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課題開題報告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要做一份區域課題的開題報告,你知道怎麼做更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區域課題開題報告範文,歡迎閱讀。

  篇1

  區域教育的主要特徵

  多樣與整體性

  某一區域內可包含各級各類教育,有學前教育、小學教育、普通中學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等。因此,區域教育若想提高辦學效益,提高教育水平,就必須衝破區域內部門條塊界限,綜合考慮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規模、發展速度,合理調整內部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勞動有效性和投入有效性,將稀缺經濟學名詞,即表示有限和不充足的意思的教育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如果區域內各級各類教育各自為政,自我封閉,為本部門區域性利益千方百計爭取稀缺的教育資源,則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資源的更加稀缺和浪費,從而阻礙區域教育整體、和諧地向前推進。所以應建立區域教育的網路系統,打破條塊分割,加強綜合管理,體現協作精神,發揮整體功能。

  特殊性

  區域內教育行政部門對區域教育的發展起著決策和導向作用。教育的發展有其內在的規律性,區域教育更有其特殊的規律性。因此,區域內教育行政部門在貫徹執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政策的前提下,認真研究本區域內教育的特點,充分認識能反映區域內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此基礎上,制定區域教育發展規劃和各階段工作目標。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區域教育實際,使區域內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重視區域教育發展的特殊性本身就是尊重教育發展規律。區域教育遵循 因時、因地、因人、因事 原則,量體裁衣,充分運用所有現在的和發掘潛在的教育資源,爭創區域教育特色。

  區域教育

  區域教育在這裡是指在地區級行政區劃內的教育。譬如上海閘北教育、山東煙臺教育、江蘇蘇州教育等都是區域教育,他們都是在地區級行政區劃內的教育。區域內的教育性質、教育內容、教育旨趣、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評價以及相應外部支援系統具有統一性和相關性。

  根據上述定義,區域教育相對於全國的教育整體而言是區域性與整體的關係。是子類與類的觀系。區域教育一方面體現區域的相對獨立性和特殊性,另一方面又能體現全國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趨勢。

  區域教育的提出和實踐是為了將特定區域內的教育發展更加符合該區域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需要。全國整體性的國民教育從根本上規定了區域教育的性質和方向,但只有和區域特點結合起來,內外形成合力,才能發揮該區域內教育資源的最優化配置,才能進一步提高區域教育的質量。區域教育同時也符合 因地制宜 的原則。如果全國教育採取 一刀切 ,不與區域發展的特殊性相結合,勢必造成教育與實際脫節,阻礙教育的發展。《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有豐富的區域教育思想①,對研究區域教育有極大的指導作用。區域教育的研究與實踐無疑會對國民教育的發展起到保證和促進作用。

  區域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也為區域內各級各類學校的發展指明瞭方向。學校的辦學目標應當追求與整體國民教育的一致或適度超前,而辦學規模、辦學模式、辦學特色應當與區域內的整體教育相吻合,只有這樣,學校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發展,才能更加充分地提高辦學效益。

  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需求,又不損害未來幾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②。即可持續發展是在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努力增加人均資源儲備,使後代至少有同樣多的發展機會③。可持續發展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的發展觀,它激發人類的責任感和歷史感,增強人類的生存發展意識和生態環境意識,增加人類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強調發展,並要求社會經濟發展必須與人口質量、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相協調,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歸根到底是強調發展的質量。隨著對可持續發展研究的不斷深入,使人們更加認識到可持續發展是從生產到消費、從工作到休閒等社會生活各個環節的更趨合理的發展過程。可持續發展遵循的原則是當代人和後代人同樣享有正當生態環境權利。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是充分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減輕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減輕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壓力。樹立人類不是自然的中心,而只是其中的一員的觀念,強調人類在發展自身的過程中必須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

  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區域教育作為全國教育的一個縮影和個例,它理應為區域的發展做出貢獻。區域教育應適應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通過自我發展與調節,使區域內的辦學效益、教育質量持續提高,增添區域發展的後勁,促進區域內的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這就要求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

  1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必須始終適應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適時調整辦學結構和辦學模式,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培養大批各級各類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提高整個區域內人口素質。

  2區域教育應放在區域發展的優先地位,區域內政府確保教育投入的持續增長,營造全社會關心教育、理解教育、支援教育的氛圍。

  3區域教育應具有強大的內在活力。

  4形式成區域內大教育網路,使有限的教育資源得到合理充分利用。

  四.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特徵

  依託性

  區域教育不可能脫離區域社會諸要素獨立發展,而要與區域經濟、文化等協同發展。這是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依託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依託性的另一方面即是指區域教育的現有基礎。即現有教育的物質基礎和教育者的認識基礎。毛澤東同志說過 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觀的實際的事物相聯絡,如果沒有客觀存在的需要,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 ④。發展區域教育一定要從區域現狀出發,不切實際的冒進只不過是紙上談兵,到頭來可能只是流於形式,陷入空想。

  方向性

  方向是靈魂,只有方向對頭才能發展成功。譬如,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由於方向正確,取得巨大成功。因此,正確把握髮展方向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前提。區域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也一定要有方向。即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針,服從國家教育整體發展目標的前提條件下,最大限度地適應區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為區域社會發展、經濟建設服務。

  開放性

  區域之間包括國家之間和地區之間也應當互相開放,互相學習、互相交流。獨立地去發現一個科學事實、科學規律,或者獨立地去發明、去創造一種新技術,經歷的時間、耗費的勞動,不知道要多少倍於後人學習和掌握它們的時間。如牛頓發現二項式定理不知用了多少時間,而現在的初中生甚至小學生只要用一節課的時間就可以學會。教育亦是如此。儘量多地借鑑和吸收適應於區域教育實際的教育理論、教育模式是提高產出投入比的一個重要途徑。所以應當做好教育科技情報收集工作,它是區域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它可以為區域教育發展提供線索,也可以使教育工作者得到有益的啟發。

  超前性

  區域教育的超前性與我國制定的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相一致,是教育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區域內教育行政部門在制定區域教育發展規劃時要適度超前,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提高教育有效性,使區域教育朝著推動區域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方向前進。

  再生性

  所謂再生性是關於投入產出比的問題。教育的再生性是指政府和社會對教育進行投入,並希望通過教育為社會培養和提供大量的各類人才和普通勞動者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道德素質,依此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等的發展,進而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產生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對教育再投入,使教育更進一步發展。如此反覆,以至無窮。如果每一次反覆教育與社會都有新的發展、新的進步,則說明教育具有再生性⑤,教育是可持續發展的。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同樣需要再生性。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再生性在物質和精神層面上有其自身發展所必需的內在要求。隨著區域教育的發展,一是教育經費應穩步增長並更趨合理地運用,以滿足區域教育量和質的需要。二是教育思想應不斷更新。教育要緊合時代的脈搏,充分研究和熟悉本區域的新情況、新問題,充分認識到教育不單純是教育本身的問題,而是為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服務的,要研究區域內各行各業不同階段、不同層面對教育的要求、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對各類人才規格的要求,解放思想,在遵循國家教育的大政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前提下,及時調整教育結構佈局,衝破傳統辦學思想束縛,創辦更多適應本地區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的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各級各類學校。三是始終遵循教育規律。一切合規律性的、帶有本質性的教育理論和方法,在結合區域教育實際的基礎上,充分吸收和運用且不斷昇華和發展,使其更加切合實際,理論與實踐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四是努力提高辦學效益。提高辦學效益著眼點應放在既要努力找出普適性的、合規律性的東西,又要努力挖掘各自學校的帶有特質性的東西。提高一所學校的辦學效益是一個點的問題,但是區域內每所學校都提高了辦學效益卻有面上的意義。所以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再生性決定了既要研究每所學校所呈現出的點上的辦學效益,又要研究面上整個區域內的辦學效益。為什麼在某種意義上講有一個好的校長就有一所好的學校?生源還是那些生源,師資還是那些師資,學校還是那所學校,投入還是那些投入,為什麼不同的校長就有不同的辦學水平、辦學質量?這就是如何充分挖掘學校自身潛能、提高辦學效益、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問題,歸根到底是教育再生性的問題。

  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研究

  研究目標

  提出適應於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具有一定普適性、合理性的理論模型和具有一定指導意義的可操作的方法策略。

  研究內容與體系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是找尋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支撐體系。以上海市閘北區的教育為個案,深入探討影響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諸多因素,分析它們對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程度,構劃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框架體系。開題研究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即學校整體水平推進、師資隊伍建設、課程改革、教育評價、教育手段現代化、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區域教育發展的保障機制等,進而擴充套件成七個子課題,每一子課題的研究都緊扣區域教育實際,凸現其區域特性和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子課題1:學校教育整體水平推進。著重探討各級各類學校辦學特色,努力找出學校之間差異性存在的客觀原因和主觀因素,提出可望解決的途徑和方法,以期提高區域內教育的整體水平,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大量合格建設者。

  子課題2:教育評價研究。著重於對學生的評價,注重評價教育教學過程的質量和效益,不單純侷限於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還應對學生道德精神、文化素養、個性品質、交往合作態度等的評價,並將這些評價貫穿於教育教學過程的始終。通過對學生的評價對教師的教學做出反饋,最後直接關係到對學校辦學質量的評價。由此可以充分挖掘學校、校長、教師、學生諸方面的潛力。著重對學生的評價也體現了素質教育目標,能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合格人才。

  子課題3:課程改革研究。著重探討區域教育課程體系改革方向和策略以及各類教育的滲透和分化。具體而言,課程改革要研究課程的綜合和分立,研究課程三板塊的運作體系以及內在聯絡,研究普通學校如何加強實踐教學,研究職業學校如何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等。

  子課題4:師資隊伍建設研究。著重探討教育人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構建人盡其才的運作機制,譬如培養機制、使用機制、流動機制、儲備機制等,使區域教育的師資結構更合理、更優化。

  子課題5:教育手段現代化研究。著重探討在當今資訊化社會中,在高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中,教育手段現代化對教育發展的重要性。研究內容包括區域教育資訊網路的構建、現代教育技術對課堂教學模式的影響以及對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影響、學校現代管理體系構建、教育資訊的收集和開發利用等。

  子課題6: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著重探討區域內大教育的合理構建,使人力、智力、資訊資源、工具、設施、資金、環境實現效益最大化。譬如各級各類學校的合理定位,多模式辦學,學校教育、社群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終身教育網路的形成,勞動的有效性和投入的有效性等。

  子課題7:區域教育發展的保障機制研究。著重探討教育外部、教育內部對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影響要素,闡釋總課題與子課題以及子課題之間的內在聯絡。尋找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體系和支撐體系。

  與此同時,還要探討鄧小平教育思想與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進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哲學思考、分析區域人口狀況和地理人文環境對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研究國內外區域教育發展的歷史與現狀,研究教育現代化與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關係等。

  本課題的研究是一個系統工程,研究體系如圖1所示。

  研究方法

  運用科學的方法,採取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借鑑並創造性地運用經濟學、人口學、社會學、心理學與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的有關理論和方法對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進行研究。利用人工神經網路、灰色理論、模糊理論、混沌學、模式識別、非線性理論等技術進行理論建模。

  研究關鍵

  探討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規律,研究區域教育特質性與普適性的關係,關鍵在於提高區域整體辦學效益,為區域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證方法。

  研究特色

  所研究的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立意較新,實效性強。本專案將學校教育整體水平推進、師資隊伍建設、課程改革、教育評價、教育手段現代化、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等與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聯絡在一起並進行探討。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成果具有普適性,必將對上海市乃至全國教育發展起借鑑作用。本專案緊扣《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的地方負責、分級辦學的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方向,符合區域推進、整體發展的戰略思想。

  研究意義

  開展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研究能夠緊貼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實際,使區域教育更好地為區域社會發展、經濟建設服務。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著眼於提高區域內整體辦學效益,充分發掘區域內各類教育和各類學校的內在潛能,構建更趨合理的區域教育網路系統,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更好地擔當起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崇高使命。

  開展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研究必將進一步豐富教育科學理論,既提供區域內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模式,又提供普適性的教育規律對其它區域起指導作用。因此,研究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對推進區域教育發展、對貫徹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戰略思想、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研究基礎

  已舉辦由該課題組全體成員參加的 閘北教育可持續發展研討會 。會上,該課題組成員彙報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從閘北教育的發展歷程著筆,比較全面地探討了如何實現閘北教育可持續發展。譬如如何進一步轉變教育思想,樹立現代發展觀,如何構建人才建設執行機制,如何進行教育手段現代化建設,以及教育資源如何更合理配置等,得到了與會專家和領導的充分肯定。

  研究條件

  目前,全社會重視教育的良好氛圍已基本形成,各級政府都將教育放在本地區優先發展的地位,這是大的外部環境。就閘北教育系統而言,廣大教育工作者為閘北教育十年來所取得的成就而歡欣鼓舞,全區上下都在積極思考如何將閘北教育向更高層次推進。區教育局和教育學院領導、幹訓部、科研室以及廣大校長對該課題的研究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支援。

  本專案由閘北區教育局主要領導負責,共有成員37人,其中有高階職稱5人、中級職稱7人,有博士2人、碩士6人、本科11人,其餘都是大專以上學歷。

  經費來源包括課題申請經費和區教育局補充經費等。

  研究流程

  篇2

  題目來源: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路教育學院工程管理專業20XX年春專升本畢業論文題庫。

  選題依據:

  結合自身的實際工作內容與經驗,發現在乙方施工過程中質量管理、進度管理、安全管理、費用管理、合同管理、資訊管理和組織協調等方面經常會出現一系列的管理漏洞。乙方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任何漏洞終究都會直接影響到成本的控制。隨著國家的巨集觀調控,建築市場競爭日益加劇,能夠在施工過程中實現利潤最大化,現已成為乙方企業能夠在行業中站穩腳跟,並獲得生存的關鍵所在。故決定以乙方施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為畢業論文研究物件來展開論述。

  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現狀:

  國內:

  國外:

  世紀80年代,英國學者西蒙Simon提出戰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ostmanagement理論,其理論偏重於理論性的探討,之後美國管理會計學者桑克Shank等接受了這種觀點後加入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Michel.Porter的觀點,於1993年出版了《建築戰略成本管理》的專著,使成本管理更加具體化。1998年,一向推崇作業成本制度的英國教授羅賓.庫拍也提出以作業成本制度為核心的成本管理體系。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日本成本管理理論界和企業界也開始加強建築專案成本管理的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義的成本管理模式 成本企畫。因此,總的看來,國外學者對於建築專案成本管理研究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其研究的出發點是成本管理體系如何為建築專案的管理服務,其研究成果主要表現為通過對成本管理視野和方法拓展來提供決策有用的成本資訊,如價值鏈分析,定位分析、動因分析等。

基礎教育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文
市場營銷方面的開題報告範文
相關知識
區域經理辭職報告範文
高中課題研究報告範文
大學生課題研究報告範文
環保問題調研報告範文
社會問題調研報告範文
關於最新專題調研報告範文
最新專題調研報告範文
關於專題調研報告範文
三農問題調查報告範文
專題研究報告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