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期貨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我國期貨市場經過15年的發展,逐步進入規範、有序的發展階段,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尤其是農產品期貨在提供價格資訊、保護農民利益、探索農業產業化發展新模式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明顯。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發展趨向

  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從1993年5月鄭州商品交易所正式成立,已有近十年的歷史。建立期貨市場的目的是利用價格發現功能和套期保值功能為糧食企業和進出口企業服務,幾年內相繼出現一系列過度炒作事件:從“粳米”、“蘇州紅小豆”到“廣聯所豆粕事件”、“鄭州小麥黑胚粒事件”等等,以致使人們對農產品期貨市場產生相當大的誤解,幾乎危及到期貨業的生存。現在應該重新思考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發展方向。

  我們認為這些和事件都和人為改變交易規則以及交割規定製度的缺陷有直接關係。當期貨交易所交易清淡時,交易所為擴大交易量而放鬆交易規則,採取一些措施如降低交易保證金,降低手續費,擴大大戶單邊持倉量限制和擴大市場總持倉限制等。一旦市場啟動,整體交易風險迅速膨脹時,交易所又不惜臨時改變交易規則,包括增加保證金,提高手續費,縮小客戶持倉量,協設平倉以至強制平倉等措施來控制風險。在交割環節上經常設定人為障礙,使得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脫節,導致價格扭曲。這樣人為地頻繁地變動交易規則、風險控制標準和交割標準,使眾多交易者迅速實現盈虧轉換,改變多空雙方的力量對比,期貨價格成為少數人投機者操縱的工具,以至人們稱“期貨”為“欺貨”。典型的例子是“廣聯所豆粕事件”和“鄭州小麥黑胚粒事件”。由於廣聯所對豆粕的水份、包裝和申請套期保值的方式上作出了不切實際的規定,使大多數賣空者無法完成實物交割,並縮少了交割的範圍與數量,導致風險事件發生。“鄭州小麥黑胚粒事件”是在黑胚粒與不完整比例上設定人為障礙,小麥的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完全脫節,出現市場風險事件。

  有鑑於此,前一段時間國家在清理整頓期間加強了期貨的制度建設。首先,對交易所、經紀公司和交易品種等進行了清理,加強了監管力度,將原來的13家期貨交易所保留了3家,品種減少到12種,目前成熟的、有一定交易規模的有4個。其次,有關部門彌補了管理上的缺位。2000年成立了中國期貨業協會,建立“三級監管模式”。第三,完善相關條例和辦法。出臺了期貨管理條例和四個管理辦法,同時3個交易所在市場定位上以現貨流通企業服務為目標,對商品期貨的交易、交割等細則進行了重新的修改,有利於套期保值者加入。

  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對期貨交易所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今年國內期貨交易量穩定增長。從整個農產品基本供求關係來分析,經過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和近一、二年國家主動對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包括退耕還林、還草等後,我國糧食及相關農產品的供求關係由供過於求轉向供求平衡。農產品供求關係這種變化,主要是種植結構調整的結果,不同於自然災害的影響,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顯然農產品的供求基本平衡有助於農產品期貨市場健康和穩定的發展。

  另外,我國今年年底即將加入世貿組織。由於國內農產品市場實行關稅保護,加入世貿組織這種保護會逐漸取消,因此農產品市場必然會受到國際市場的衝擊。但是按照“關稅配額管理”的優惠待遇,我國已取得五年的過渡期。在過渡期內,入世當年按規定需要進口小麥130萬噸,以後逐步增長。這會使國際農產品期貨價格對國內農產品價格的影響逐步增強。

  目前,我們需要對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發展方向有一個深刻的反思。表面看來農產品期貨市場是因為人為改變交易規則以及交割規定製度的缺陷造成投機過度,以及前一段發展過多過濫而導致國家進行治理整頓,但是深層次原因在於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發展沒有和農村經濟發展聯絡在一起,沒有和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的轉換聯絡在一起,因此它缺乏生命力。要振興農產品期貨市場,必須從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轉換的高度來認識。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價格形成機制的轉換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轉換是從計劃經濟體制走向市場化。1978年以前農產品收購採取計劃價格,即定購價格。從1979年起,國家多次大幅度上調農產品定購價格,調減農產品的派購基數,並提高超購加價的比重。1985年以後國家沿著計劃價格——雙軌價格——市場價格,逐步擴大市場定價的範圍和程度。除少數原料性農產品由國家定價外,對絕大多數的購銷價格都放開,但是糧食仍是雙軌體制。一般地講在農產品市場中,需求彈性的絕對值要比供給彈性的絕對值略微小一些,構成農產品市場的“蛛網不穩定條件”。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條件下,價格和供給量的波動會發散和放大,而我國農產品購銷實行雙軌體制,供給量的同樣程度的波動,能使市場價格不是定購價格產生更大的波動。

  首先市場價格影響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而定購價格一般地低於市場價格,不會影響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其次研究農民生產糧食的意願時應該用種植面積而不是總產量。因為影響總產量還有氣侯、自然災害等因素。如果用總產量這個指標,就會得出供給彈性很大的錯誤結論。當糧食市場價格發生變動時,農民可以調整生產要素的餘地是很少的,對於我國這樣一個勞動力剩餘的國度裡,勞動力投入不構成限制性因素,土地的調整範圍不大,而種子、化肥、農藥等投入變化也很少。所以農民生產活動對糧食價格變化反應是相當小的。目前糧食商品率只有35%左右,這與其他發達國家90%以上的商品率相比低很多,從而很容易形成市場的放大效應。當糧食生產減少3%,屬於正常變化,那麼農民在滿足自己消費、完成定購任務,只有減少自由市場的供給量,幅度可達6——7%。假定糧食需求彈性為0.5,那麼市場價格就會提高12%,價格變動幅度竟然是產量變動的4倍。因此走向市場的農民近切需要資訊的指導。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一是農民的資訊來源少,缺乏穩定的渠道,不能滿足農民需求;二是資訊不準確。一些不負責任的錯誤資訊給農民、農產品加工企業帶來了不少損失。

  農產品期貨市場能夠克服現貨市場價格的資訊誤導問題。現代期貨市場的功能和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減少價格波動,穩定經濟。期貨市場上交易的都是要求在未來一定時間履約的期貨合約。由於投機者的介入和合約的多次轉讓,使交易雙方應承擔的價格風險平均分攤到參與交易的每個交易者身上,減少了價格變動的幅度和每個交易者應承擔的風險,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的同時存在為農民和農產品加工企業轉移現貨市場上的價格變動風險提供了有效手段。另一個是價格發現,期貨市場上來自四面八方的交易者帶來了大量的供求資訊,標準化合約的轉讓又增加了市場的流動性,因此期貨交易價格反映出眾多交易者對目前乃至未來一定時間的供求關係的綜合觀點,同時又為現貨市場提供了參考價格。

  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轉換,是一個複雜的體制變遷過程。農產品市場放開後引發的價格巨大波動,使人們很容易認識到要建立巨集觀調控手段。但是由於計劃體制的傳統影響,這種巨集觀調控手段很容易演變成行政手段。我們最缺乏的是運用現代經濟方法進行巨集觀調控。利用期貨市場進行巨集觀調控比利用行政手段至少有兩個優勢:一是保護價格是由政府制定的,設計得再合理也不能夠隨時隨地反映現實的供求關係。而期貨市場中的履約價格,是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的,是交易雙方對供求狀況的預測,反映了實際價格走勢;二是利用行政措施支援農業生產,國家每年要拿出大量財政補貼。利用期貨市場雖然國家也在支付一部分資金用於套期保值或有關交易費用,但要少很多。因為其中一部分價格風險被期貨市場中的投機者所承擔。

  目前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期貨市場參與者都是農產品購銷商、農產品加工企業以及各種投機性的金融機構。幾乎沒有農民或代表農民利益的組織直接參與,大部分生產經營者不會利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這樣形成投機者所佔比例過大,而套期保值者過小,使得期貨交易脫離現貨市場基礎。由此導致交易所人為改變交易規則以刺激交易繁榮而形成一系列風險事件,國家不得不進行治理整頓。

  我國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首先要設計好農產品期貨品種。期貨商品應當具有廣泛的需求和用途,能夠大量上市交易,有充足的市場供給和發達的現貨基礎。現在期貨交易所熱點集中在小品種。很容易形成投機過度。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健康發展有賴於培育現貨流通量大的商品期貨品種。大豆期貨交易常盛不衰,在於有廣泛的市場基礎,有相適應的市場規模。否則將農產品當作一個概念來炒作,很難維持長期繁榮,象咖啡、紅豆、綠豆等品種就證明了這一點。現在有2/3的市場投資者和農產區的政府希望增加新品種,主要是白糖、棉花、玉米及豆油。另外還應該要求期貨商品能夠分成標準單位,進行分等分級,而且容易儲存和保管,便於在未來一個確定的時間進行交割。

  其次建立新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其特徵是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目標,以農產品生產為基礎,以規模經營的企業和經濟實體為核心,以少環節、高效率為原則。在該體系中,各類加工運銷企業處在核心位置。一邊聯絡區域化規模經營的農戶,另一邊聯絡著市場。這些加工運銷企業同農戶的聯絡可以是資本一體化或經營一體化農工貿聯合體,大部分是契約式的聯合組織。我國有2億多農戶,生產規模小,而且農民普遍文化素質低,交通、通訊等方面困難相當大,因此農民以戶為單位直接進入期貨市場幾乎是不可能。這就需要藉助各種經濟組織,通過新的農產品流通體系把分散的千家萬戶聯絡起來,以便使農民間接地進入期貨市場。目前最主要的形式是農民合作運銷組織和貿工農一體化。

  農民合作運銷組織可以幫助農民進入期貨市場。它是根據已經存在的聯戶鬆散型合夥運銷為基礎,或把原有的產銷服務站改造成股份合作組織,可以鄉鎮社群為單元化構造,也可以建成跨社群的合作運銷組織。目前大部分農戶是坐等販運商上門收購,販運商往往通過壓級壓價從農民手裡得到大量的生產利潤。農民合作運銷組織可以代表農民利益參與期貨市場,通過套期保值保證正常利潤的實現。

  貿工農一體化也是組織農民進入期貨市場的有效途徑。它是指把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銷售擺在首位,以市場為導向,將農業生產、加工、儲藏、保鮮、運銷等一系列過程聯絡起來的產業組織。實行貿工農一體化,藉助契約使農民與加工企業、銷售企業建成立比較穩定的協作關係。這樣做為龍頭的銷售企業通過參與期貨市場得到的好處,可以反向來使農民受益,同時龍頭企業利用所獲得的準確的價格和供求資訊來指導農產品生產。

  總之,大力培育農民進入期貨市場的中介組織,形成穩定的套期保值者隊伍,就可以使農產品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緊密地聯絡起來,消除過度投機現象,使農產品期貨市場成為國家巨集觀調控的有力工具,最終促成農產品價格市場形成機制。

  >>>下頁帶來更多的

農產品期貨論文代發
期貨風險論文範文
相關知識
農產品期貨論文代發表
農產品期貨論文代發
農產品期貨論文
農產品期貨論文相關範文
關於農產品期貨交易論文
農產品期貨碩士畢業論文免費
農產品期貨碩士畢業論文
新時期我國農產品期貨發展研究
農產品期貨入門視訊
農產品期貨投資的策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