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企業質量管理特色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美國企業一直重視質量管理,其質量管理起源於泰勒,大體經歷了質量檢驗、統計質量控制、全面質量管理、馬克姆波·裡奇獎4個階段,這裡重點闡述馬克姆波·裡奇獎的定點超越。

  20世紀80年代,日本產品因物美價廉大舉進軍美國市場,這對美國企業觸動很大,決心
學習日本企業質量管理的成功經驗。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政府決定設立一個國家質量大獎。1987年,美國頒發馬克姆·波里奇國家質量獎,該獎主要適用於3類企業:一是製造業,二是服務業依據銷售額判定,三是小型企業僱員小於500人。評獎標準很嚴,每類企業每年最多有2個獲獎者。

  馬克姆·波里奇獎的核心是定點超越,分兩步進行:第一步,
分析本企業與歷史同期相比取得了多少進步,它能夠激勵本企業繼續前進。第二步,企業要想獲得巨大的進步,就要不斷地把本企業的業績與同行業最好企業的業績比較,找出差距,然後迎頭趕上,這就是定點超越。

  自頒發馬克姆·波里奇獎後,美國企業紛紛比照馬克姆·波里奇獎獲得者找差距,然後定點超越,結果產品質量大大提高。20世紀90年代,美國企業重新樹立了對日本企業的競爭優勢,馬克姆·波里奇獎的定點超越是美國企業質量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日本:強調自主、主動

  20世紀初,日本企業的產品質量並不好,在人們心目中簡直就是假冒偽劣產品的代名詞,當時日本人崇尚
中國的“上海貨”。但是,到了80年代,人們爭相購買日本企業的產品,日本貨成了優質產品的象徵。日本企業,從劣質產品到優質產品,前後間隔僅幾十年,產品質量發生如此大的變化,人們在探討:日本企業質量管理成功的奧祕究竟是什麼?

  日本企業質量管理的成功,得益於美國著名質量管理專家愛德華·戴明。1951年,日本設立戴明國家質量獎。該獎主要面向日本國內的製造企業,評獎標準非常嚴格,獲獎企業每年最多1~2名;日本國內稱戴明獎為“企業諾貝爾獎”。

  戴明的質量管理思想集中體現在PDCAP-- plan,計劃;D--do,執行;C--check,檢查;A-act,處理迴圈上:

  1、計劃階段;看哪些
問題需要改進,逐項列出,找出最需要改進的問題。

  2、執行階段,實施改進,並收集相應的資料。

  3、檢查階段,對改進的效果進行評價,用資料說話,看實際結果與原定目標是否吻合。

  4、處理階段,如果改進效果好,則加以推廣;如果改進效果不好,則進行下一個迴圈。

  PDCA迴圈的特點是:大環套小環,企業總部、車間、班組、員工都可進行PDCA迴圈,找出問題以尋求改進;階梯式上升,第一迴圈結束後,則進入下一個更高階的迴圈;迴圈往復,永不停止。戴明強調連續改進質量,把產品和過程的改進看作一個永不停止的、不斷獲得小進步的過程。

  戴明的質量管理思想對日本企業
影響很大,日本企業紛紛使用PDCA迴圈自己找問題,然後改進產品質量。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到8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達到最輝煌的時期,其產品如汽車、家電等充斥世界各國市場。著名質量管理專家朱蘭對日本經濟奇蹟的評價是:“日本的經濟振興是一次成功的質量革命”。

美日特色的比較

  戴明迴圈強調自主、主動管理,即立足於企業內部;詳細分析本企業
目前存在什麼主要問題,然後改進,特點是自我超越。

  馬克姆·波里奇獎強調程式化管理、重視量化指標,即立足於企業外部,把本企業的業績與同行最優秀企業的業績進行對比,找出差距以尋求改進,特點是定點超越。

  事實上,日、美企業都在找差距,只是找差距的方式不同;日本企業通過戴明迴圈,與自己比較,找出存在的問題,然後自我超越;美國企業則通過與優秀企業比較以發現差距,然後定點超越。最後,日、美企業在質量管理方面都取得了成功。

  為何日、美企業質量管理的方式天壤之別、卻得到了同樣的結果?這源於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日本企業根植於東方文化,深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強調“ 自覺”、“修為”,敢於“捨生取義”,故他們自己和自己比較,就能發現差距,然後進行改進;美國企業屬於西方文化範疇,強調製度的作用,自己的問題自己很難發現,只有通過別人監督才能發現自己身上的問題,故要和優秀企業比較才能找出差距,然後定點超越。

啟 示

  20世紀50年代後,市場行情發生了重大變化,從賣方市場逐步轉向買方市場。在這種形勢下,質量管理專家們提出了全面質量管理的思想,
內容如下:第一,全面的質量,包括產品質量、服務質量、成本質量;第二,全過程的質量,指質量貫穿於生產的全過程,用工作質量來保證產品質量;第三,全員參與的質量,對員工進行質量教育,強調全員把關,組成質量管理小組;第四,全企業的質量,目的是建立企業質量保證體系。

  可見,全面質量管理強調動態質量,始終不斷地尋求改進,但是它沒有規範化、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企業實施全面質量管理能否成功,關鍵是要深刻領悟全面質量管理的內涵,根據本企業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質量管理計劃。

  戴明迴圈強調自主管理、主動管理,而美國人恰恰缺乏主動性,因此戴明的質量管理思想開始在美國企業實施時遭到了冷遇。但是,日本人深受東方文化的影響,富有主動性,自己與自己比較,就能發現問題,因此戴明的質量管理思想非常適合日本企業,日本企業運用PDCA迴圈取得了產品質量的飛躍進步。

  美國企業認為,自己的問題自己很難發現,如何發現自己的問題?通過別人監督。馬克姆·波里奇獎的定點超越適合美國企業特點,一個企業要想取得進步,就要不斷地把本企業的業績與同行業最優秀企業的業績進行對比,以發現差距,然後實施改進。

  應該說,日、美企業都重視學習,只是學習的
方法不同。日本企業通過自我批評實現自我,而戴明迴圈是自我批評的重要手段。美國企業認為,學習的內在動力產生於強大的外部競爭壓力,如何感受這種強大的外部競爭壓力?通過他人批評,而馬克姆·波里奇獎的定點超越則是傾聽他人批評的重要途徑。

  總之,日本企業,通過戴明迴圈實現了“自我批評”;美國企業,通過馬克姆·波里奇的定點超越實現寧“他人批評”。通過“批評和自我批評”,美、日企業都贏得了很高的質量信譽。

企業叢集的發展優勢與發展方向
網際網路理財小知識
相關知識
美日企業質量管理特色
企業質量管理制度範文
服裝企業質量管理論文
企業質量管理規定
關於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範文
關於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範文
服務業質量管理論文
服務業質量管理研究論文
石油化工企業計量管理優化論文
試論石油化工企業計量管理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