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將有助於教育工作者觀念的更新和教育方法的改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供大家參考。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範文一:高師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優化

  摘要:陝西省高師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普遍存在課程定位不準、內容欠缺、教育方式單一、評價缺乏有效性等問題,優化陝西省高師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建議從以下方面入手:明確高師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雙重性、建設心理健康教育顯性與隱性課程、建立專門機構與合理的評價機制、加強對班主任和輔導員的培訓。

  關鍵詞:高師;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優化

  一、陝西省高師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現狀

  2015年年初,筆者調查了陝西師範大學、延安大學、寶雞文理學院、咸陽師範學院等省內10所高師本科院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情況。另外,筆者於2014年年底對陝西省關中地區的10所中學初中4所、高中6所發放600份學生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58份,有效率93%,以瞭解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與中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從調查資料來看,在558名中學生中,約24.73%的學生曾經出現過心理問題,其中僅有34.78%的學生主動尋求教師的幫助,其餘65.22%的學生選擇了家長、同學、朋友或忍受;在48名主動尋求教師幫助的學生中,認為教師幫助有效的學生僅有6.25%,其餘93.75%的學生認為教師沒有心理健康方面的相關知識。當然,以上資料僅僅是從中學生的角度獲得,可能並不客觀全面,但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陝西省有相當數量的中學教師不具備比較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與能力,無法對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有效地指導或幫助。

  二、陝西省高師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

  可以看出,陝西省所有高師院校都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類課程,這說明高師的管理者在思想上已經普遍認識到該課程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並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使得該課程在定位、課時安排、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內容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呈現出形式化、表面化、隨機化的現象。

  一課程定位不準

  陝西省10所高師院校在學生一年級時都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總學時從十餘節到二十餘節不等,課時非常有限,任課教師普遍反映課時不足,連最基本的理論知識講授都無法完成,更談不上開展相關的活動或訓練。基於其選修課的性質,課程安排往往是合併多個教學班統一在階梯教室上課,學生人數多達一兩百人,上課時間也往往安排在晚上或週末。這樣的教學安排使得學生在思想認識上不會重視該課程,多數學生選修該課程只為打發時間湊個學分。

  二課程內容欠缺

  由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選修課,多數高師院校並不統一徵訂教材,也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任課教師依據自己的經驗、專長或興趣各自備課,相互之間缺少交流,教學質量參差不齊。教學內容主要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知識,很少涉及其他如案例分析、活動訓練等內容。另外,陝西省10所高師院校中僅有兩所院校在學生三年級時開設了有關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類選修課,課時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時更少。

  三教育方式單一

  陝西省10所高師院校在該課程的教學組織形式上方式單一,清一色地使用了教師講授的方式,個別院校偶爾舉辦相關的講座。教師講授、專家講座的方式遠離了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忽視了該課程的實踐性、活動性、體驗性和互動性,削弱了該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打擊了大學生學習該課程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不利於陝西省高師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和水平的提高。

  四課程評價缺乏有效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所具有的實踐性、應用性等特徵決定其考核方式不能像其他課程那樣用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學效果的標準。目前,陝西省高師院校普遍缺乏針對該課程的合理評價機制,考核流於形式。以上問題的存在嚴重損害了陝西省高師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筆者調查中發現,部分高師生甚至不知道自己選修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還有部分高師生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普通心理學”或“教育心理學”混為一談。

  三、陝西省高師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優化建議

  一準確定位高師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明確其雙重性

  高師心理健康教育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區別,因為高師生未來將肩負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在維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時,還需要他們掌握必要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以提高他們的從業素質。對於高師院校來說,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具有雙重性:一是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消除高師生心理障礙,提高高師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強高師生心理機能,促進高師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心理潛能的開發。這個目標與非師範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一致,應作為高師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標。二是對高師生進行較為系統的青少年心理髮展與教育方面的理論知識教學,培養高師生將來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包括能夠及時發現或辨別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能夠給予問題學生一定的輔導幫助,能夠在學科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等。這個目標是高師心理健康教育區別於非師範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目標。目前,陝西省高師院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認識普遍存在片面性,即重視基本目標忽視特殊目標。高師管理者只有認識到高師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雙重性,才能對高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正確的定位。

  二科學設定高師心理健康教育顯性課程體系,提高其實效性

  1.明確課程性質。2011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明確要求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設為必修課。鑑於高師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雙重性,筆者認為將其作為如“教育學”、“教育心理學”一樣的公共必修課納入學校的常規教學體系或教學計劃是非常必要的,這樣才能獲得課時、空間、師資和教學質量等方面的保證。這是高校落實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系統化運作的前提。

  2.健全課程內容。陝西省高教管理部門應組織高師院校專業教師編訂高師心理健康教育專門教材,統一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高師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應當包括兩個模組:一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作為必修課開設,內容主要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環境適應與人際交往、學習與創造心理、自我意識與健全人格、情緒健康與情緒管理、愛情觀與性愛觀、挫折及危機應對、職業生涯規劃等。計劃課時內完成不了的部分可以通過各種專題講座或報告會等形式補充。二是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可以作為選修課開設,內容應當包括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與基本知識、心理髮展的年齡特徵、常見心理問題的輔導以及典型案例的分析等。

  3.合理安排課程開設時間。為一年級的高師生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有助於新生適應以及發現和預防新生的心理問題。在高師生儲備了“普通心理學”、“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知識之後一般在三年級,開設為時一個學期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或選修課,以此保證學習該課程的高師生能夠真正全面而系統地認識青少年心理髮展的特點,真正具備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能力。

  4.靈活運用多種教學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融知識性、實踐性、體驗性、互動性、自助性為一體的實用型課程。陳曉燕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特點要求教學不是“傳授、教導和訓練,而應該是認知、感悟和建構”,傳統的“師授生聽”的教學方法並不適宜。教師應根據課程內容,將講授、案例討論分析、心理影片評析、心理測試、心理拓展訓練、活動體驗等多種教學形式綜合起來靈活運用,讓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伴隨著心理體驗和心靈感悟,以此增強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三開發建設高師心理健康教育隱性課程,發揮其滲透性

  隱性課程是指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具有潛在性、滲透性、深刻性、暗示性和非預期性等特徵。心理健康教育隱性課程是指滲透在校園物質和文化環境中,對學生心理健康起到潛移默化推進作用的諸多因素。

  1.充分發揮校園環境對學生心理的暗示性和滲透性,如校園中隨處可見的校訓、校歌,教室裡張貼的名言警句,甚至教學樓的名稱都能彰顯學校的人文精神,這些象徵性符號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積極向上的心態產生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2.充分調動高師心理學專業學生積極性,鼓勵他們建立心理學社團、創辦心理健康教育雜誌,由專門教師指導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或訓練,如在每年的5月25日開展以“悅納自我”為主題的團體活動、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舉辦心理健康節、心理拓展訓練,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或競賽等。

  3.積極發掘其他學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如思想品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哲學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素質類課程;積極發掘各種校園活動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如社會實踐、迎新生、迎新年、運動會等文體活動。

  4.通過校園廣播、網路、校報、板報等多種媒介,向學生宣傳心理健康的意義,介紹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如在校園網中建立心理健康網站,在校報、板報櫥窗中開設心理健康專欄,開通心理健康熱線等。

  四建立高師心理健康教育專門機構與合理的評價機制,確保其專業性

  高師院校應當建立由學校主管領導負責,由學生處、教務處、團委等相關部門參與,由心理學專業教師指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諮詢室。學校應給予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援,包括提供辦公場所和活動經費、配備專業裝置,如心理測評系統、放鬆椅、沙盤,以及安排各種相關講座和活動等。心理健康教育類課程的實踐性、操作性、應用性、活動性等特徵要求專門的評價機制,融合理論知識考核、行為觀察、心理測量、案例分析、個人成長分析報告等形式於一體,側重考查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國內還沒有建立起一套科學規範且操作性較強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體系,這也是該課程建設中最為薄弱的環節之一。陝西省高教管理部門應鼓勵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在這個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和大膽探索。

  五加強對輔導員及班主任的培訓,提升其教育性

  輔導員和班主任是大學校園裡與學生距離最近的教師,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訓是非常必要和有意義的。培訓應由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專業教師擔任,培訓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二是心理諮詢的會談技術。前者可以幫助輔導員和班主任甄別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解決學生簡單的心理困擾、利用班會等活動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後者不僅有益於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還有益於學生日常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陳曉燕.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方法的思考[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20088:86-87.

  [2]趙存河.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創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5:103-105.

  [3]王蘭峰.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J].教育探索,20123:145-146.

  [4]慄文敏.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高專師範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2:43-44.

  [5]吳菁.課程評價介入:有效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3:132-134.

  [6]唐聞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個互補關係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33:72-74.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範文二:盲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摘要】個案A女,14歲,盲生,小學五年級。該生因早產致視力殘疾,家人因此心懷歉疚,對其十分溺愛。在校表現虛榮心較強,渴望被人注意和誇獎,由於成績中下,待人驕傲,難以與同學融洽相處,性格漸趨孤僻,聽不得一句批評,經常與家長、老師發生衝突。本案從該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入手,分三個階段,對A進行心理疏導,主要採取談話、暗示、引導等方法逐漸幫助A學會正確分析、評價自己及理智地對待勝敗得失,促其成長為具有健康人格新人。

  【關鍵詞】盲生;個性差異;心理輔導

  一、個案基本情況

  個案背景:A,女,14歲,盲生,小學五年級。該生因早產致視力殘疾,家人因此心懷歉疚,對其十分溺愛。在校表現虛榮心較強,渴望被人注意和誇獎,由於成績中下,待人驕傲,難以與同學融洽相處,性格漸趨孤僻,聽不得一句批評,經常與家長、老師發生衝突。家庭背景:父母初中文化,在家務農。有一哥哥高中在讀,家庭經濟狀況一般。心理問題的表現:在一次學校組織的與大學生聯誼活動中,她主動要求參加兩人綁腿跑遊戲,卻在剛出發不久昏倒在地。臉色蒼白,脣無血色,牙關緊咬,翻白眼,呼吸急促,清醒後有掙扎大喊的現象。周圍人越多,症狀越強烈。在家休息一週後,回校上課,見到同學,再次發病。以致每天都要犯一次,不能正常上課。於是我攜A來找心理醫生。

  二、原因分析

  經心理醫生診斷分析,這應屬於癔病。A性格狹隘,渴望成為任何場合的主角,被人關注。發病時意識清醒,但有歇斯底里症狀。針對此症狀,可以先採取藥物治療,再進行心理疏導。

  三、干預策略及過程

  一預設的目標

  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通過個別談心,全面瞭解其心理狀況及問題行為產生的心理原因。在教育過程中注意對她的點滴進步予以及時、熱情的表揚。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其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對自身逐漸積累信心。同時與家長溝通與協調。通過多種方式,對家長的教育態度給予指導,要求家庭多給孩子溫暖但決不是溺愛。從而達到該生能正視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悅納自己,在集體生活中與他人相處融洽,關係和諧,培養其健全心理與人格。第一階段:由心理醫生進行治療。第二階段:由我對A進行心理疏導,主要採取談話、暗示、引導等方法。第三階段:幫助A學會正確分析、評價自己及理智地對待勝敗得失。

  二具體干預措施

  根據醫生的建議以及我預設的目標,我將A的干預策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心理醫生進行治療。使A在能夠接受治療的基礎上,放鬆情緒,逐漸消除恐懼心理。同時在醫生的指導下采用正確的呼吸方法,進一步使A淡化對病情的關注。第二階段:由我對A進行心理疏導,主要採取談話、暗示、引導等方法。在A第一次發病的半個月後,班裡正好開慶六一的聯歡會。我從A愛表現的心理入手,鼓勵她來做主持人。開始她恐怕同學會笑她,有些遲疑。於是我告訴她,只要拋開顧慮,憑她的氣質和言語表達能力,一定能勝任。她又提出,害怕在會上“犯病”。我一笑置之,說:“怎麼會呢?只要你準備充分,就不會很緊張,況且,有我在,就是有什麼小問題,我也會幫你處理的。別怕!”A的臉上露出了羞怯卻又十分堅定的笑容。聯歡會當天,我暗地裡囑咐班級同學要用掌聲多配合她。那天,A換上了一條新裙子,專心致志,信心十足地作了下聯歡會的主持人。當近兩小時的主持結束的時候,她對我說:“老師,我覺得我能行!”可見,這次做主持人的經歷,給了她治好病的信心。我以此為契機著手下一步的工作,即指導她自己控制“病情”。課餘時間遇到A時,我總要隨意說一句:“臉色好多啦!”A又一次在課堂上犯了病,我扶著她回到宿舍,邊走邊指導呼吸的要領,並不斷提醒她不要驚慌。幾次之後,A已能在課堂上控制住自己,表現也沒從前那般強烈了。一天在課外活動的操場上,A和幾個同學有說有笑地玩著,我默默地看著她,心想:一定要讓她的病除根。同時,我將改善A與其母親的關係提到了首位。我主動與A的母親保持著聯絡,幫助其家人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增加關心,減少溺愛,增加信任,減少嬌縱,使A感到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是平等的。同時提醒她有意識地放手讓A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還要為家裡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第二次深談,是在暑假後,因為A的母親一到秋天就有關節痛,其父又常年在南方打工,問A有沒有困難需要幫助,A說沒有。我又說:“媽媽身體不好,還要為你擔心,她可真夠難的。”A說:“我現在好多了,自己能照顧自己,基本不用媽媽操心。”“太好了!媽媽的身體怎麼樣了?你有病時,她對你那麼好,又帶你看病、買藥,還要安慰你,你父親又不在身邊,沒人幫她……”“老師,我懂!我要盡力做個好女兒。”“我相信你,有什麼困難就來找我!”“您可別小看我!”一週之後,她母親來校和我聯絡時,高興地說:“她每天陪在我身邊,是個能幹的小幫手,跟從前比像是懂事了不少。”此後,A的心情開朗了許多,也能夠體諒他人的過失,和同學的矛盾逐漸減少。第三階段:幫助A學會正確分析、評價自己及理智地對待勝敗得失。治療到第三階段時,難關已基本度過,但要幫她克服以後生活中的難關,任務還相當繁重。那是最後一次長談,我從A的童年與現在的對比入手,和A討論什麼是得意與失意,什麼是所得與所失,什麼是成功與失敗。引導A從混亂與誤解中走出來,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並給自己確定一個切實的人生方向。當又一個暑假來到的時候,A與我在電話中相見,她首先告訴我的是她拿到了南京盲人學校中學部的錄取通知書,並感謝老師們幫她克服了心理上的那道難關。

  四、回顧與總結

  針對上面學生的案例,我想工作中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展開教育教學活動。

  1個別談心。經常與其個別談心,以全面瞭解其心理狀況、問題行為產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鼓勵、多引導。讚揚可以對兒童產生奇蹟,過多批評則塑造自卑、怯懦的“綿羊”;尤其是在對待生理上有殘疾的孩子,在教育過程中要注意對他們的點滴進步予以及時、熱情的表揚。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使他們對生活、對自身逐漸積累信心。

  3與家長溝通與協調。通過家訪,電話聯絡,家長到校面談等多種方式,對家長的教育態度給予指導,要求家庭多給孩子溫暖但決不是溺愛。正視自己孩子生理上的缺陷。教育孩子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要想孩子成材,必須先培養孩子成人。老師和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髮展,發現問題及時教育、疏導,使他們成長為具有健康人格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2]馬洪路.迴歸———殘疾人與社會的相思.華夏出版社,1993.

  [3]段繼承,段培蓓.21世紀青少年健康管理.河南大學出版社,2007.

淺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古代文學的名詞解釋
相關知識
淺議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淺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淺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範文
淺析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範文
淺析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範文
淺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淺議英語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淺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淺述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淺談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