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聞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中國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從誕生之初就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經歷了近十年的發展,中國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在實踐中出現的世俗化、同質化、庸俗化等問題,日益成為自身發展的制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淺談電視民生新聞發展現狀及其思考研究

  【內容摘要】當今,在媒介發展的大環境下,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眾對民生新聞的需求,同時也起到了塑造國家媒體報道事實接近百姓的公眾形象。目前,隨著電視民生新聞的快速發展,國內的眾多地方電視臺都在積極興辦並爭相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的電視民生新聞欄目,有些地方電視臺也適時產生了一些社會效益比較好以及收視率較高的著名欄目和著名主持人。這些優秀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取得成功的關鍵都是能夠植根於地方新聞的土壤,站在百姓的利益立場說話,積極行使輿論監督的神聖職責。

  【關鍵詞】電視民生新聞 問題 思考

  一、 電視民生新聞

  一定義

  關於“民生新聞”的定義,目前尚無定論。雖然如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民生新聞是從群眾日常生活中採製而來的新聞,在內容上關注群眾的生存狀況、喜怒哀樂,在形式上充分運用先進的傳播手段,以期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和互動性,進一步拉近電視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民生新聞是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趨向。民生新聞不是一個有關新聞體裁樣式的具體概念,而是一個新聞形式的綜合概念

  [1]。

  二特點

  民生新聞的迅猛發展要歸功於它獨有的特點和優勢。首先,關注民生現場,貼近百姓生活,平民化色彩濃厚。其次,服務性強。民生新聞是在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下,以服務化的理念來關注民眾生活,使新聞變得可看、管用。再次,報道領域寬廣。民生新聞報道的內容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可以說是對社會生活的全方位掃描。最後,地域性強。民生新聞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由於各地域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經濟發展不同,民生的具體內容也不同。

  三研究意義

  通過對國內地方電視臺發展民生新聞進行深入研究,以此能促進國內電視民生新聞的極大進步,同時也能提高地方電視臺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社會和諧與經濟發展。因此,本論文的研究既對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的改革創新和更好的服務受眾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和參考價值,也對促進民生新聞的行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具有一定的應用性。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驟的加快,新聞界的觀念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更新發展。電視新聞節目不僅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剛剛發生或是正在發生事件的資訊需求,還要滿足人民群眾對於知識的需求、審美的需求、娛樂的需求等多方面的需求。近幾年來,在境外新聞媒體的大量湧入和國內主要核心媒體—中央電視臺的雙重擠壓下,各省市電視臺的新聞播報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無論是中央電視臺還是地方電視臺都在尋求自己的發展出路。新聞內容的精品化與播報形式的創新化成了吸引觀眾眼球、增加收視率的最佳策略。

  四前人研究

  許婭在《中國民生新聞解讀》中寫道電視民生新聞不同於中國傳統電視新聞的新聞操作理念,其勃興發展不是偶然的,它的興起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它的廣受關注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和現實意義,因而有著較大的學術研究價值。

  陳科羽在《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現象研究》中寫道: 電視民生新聞作為一種有別於傳統新聞的新的報道方式,有巨大的學術觀照價值。新聞理論工作者有責任對中國電視民生新聞進行深入研究,並提出符合中國政治架構、傳播環境的電視民生新聞新內涵。

  周璐的《審美視野下的電視民生新聞初探》寫中闡述道:民生新聞取材於平民、關注市井百姓,彰顯出大眾化新聞的旺盛生命力。民生新聞給地方電視新聞贏得了更廣泛的表現空間和更新銳的新聞視角,形成了與央視權威新聞的互補。這些也逐漸引起了社會各界對它的關注。

  還有路璐的《解析電視民生新聞的資源優勢》;陳靜的《民生新聞主持人的文化審視》和鄔光照的《當前地方電視臺經營戰略研究》等等對電視民生新聞都有詳細的研究。

  二、 電視民生新聞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節目同質化現象嚴重,內容缺乏深度 : 目前以“直播”、“快報”等命名的民生新聞節目佔領了晚間新聞部分時段,以至於“千臺一面”的現象日益突出,致使新聞節目從框架到策劃思路,從內容到主持風格與表現形式都似曾相識。大量可以創新形式、挖掘題材、拓寬領域的新聞素材沒有被真正被髮掘。某些“民生欄目”只是一味地報道天災人禍、鄰里糾紛等瑣事,往往僅僅滿足於對事件進行簡單的記錄,使新聞流於表面,缺乏思想深度。長此以往,勢必會使受眾產生“審美疲勞”。

  二內容庸俗化、娛樂化現象突出 : 為了吸引觀眾眼球,一些民生新聞對色情、暴力、凶殺內容趨之若鶩,在製作手段上存在娛樂化傾向。為追求視覺刺激,常常採用過程實拍、細節展現的報道手法,從而使低階下流、汙濁不堪的東西充斥熒屏。更有甚者,在利益的驅動下,不惜歪曲事實真相,曲解新聞事件,甚至將新聞事件庸俗化,而置媒體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於不顧,過度炒作,一味追求轟動效應。

  三缺乏求實精神,干預事件 : 在人文關懷理念的引領下,媒體在報道新聞時,感情的天平往往傾向於弱勢群體,帶上了鮮明的感情色彩。一些媒體的輿論監督缺乏“與人為善”的寬容態度,陷入一種狂熱偏執的狀態,經常處於激動或者浮躁情緒的狀態下,只聽信當事人的片面之辭,常常在沒有調查清楚之前便迫不及待地發出報道,或者打著人文關懷的旗號,不問青紅皁白對當事人大加討伐,犀利尖銳卻缺乏冷靜細緻的思考。“富士康訴記者案”便是一典型事例,我們應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媒體應該具備人文關懷,但是前提是保持頭腦清醒,具有嚴謹的態度。

  三、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策略及思考

  一貼近式報道,建構為市民服務的公共平臺

  民生新聞區別於其他新聞的特點就是它關注“民生”,因此,其節目的定位也是關注人民生計,關注市民生活,因此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應該注意在語言中體現人文關懷。要培養出優秀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首先要真正樹立服務民眾的傳播觀念,提高自身修養,加強主持人的基本功訓練,做到播說結合,親切自然,用正確的觀點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價值座標和行動參照。其次要形成個性化的播報風格。要認清民生新聞的“關懷民生”的特點,同時要具備獨特的視角、獨特的思維方式、獨特的感受、獨到的見解、獨創的構思以及獨有的表達。

  二互動式傳播,加強民眾參與意識

  電視民生新聞節目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一定要提升節目的品位,這就要求節目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較高的格調,而不是簡單記錄。因此,節目應該適時引入“公共新聞”的理念,將“民生”與“公共”有機結合起來,提高節目的文化含量與社會品格。此外,還可以整合新聞資源,實現跨區域聯合。這需要不同地區的民生新聞加強合作和互動,這樣可以開闊本地觀眾的眼界,提高他們的收視興趣,同時也豐富自己的節目內容,減輕日常工作中的選題同質化、選題匱乏的壓力。

  三個性化播報,打造個性化的明星主持人

  新聞節目的播報形式變得更加多樣化,除了有過去的新聞播報節目,還增加了新聞評論節目、新聞專題節目等。這些節目不僅使播報的新聞事件更加具有新聞性,同時也更加突出新聞報道的深度、廣度和思維性。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促進重塑電視新聞媒體親民有信的公眾形象的作用。

  四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1.記者要深入群眾生活

  這樣才能真正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才能拍攝出群眾喜聞樂見的民生新聞。

  2.堅持“政治家辦臺”

  增強政治敏感性和社會責任感是新聞工作者的第一要務。要把正確的輿論導向放在第一位,防止電視民生新聞低俗化,讓具有科學性、實用性、知識性的民生新聞唱主角。

  3.以正面報道為主

  新聞從業人員應該樹立正確的新聞價值觀,加強責任感的培養,以推進和繁榮先進文化;傳播有益文化,改造落後文化,批判腐朽文化。

  開民生新聞先河的《特別關注》、《南京零距離》、《新聞夜航》等均以對社會的醜陋現象進行揭露和解析為其輿論監督的特色。電視媒體在進行監督性報道時,不能動輒以“救世主”、“包青天”自居,以判官的口吻,將個人化、情緒化的東西摻入報道之中。

  媒介監督的過程主要是“監察”,告知以真相、真情,推動民意去督促,往往就造成了媒介的“越位”,特別是媒介的批評性報道,甚至會影響到司法程式,造成“媒介審判”現象。因此,媒體應該堅持客觀公正報道,杜絕主觀臆斷,弄清事情原委,深挖新聞背後的新聞,做到監督而不添亂,解決不包辦,到位不越位,發揮電視特有的輿論監督功能。

  四、 結語

  尚處在發展中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雖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但是這類節目在諸多省市電視臺的相繼成功“打響”,無疑對國內電視新聞界的採編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民生新聞將擁有更廣闊的生存空間。民生的內容及其精神理念將會貫徹於電視新聞發展之中。電視新聞從業者應該逐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發揚新聞專業主義精神,不斷創新節目形式,當好“把關人”,使電視民生新聞健康、穩步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玉明.電視民生新聞及其長遠發展探析[J].攀登,2009年04期

  [2 ]陶濤.關於民生新聞現狀的幾點思考[J].科技促進發展應用版,2010年06期.

  [3]周小普.民生新聞:內容與形式的創新表達[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5年02期

  [4 ]張峰 電視民生新聞存在問題及發展趨勢的若干思考[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年02期

  [5]王雨霏.電視民生新聞的時代特徵及地域性差異研究[D].東北師範大學,2011年

  [6]侯迎忠 電視民生新聞研究綜述[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6 年05期

  [7]樊建軍.淺論電視民生新聞的價值取向[J].新聞世界,2009年11期

  [8]李永鵬.民生新聞在地方性電視臺的應用[J].科技資訊,2009年11期

  [9]王卉玲.我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範文二: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研究

  摘 要: 以《南京零距離》為代表的“民生新聞”欄目自開播以來受到人們的歡迎並創造了一系列的收視奇蹟。作為一種新的新聞傳播形態,它的出現突破了中國電視新聞一貫的政令新聞播報形式,使電視新聞取向下移,鏡頭對準了普通百姓,實現了民生話語權電視化表現,並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也己經成為新聞類節目新的利潤增長點。然而,在傳媒業競爭激烈的今天,隨著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的不斷推進,電視民生新聞遭遇了瓶頸現象,一些潛在的危機,比如目標定位不清、媒介職權泛化、內容取向偏頗等問題,威脅著電視民生新聞的健康發展。電視民生新聞要突破困境,就必須一邊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同時,一邊摸著石頭過河,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斷在探索中前進。

  關鍵詞:電視民生新聞 新聞的成功 存在的問題 解決方案

  引 論

  伊尼斯說過,一種新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產生,一種新媒介的誕生也必然帶來一種傳播符號和表達方式的革命。報紙的出現源於文字的產生和造紙術的發明,廣播的誕生使得聲音能夠遠距離傳播,膠片的面世可以讓瞬間成為永恆,而聲音和畫面的有機結合使電視的出現成為可能,因此,電視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也成為迄今為止最具有大眾化特質的媒介。就電視而言,聲音和畫面的結合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較之報紙的靜態文字和廣播的單調聲音,電視更有動態美,更富有感染力,也更能吸引大眾的注意力。電視新聞作為電視節目的主要形式,也由最初的沿用廣播報紙單調的傳播形式,逐步走向聲

  畫結合的形象化傳播。隨著我國電視新聞節目樣式的逐步多元化,電視民生新聞作為一種新的新聞形態登上了歷史舞臺。

  一、民生新聞的概念

  時至今日,“民生新聞”在中國己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究竟該如何給“民生新聞”下一個準確的定義,至今業內也沒有統一的標準。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看看人們對民生新聞的定義

  1.1 從受眾定位看

  民生新聞的定義基本可以分為兩種型別,一是把電視民生新聞受眾定位為城市市民的,比如:民生新聞是以城市居民為傳播物件,以頻道主要覆蓋城市為報導範圍,以與市民日常經濟、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事件為主要題材的一種電視新聞體裁。這類定義縮小了民生新聞的範疇,把民生新聞僅僅定義為市民新聞,忽略了市民群體以外的其他人群,存在一定的狹隘性,並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民生新聞。

  另一種是把電視民生新聞受眾定位為廣大民眾或者老百姓,此類定義從廣大民眾出發,基本涵蓋了民生新聞的受眾主體,一些學術界人士也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蘇州大學陳龍教授認為從學術角度看,民生新聞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具有獨立內涵的新聞學概念。廣義地說,所有新聞都是為了民眾和民眾關心的,因此,

  應該都是民生新聞。

  1.2 從節目形態、話語建構、報導風格等方面定義民生新聞者有:

  電視民生新聞是以民眾生活為主體的新型電視新聞節目;民生新聞的提出是針對當前社會的“話語建構”,它只能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個過渡產物上升;民生新聞不應該再作為新聞題材的一種,也不單純是一種固定的節目形態或新聞體裁,而應該是一種風格追求與手法運用匯。

  顯然,上邊只是就民生新聞某一方面的特徵對其下的定義,是不全面的。通觀所有的觀點筆者認為:民生新聞是指帶有地方化、百姓化特色,以廣大群眾所關心的社會問題、熱點事件、生活資訊等為報道主體的一種新聞型別。在新聞理念上,強調新聞民本意識的迴歸;在節目選材上,注重“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在播報方式上,採用主持人“說”新聞的方式來改變以往“讀”新聞的定式;在節目製作上,靈活運用多種表現方式,實現與觀眾的溝通和互動,服務社會。

  二、電視民生新聞的現狀

  2.1電視民生新聞的成功

  電視民生新聞發展至今,已有八年時間,其間有迷茫,有仿徨,有成功,有失敗,有歡笑,有淚水,電視民生新聞也在這些曾經的磕磕絆絆中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節目運作策略,並以此成功打造出不少自己的品牌欄目。

  2.1.1創新的電視民生新聞運作策略。

  電視民生新聞一經出現,對整個中國傳媒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顛覆了傳統的新聞理念,促進了新聞事業的改革。同時,它還創造了欄目億元廣告身價的奇蹟,而這些,都應歸功於電視民生新聞欄目新穎的運作策略。

  2.1.1.1放低視角,站在平民角度上,抒發人文情懷。

  新華社總編輯南振中認為,“在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著兩個‘輿論潮’:一個是新聞媒體的‘輿論潮’,一個是老百姓的‘口頭輿論潮’。老百姓從自身的感受出發,他們每時每刻都會關注一些共同的領域、共同的問題,在口口相授之中形成民間的

  輿論場,那些相對集中的社會話題,就成為一段時間的熱點問題和熱點話題。” 過去,媒體總是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好像媒體是國家領導人的,跟老百姓沒有多大關係,媒體的視角是向上的,時刻關注的是國家領導人的動向,至於老百姓關心什麼媒體漠不關心,他們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媒體關心的只是媒體的“輿論潮”,對老百姓的“口頭輿論潮”置若罔聞、視而不見,沒有平民視角,導致節目收視率較低。而民生新聞正是看到了新聞界中被人丟棄的這塊肥沃土壤,看到了強大的觀眾需求,因此強調平民視角,可見它的成功也是必然的。

  2.1.1.2運用採訪式語言 拉近與受眾的距離

  電視民生新聞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市民話語的體現。它從過去的第三人稱式的新聞敘述轉為第二人稱式的採訪式敘述,這種人稱轉換使它可以擺脫傳統新聞的敘述角度所帶來的巨集觀理論與社會實踐相脫節的矛盾與尷尬。但這種向大眾話語的靠近也容易使民生新聞陷入過度追求經濟利益的誤區,做一些低階趣味的新聞來迎合觀眾,提高收視率,這一點後面還將提到。

  2.1.1.3日常話語,互動的播報方式拉近媒體與受眾的距離。

  傳統新聞是一種自上而下的俯視和說教,而民生新聞注重建立與受眾共通的意義空間,增強了人際傳播功能,具有大眾親和力。首先,主持人和記者用充滿幽默、服務型的語言,以講故事、聊天的口吻和方式向觀眾展示新聞事件,極富生活氣息和人情味。同時,主持人在播報時盡力淡化播報的概念,注重情感的傳達。另外,鮮活的市井語言的運用也使民生新聞更親民。除此之外,在電視民生新聞中,還會讓普通老百姓做新聞主角或是參與評說新聞的主角,在鏡頭前暢所欲言,或者通過現場熱線、手機簡訊、網站以及DV記錄等多種參與方式,將受眾的聲音直接引到節目中來。

  2.1.1.4民生新聞工作者把民本放在首位,關注百姓生活,為民服務,凸現媒體主張。

  民生新聞始終把地方生活資訊放在首位,整合區域資源,服務地方,服務百姓。在《南京零距離》中,政府活動、會議新聞經常被壓縮到螢幕下方以滾動字幕的形

  式出現。對此,《南京零距離》所在的江蘇城市頻道總監景志剛認為:“我們更多是考慮老百姓,我們在做的是老百姓生活中的願望,生活中的困難等等,從題材上看是災難報道和投訴,但實際上是老百姓的生活狀態,是他們的一種心靈狀態,正是這些東西在支撐著我們的收視率”。

  任何新聞最終的價值取向都和媒體自身的主張有關。一條新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做,面對百姓生活中的同一個問題,不同媒體、不同記者做出的新聞在意見上可以是截然相反的,問題就在於,你做這條新聞的出發點是什麼。

  2004年8月8日,湖北十堰電視臺生活頻道《生活新聞》欄目記者接到37名工人的集體投訴,這些工人通過兩家職業中介機構被介紹到東風公司某專業廠工作,介紹人許諾進入公司後每人每月基本工資是300,其餘的都是計件工資。但進廠一月後他們並沒有領到基本工資,只是拿到了二三百的計件工資。為這份工作,這些來自五縣一市的農民每人不僅給中

  介機構交納了2500元的中介費,還給用工方的中間人3000多元的好處費,照此下去,他們要幹兩年才能掙回找工作的費用,因此他們要求中介公司退還相關費用但被拒絕。該欄目記者通過暗訪知道情況屬實立即亮明身份,中介機構的負責人知道情況的嚴重性,提出條件只要此事不曝光一週內就還他們錢。這對記者來說是一個難題要是曝光農民工可能一分錢都拿不到,要是不曝光就意味著記者拿不到製片經費,在這種情況下記者選擇了不曝光。37位農民順利拿到了屬於自己的錢,而那名沒有發稿的記者雖然少得了幾百塊錢的製片經費,卻以實際行動診釋了電視民生新聞的民本價值取向,彰顯了新聞工作者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和充分的社會責任感,也為所在電視臺和頻道贏得了聲譽。

  2.1.2新聞自身特性與社會生活的需求

  2.1.2.1新聞價值是衡量一個事情是否是新聞的標準。

  從新聞價值層面分析,民生新聞往往具有很高的新聞價值。首先從時間上保證了新聞的新鮮性。很多次,《新聞直通車》的記者都是接到反映突發事件比如車禍、礦難的熱線後立即奔赴現場,用攝像機記錄正在發生的一切。其次,也保證新聞和

  受眾在地理上的一致性,從而也有了心理上的接近性,更容易引起受眾的共鳴。再次,民生新聞所報道的相當多的一部分新聞都具有趣味性,符合新聞價值的趣味性因素。從經營角度來說,民生新聞社會關注度高,成本低,而且屬於特色經濟,回報卻很高不俗的收視率一般都會帶來不俗的經濟效益。於是,採訪本地新聞,關心本地民眾的民生新聞不約而同成為各城市臺的選擇。所以民生新聞之所以受歡迎,並不是因為被稱作民生新聞,“而是因為它迴歸了新聞的本質,對新聞真實性、時效性、接近性、重要性的新聞價值的判斷以及趣味性、知識性、服務性等新聞價值的輔助性因素的運用,實際上就是新聞本質的一種迴歸”。

  2.1.2.2社會生活需要民生新聞

  說到“民生新聞”的崛起,我們無法忽視的一個大背景就是在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多次強調執政的核心理念:以人為本,執政為民。中國的民主政治生活也隨之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公民可以查閱政府公文,漲價前要開聽證會,結婚無需單位證明,婚檢自願,取消收容制度,機動車撞人不“白撞”。而作為對社會最靈敏的反映——新聞媒體自然而然地經受了社會大潮的洗禮,報道民生,反映民生,成為這一時期新聞價值取向的必然選擇。

  2.2現階段我國電視民生新聞存在的問題

  雖然電視民生新聞有很多優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不容迴避的是,在突破傳統,昂步向前的過程中,當前的電視民生新聞也存在著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具體來說,主要是陷入了幾個誤區:

  2.2.1內容誤區—新聞內容膚淺,重點不突出,過度運用娛樂化手段,對有價值的新聞缺乏深度報道。

  “民生新聞”類欄目內容膚淺,這主要表現在:

  其一,大量沒有新聞價值的新聞充斥其中。我們可以從新聞的作用上來看這一點。新聞不只是讓觀眾看熱鬧的,新聞應是“為讀者、聽眾和觀眾提供關於重要事件的知識和理解,不僅有助於提高他們的理解力,還有助於增加他們的判斷和行動

  能力。”而現實的一些電視民生新聞在反映城鄉生活時,有意向民眾的“日常生活”和新聞的“世俗化”靠攏,新聞中充斥著大量並不具備新聞價值的市民小事、奇聞怪事,充斥著大量十分瑣碎且重複日常存在的如鄰里爭吵、家庭糾紛、被盜被騙甚至極其一般的小車禍等所謂的“市民喜歡的新聞”。毫無疑問,這些新聞對提高觀眾的判斷和行動能力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其二,對一些本來具有較好新聞價值的新聞事件反映得不夠充分。有些民生節目新聞報

  道存在單單的就事報事現象,沒有提供受眾真正想知道的資訊,缺乏對新聞背景等的深度挖掘。比如有媒體對拆除違章建造的商場的報道,在電視螢幕上,我們看到群眾說好,看到違章建築倒了,卻沒有看到未來規劃圖,沒有見到一個商家在拆違過程中的經歷,沒有把拆違的好處說透,沒有把帶來的利益損失說清,沒有把以後的打算說明,只是直白的報道新聞事件,沒有深入挖掘新聞中與人民利益密切相關的方面,缺乏應有的新聞深度,丟失了新聞原本具備的較好新聞價值

  其三,電視民生新聞普遍盛行“新聞娛樂化”,常常在新聞中看見“現場秀”式的表演。編導們打著“從收視率出發”的大旗,大量運用娛樂手段,對一些社會影響不好的新聞做了深入調查,通過迎合觀眾的獵奇、窺探心理,達到提高欄目收視率的目的。如蘇州電視臺某頻道的《社會傳真》欄目為了曝光地下色情場所見不得人的勾當,竟然前往那裡偷拍脫衣舞表演,而且只是在表演者馬上赤裸的一剎那,才在要害部位打上了馬賽克,節目播出的整個過程都充滿了懸疑、色情。不但給社會生活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也不利於電視民生新聞建立社會公信力和良好的傳播形象。

  其四,盲目劃清“民生新聞”和“時政新聞”的界限。一部分民生新聞採編者對民生新聞與時政新聞的關係產生了誤讀,在他們眼裡,民生新聞強調就是日常生活化,就是生活瑣事和奇異怪事等等,他們把本土發生的稍微具有社會意義、政治意義或比較嚴肅的新聞都排除在本土化之外,一律看成是所謂的“與民生新聞格格不入”的“時政新聞”。於是,新聞報道成為市民生活小事、奇事、怪事、醜事的客觀記錄。

  2.2.2欄目誤區—在不同城市及同一城市的不同民生欄目中出現同質化、欄目風格僵化的現象。

  隨著《南京零距離》的成功開播,全國各省市開始效仿《南京零距離》,但大多數都是簡單的模仿,只是簡單的拿來,而沒有創新。有的甚至連節目名字也採取“拿來”的做法,如蘭州電視臺的《蘭州零距離》、無錫電視臺的《無錫零距離》等。使得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區域化特色和優勢被掩埋在大體一致的節目型別和風格中,致使如今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同質化現象嚴重,節目風格僵化。為了避免不同城市之間的民生新聞同質化,我們提倡民生新聞本土化。

  即使同一城市同質現象也是很嚴重的。比如在南京,每天就有《南京零距離》、《1860新聞眼》、《絕對現場》、《直播南京》、《服務到家》、《標點》、《大剛說新聞》、《江蘇新時空》8檔民生新聞欄目面對受眾;在濟南有《今日新聞》、《拉呱》、《民生直通車》、《生活幫》等欄目。不難想象,多個定位相同、風格大體一致的欄目聚集於同一市場,競爭會是何等的慘烈和同質。然而,在一定的市場內,新聞來源又是有限的,同質的慘烈競爭反作用於節目.就帶來了書目內容的重複淺表化.沒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欄目風格,有時在這個民生節目中剛看完的新聞撥到下一節目就又是一模一樣的,讓人覺很無聊。長此以往,觀眾最初的興趣將漸失,審美疲勞也將產生。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如果民生新聞仍陷於同質化競爭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沒有實現競爭優勢的升級,就會失去原有的生機和活力,只能依靠慣性緩慢前行,直至停滯。

  2.2.3價值觀念誤區—過度追求經濟利益,把提高節目收視率作為主要目標,缺乏社會責任感

  電視民生新聞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市民話語的體現。它從過去的第三人稱式的新聞敘述轉為第二人稱式的採訪式敘述,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它是體制話語向商業話語和大眾話語妥協與共謀的產物。它借都市化的題材完成了一種民間化、大眾化的價值取向。而“大眾文化就其本性而言是一種商業文化,消費性和享樂性是其主要特徵。”“大眾文化製造者只有變本加厲地刺激人們感官,永不停頓地吸引都

  市大眾的注意力,才能使城市文化市場在不斷的淘汰和求新中進一步運作下去。”因此,民生新聞從一誕生,就被蒙上了一層濃厚的消費主義外衣。它向觀眾推銷的不僅是一種報道形式,更是它的廣告段位。這也是它把市民作為主要物件的一個原因。而對電視民生新聞來說,收視率比傳統的時政新聞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這也使得如今的有些電視民生新聞欄目把觀眾的注意力和由此帶來的經濟利益作為唯一的價值追求,一味的取悅觀眾,民生新聞也因此流於世俗、庸俗和媚俗。另外,在廣告選擇上向錢看齊,甚至播出虛假廣告,如某些特效祛斑、美容化妝品廣告,某些特效醫療保健品廣告,這些是電視民生新聞盲目追求經濟效益,社會責任感缺失的結果,也使電視民生質量打折。

  2.2.4受眾誤區—偏愛市民,忽視農民。

  新一代黨中央領導反覆強調“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的施政綱領,電視民生新聞以平民視角反映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展示生存狀態,表達心聲,幫助指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彰顯了民生新聞的大眾價值取向和草根情結,然而,這一切似乎僅僅侷限於對城市市民,脫離了中國最廣大的農民。復旦大學新聞學教授李良榮認為,地方電視臺處理民生新聞時更多的只是一種“市井新聞”,因此“民生新聞”稱為“市民新聞”比較妥當;湖南經視《都市一時間》將“民生視角”即真正的“用普通市民的角度去看問題”,

  “關心市民的、市民關心的”視為自己選擇新聞的標準。從以上的學者論斷和業界實踐可以看出,農民被排除在了民生新聞之外,至少,農民在民生新聞中被置於可有可無的地位。

  2.2.5輿論監督存在缺位和越位現象

  新聞傳媒不僅僅提供了輿論監督的平臺,同時“他反映、代表輿論,引發輿論,必要時主動引導輿論的方向”。媒介輿論監督的力度已經成為受眾衡量媒體公信力的重要來源。電視民生新聞的出現更是使媒介輿論監督的力度發展到了頂峰。但存在著缺位現象,有些媒體成為生活垃圾、缺水停電的代言人,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處於社會底層的相對“弱勢”群體,話語卻嚴重缺失,如農民的打工難、看病難、子女上學難等在民生新聞的輿論監督中被邊緣化。另外部分

  媒體憑藉擁有的絕對話語權,以媒體自身的價值判斷和媒體感情對新聞事實進行取捨,以當事人自居,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大打折扣,隨之帶來的便是批評的片面化甚至出現“媒體審判”的越權行為。

  引言中已提到電視新聞與報紙、廣播相比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它是聲音與畫面的有機結合。所以,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傳播符號—聲音和畫面的組合。而目前的電視民生新聞在用聲音還是用畫面表達新聞事實這個問題上,並沒有形成共識,在新聞事件的報道中,聲音和畫面還有一定程度上的缺失,新聞人物的發言權讓播音稿搶去了風頭,聲音處理不到位等問題時有出現。有些節目拍攝的畫面過於粗糙,畫面構圖、鏡頭剪輯銜接沒有系統思維,畫面大而化之,沒有細節,缺乏畫面語言應該展現給受眾的形象性。

  3我國電視民生新聞存在問題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3.1現階段電視民生新聞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由於電視民生新聞跨越時間比較短,沒有成熟的製作理念和理論指導,自然而然的就會

  出現一些問題,筆者主要從以下幾下幾個方面對其原因進行分析

  3.1.1城市市民的目標定位束縛電視民生新聞進一步發展

  當代中國“正處在都市化的發展高潮階段,在未來的20到30年間,中國城市將從目前的600多座發展到1300多座,城市人口將從目前佔全部人口的30%增加到65%,將有5億多農民走進城市,這一社會結構的變化為電視民生新聞把城市居民作為目標受眾提供了決策依據。另外城市人口有更多的閒暇時間看民生新聞,可以提高收視率,而且較之大多數農民而言,市民收入高,有相當的消費支出,容易得到廣告商的青睞。而農民居住區域分散,交通不便,再加上新聞採集傳播的成本較高,用於媒體消費的支出較少都成為農民在現階段電視民生新聞欄目中失語的重要因素。

  3.1.2過分突出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角色意識

  儘管新聞媒體也清楚自身與行政部門、法律部門不同的功能定位,但電視民生新聞在幫老百姓維權方面的確做得很好,所以受眾“賦予”了它政府職能部門角色的含義。在發現問題與圓滿解決之後,欄目組得到百姓的讚譽和好評,使電視民生新聞“包青天”的情緒高漲。而有些記者憑藉在電視鏡頭前的絕對話語權,以民眾“代言人”的身份自居,這一切不僅違背了新聞資訊客觀記錄者的角色定位,而且擾亂了有關部門正常處理事件的程式。

  結 論

  電視民生新聞的誕生是地方電視臺生存發展博弈的產物,也是電視新聞改革和發展的必然。它的出現,改變了中國傳統電視新聞的政治意識形態宣傳,改變了被嚴肅呆板的政要會議報道充斥的電視熒屏,讓電視新聞的取向下移,鏡頭對準了普通百姓,增加了普通人說話的機會,實現了民生話語權的電視化表現。電視民生新聞把新聞的價值需求定位於普通人民大眾的需求之上,讓新聞本質迴歸到“廣大群眾預知、未知、應知的事實報道”上,以“民生的視野、民生的情懷、民生的態度”時刻關注民生狀態。2002年至今,電視民生新聞己經走過了八個年頭,它在推進電視新聞改革的同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雖然也存在諸多問題,但電視工作者也找到了相應的對策,任何事物都是有發展的空間的,民生新聞也會在不斷地探索與改良中前進的。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1.

  [2]單波,石義彬.跨文化傳播新論[C].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6-15.

  [3]聶豔梅.廣告公司在跨文化廣告傳播中的地位和對策[J].廣告研究,20011:13-14.

  [4]陳瑜.海巖自述:我的小傳[EB/OL].北方網. 2003-06-24.


淺談新媒體下新聞傳播模式的轉型研究
傳播學本科論文
相關知識
民生新聞論文
關於電視新聞論文
淺談廣播電視新聞論文
廣播電視新聞論文
廣播電視新聞論文範文
有關新聞論文發表
體育新聞論文
國內新聞論文
新聞論文選題
新聞論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