是涉足不熟悉的石油指數期貨交易,同時又沒有嚴格的風險限額控制措施。如果中航油能夠準確評估石油指數期貨頭寸的風險,並將風險控制在與資本對應的最大風險限額內,就不會造成5.54億美元的鉅額損失。

  中航油事件的教訓是極為深刻的,從中也可以看出總風險限額控制在風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們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就應將這些風險控制在總風險額度範圍內。從而達成風險控制的總體目標。要想有效地控制每一項投資中所蘊含的風險就應建立科學的風險控制體系。建設好資產負債匹配管理、風險預算管理、信用管理、內控管理和績效評估五個部分組成的風險控制體系,同時,為了更有效地發揮風險控制體系的作用,還必須建立一個能夠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組織架構和高效的執行機制。只有這樣,才能及時、準確、有效的識別、評估和控制各類風險,將總風險控制在預算範圍內。

  二、科學預測投資專案的現金流量

  在企業的投資決策尤其是長期投資決策中,準確識別投資專案未來現金流入量和現金流出量的大小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因為現金流量預測的準確度,直接影響到決策的質量。但是,與單獨實施的新建專案不同的是,公司投資的專案總是與本公司現有的經營業務活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費用和效益往往不易直接確定,這使得專案現金流量的識別工作變得非常困難。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就應遵循實際現金流量原則和增量原則來識別公司投資專案的費用和效益,正確區分沉沒成本、機會成本;相關費用和非相關費用;正確處理折舊費、稅金和融資成本;合理解決費用分攤等問題。對上述問題做出正確判斷後,剩下的任務就是按照常規做法和稅收的規定,分別估算專案的增量年經營費用、銷售稅金及附加和所得稅,然後編制現金流量表。

  三、合理進行稅收籌劃

  企業在進行初始投資預測和決策時,首先要考慮投資收益率。在企業的諸多競爭中,尤以成本的競爭最為核心,而所納稅額是企業的一大成本,應繳稅款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投資者的最終收益。所以,投資者為降低稅收成本,獲得預期的投資收益,就有必要對其納稅事宜進行籌劃。稅收籌劃也稱節稅,是指納稅人在既定的稅法和稅制框架內,從多種納稅方案中進行科學、合理的事前選擇和規劃,是企業本身稅負減輕的一種財務管理活動。

  稅收支出作為成本的組成部分,是任何公司都不能迴避的問題,如何在合法、合理的範圍內通過稅收籌劃,有效地節約稅收成本,也是現代公司經營者增強企業活力、創造發展生機、實現理財目標的一大舉措。投資時。公司可選擇企業組織形式、投資地點、投資行業、投資方式和投資結構等來進行納稅籌劃。如選擇稅收優惠地區投資或與稅收優惠地區的公司通過聯營、信託等方式進行合作,從而享受稅收優惠,投資者只要把握好籌劃空間,就可以避免繳納或少繳納所得稅。另外,還可以利用行業性稅收優惠,結合行業自身特點,注意公司的綜合稅負水平。

  但是,在投資稅收籌劃時要注意考慮成本效益原則。也就是說,稅收籌劃在可能給納稅人減輕稅收負擔、帶來稅收利益的同時,也需要納稅人為之支付相關的費用。稅收籌劃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目標是由財務管理的目標決定的,即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因此,在籌劃納稅方案時,不能只考慮稅收成本的降低,而忽視因該籌劃方案的實施而引發的其他費用的增加或收入的減少,必須綜合考慮採取該稅收籌劃方案是否給企業帶來絕對的收益。

  除了要注意考慮成本效益原則外,還要考慮稅收籌劃的風險。如對有關稅收優惠政策的運用和執行不到位的風險,不依法納稅的風險,在系統性稅收籌劃過程中對稅收政策的整體性把握不夠造成稅收籌劃失敗的風險,等等。此外。稅收籌劃是一種事前行為,具有長期性和預見性,而國家稅收法律、法規和政策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可能會發生變化。所以,稅收籌劃和其他財務管理決策一樣,收益與風險並存。

  投資決策決定著企業的前景,提出投資方案和評價方案的工作已經不是財務人員能單獨完成的,需要所有經理人員的共同努力。公司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應就籌資、利潤分配、風險、現金流量和稅收籌劃等問題進行合理預測和分析,建立科學的風險控制體系和相應執行機制,使公司的投資決策更加安全和有效,改善決策質量,確保投資專案目標的實現。

  篇2

  淺談跨國公司對華研發投資決策分析

  一、引言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在國際市場的重要角色日益凸顯,以市場為導向的跨國公司紛紛對華進行研發投資。立足中國,放眼全球,在華研發中心的設立成為跨國公司全球化戰略的重要的部分。自 1994 年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首家研發中心-"北郵北電研究開發中心"誕生,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中心數量迅速增加,並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從圖1顯示的各年份R&D機構數中可以看出跨國公司對華研發投資經歷了2002年之前快速增長階段,2002年之後進入穩定的增長階段。

  據商務部相關專題資料顯示,1997年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R&D機構總數為24家到了2012年,增長到了1400多家,是97年的近58倍。這些研發機構主要分佈在中國的東部沿海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發達城市。目前已有1800多家外資企業研發中心在中國運營,這些研發中心涉及的內容進一步向基礎性、先導性的研發延伸①。說明跨國公司在國的研發投資戰略有了深刻的變化,從原先的應用型研究轉為基礎性研究,這體現了跨國公司"全球戰略"。

  根據王之樂的《2012年跨國公司中國報告》中關於世界500強企業在華投資專案的研究,截至2012年,世界500強的公司基本都已來華投資或設立機構,其中研發投資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行業②。跨國公司的進入改變了我國產業結構,帶動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提高產業整體水平,最重要的是向我國傳導了寡頭市場結構石俊華和任建,2009,劉黎清2001認為,寡頭企業只有通過產品以及技術的更新,才能勝過競爭對手。因此,跨國公司的在華投資呈現"戰略跟隨"特點,在日用品、快餐、IT、飲料、感光材料等行業表現尤為明顯。這些年,跨國公司也逐漸開始關注中國中西部。2013年6月財富全球論壇在成都舉行,此次論壇吸引了600多位來自政界和世界500強企業家參會,拉動了世界500強對西部的投資熱情,使得中國西部成為全球的關注的重要地區③。

  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不僅在行業上具有較大差異,其地區分佈的差異也十分顯著,空間分佈極不平衡。不同地區的基礎設施、投資環境、市場競爭程度、人力資源、研發實力和相關政策各有差異。瞭解跨國公司的投資目的、影響因素以及區域性差異,可為我國政府在制定差異性政策法規提供依據,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分析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決策及其地區差異。文章結構如下:

  第二部分是文獻回顧,第三部門建立一個雙寡頭競爭模型及相關分析,第四部是文章結論部分。

  二、文獻回顧

  20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在華進行研發投資吸引了很多的學者的高度關注。國內學者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分析跨國公司來華投資的動機、區位與行業選擇等方面。一些學者從我國吸引研發投資的影響因素的角度分析: 薛斕等 2001認為跨國公司對華研發投資主要是僱傭當地的科研人員,開發適合當地的產品,降低R&D成本。李潔2005分析得出區域研發投資環境和科研人力資源是跨國公司主要考慮的因素。崔新健、吉生保2009 認為跨國公司對華R&D投資主要是為了支援其在華的市場營銷和生產。湯易兵等2012從國家層面的角度分析表明,國家的技術創新能力,人力資本和基礎設施是吸引研發投資的重要因素。從行業的角度出發,崔新健等2011的實證分析表明,跨國公司對華R&D投資的行業因素有行業的市場規模、技術創新和FDI分佈、競爭對手、行業人力資源及政策。

  另一些學者從跨國公司對華R&D投資的內在動因進行分析:陳功玉 2002通過一個博弈模型,得出企業的R&D投入與企業的資訊溢位度、 市場機構有關。而黃新飛、劉登2005基於陳功玉的模型建立一個雙寡頭模型分析了跨國公司對華研發投資影響因素。已有研究有兩方面缺陷:一、他們研究暗含的假定是產品是同質的,忽略了產品的差異性。二、國內現有的研究沒有總結出東西部之間的差異。本文建立一個異質產品雙寡頭的競爭模型,研究表明跨國公司進行研發投資考慮因素,同時結合相關資料分析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並給出分析。

  三、模型建立與相關分析

  一博弈分析

  設發達國家的兩個跨國公司1和2均在東道國B投資了分廠。假定B國該行業只有這兩個公司供應,他們的產品具有一定替代性,兩公司決定是否在B國進行研發投資。研發投資之前,B國市場為q,兩公司分別以一定的比例分配市場€%俸蛝%[,其中0<€%伲瑎%[<1,且€%?€%[=1;研發的一方就能多佔市場份額;同時研發則整個市場的份額由於技術創新而擴大為Q,分配市場的比例和之前相同。該博弈的支付矩陣為表1。

  二理論分析

  三東西部差異分析

  上述分析表明跨國公司進行研發投資不僅要考慮自己技術的轉化水平以及產品與競爭對手的差異,也關注東道國的智慧財產權保護程度、投資環境以及市場規模。跨國公司在我國東部地區的投資相對較多,同時來自《中國科技統計年鑑》關於三資企業的內銷比例資料統計表明,東部地區的內銷比例基本都維持在0.4到0.7之間,平均值是0.645。而中西部地區基本在0.7到1.0之間,平均值是0.9。可認為跨國公司在華在東部地區更加註重的是當地的投資環境,在西部地區更加註重其當地市場規模與廉價的勞動力。可能的解釋:相對於西地區而

  言,東部地區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較為豐富高科技優質的人力資源、完善的法律監管體系等,這使得東部地區吸引跨國公司更多的研發投資或研發中心的入駐,同時產品具有較高的競爭力且外向性較高,因此,相對於西部地區而言,東部地區的外貿依存度較大,即內銷比例較高,對於西部地區的分析可從相反角度分析,這裡不再贅述。

  四、結論與啟示

  本文基於動態的雙寡頭博弈模型分析了跨國公司研發投資決策的問題,研究結果表明,跨國公司研發投資與市場規模、產品與競爭對手的差異程度、競爭對手的研發投資、投資環境等相關。跨國公司進行研發投資之前要考慮自身和競爭對手投資情況以及投資目的國的市場狀況。一方面,進行研發投入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其在投資國的生產成本,如果市場規模較大,公司可以通過加大投資來獲取市場競爭優勢。另一方面表明,跨國公司決策前向對手傳遞真實有效的資訊關鍵,不能讓對手低估自己的研發實力,同時要正確接受競爭對手的資訊。 本文還得出以下結論:跨國公司更傾向於在我國東部地區設立研發機構,且其產品的外銷比例更高,說明其產品的外向性更大;在中西部的投資主要在於利用當地龐大的市場規模以及廉價的勞動力。

 

投資決策的論文
公司投資決策論文
相關知識
公司投資決策方面的論文
有關於投資決策方面的論文
公司投資決策論文
淺論股份公司投資決策分析
投資決策方法的比較論文
投資決策怎麼做論文
公共危機管理方面的論文
有關於投資決策分析方面的論文
投資決策方法
投資決策方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