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類本科畢業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0日

  在公共管理的視野中,公共政策被視為掌握公權力的公共組織提供的公共產品。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高等教育中的公共政策

  一、高等教育在公共政策的地位

  教育是培養新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體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價值,教育是民生問題的關注重點,也是國家公共財政執行框架目標的‘基本層級’。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他是由政府及其機構和官員制定的,調節教育領域的社會問題和社會關係的公共政策。而高等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其他各類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起著導向作用。

  二、高等教育的現狀分析

  一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

  1999年我國實施高校擴招以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從1998年的1022所增加到2009年的2305所,增長225.54%,普通高等教育學校招生數從108.36萬人增至639.4932萬人,在校生人數從340.87萬人增至2144.657萬人,全國招收研究生增加到510953人,在校研究生1404942人。高校的擴招不僅是數量上的發展,也是整個教育體系的最大變革,是政策的引導。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優先發展教育,建立人力資源強國”是黨中央在心的歷史發展階段下為更好的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提出的新的最大戰略目標。加快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不僅能提高我國人口素質,把我國從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源強國,緩解我國的人口壓力,而且在現階段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更多的專業人才,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指出可以緩解我國高等教育學歷人才和緊缺專業人才的供應矛盾,促進人力資源結構的重組,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

  二 高等教育的市場化轉變

  高等教育在日漸趨向大眾化的同時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高等教育作為準公共產品,需由政府、社會、個人三方面共同來解決資金需求。高等教育市場化改革是我國經濟社會以及高等教育本身發展的客觀要求,需要引入大量的社會資金,就必須通過市場改革實行資金來源的多渠道,可以從政府撥款、企業投資、社會捐贈、學生學費、高教科技成果產業化等多種不同的渠道獲得資金,還可以通過銀行貸款籌集辦學經費,這樣可以緩解政府單一渠道投資的沉重壓力,在高等教育市場化解決高校資金問題的同時,也擴大了高校的自主權,可以提高高校針對市場具體需求來培養人才,增加就業率。所以市場機制的引入不僅使高校對市場的供求關係作出迅速反應,而且提高了高等教育的運作效率和質量。

  三我國高等教育體系改革情況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市場化伴隨著辦學模式的多樣化,管理上的自主化與分權化,教育機構合理化等變革,現代高等教育的觀念、體制、結構、人才培養的模式、內容、教養方法都有了改革改革和創新。高等教育從單一結構向多種結構演變,改革了傳統的象牙塔結構,教學方法及內容更綜合化,並建立了高等教育為主導同科研和生產緊密結合的聯合體。這些體系的良好運轉和順利實施,都須以有效實施公共政策為前提,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體系改革趨向規範化,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如引進市場競爭機制,推動高校後勤社會改革、鼓勵民間力量進入高等教育領域、民辦高等教育、多種所有制辦學模式、打破過去政府單一制的“壟斷格局”。

  三、我國高等教育中公共政策的調整

  一公共政策制定要具有前矚性

  教育是培養新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體過程,其本身就具有前矚性,而高等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佔有主導方向,決定了高等教育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須具有前矚性。只有這樣才能為高校的定位創造適合的土壤,全面落實正確的發展觀。我國高等教育實施擴招只有十年時間,而世界許多國家也都在擴招,特別是北美、歐洲和大洋洲回家紛紛邁入高等教育的普及階段。所以在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科技進步、人才競爭日趨激烈,我國必須制定出更有前矚性的教育政策。

  二在高校的投資政策上,必須健全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擔機制

  高校市場化主要是一種有限的市場化,其基本含義就是把市場機制引入一些領域,對這些領域實施不同程度的市場化運作。市場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高校投資成本的問題,但也必須建立成本的合理分擔機制,杜絕完全政府管制和完全由市場承擔的兩種極端,避免政府單一渠道投資的壓力及市場“失靈”帶來的不良影響,所以高等教育市場化只能在有限的範圍。要保證政府巨集觀調控的積極作用,採取一種“政府巨集觀調控下的市場化執行模式”,使得政府的公共政策從巨集觀上調節和控制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彌補市場的不足,矯正市場失靈。

  三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符合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

  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各國的科技教育逐步趨向融合,世界高等教育呈現出普及化、資訊化、市場化和終身化的發展趨勢。我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國外教育產業將進一步介入國內教育市場,在教育思想、教育體制、教育方式等方面,對我國教育,尤其高等教育產生全面而深刻的影響。我們必須大力發展地方高等教育,積極支援中外合作辦學,鼓勵教育投資多元化,努力開闢國際教育市場,儘快完善高等教育的政策,使政策符合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李盛兵.高等教育市場化:歐洲觀點[J].高等教育研究,200004.

  [2]馮冬明.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程序中的公共政策選擇[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906.

  [3]張海.雲南高等教育公共政策分析[J].雲南財經大學財稅研究報,200901.

  [4]謝安邦.我國今年來高等教育研究的回顧和展望[J].復旦研究論壇,200602.

  篇2

  淺析公共政策執行問題

  摘要:最近十來年來,我國政府為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有很多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政策效果,房地產市場依然存在著較多的問題,本文試圖從公共政策執行層面上分析導致這些結果出現的原因並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公共政策 政策執行 房地產

  一、問題的提出

  房地產作為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物質資料之一,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的健康發展直接關係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10多年來,政府對房地產市場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依然面臨著較多的問題,主要有:房價的過快上漲,遠遠地超過了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投資投機性購房的大量存在,造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秩序的混亂;開發土地供應的失控等等。公共政策作為政治系統權威性決定的輸出,是對全社會的價值作有權威的分配。而政策執行的有效性直接關係到公共政策的成敗,它是政策生命週期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正如美國著名行政學者G.艾利森指出:“在實現政策目標的過程中,方案確定的功能只佔到10%,而其餘的90%取決於有效的執行。”因此,本文認為房地產問題主要是因為公共政策在執行中出現了變異和扭曲。

  二、政策執行的影響因素分析

  公共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只有找到並分析影響到公共政策執行的原因,才能促進政策的有效執行,達到既定的目標。下面結合我國近年來的房地產政策來分析政策執行的影響因素。

  1.利益目標的不一致。

  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正如著名學者張金馬所說:“由於利益至上的思想起作用,上下級執行主體之間“就會出現一個利益‘過濾’機制。得益越多,越樂於執行;受損越多,越不樂於執行,乃至抵制,變換”。可見利益是影響政策執行的重要因素。而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所追求的利益不一致是影響我國房地產市場調控效果的首要原因。政府作為社會多元利益的主體之一,也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中央政府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追求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為根本目的。而地方政府只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強調的是一個部分。

  當二者的目標發生衝突時就會影響公共政策的整體效果。比如,我國的房地產市場調控,中央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在地方政府的執行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其根本原因還是利益追求的不一致。中央從長遠利益出發,而一些地方政府只顧眼前利益,瘋狂的抬高土地價格,直接地推動了房價的飆升。根據財政部的資料顯示,2009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為14239.7億元,同比增長43.2%。當年的土地出讓收入佔地方財政收入的43.7%。土地出讓收入作為地方財政的重要支柱,也成為了地方官員顯示政績和升遷的重要砝碼。地方政府的這些行為與中央關於“完善土地收入管理使用辦法,抑制土地價格過快上漲”政策是不一致的。正是由於中央與地方利益目標的不一致才導致了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執行過程中出現了異化和扭曲。

  2.技術因素。

  公共政策執行的調適物件若出現錯綜複雜的情況,會給執行的技術增加相應的難度。例如,我國在房地產市場的巨集觀調控過程中,一直在遏制投資投機性購房。但如何準確衡量民眾的“買房”是合理的還是投資投機成為一個難題。假設將居民夠買的房屋空置下來理解為投資投機行為,那麼如何科學的統計這些“空置房”又是一個難題。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就表示:"什麼樣的狀況算住房空置?是這個房子沒有人住叫空置?還是空置的時間比如是半年以上叫空置?這裡不僅有一個狀態,還有時間問題,很難給出一個標準。還有房產稅改革,房產稅該如何計算,時機是否成熟以及究竟會對我國的房地產市場調控帶來怎樣的影響,這都是不確定的。因此,調適物件的複雜性也會使公共政策的執行在技術處理上存在著較大的難度。

  3.資訊的不對稱。

  從現代社會的發展來看,資訊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資源。資訊的傳遞速度及對等性也影響著公共政策的執行。在我國房地產政策的執行過程中,以開發商為主體的利益同盟與普通的購房者就存在著資訊的不對稱,開發商會利用手中的資訊等資源優勢同媒體結成利益同盟,從而掌握“話語權”,釋出一些有利於開發商利益的資訊從而造成民眾的恐慌,導致他們在不理性的情況下購房。這種資訊的不對稱也會影響著政策執行的效果。

  三、增強公共政策執行效能的途徑

  執行過程中的異化會使執行主體的公信力受損,嚴重的影響執行主體的形象,也會影響民眾的政治參與熱情。因此,為了保證公共政策執行的效果,促進公共政策目標的最終實現,就必須消除政策執行障礙。

  1.提高公共政策主體的政策執行能力。

  政策執行主體的認知水平和執行能力是確保政策圓滿執行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有些地方政府不能很好的落實黨中央的政策,從而影響了公共政策目標的實現。因此,地方政府要認真學習中央檔案,真正的把握“三個代表”及“科學發展觀”等重要思想的精髓。顧全大局,做到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的統一、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統一、在房地產市場調控上要與黨中央保持同步,提高準確理解和把握公共政策的能力,為政策的有效執行奠定基礎。

  2.完善行政問責、考核機制。

  明確各級政府和政府部門之間的職責和許可權,做到權責利的統一。在政策執行的過程中,常常由於政策主體的認知水平造成對政策理解上的差異,或者出現執行者與調適物件存在一定的利益,這些往往都會使執行活動偏離政策目標。比如部分地方政府不合理的土地財政政策,甚至會出現官員與房地產開放商勾結等腐敗現象。因此,必須對政策執行的過程進行有效地監督控制。監督政策是否得到真正的貫徹執行,執政主體是否存在違背政策目標的行為。在政策執行結束以後,還要對政策執行的績效進行科學、客觀、系統、全面、有效地評估,以提高政策執行的效率,保證政策目標的順利實現。

  3.豐富政策執行的手段。

  政策執行手段直接關係到政策目標的實現,正如美國著名政策學家詹姆斯・安德森曾經指出:“行政管理機構的實施活動依靠的不僅僅是該機構官員的態度和動機,以及外部的壓力,而且取決於該機構所能獲取的政策實施技術。”因此,執行主體要科學的運用行政、經濟、法律等有效手段來保證政策目標的實現。比如,通過完善房地產市場調控中的手段來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

  四、結語

  房地產在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的一舉一動都牽扯著國人的神經,這也就決定了房地產市場調控的複雜性,房地產政策的執行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對於公共政策執行問題的研究,我們還必須從理論到實踐、從感性到理性、多元化的分析。

  參考文獻

  [1] 王騷.政策原理與政策分析[Ml.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3.

  [2] 吳春華.行政管理學[Ml.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3] 陳慶雲.公共政策分析[Ml.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 劉聖中.公共政策學[Ml.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5] 張金馬.公共政策分析[Ml.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 [美]戴維・伊斯頓.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Ml.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公共管理的論文代發
公共政策學畢業論文例本
相關知識
公共政策類本科畢業論文
公共政策學本科畢業論文
工商管理類本科畢業論文範文
行政管理本科畢業論文的範文
市場營銷類本科畢業論文
法律類本科畢業論文免費
法律類本科畢業論文例文
藥學類本科畢業論文
數學類本科畢業論文代發表
數學類本科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