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碩士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的公共管理面對著更為複雜的外在環境和內在機理規律,加強分析中國的公共管理理論研究的前沿問題具有重大現實意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公共管理視角下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分析

  公共管理視角下的食品安全管理,是對食品從源頭階段到消費者購買到手中這一階段的全程管控。就世界範圍來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食品安全問題歷來是各國關注的重大問題。本文主要從食品安全問題的本質特徵出發,從公共管理的視角,就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機制的改革提出對策和建議。

  1對我國政府食品安全管理的基本評判

  政府是整個國民食品安全體系的最重要監管者。近年來,我國政府不斷加大了對食品安全監管的力度,但即便如此,食品安全事件仍頻頻發生。就現階段政府對我國食品安全的管控而言,一方面可以看出政府對於食品安全管理欠缺經驗,另一方面也存在政府多頭管制導致權責不明、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不健全、食品安全資訊不對稱、食品安全維權難等問題,總體表現出食品安全政府管理水平較低,管理效果不理想。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問題上暴露出來的管理缺失、監控失靈已經大大影響了公眾對於食品消費的信心。

  2政府對食品安全監管的“必然失敗”論

  食品不同於桌椅板凳,更不同於電子產品等,它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食品的安全、品質會隨著時間一點一點的流逝不斷地下降、變質。同時,食品的生產、流通環節,存在著較短的週期性,從而使得對食品安全的監管難上加難。所有的這些,都直接導致了政府在履行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時做不到盡善盡美,甚至滿足不了公眾的要求。

  2.1政府的監管做不到時時監控

  我國人口眾多,是食品的生產和消費大國。面對國民每天所需消耗的巨大份額的食品,從行政成本上來說,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監管不可能做到時時監控,在很多時候,必然出現監控的漏洞。

  2.2公眾對亞安全食品難以維權

  每個人每天都需要攝取各種各樣的食物,而人們在攝取很多亞安全的食品時,其本人是很難發現食品存在問題的,而實際上這些攝入的亞安全食品,是會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從技術層面上來講,政府的相關檢測機構也很難斷定這樣的食品是否對人們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導致這類事件的不了了之。2.3多源頭導致的政府監管真空從食品的監管源頭上看,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從事食品生產、銷售的人也多,必然導致監管難度加大。另外,從更大範圍來看,食品生產從簡單的手工作坊到現代高科技方式同時存在。正是由於這種非集中、多點式經營的模式,造成了對食品安全的管理難度加大。

  3公共管理視角下如何加強食品安全管理

  當前,我國的食品安全管理暴露出的諸多問題,也反映了當前公共管理在食品安全管理上的不足。作為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加強食品安全監控管理是一種必然選擇。雖然作者認為存在食品安全監管的“必然失敗”論,即政府的任何監管都不可能是盡善盡美的,但對於如何從公共管理的視角分析深化我國食品安全的管理措施,作者主要持有以下幾個觀點。

  3.1建立科學有效的監管制度

  目前,我國有關部門對個體戶、企業等的檢查做法,主要是採取上門巡查的做法,這種面對面的檢查方面,容易產生“通融”思想,更有甚者還有可能出現尋租現象。建議有關部門能夠創新做法,探索更為客觀的檢查評價機制,使對食品安全的檢查再也留不出“法外留情”的空間。

  3.2政府要積極推進權責更明晰的責任體系建設

  確立權責清晰的責任體系,是當前我們進行食品安全管理建設的重要環節。需要對參與食品安全管理的各個部門進行明確的分工,權利和責任都要落實到個人。明確的責任主體能夠使我們在問題出現以後及時地做出應對和反應,並且嚴厲的懲罰制度能夠加強單位和個人對於安全問題的事前監管,減少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

  3.3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條文急需進行健全和完善

  在我國,早在1995年就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現行的和食品安全有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是2009年2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會第七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但這些法律條文都過於原則,沒有進一步細化和規範,造成其中的處罰措施難以有效執行。因此除了國家立法機關應當重視和加強法制建設以外,各級政府部門還應該制定相應的規章對自己行政區域內的食品管理進行規範和調節,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4政府要重點解決食品安全資訊不對稱的問題

  客觀來說,正是由於公眾對食品資訊的不瞭解,才導致了對政府監管和企業生產、農戶銷售的不信任。首先,企業或個體經營戶由於與政府監管的博弈,他們的生產資訊,往往是不對外公開的。而政府通過檢驗、抽查等方式獲取來的資訊,又缺乏在公眾範圍內廣泛傳播的有效渠道。上述2個方面的效應疊加,最終導致了公眾對相關資訊的缺失。建議政府採取更加積極的措施,對食品安全資訊進行廣泛的宣傳和釋出,進一步提升公眾的信任度。

  3.5政府要大力加強食品安全公眾維權體系建設

  食品安全管理,單單依靠政府機構的8小時運作,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還需要引入第三方的監督。第三方主要是市場、公民、群眾。要確保第三方監督職能得以正常發揮,需要政府有關部門設立一定的部門機構,第三方的投訴和質疑可以通過多樣的收集渠道向政府部門反映,並且這種投訴和質疑應該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使之科學、有效地運作起來。

  範文二:公共管理下我國模式的改進

  一、新公共管理的基本主張

  自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人們生活逐漸變得全球化、資訊化、市場化,受這些因素影響,許多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經濟危機、信貸危機。人們開始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以經濟學管理和企業管理為導向,資訊科技為推動力的新公共管理運動逐漸興起。新公共管理強調以下幾個問題:

  1的作用更應該是一個舵手而不是划槳者;

  2管理應參考市場管理模式,增強崗位競爭;

  3對工作人員的管理應打破傳統的管理模式,引進企業成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4防止權力集中,合理分權;

  5堅持服務理念,管理應以人為本,服務於大眾;

  6有以前的注重工作過程轉變為注重工作結果;

  7融合電子資訊科技,建立網路管理平臺,加強管理。

  二、我國目前管理模式的弊端

  管理模式是長期管理過程中形成的,由管理理念、體制、方式等組成的可以與社會互動的一個系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快了經濟轉型,大力發展市場化經濟,推動我國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改變,因此,管理的內容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略顯陳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暴露出了種種弊端,制約了管理工作的推進。

  1.管理理念落後。

  管理念是在管理工作中堅持的原則與指導思想,是行為的大體規範。我國在社會轉型中也在同時進行管理體制的改革,尋求管理模式的改進,提高效能的發揮。但是由於我國傳統思想根深蒂固,一些工作人員存有“官就是管”、“權力最大”等封建社會的糟粕思想,使得他們在工作中把管制看得比服務重要;把權利看得比責任重要;只求數量而忽略了質量等一些列有損國家形象的行為,降低了效能。

  2.管理體制不合理。

  管理體制是對工作內容的規定。十七大召開以來,管理體制得到了進一步改革,是管理體制能夠適應我國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型,但是由於發展時間段,新的管理體制仍存在較多問題需要完善。職能混亂,管理中頻頻出現職能劃分錯誤、一些管理部門越俎代庖進行管理、一些工作沒有人管理等現象;公共專案建設不完善,存在不平衡現象,經濟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有較大差距;職權劃分不明確,交叉管理、躍層管理等得不到解決,降低了工作效率。

  3.管理方法陳舊。

  管理方法是在管理過程中為實現某一目標而採取的技術、措施。管理方法靈活度非常高,正確的管理方法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人員不能死搬教條將其當做“工具”使用。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對的關注度加強,要求越來越高,對公共服務的需求也明顯加大,傳統的管理方亟待創新。目前的工作人員無法改正以前形成的命令型工作模式;工作透明度過低,處理事務仍採用老舊的流程審批、通過或取締與公眾互動性不足。這些都制約了當前社會下工作順利的展開,限制了管理能力的突破。

  三、新公共管理視角下我國管理模式的改進策略

  歐洲一些國家較早的應用了新公共管理模式,並取得了不錯的反響。我國可以引進其管理模式,加以改進,取其精華,使其能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管理工作的展開。

  1.轉變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的先進與否決定了管理的方式,對效能的發揮有較大的影響。要想喜歡邊管理理念就應做到以下幾點。

  1.1樹立服務理念。在企業管理中有一句話“顧客是上帝”,而新公共管理也強調以人為本,服務應以人民的需求為導向。管理者應重新審視自己的身份,拋棄管理者的身份,轉變思想,增加的親和力,把人民視為顧客,不讓“為人民服務”只是一句口號。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應注意調查人民需求,提高服務水平,改善在人們心中的形象。還應建立反饋機構,接納民眾意見,讓公民也參與到某些決策中,並讓公民對的服務做出評價,促進不斷完善自我。另外,工作人員應該變傳統的作風,儘量走到群眾中間,與群眾展開互動,尤其是各層領導,更應培養自身服務觀念而不是作威作福。

  1.2樹立市場理念。管理應借鑑市場機制,開展崗位之間的競爭,繼而擴大到間的競爭,競爭服務水平、管理措施、服務質量等。開展公共事業時應具有商業眼光,展開招商投資,降低服務成本,為國家節省開支。通過招商,與企業展開合作,並通過取長補短促進了公共服務的市場化與服務樣式的多樣化,使管理體制更加完善。而企業中的一些先進的管理手段如果被所用也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

  1.3樹立質量理念。新公共管理要求對工作進行控制和評估,更加重視工作的結果而不是過程。因此工作人員應樹立“質量第一”的工作理念,改變傳統管理體制中重過程而輕結果,只要求數量而不要求質量的理念。通過對工作的評估,找到工作中的不足並加以改善,提高服務水平。

  2.加強深化體制改革。

  2.1轉變職能。新公共管理模式要求職能重新定位,強調的作用更應該是一個舵手而不是划槳者,負責政策的制定與完善而不是“蕭規曹隨”做一個執行者,的職能轉變同樣應以市場為導向,劃分清楚、市場、社會各自的職能,防止出現越位、空位等現象。

  2.2推進組織結構改革。新公共管理要求用最新的組織理論對結構進行優化與改造,使管理體制能適應改革下的社會政治、經濟各個方面的管理工作,減少管理深度、擴大管理寬度。建立資訊平臺,加強與外界的溝通聯絡,使能第一時間收到外界的反饋資訊。另外,地方應於中央進行合理的權利劃分,建立起平衡的關係。

  2.3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由於公共服務屬於非盈利行為,沒有企業的參與自然不存在競爭,這就導致了服務人員工作熱情不高,服務效率低下。針對這一點,新公共管理引入了市場競爭機制,使公共服務帶有市場色彩,打破了的壟斷地位,增強了競爭。通過各方的競爭運營,服務更加多樣化,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同時也降低了公共服務的資金投入,減輕了財政負擔。

  3.創新管理方法。

  3.1積極改進管理方法與技術。將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引入管理中是新公共管理強調的,但是並不能全盤接受這些方法,取其精華,如科學管理、重視客戶反饋、績效稽核、成本控制等。通過改進,使之能為管理所用,建立符合管理的方法與技術,如部門的考核機制包括績效考核、目標考核,服務成本測算等,提高辦公效率。

  3.2建設電子化。將管理與現代化資訊科技相融合,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改革,創新管理方法等。通過網際網路,資訊傳遞更加快捷,為擴大管理寬度提供了技術支援。通過建設電子化,使政務處理電子化與透明化,滿足了日益增長的民眾對的關注度,使民眾擁有應有的知情權。

  四、結語

  總而言之,西方對新公共管理模式應用的成功為我國管理模式的改進帶來了可借鑑的經驗,我國在改進時應學會區別對待,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理論加以完善,腳踏實地的完成我國管理模式的改進。

公共管理碩士進修班畢業論文
公共管理碩士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公共管理碩士論文
公共管理碩士英文面試自我介紹
公共管理碩士進修班結業論文
公共管理碩士進修班畢業論文
公共管理碩士畢業論文
公共管理碩士面試自我介紹範文
公共衛生碩士論文
工商管理碩士論文範文
學校圖書館管理碩士論文
公共管理本科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