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自駕遊攻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這裡是芳草萋萋、牛羊遍地的草原天堂;是昭君出塞、守護北疆的歷史名城。陰山巍峨,黃河鏗鏘,這裡便是呼和浩特。讓我們一起感受草原的風吧。

  概述

  呼和浩特Хөх_хот系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內蒙古自治區首府,是內蒙古的政治、經濟、文化、商業、醫療、教育、交通、物流、金融中心。

  呼和浩特文化是一種典型的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結合體,再加上現代文明的影響,文化歷史遺蹟無一不體現北方民族特有的樸實、豪放、大氣的特徵。有專門的蒙古語學校、歌舞藝術表演的烏蘭牧旗,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民族服裝表演等等,非常有特色。蒙古族典型的樂器馬頭琴奏出的悠揚樂曲,伴隨蒙古族歌手高亢、低迴的歌聲,使人回味悠長。

  呼和浩特是召廟林立、金碧輝煌的美麗城市,素有“召城”之稱,其中以大召、小召、席力圖召最負盛名。民間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個綿綿召”之說。大召居於明、清著名的“七大召”之首。大召是呼和浩特建立最早、地位最高、影響最大的召廟。

  來到呼和浩特,一定要嚐嚐這裡的特色美食。烤全羊、涮羊肉、手把羊肉、烤羊腿、炸羊尾、血腸、肉腸、羊雜碎、稍麥燒麥、焙子、莜麵、馬奶酒、奶茶、奶皮子、奶豆腐、乳酪、油香、饊子,牛肉乾等,還有地方特色與傳統風味完美結合的託縣燉魚、和林燉羊肉等都非常值得一試。

  歷史

  呼和浩特文明起源於大窯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築長城,並設雲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縣境。西漢武帝,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範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大敗突厥於白道今在呼和浩特市北。708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公元10世紀初,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1572年明隆慶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1581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裡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

  文化

  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市”,亦稱“青城”。它是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位於內蒙古中南部,南臨黃河、北靠陰山,是一座具有鮮明民族特點和眾多名勝古蹟的塞外名城。市內遍佈各種歷史古蹟和宗教寺廟,早在明清之際就因為召廟雲集而被雅稱為“召城”。呼和浩特的昭君墓廣為人知,是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衣冠冢,素有“青冢擁黛”的美名。此外,呼和浩特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大召、席力圖召、五塔寺、清真大寺等民族宗教古蹟也值得一遊。

  環境

  呼和浩特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處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大青山南側,西與包頭市、鄂爾多斯市接壤,東鄰烏蘭察布市,南抵山西省。境內主要分為兩大地貌單元,即:北部大青山和東南部蠻漢山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為土默川平原地形。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萬立米水磨溝,流域面積1380.9平方公里,屬典型的蒙古高原大陸性氣候,四季氣候變化明顯,年溫差大,日溫差也大。其特點:春季乾燥多風,冷暖變化劇烈;夏季短暫、炎熱、少雨;秋季降溫迅速,常有霜凍;冬季漫長、嚴寒、少雪。

  民族

  呼和浩特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佔多數,回、滿、達斡爾、鄂溫克等41個民族聚居的城市。漢族人口為2498647人,佔87.16%;蒙古族人口為285969人,佔9.98%;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81999人,佔2.86%。

  旅遊季節

  呼和浩特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氣候變化明顯,差異較大,冬季漫長嚴寒,其中1月最冷,最低氣溫零下25℃至45℃。夏季短暫炎熱,春秋兩季氣候變化較大。

  最佳出遊時間

  去內蒙古旅遊,最好是在7月中旬至9月初前往,這時的草原景緻迷人,而且正好有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舉行,逛古召、登古塔、觀賽馬、騎馬馳騁草原,歡樂無窮。

長春旅遊景點介紹
黔東南自駕遊攻略
相關知識
呼和浩特自駕遊攻略
內蒙古呼和浩特四日遊攻略
烏蘭浩特到阿爾山自駕遊攻略
大明山自駕遊攻略
北愛爾蘭自駕遊攻略詳細
上海到武夷山自駕遊攻略
白鹿溫泉自駕遊攻略
大學室友湖州莫干山自駕遊攻略
湖州長興一日自駕遊攻略
姐妹們的海螺溝自駕遊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