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財務報表課程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財務報表屬於和企業利益密切相關的群體在考慮經濟決策時參考的重要資訊來源的一種,它的專案構成與資料填寫會對經濟決策的影響起直接作用。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我國財務報表審計總目標

  摘要:目前,我國財務報表的審計目標主要是對報表的公允性、合法性發表審計意見,但是對於公允性與合法性的關係,一直困擾著學術界。本文主要在提出財務報的基礎上,闡述了理論界對財務報表合法性和公允性關係的認識,以及我國對該問題的政策現狀,因為,財務報表不能總做到合法性和公允性,故此確定他們的優先性,對明確我國財務報表的審計目標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詞:審計目標;公允性;合法性;相關性

  財務表報的審計目標是指註冊會計師通過審計活動,對會計報表的公允性、合法性發表審計意見。具體來說,是在一定歷史環境下,人們通過審計實踐活動所期望達到的境地或最終結果。審計目標決定於審計目的,包括財務報表審計的總目標以及與各類交易、賬戶餘額、列報相關的具體審計目標兩個層次。但在實際審計中,公允性與合法性的關係困擾著註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怎麼確定兩者的優先性,對明確我國財務報表的審計目標是十分重要的。

  一、會計報表審計中公允性與合法性矛盾衝突的不可避免性分析

  在目前會計準則體系還沒有達到很完善的情況下,財務報表的編制者和註冊會計師不可避免的會遇到企業交易事項的實質和會計準則不一致的情況,這必然會導致財務報表中合法性和公允性相互衝突的問題。所謂的公允性是指會計報表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資金變動情況。合法性是指會計報表符合國家頒佈的企業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兩者的衝突主要表現為:

  1.會計準則和標準難以消除的邊界規定。

  不論在我們的國家還是美國,定義的會計處理方法或對財產和收入證實時,都存在很多“邊界”的規定。例如美國在SPE合併的投資規範中要求有3%的規定;中國外資投資以投資比例20%為界線,區分權益法和成本法的規定等。界線的規定是為了提供一個合理的確認標準,以限制其主觀判斷過程和隨意性。但也產生了這樣一個現實,那就是,在非常近的邊界的兩個相同的經濟現實,可能因為細微差別最終會導致的會計處理的結果是不同的。並可能使該公司在這個規定完成技術標準應遵循的準則卻在本質上規避準則的意圖。在我們國家對資產減值準備的提取和沖銷,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許多上市公司調整利潤的工具。因此,在會計準則和會計標準中保持適當的邊界仍是必不可少的,但界線如果導致的合法性和真是公允性的衝突也不可避免。

  2.例外事情的客觀存在。

  會計準則和會計標準通常是基於歷史事件的總結和對未來事項的設想,來作出合理的規範。任何一個規則制定者都不能預測所有可能發生的經濟事項,認識的有限性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大量的存在例外事項。並且確定一個會計交易屬於無數可能的例外的事項中的哪種,需要大量人工判斷。

  二、對合法性和公允性之間的關係不同認識

  1.認為合法性優先於公允性。

  因為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法律保護合法權益和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公平秩序,合法性就是公允性,依據統一的會計財務政策和法規,編制財務報表是公允的。註冊會計師執行業務時,主要驗證是否會計報表根據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編制,就可以公佈公平與否的審計意見。顯然,這一觀點把屬於審計對會計報表在所有主要方面的審計判斷變化為會計準則制定和實施的法律要求,它強調了行政和司法部門在審計監管的主導地位,是一種法律至上,難以達到理想的觀點。何況,會計法規的制定和實施過程本身是一個各種利益主體相互鬥爭、談判和妥協的過程,會計準則便建立大量的會計程式確立多種可以選擇的會計處理的方法。

  例如,期末存貨計價的方法有先進先出法和加速折舊的方法。在某些情況下,採用不同的處理方法,可能導致的結果是不公允的。例如,在嚴重通貨膨脹的條件下,期末存貨計價應用後進先出法比先進先出法更公允。此外,美財務會計準則也有滯後性、對新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總是先由單一的會計主體去自行處理、摸索,形成會計慣例,最後才可能是會計準則。在會計準則制定相應的改革前,在原有基礎上的會計準則對這種經濟業務處理、會計報表將很難公允地反映其經濟生活、對會計資訊的應用者就會產生不公平的影響。

  2.強調公允性優於合法性。

  因為該法律的本質是公允,良好的法律就要承認並保護所有社會經濟主體的廣泛、平等權利,就要為社會主體提供自由、公平、開放的發展條件和外部環境。在審計中、註冊會計師的主要職責是驗證會計報表在所有主要方面是否真實和公正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當公允性和合法性發生重大沖突,法律限制甚至是損害了公允性時,就必須改革不合理的會計、審計制度,最終實現公允性的目標。

  三、確定以相關性為主導的審計目標

  審計功能是指審計的作用和功能,是由審計的本質屬性的決定的固有的、內在的功能。本文認為,儘管在初次稽核產生於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業主委託他人經營管理其財產,由於成本等各方面的考慮,需要一個獨立第三方對經營者的經營情況進行監督,這就產生了審計。但是今天的經濟環境是最具潛力的投資者將資金投資於公司,已經存在於該公司的公司資產不屬於投資者,影響投資者投資決策的是公司管理層對他人財產的經營狀況,這就從受託的責任關係中分離出來,潛在的投資者最需要的是投資公司的財務資訊,本文認為審計資訊理論最能反映審計產生和發展的原因。

  新會計準則將公允價值作為財務會計的主要的計量屬性,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會計報表的相關性,相關性成為的會計資訊質量評價的主要質量指標。既然會計報表本身存在的主要目的是為報表的使用者提供決策資訊,也就是致力於相關性,從審計產生和發展的原因論證了審計的功能是,對報告資訊進行控制質量並提高資訊質量,因此以相關性為主導的審計目標是合理的。

  四、結論

  總之,相關性包括公允性和合法性,是對這兩者的高度綜合,是它們的最佳協調成果。公允性、合法性在一定情況下存在衝突,不宜同時為審計目標,且相關性是公允性、合法性的高度綜合和協調的結果,為此審計目標以相關性為主導是合理的。

  篇2

  試論財務報表粉飾行為與對策

  摘要:財務報表是會計資訊使用者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可靠性及相關性是保證財務報表使用者作出正確決策的基本前提和條件。財務報表粉飾具有極大的危害性,它不僅誤導投資者和債權人根據失實的財務資訊作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而且導致政府等監管部門不能及時發現、防範和化解企業集團和金融機構的財務風險。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對財務報表粉飾的方法進行了分析,最後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財務報表;粉飾;方法;治理對策

  一、財務報表粉飾的動機

  1 為了業績考核而粉飾財務報表

  經營業績的考核,不僅涉及到企業總體經營情況的評價,還涉及到企業廠長經理的經營管理業績的評定,並影響其提升、獎金福利等。企業經營業績的考核辦法一般是以財務指標為基礎,如利潤計劃的完成情況、投資回報率、產值、銷售收入、資金週轉率、銷售利潤率等,均是經營業績的重要考核指標。而這些財務指標的計算都會涉及到財務報表的一些資料。為了在經營業績上得到好評,企業就有可能對其財務報表進行粉飾。除了內部考核外,外部考核如行業排行榜,主要也是根據銷售收入、資產總額、利潤總額來確定的。這就使企業領導不得不對財務報表進行粉飾。可見,基於業績考核而粉飾財務報表是最常見的動機。

  2 為了獲取信貸資金和商業信用而粉飾財務報表

  一個企業取得市場競爭勝利的四個要素是產品質量、資金實力、人力資源和資訊資源,其中資金要素是一個企業取得市場競爭勝利的重要因素。在我國,企業普遍面臨資金緊缺局面。因此,為獲得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或其他供應商的商業信用,經營業績欠佳、財務狀況不健全的企業,難免要對其財務報表修飾打扮一番。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銀行等金融機構出於風險考慮和自我保護的需要,一般都不願意貸款給虧損企業和缺乏資金信用的企業。

  3 為了發行股票而粉飾財務報表

  根據《公司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企業在首次發行股票時必須連續三年盈利,且經營業績要比較突出,才能通過證監會的審批。此外,股票發行價格的確定也與盈利能力有關。因此企業為了多募集資金,塑造優良業績的企業形象,在設計股票發行方案時往往對財務報表進行粉飾。發行股票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後續發行。在後續發行情況下,要符合配股條件。也就是企業最近三年的淨資產收益率每年必須在lO%以上。因此,10%的配股條件已成為上市公司的“生命線”。而那些不符合條件的公司,為了達到配股的目的,就要粉飾財務報表。

  二、財務報表常見粉飾方法

  1 利用經濟政策粉飾財務報表

  1用關聯方交易粉飾財務報表。關聯方交易往往會影響到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

  從而影響到企業的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在正常的市場交易過程中,企業與供應商、客戶之間的交易是按照市場規律和平等、自由的原則進行的。如果進行關聯方交易,往往就存在不公平,非競爭的自由市場交易。例如企業採用從關聯方低價買進原材料,高價賣出產品的手段來調增自己的利潤,或者與關聯方進行特殊交易,比如債務重組、資產置換、非貨幣交易等方式來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並不是所有的關聯方交易都是違反市場原則的,但是關聯方交易確實為公司進行盈餘管理提供了便利條件。

  2通過增減非主營業務來粉飾財務報表。

  企業的利潤是以利潤總額的形式反映的包括主營業務利潤和非主營業務利潤,但其構成成分的資訊含量卻是不同的。通常情況下,企業的盈利能力主要是通過其主營業務利潤來體現。這是由於這兩部分的利潤特點所決定。主營業務利潤具有穩定、可靠的特點,因此能反映企業的長期盈利能力。但是正是由於非主營業務具有偶然性,使它成為管理當局經常使用的手段,以達到調節利潤的目的。企業的各個利益相關者在對企業的業績進行評價和進行各項經濟決策時往往是根據企業的利潤總額做出。管理當局就可以通過製造大量的非主營業務的利潤和虧損來調高或調低企業當期的利潤總額。

  2 利用會計政策粉飾財務報表

  利用會計準則規定的靈活性粉飾財務報表。企業的會計行為受會計準則等制度規定的約束,但會計準則在具有統一性和規範指導作用的同時還兼有一定的靈活性,給會計人員區別不同情況留有一定的活動空間和判斷餘地,如同一會計事項的處理存在多種備選的會計方法或可由會計人員作出不同的判斷。多種會計處理方法並存為企業進行會計操縱提供了可乘之機,有些企業根據自身利益的需要選擇會計方法,操縱財務報表。

  具體的會計操縱行為多種多樣,如:利用提前確認收入、推遲確認本期費用、潛虧掛帳、延長遞延資產攤銷期、高估資產、變更會計處理方法等來虛增利潤;或者利用高估壞帳和工程投資損失、縮短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的攤銷期限等方法隱瞞利潤。當然並不是說不可以變更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關鍵是看其變更理由是否充分,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變更要在財務報表中進行說明。

  三、抑制財務報表粉飾的建議

  1 對法規制度體系進行創新

  會計準則的制定和規劃,應具有超前性,對未來經濟行為的會計環境的變化有較科學的分析和預測,儘量避免會計處理中“無法可依”現象出現。還可以參照國際會計慣例的發展趨勢,儘量減少會計準則中可選擇的會計程式和會計方法,以縮小會計選擇的範圍,降低因會計程式和方法的多種選擇性而造成的財務報表粉飾的問題。

  2 建立規範的會計核算機制

  規範的會計核算機制的建立,將有助於會計核算的正規,有助於抑制財務報表的粉飾。會計核算機制不僅包括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制定還包括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執行。目前應在貫徹執行方面下功夫,建立以內部監督體制為主體、外部監督為補充,而外部監督中應以社會監督為主體,政府監督為補充的會計監督體制。同時應按會計規範化的要求建立嚴密、完善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來保證財務報表的真實可靠。在外部監督機制上,主要是國家財政、稅務、審計等部門必須按照法律和有關規定認真履行職責。

  3 適當的推行會計委派制

  會計委派是指委託人通過向企業委派會計人員,以改變原有會計人員管理體制下企業經營者能輕易粉飾財務報表的弊端,委派的會計人員能站在委託人以及社會公眾的立場上公正樂觀的處理會計事務。從目前來看,這一制度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監督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財務報表的粉飾。但它也具有侷限性,比如在分別擁有獨立法人財產權的母子公司之間實行會計委派制,會影響企業的理財自主權,不符合現代企業制度兩權分離的基本要求,同時也弱化了會計人員的理財能動性。考慮上述因素,本文認為要有選擇的委派會計人員。

  4 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

  1淨化會計行為環境。作為一個會計人員,不僅工作在會計領域,也生活在社會大環境中,其職業道德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社會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在一個社會意識淡薄,公共意識低下,自我中心突出的社會環境下。不可能營造出高品位的會計職業道德。淨化環境,不僅要靠會計界的努力,而且依託於社會各個方面的協調,尤其是應與法律、各行各業的職業道德同步,才能建設好會計職業道德。當然,我們也不能在外部環境淨化後,再來談會計職業道德問題,會計人員也不能因為環境差而放棄道德修養。因此,面對當前環境,“出汙泥而不染”應成為會計界的一種高尚追求,來贏得社會對會計職業的信賴。

  2下大力氣抓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個人的道德修養不僅要依靠自我教育,還要依靠社會教育來強化。目前我國的職業道德建設尚處於初級階段,應下大力氣來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①在設有會計專業的學校,開設“會計職業道德”課程。

  ⑦重視會計教師的師德教育,言傳身教。

  ③在在職會計人員培訓過程中,應當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並且應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④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宣傳正反面典型事例,並加以輿論引導。

關於財務報表課程論文範文
財務報表課程學年論文參考
相關知識
有關財務報表課程論文
有關大學財務報表課程論文
關於財務報表課程論文範文
有關財務報表分析論文提綱範文
有關財務報表分析論文範文參考
財務報表課程論文例文
財務報表課程論文
財務報表課程論文範文
財務報表課程相關論文
關於財務報表課程學年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