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新聞播報作為大眾傳媒的方式之一,在輿論引導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新聞播報作為語言使用的現象之一,其在語言選擇和使用方面也有獨到之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新媒體下社會問題新聞傳播策略

  摘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大眾越來越追求傳播模式的多元化和個性化,越來越渴求資訊傳播的公開、平等、透明。基於數字虛擬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的新媒體開創的雙向、立體的傳播模式恰好滿足了大眾的這一需求。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帶來了社會問題新聞傳播方式的嬗變。面對新的形勢,主流大眾傳媒必須採取主動的措施積極應對這種新變化,加強資訊傳播過程中的輿論引導和監督。

  關鍵詞:新媒體;雙向傳播;立體傳播;輿論引導

  科技的發展和隨著廣大民眾對資訊傳播與接收的新需求,使新媒體得到迅速發展。新媒體帶來了新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也在重構著新的輿論環境。在新媒體面前,傳者和受者的界限模糊了,媒體之間的邊界日益消弭,受眾從被動的資訊接受者逐漸成為主動的資訊傳播者,全新的以受眾為中心的複合傳播模式正在挑戰傳統的以傳者為中心的單向傳播模式。在這種新環境下,社會問題新聞作為一個敏感的存在始終挑動著社會最脆弱的神經。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使得社會問題的公開度和透明度越來越強,傳統媒體對輿論的控制與選擇性報道在新的媒體環境中變得越來越艱難,甚至成為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大眾傳媒不得不轉變自己的角色,轉換自己的傳播方式,在社會問題新聞的報道和傳播中把握主動,在最大化的追求真實與公正的同時,也要承擔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的使命。

  一、社會問題新聞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社會問題新聞因其關注領域及報道內容的特殊性,一直是大眾傳播媒介需要權衡後所報道的新聞類別。但是在新的傳播方式下,大眾傳媒的“把關人”角色越來越難以扮演。雙向立體傳播網路的形成重構著社會問題新聞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效果。

  1.雙向傳播弱化了“把關人”效應。最早提出“把關人”概念的是美國傳播學者庫爾特•盧因。他認為資訊的傳播不是隨意的,只有符合群體利益和“把關人”價值規範的資訊才能進入主流傳播渠道為公眾所知。在新聞傳播過程中,通過對所有新聞素材有目的、有標準的選取和加工,傳播媒介成為了資訊傳播的“把關人”。但是在新媒體環境下,雙向傳播取代了單向傳播模式,自上而下的傳播鏈條被無限迴圈的傳播網路所取代。傳播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每一個擁有資訊資源的人都可以成為資訊傳遞的起點。基於新媒體的數字虛擬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資訊呈現出超文字和海量化的特徵,對資訊的篩選和加工已經成為不可能,傳播媒體的“把關”也失去了意義。“把關人”效應的弱化以及傳播媒體優勢地位的顛覆一定程度上表明瞭在資訊資源共享方面社會的公開、透明和平等。但是另一方面,失去了“把關人”的過濾和疏導,迅速和海量傳播的資訊既包括了對公眾有價值的資訊,也包括垃圾資訊,甚至還包括了謠言。新媒體時代,技術的高度發達使得資訊的傳播呈現出即時性和同步化的特徵。而在諸多資訊中,社會問題新聞又是公眾關注度最高、最為敏感的新聞資訊。因為新媒體傳播的匿名性特徵,資訊源的真實與否、資訊在二次傳播過程中是否會被扭曲、誇大,這都成為“把關人”難以控制與掌握的變數。新媒體便捷的傳播環境很有可能成為謠言和虛假資訊滋生的溫床。即便新聞資訊完全真實可靠,新媒體背景下社會問題新聞資訊也會以最快的速度在最大範圍內傳播開來,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造成社會影響。一旦公眾對社會問題產生意見聚集,引起恐慌、不安、憤怒的情緒,都會使政府以及主流傳播媒體陷入被動。

  2.立體傳播易形成公眾意見的聚集,消解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縱觀近年來在新媒體上引起圍觀、轉發、討論和爭辯的社會問題新聞幾乎都是公共話題或事關公共利益的事件。利益的相關性是聚叢集眾意見最重要的因素。隨著公民自我意識的提高,以及對他們生活環境的更高要求,社會問題新聞受關注的程度會越來越高,群眾意見聚集的可能性和聚集的頻率也會極大地增加。除了利益關切之外,新媒體所提供的立體式的互動傳播網路也為各種意見的匯聚和碰撞提供了可能。新媒體為公眾提供了一個非常便捷的交流資訊、溝通意見的平臺。公眾通過網路論壇、微信、微博、部落格、手機簡訊、聊天工具等手段,公開發表自己的看法,傳遞自認為重要的資訊。而當一條資訊或新聞關乎大多數人的利益時,便會迅速形成圍觀和轉發,在不斷地轉發和留言中,公眾會逐漸形成一個漸趨一致的意見,當持該意見的人數呈幾何級數不斷增長時,群眾的意見聚集就形成了。這種意見的集中可能是理性和節制的,也可能是衝動和感性的。意見的集中很可能伴隨著極端情緒的出現,因而極易導致群眾事件和群眾運動,如“廈門PX事件”。這種意見的集中給政府和主流媒體的輿論控制和疏導提出了挑戰。“社會公眾利用網路平臺陳述事實或發表意見,以其自身的顯著性通過各種不同的傳播渠道引起大眾傳媒的關注,使之成為社會輿論的中心議題。這就是網路公眾的自我議程設定。”在這個雙向、立體傳播的時代,公眾有機會也有能力通過自我議程設定來消解政府和主流傳播媒體的輿論引導。

  二、社會問題新聞在新形勢下的傳播策略

  社會問題新聞分佈範圍廣,種類龐雜,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極其敏感,極易引起社會公眾的注意,一直以來都是傳播媒體在新聞報道中謹慎應對的新聞型別。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和快速發展,廣大公眾介入資訊傳播鏈條,尤其是他們對社會問題新聞的執著關注,這一切都給大眾傳媒帶來極大挑戰。即便如此,媒體也好,政府也好,都無法阻擋社會進步和公眾自我意識的覺醒。因此在新媒體時代,大眾傳媒和政府都要清醒地認清目前形勢,採取積極的態度,制定合理的舉措,在保障公民的各項權益的同時,切實做好輿論的引導和監督工作。

  1.建立資訊公開制度,保持資訊暢通。新媒體時代,對資訊的壟斷已經成為不可能,因而政府機關和大眾傳媒要轉變工作思路,建立資訊公開制度,滿足受眾的知情權。尤其是一些負面新聞和社會問題新聞,受眾關注的點也恰恰集中在這兩類新聞上,因此更要保持資訊傳播的暢通。當某些資訊在傳播的過程中曖昧不明,而權威的資訊資源掌握者——政府和媒體又集體“失語”,在這種情況下極易形成權威話語的真空,這種真空狀態通常會成為資訊誇大和扭曲的溫床,同時也是滋生謠言的溫床。要杜絕這種狀況就要從源頭抓起,落實資訊公開機制。資訊源明確了,資訊傳遞的渠道暢通了,公眾的恐慌、猜疑情緒自然也就消失了。資訊公開是新媒體時代政府和大眾傳媒重新奪回主動權的必由之路,但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必然不會一帆風順。資訊公開並非僅僅關乎新聞報道和傳播環節,事實上中央政府近幾年一直強調資訊公開,可見其重要性和複雜性。資訊不僅僅是意義傳達的載體,在其背後還牽扯著很多的利益、偏見和誤解。因此要真正做到資訊公開除了建立相關的傳播機制和法規之外,政府和大眾傳媒還要不斷地完善自身。如果一切遮掩都沒有必要,資訊公開自然也就徹徹底底落到實處了。

  2.建立輿情監測和預警機制,變被動為主動。“媒體輿論的社會預警功能是指媒體輿論根據已有的經驗認識對即將發生的社會變動的預先警示功能,並用它指導人們對社會變動做出科學、理性的判斷和應對。”大眾傳媒要有行業敏感,政府機關要有危機預警意識,對相關的輿情動向密切關注,及時把握和分析,才能變被動為主動,快速反應,及時做好輿論的疏導和引導。大眾傳媒和政府機關可以成立或委託專門的輿情監測機構,對輿情的各種波動和新動向做專業的監測和分析,發現異常動向及時作出應急反應,在事件發生的源頭就將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社會問題新聞的監測過程中,掌握話語的先機,重新獲得權威資訊釋出和傳播的強勢地位,將社會問題和危機傳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種隱患消弭於無形。

  3.拓展傳統媒體在新媒體領域的話語空間,加強輿論引導。當前的大眾更加強調個性的解放和自由意志的彰顯,新媒體的出現恰好滿足了大眾的這一需求。新媒體以其立體式以及高度互動的資訊傳播與溝通方式恰如其分地滿足著大眾對新生活的渴望。在應對廣大受眾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上,傳統媒體相對於新媒體而言,存在著天然的劣勢。但是這種自身結構上的缺陷,以及新媒體來勢洶洶的挑戰,都不能成為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和輿論引導方面無所作為的藉口。事實上,傳統媒體還有很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在對新媒體的輿論監督和資訊把關方面,傳統媒體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給傳統媒體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機遇。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媒體之間跨行業、跨區域的聯合與合作,正是在新媒體的壓力下傳統媒體預見到了危機的存在,於是不斷壯大和完善自身的結果。當前的新媒體發展迅猛,潛力巨大,但是也存在諸多問題。由於新媒體領域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傳播主體的匿名性和複雜性,導致新媒體空間各種虛假資訊和垃圾資訊肆意氾濫。這種無節制的傳播行為輕者會浪費受眾的時間,增加有價值資訊搜尋的成本和難度,嚴重的話可能引發公眾的恐慌,造成群眾事件,最終損害大眾的公共利益。因此新媒體在倡導自由、透明、公開的同時還需要把關和引導。在這方面,傳統媒體的經驗和優勢就凸現出來了。在新媒體領域完全可以嘗試給傳統媒體提供更多的話語空間,藉助傳統媒體的權威和經驗,加強對新媒體資訊傳播的輿論引導和監督。新舊媒體間的聯合與合作也為傳統媒體的把關與監督提供了可操作性。傳統媒體要充分認清自己的潛力空間,在錯綜複雜的新形勢下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拓展在新媒體領域的話語空間,加強對新媒體資訊傳播的輿論引導和監督才能夠在新的傳播環境中實現資源的整合及不同媒體間的優勢互補,實現公眾利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陶丹.新媒介與網路廣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荷]麥奎爾.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M].崔保國,李琨,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範文二: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聞傳播效應分析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傳媒行業的技術、裝置也在不斷地更新升級,由傳統的電視、廣播、報紙媒介發展到如今的計算機網路、移動終端,造就了媒介的多樣性。由於網路媒體是將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媒體素材進行處理並最終轉化為數字訊號進行網路傳播,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這一過程需要將各種單一的資訊進行融合。如此一來,傳統的媒介格局被顛覆,新舊媒介進行融合,形成了當下的媒介融合傳播新形勢。

  關鍵詞:媒體融合背景;融合新聞;傳播效應;策略研究

  一、前言

  媒介融合的發展過程經歷了三個階段,層層遞進,由最初的媒介互動發展到媒介整合,最後發展形成了媒介融合。媒介融合可以是電視、廣播、報紙間的傳統媒介融合,也有傳統媒體與網際網路、數字新媒體以及新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在這樣的情況下,傳統的新聞媒體傳播手段已經無法適應當下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融合新聞隨著媒介融合的產生而產生,媒介融合下的融合新聞傳播是媒體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媒介融合的概念表述

  媒介融合是一種區別於傳統媒介的新形態媒介,由多種媒介及媒介相關要素融合而成。媒介融合帶來的好處不僅體現在媒體技術、媒介產品等客觀方面,還對改善新聞媒體內部的體系結構起著重要作用。網路、終端、內容融合是媒介融合的三大基本形態,對各個傳媒領域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以現代化的網路技術、資訊科技、數字技術為前提,媒介形態的融合是媒介融合的最高階階段。就我國當前的情況來看,群眾對於資訊的獲取方式千差萬別,但是更加自由、更加方便地獲取資訊是每一個人的共同需求。在新媒體技術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媒體積極主動地打破界限,促使媒介融合進一步地發展,並形成了多媒體傳播媒介。

  三、融合新聞的相關概念

  一融合新聞的產生與發展

  融合新聞是在媒介融合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產物,離不開媒介融合的發展,融合新聞傳播就是指新聞媒體的從業人員在媒介融合的大環境下進行的活動。21世紀初期,美國率先推出融合新聞並迅速蔓延至其他國家。我國也引入了融合新聞的概念,並處在不斷髮展、完善的過程之中。融合新聞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其中,第一個階段是媒體與媒體間的技術互動,表現形式是線下的報紙與網路平臺的結合,傳統的報紙媒介通過與計算機網路展開合作,將需要傳播的資訊圖文並茂甚至以視訊的形式展現在網路上,產生了網路媒體形式,各大報社相繼建立自己的網路平臺,以報紙帶動新聞網站,以新聞網站促進報紙,彼此間相互交融,豐富了新聞的傳播形式。

  二融合新聞形成的要素

  驅動融合新聞產生的要素有多種,包括社會經濟、技術革新、受眾需求以及政策形勢等。我國經濟的繁榮昌盛促進了媒體行業的快速發展,為融合新聞的產生提供了物質保障。電子技術、網路技術等先進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為媒介的發展、變革提供了技術保障,加速了融合新聞的誕生。媒體受眾的需求是促使融合新聞誕生和發展的最主要因素,市場建立在需求的基礎上,有需求就有市場,正是因為媒體受眾有了多元化、高品質的消費需求,才有了產生融合新聞的動力。此外還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援,在政策法規對媒體、資訊行業進行嚴格管控的情況下,即便具備了上述三種條件,融合新聞也無法推出。

  四、融合新聞的傳播效應與對策

  一融合新聞的傳播效應

  在內容上,融合新聞的傳播效應有長尾效應和疊加效應兩種。長尾理論認為,在渠道足夠大的情況下,市場需求不高的冷門商品銷量也可以與市場上的熱門商品比肩。從融合新聞的層面來看,傳統的新聞媒介與現代化的新型媒介是冷熱兩種媒介,它的融合使得彼此互相促進、共同成長。疊加效應指多種媒體內容疊加在一起,所產生的效果高於各部分的內容之和。傳統媒體的傳播速度慢、容量小、產品單一,限制了媒體的發展,融合新聞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進行整合,製作成新的新聞產品,融合新聞的疊加效應使得新聞內容得以增值。

  二融合新聞的傳播策略

  融合新聞的傳播可以採用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的生產、由初級開發轉向次級開發的製作、由單一介質傳播轉向融合介質傳播的釋出等幾種策略。單一性是傳統媒介的主要特點,內容的單一和傳播方式的單一都使得新聞從生產到傳播都無法很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採用上述三種策略可以有效解決以往媒介的致命問題。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在2008年5月的360跨媒體受眾研究的基礎研究ES中發現:受眾在新的傳播環境中,已形成了跨媒體使用的媒介行為。在調查週期內,近40%的受眾同時接觸5種以上的媒體型別;58%的受眾同時接觸電視、廣播和網際網路;67%的受眾同時接觸網際網路、車載電視和報紙。[1]因此,融合新聞在發展過程中,應緊緊抓住受眾的這一變化特徵,明確目標受眾的心理,制定分眾化的發展戰略,傳播有創意的新聞產品。[2]

  五、結語

  我國的媒介融合以及融合新聞起步都相對較晚,而廣大受眾對資訊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一方面,媒體要將自己的新聞內容推出去;另一方面,要讓受眾能很好地接收資訊。對傳統媒介與新媒介進行整合,進而提升新聞內容的製作質量、傳播速率,這能夠更好地滿足新聞內容供求雙方的需求。我國的傳媒市場發展空間廣闊且受眾極廣,因此融合新聞有大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杜琳.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聞傳播效應與策略研究[D].渤海大學,2014.

  [2]曾欣瑜.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趨勢與傳播策略[D].雲南師範大學,2014.

  [3]李春生.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聞傳播效應與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523:67.

  [4]俞逆思.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聞傳播效應與策略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517:32.


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論文
有關新聞論文發表
相關知識
新聞類論文
電視新聞類論文
廣播電視新聞學論文
新聞學論文範文
新聞法論文發表
關於新聞法論文範文
新聞的論文
關於新聞的論文
新聞學論文題目參考目錄
新聞系論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