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聞傳播系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新聞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網路時代的到來,不僅給新聞傳播業帶來巨大進步,同時也使國家安全面臨諸多新的挑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聞傳播系論文,供大家參考。

  新聞傳播系論文範文一:新媒介融合下電視新聞傳播變革思考

  【摘要】在電視節目中,電視新聞是其主要的組成部分,是以現代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聲音、畫面為傳播符號,對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通過電視媒體進行報道。電視新聞的傳播方式是否合適是直接影響到新聞的收視率以及人們的關注度。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人們進入了資料電子時代,電視新聞的傳播方式也需要跟隨時代的潮流,抓緊變革,適應我國時代的發展,很好地融入現代社會,與現代社會相銜接。要想讓人們從電視上獲取新聞,就需要電視新聞選擇新穎合適的傳播方式,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提高電視新聞的收視率。

  【關鍵詞】新媒介;電視新聞;傳播方式;變革

  一、電視新聞的概念

  電視新聞,是指運用現代電子科技,通過電視螢幕,形象地向觀眾傳遞新聞資訊的一種手段,既傳播聲音又傳播影象。具體地講,它是通過電視攝像、記者採訪、鏡頭設計、拍攝、剪輯、寫解說詞、配音這幾個程式來完成。它可以系統地、形象地報道事物發展的過程。電視新聞是電視各種新聞性內容和新聞報道形式的總稱,是一般電視臺節目的骨幹和主體。

  二、新聞的傳播方式

  新聞的傳播方式主要分為兩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傳統媒體包括:廣播電視、報社雜誌、新聞釋出會、自發媒體、營銷策劃等;新媒體包括:網站、社交網路、論壇、郵件列表、微博、微信、視訊網站、釋出廣告等媒體渠道。新媒體是當前社會發展的趨勢,新媒體以其內容豐富、覆蓋範圍廣等特點,受到人們的喜愛,在電視新聞傳播中佔據重要的位置。新媒體是傳統媒體的延伸,最大程度的對人們進行新聞資訊共享,使人們可以全面瞭解事件的真相,使人們由被動變為主動,主動參與到當前的新聞時事中,參與時事討論,提高人們的積極性,提高新聞資訊的質量,使電視新聞的影響力最大化,同時提高新聞的透明度,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三、新媒介給電視新聞傳播方式帶來的改變

  一改變了新聞傳播的方式

  在新媒介的融合下,使人們由之前觀看新聞的被動接受者成為現在的新聞傳播的參與者,可以直接參與到新聞事件中,貼近人們的生活,使人們更加關注發生在身邊的新聞,並參與到新聞的話題討論中。要正確使用新媒介對電視新聞進行傳播,電視新聞是在事實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報道的,是一門用事實說話的藝術,因此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要拒絕傳播虛假資訊,保持社會的良好氛圍,避免引起社會的不安定。要絕對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和及時性原則。在新媒介融合下的電視新聞傳播更要遵守新聞報道的原則。在新媒介的融合下,由於人們的需求,需要更多的新聞的相關資訊報道,使人們更加詳細的瞭解事情的發展情況,由於這些原因,改變了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使人們可以自主選擇感興趣的新聞,並主動參與到其中,提高了新聞的傳播速度,擴大了新聞傳播的範圍,使新聞在新媒介的融合下也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使電視新聞面臨更多的機遇與挑戰。

  二新聞傳播內容豐富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們對新聞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根據這些變化,新聞傳播的內容也豐富多彩,從娛樂新聞到日常生活再到軍事新聞,各種內容都有,多種多樣,使人們對各種新聞的需求都得到了滿足,人們不僅可以瞭解自己關注的時事,還可以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有內容的事情,做成新聞內容,與公眾共享;增加新聞內容的多樣性,貼近人們的生活,吸引人們的注意,提高人們的興趣,使人們之間可以互相分享互動,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使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互相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弘揚社會正能量,使社會形成良好的輿論監督機制,使新聞傳播更加透明、通暢,同時提高新聞的流動性。

  四、新媒介融合下電視新聞傳播的弊端

  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電子科技在我國得到了迅速發展,傳統媒體已經不能滿足觀眾的需要,新媒體應運而生,我國進入數位電子時代,新媒體以其形式新穎、傳播範圍廣、互動性強、覆蓋率高、方便觀看等特點,受到了民眾的青睞。在新媒介的影響下,對傳統的電視新聞傳播方式進行了變革,擴大了電視新聞的作用,提高了電視新聞的質量,使人們可以及時瞭解事件的發展程序,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提高電視新聞的收視率,在電視新聞傳播方式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在新媒介環境下的傳統的電視新聞模式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因此需要及時對傳統的新聞業進行變革,抓住時代給予的機遇,好好把握,敢於迎接挑戰,敢於創新。在電子科技的作用下,使電視新聞的傳播範圍更廣,傳播速度更快,傳播內容多樣,由於電視新聞的特殊性,這使得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更加繁重,加大了工作量,電視新聞需要的資料資訊多,並且要求全面詳細,不允許任何細節出差錯,對新聞要有精準的把握,掌握重點。另外由於現代新聞傳播速度過快,關於事件的資訊瞭解不全面,致使新聞不能得到準確的定位和描述,使一條新聞有很多版本,使公眾迷茫,不能瞭解事情的真相,新聞要求具有真實性、客觀性、及時性,這是目前所有新聞工作者需要面臨的最大的困難。

  五、新媒介融合下對電視新聞傳播的建議

  一敢於創新

  在新聞的傳播過程中,在遵循新聞傳播原則的基礎條件下,要對電視新聞傳播方式加強創新,要有創新思維。在市場競爭激烈環境下,要敢於創新,加強自身的優勢,在電視新聞傳播的過程中,選擇更好的表達方式,使電視新聞的質量得到提升,提高電視新聞的效果,做到事半功倍。通過創新,提高電視新聞的收視率,吸引人們的注意。

  二加強對新聞資料資訊的整合

  在網路發達的當下,新聞資訊傳播內容複雜化,資訊來源多樣化都給新聞的正確傳播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尤其是在資訊量很大的情況下,就需要對網路上傳播的資訊進行整合與正確篩選,確保傳達給人們的資訊的正確性和及時性,準確把握新聞的主題,圍繞新聞主題展開敘述,尤其是在現代,新聞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因此要保證新聞的正確性,保證人們可以充分了解新聞事件,做到不盲目、不片面地去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使電視新聞在新媒介的融合下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提高電視新聞傳播的質量。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電視新聞的傳播方式也要進行變革,融入新媒介,使其適應時代的發展,順應時代的潮流,提高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在新媒介的融合下,使新聞的傳播內容更加多樣化,貼近生活,並且人們可以全面瞭解新聞時事,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電視新聞的發展,使其可以更加人性化,使公眾可以主動參與到時事新聞的討論當中,貼近人們的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積極性和對事件的興趣,使電視新聞的發展越來越好。新聞是一項用事實說話的藝術,因此要時刻保證電視新聞的真實性,充分利用新媒介,傳播電視新聞,發揮電視新聞的真正價值,推動電視新聞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法玲.淺析媒介融合背景下讀報類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J].南肖教育學院學報,2010,7:182.

  [2]崔茵,董立娟.媒介融合背景下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探析[J].新聞天地,2011.

  [3]馬冬梅,周洋,田衛東.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發展策略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12.

  [4]李碩.試析新媒體發展對電視新聞的影響[J].學術論壇,2013第18期.

  [5]張業華.新媒介融合下電視新聞傳播方式的變革趨勢[J].西部廣播電視,2014年3期

  [6]陳鳴.媒介融合環境下電視新聞傳播方式的變革趨勢[J].西部廣播電視,2013年23期

  [7]顧敏慧.電視新聞媒體傳播方式創新[J].中國傳媒科技,2013年16期

  [8]孫嫻.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的發展路徑[J].環球市場資訊導報,2014年11期

  新聞傳播系論文範文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

  摘要: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師基本是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但是新聞專業面向社會培育的是複合型的傳媒人才,需要大量的實踐,將理論知識融入實踐,不斷學習新的傳播方式和熟練使用新介質適應大資料、融合型傳播模式,師資隊伍也應朝著多樣性、相容性的“大傳播”理念方向發展。

  關鍵詞:媒介融合;新聞傳播

  一、傳媒行業現狀:媒介融合時代的雙重轉型

  一媒介融合勢頭強勁

  “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伊契爾•索勒•普爾教授1983年提出,2000年左右在發達國家逐漸呈現出來的各種媒介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包括“技術網路化、產品多媒體化、業務融合化、市場一體化、組織整合化,最終體現出來的是媒介產業融合”並且這種融合是“相互融合、相互滲透、交叉作用”。從媒介的不同傳播形式上來看,電視臺幫襯著報紙,報紙聯動著網站,網站又響應廣播電視,這樣不同媒介的傳播從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資源的整合,媒介融合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清晰。這使得新聞資訊傳播從傳播效果上利用了不同媒介的傳播優勢,從另外一個層面上來看,不同媒介之間也形成了紐帶,控制並實現資源的重整。新聞傳播也通過媒介融合,不斷擴大和開發市場,並且在各個媒介之間形成合作。在國外,英國報紙《每日電訊報》在2006年嘗試全媒體改革,《今日美國》也在2008年推進全媒體產業鏈重構。“全媒體”指的是數字介質上,構建全新的融文字、圖片、音訊、視訊等多種形式於一體的傳播內容平臺。這種媒介技術與資訊多元化的雙重合力,為媒體融合創造了前提。在國內,隨著3G、4G網路的發展,以及未來5G、6G的發展趨勢,媒介融合已是大勢所趨,廣播、電視、報紙等等都紛紛與網際網路建立聯絡,新型的媒體不斷湧現。移動電視、手機電視、手機報紙、電子報等都不斷豐富著新媒體的傳播渠道。而電信網、廣電網、網際網路的三網合一,已經開始正式進入到實質性的操作階段。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6.32億,其中手機網民達到5.27億。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興媒體不斷湧現。

  二媒介融合所帶來的角色轉變凸顯

  相比於新媒體,傳統媒體一直是處於資訊釋出的主動地位,在一定時期內主導著新聞輿論的方向,相比之下,受眾一直是處於相對被動的地位,只能單方面地接收來自報紙、網站、電視臺等媒體釋出的資訊。21世紀網際網路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傳媒與網路的聯合,使得媒介之間的資源得到共享和再造。媒介的傳播已經成為多媒體多平臺、全媒體採製和全媒體產品再造的融合,因而,對傳媒人才的角色轉變提出了新要求。融合媒體內容釋出帶來的記者角色轉變——全能記者。記者的一個內容生產由多個出口釋出,最終實現一次採集多渠道釋出。比如同一內容可以生產不同媒介產品,統一發布到報紙、電視臺、雜誌和網路等平臺渠道。隨著新興的社交軟體不斷推陳出新,科技創新的力量使得媒介融合總是蘊藏著無限的可能,隨時都可能會產生出一種新的媒介傳播渠道。融合媒體採製流程帶來的記者角色轉變。記者圍繞一個新聞事件,採集包括文字、圖片、音訊和視訊等相關產品素材,錄入全媒體資料庫,並將這些素材進行編輯和加工,各媒體擇需而用,生產出各種形態的終端新聞產品,即“一次採集、動態整合、多次釋出”的數字化傳播流程。超級記者的全能型經營角色的轉變。手機的即時閱讀、網站的互動體驗、傳統媒體的深度解讀,要求記者懂得全媒體化運作和經營,實現媒體資源的多媒體、多符號有效連結。傳統媒體向融媒體轉型,使得媒體業態和媒介角色轉變還將進一步強化。比如,未來的媒介記者和編輯將會以媒介管理者的角色關注故事;以故事構造者角色關注受眾故事體驗;以新聞資源提供者角色提供故事背景;以多媒體報道者角色提供故事內容。

  二、媒介融合下的新聞教育模式轉型之內涵

  隨著媒介融合的轉型和發展,新聞教育無疑要面臨著轉型和改革,高校的新聞傳播教育模式應該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人的發展總是遵循著時代發展的步伐,一切改革與創新都是本著發展人、發展社會的初衷,大資料時代下媒介融合的趨勢,要求高校在新聞傳播專業的教育現狀下進行改革,這對中國的新聞傳播專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從教學理念上看,須更新教學觀念

  改變過去培養面對單一媒體,具備一般採、寫、編、評、攝等單一專業技能的教學理念,加快新聞傳播專業“多面向”傳播技能,立足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重視全能型記者核心能力的建設。改變過去界定的“報紙”記者、“廣播電視”記者或“網路與新媒體”記者概念,轉變為強調學科交叉,媒體融合,順應媒體技術的本質與演進,擴充套件和更新自己知識系統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基礎知識結構的人才培養理念。在教學目標上培養具備內容生產、高新技術應用、發展戰略策劃等,能以巨集觀的思維統籌多媒體產品生產釋出和營銷,並對所用資源進行再造共享與交叉互動的新聞傳播人才。學習更多新技能,使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在印刷、線上視訊、音訊的融合新聞工作平臺上應用自如,提高其在大資料時代背景下的資訊挖掘、分析和視覺化傳播等方面的專業素養。

  二從教學模式來看,重構課程體系

  課程設定與教學內容需要改革,改變傳統媒體時代的課程設定,因為在新媒體環境下,教學由過去單純的新聞傳播學教育知識傳遞,轉變為一種平等、雙向的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模式,正如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所說“沒有哪一個領域像新聞傳播學一樣如此認真地對待日新月異的媒介技術,我們的課程必須緊跟最新技術的發展。”在國內,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近年來“一直在探索、實踐以媒介融合、學科融合、產學融合為核心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更多的院校依託本校教學資源整合,培養複合型、學科交叉型人才,比如財經政法大學培養財經類新聞和法制新聞類傳播人才,體育院校培養體育類新聞與資訊傳播人才,教育師範類大學培養新聞與文化傳播等學科交叉課程體系的傳播人才。調整課程結構的同時,增加與新媒體相關的課程,包括關於網路與多媒體報道、社交與移動網際網路、資料新聞、視覺新聞、融合新聞編輯等課程。同時,媒體的細分化、受眾需求的多元化,精確細分新聞市場、實施行業間的分眾傳播已成為新傳媒時代新聞傳播的新模式。如在2013年獲得了普利策新聞獎的美國小型利基網路媒體“氣候內幕新聞”,僅僅創辦5年,只有7名工作人員。“氣候內幕新聞”這個典型的新聞網站,只關注有關能源和氣候變遷方面的問題,它在能源和氣候變遷方面的專業化深度報道,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有自己獨特的服務物件和新聞消費群體,填補了傳統大眾媒體新聞報道中的缺口,給新聞傳播教育有益的啟示。

  三從實訓手段與裝置上看,須實行伴隨式或團隊式訓練

  目前很多高等學校實訓手段單一,僅僅停留在以碎片化的課程實訓、實驗階段,學生只能做簡單的、單一的課程實踐,缺乏融合思維。再者,新聞傳播綜合實驗設施投入不足,裝置更新慢,使用率低下,媒體與高校新聞專業的合作也缺乏可操作性,沒有制度化保障設計,主要靠人脈關係維繫,隨意變化組合,沒有形成良性發展機制,媒體與高校在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上的交叉性實質性合作尚需探索。新聞傳播教育在融合教改初期可以成立融合媒體團隊協調教學模式,緩解融合教學知識需求更新的矛盾。成立媒體創意工作團隊、融合傳播團隊、融合媒體編輯團隊等探索模組化教學,作坊式實訓。每個模組或作坊由不同的教師負責,在模組教學中間通過專案建立聯絡。在實訓中,還可以採用聯合學習方式,由團隊小組派出主講者通過整合、篩選等展示相關知識,還可以採用流程分散式由不同教師和學生結對子,學生通過團隊專案進行專業互補,或者組建社交網路群,讓學生和老師一起進行開放的、互動式的工作。

  四從師資隊伍上看,培育實踐性教學師資

  新聞學是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必須放在首要位置。但在實踐教學執行時,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如實踐教學資源緊缺,實踐教學師資力量短缺已經是高等學校的普遍現象。新聞傳播學更需要媒體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媒體人才進入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師資隊伍。而資深媒體人到高等學校掛職和新聞院系教師到媒體掛職的“雙掛”值得稱道,但缺乏系統考核體系和制度化約束,效果欠佳。還有從媒體聘請的教授或兼職實踐教學導師等也因缺乏政策支援,不能常態化運作。媒介融合的新形勢,要求新聞從業者能夠不斷地適應新聞市場的多樣性需求,而在這樣的新聞市場中更需要能夠應對市場變化、以及受眾變化的新聞複合型人才。但是,中國目前的教育體系很難培育出這樣的新聞傳媒人才,現行的教育體制的缺陷、以及教育師資緊缺、資金和裝置的匱乏都極大地阻礙了新聞專業教育模式的轉變和發展。

  三、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改革路徑

  一教學理念更新是前提

  將新媒體元素融入教學過程和內容中,對課程規劃進行更新、增補和拓展。根據教學物件和教學目標分層設計、分類培養,課程規劃用系統方法,科學合理調集教學資源和媒體資源,安排教學程式。運用融合媒體手段,將新媒體技術應用到教學中,教師講課方式改變單一的講聽式教學,變為線上教學、互動教學、遠端教學、多媒體教學等多樣化教學方式。

  二人才培養定位是關鍵

  2014年國家教育部發文指出國家鼓勵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嚮應用型、技術型高校轉型。各高等學校依託學校自身特點,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比如,像985、211這樣的高校,實施精英培養,人才培養可以定位為“高階人才”“國際化視野的傳播人才”等;一般普通高等學校可以依託自身的地方性、服務性優勢,整合學校優勢資源,分類培養,如體育學院細分為體育新聞,財經政法學院細分為財經新聞、法制新聞;農業院校細分為農業資訊傳播,教育學院可以細分為教育與文化新聞等,最終達到學生有興趣,專業有特色的教育教學目標,真正體現人才培養的應用性、區域性、服務性。

  三學生能力提高是根本

  學校新聞傳播教育改革,應注意培養學生對於融合媒體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例如廣告專業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選擇目標品牌,完成從公關調研、策劃、公關實施到評估的全流程品牌公關實戰。再如,新聞專業學生從大一開始,老師在授課中引導鼓勵學生關注主流媒體,組建媒體觀察團,去讀新聞、評新聞和做新聞。要求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新聞線索,並且通過融合媒體社交網路、智慧手機精心製作、編輯和傳播新聞。打造好自媒體平臺,將學生平日收集的稿件通過新媒體收集、發現、製作、傳播,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在融合媒體環境下的動手能力。不僅如此,還要廣泛發動學生參加國家各級各類專業競賽,比如,高等學校大學生廣告設計大賽、北京大學生微電影節、高等學校大學生計算機創意設計大賽、高等學校好新聞獎等,以活動促進教學改革,以競賽促進學生能力水平提高,以團隊凝聚師生合力,共同探討教學改革之路。

  四“融合型”教師隊伍是支撐

  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師基本是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但是新聞專業面向社會培育的是複合型的傳媒人才,需要大量的實踐,將理論知識融入實踐,不斷學習新的傳播方式和熟練使用新介質適應大資料、融合型傳播模式,師資隊伍也應朝著多樣性、相容性的“大傳播”理念方向發展。本身新聞涉及到的行業眾多,具有很強的跨學科性。新聞傳播跨學科、跨行業性,本身已經給教師自身專業素養提出了新要求,延伸到課堂,就是教學方法的進一步改革,在實訓手段上就是成立融合傳媒課題組,指導並參與學生各個社團、專業團隊,伴隨式、作坊式、任務型、專案型開展專業活動。在專業融入社會方面,主動進入媒體掛職,活躍在媒體前沿,研究媒體動態發展等。總之,融合型媒介傳播的新形勢需要高等學校專業教師既有理論視野又懂實踐執行,這也成為了新聞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的參照標準。結語新媒介技術正快速改變著媒介地圖,它將在本質上改變所有的社會機構,也必將重構新的傳播形態和方式,作為21世紀的新聞學人才,必須瞭解媒介融合知識,因為它可能影響你未來的職業方向和道路。新媒體技術發展,使資訊壟斷與傳播渠道壟斷不復存在,造就了資訊的開放,形成了一人一媒體,所有人向所有人傳播的新局面。人們的表達權獲得充分的自由。在未來的媒體環境中,新聞傳播教育將應對更多的多媒體傳播集團,培養更多的在媒介集團中進行整合傳播策劃並能夠運用多種技術工具的全能型記者、編輯。當然,全媒體的全,不是要求對所有知識技能的掌握,而是強化某一專項技能的核心技術和個人主體學習能力,適當拓寬專業知識和技能。專而不全很難適應全媒體的媒介環境,全而不精很難從事專業媒體內容生產工作,只有一專多能,以深度學習為前提,全知媒體為補充,才能適應全媒體行業的需求。所有這些已然發生的關於新聞製播的“融合”動態讓人們有理由預見,未來的媒體公民是一個伴隨公民社會成長的龐大而重要的社群,新聞傳播教育的全民化、通識教育轉型勢在必然。面對未來資訊社會複雜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新聞傳播教育在融合傳媒環境下的轉型勢在必行。培養適合未來社會的媒介公民,培養未來媒介市場的多功能、複合化、新聞傳播人才也是新聞傳播教育的使命。

  參考文獻

  1、新聞學與傳播學學術期刊影響力研究報告2000-2004——基於CSSCI的分析段京肅;任亞肅;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6-10-01

  2、2004年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十二個新鮮話題陳力丹新聞界2005-02-28

新聞傳播學畢業論文
新聞傳播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淺談新聞傳播系論文
淺談新聞傳播系畢業論文
新聞傳播系論文範文
新聞傳播系論文
淺談新聞傳播本科論文範文
淺談新聞傳播學位論文
有關新聞傳播學論文發表
新聞傳播學論文範文
關於新聞傳播學論文範本
自考新聞傳播學論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