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圖書館知識管理技術分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論文關鍵詞]圖書館;知識管理;技術 
  [論文摘要]分析了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內涵、特點,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知識流程以及圖書館實施知識管理的可行性。探討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技術框架:資料庫和群件系統、知識檢索、網格技術。 

  1 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內涵 
  知識管理是一個對人和資訊資源進行動態管理的過程。知識管理的重點在於以人為中心,以資訊為基礎,在管理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實現知識傳播與共享,最終提高圖書館的創新能力和應變能力,實現圖書館的發展策略。簡單地說,就是人在管理過程中對其集體的知識與技能的捕獲與應用的過程。 


  圖書館知識管理是通過對圖書館所有的知識資本進行綜合管理,實現知識的創新和增值。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 
  1從圖書館的社會職能出發,強化圖書館知識服務的功能,這是基於服務的知識管理,它將知識管理視為對知識有效管理的過程,即對圖書館內豐富的資訊資源進行提煉、組織、開發、服務、傳播,以直接滿足使用者知識需求的過程。 
  2從圖書館的組織屬性出發,用知識管理的思想指導圖書館的管理工作,通過注重圖書館內部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轉化來促進圖書館的創新,提升圖書館的核心競爭力,最大化地實現圖書館的管理功能。這是以人為本的知識管理。 

  具體理解,前者強調的是對圖書館內客觀顯性知識的管理,圖書館通過走知識服務之路,實現“知識導航”目標,充分體現服務的價值和資訊資源中所蘊含的知識的價值,是基於資訊科技的圖書館資訊管理的延伸和昇華;而後者強調對人的管理,尤其是重視對人的隱性知識的管理以實現組織知識的創新,建立“學習型組織”,這與企業知識管理的內涵基本一致。因此,圖書館的知識管理與企業的知識管理不同,既是管理的過程,又是管理的方法,既具服務功能,又具管理功能,是新型管理與深層服務的高度統一體。 
  2 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特點 
  2.1 知識管理是以知識為核心的管理體系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知識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深刻理解,是描述客觀世界的抽象概念體系,是傳承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途徑;從顯現方式來看,知識又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知識是第一生產力。知識是由資訊組成的,是資訊上的金字塔,因此,知識管理中的資訊源更加寬廣,對各類資訊和各種介質的資訊進行系統的梳理是知識管理的一個顯著特徵。 

  2.2 隱性知識的轉換 
  知識管理強調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綜合管理,不僅重視顯性知識的開發、研究和應用,而且注重有效地組織隱性知識,促進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轉化。隱性知識是指那些人類認識還比較模糊的暫時還無法清楚表達和溝通的抽象概念體系,比如個人的主觀看法、情感、組織文化等,因此對隱性知識採取強有力的管理是知識管理的特徵。傳統圖書館資訊管理模型主要分為採、分、編、典、流,所操作的物件是已經格式化的顯性知識,對半格式化、非格式化的知識以及隱性知識缺少必要的管理能力。知識管理就是通過採用現代資訊科技和手段對圖書館所擁有的知識資源尤其隱性知識進行綜合管理和利用。 
  2.3 建立知識共享平臺 
  知識管理的精髓就在於知識的共享和交流。在知識全球化的今天,共享其他數字圖書館的資訊資源已經可以實現。目前,我國各型別圖書館正在積極發展聯機編目和資料資源共建共享工作,CALLS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的建立就是典型代表。各個圖書館必須通過多種渠道的協同發展,以形成一個互補互惠,相互促進的文獻資訊資源保障體系,並通過網上資訊釋出服務,提供各自的網上資訊服務等手段充分發揮文獻資源的作用。高校圖書館在知識的儲存和傳播上,可以利用知識管理的手段對資料庫技術、文獻檢索技術、智慧代理、網路技術等實現合理組織,保證知識的充分共享。 
  3 圖書館實施知識管理的可行性 
  3.1 圖書館工作的知識性使知識管理引入圖書館成為可能 
  知識管理的運作流程環節為:知識的創造與整合、知識的加工與編碼、知識的轉移與擴散、知識的共享與交流。而圖書館的工作環節為:資訊、知識的收集、整理、傳播、共享、利用。工作環節頗為相似。 
  圖書館作為知識密集型組織,是知識的集散地,是知識傳播交流中心。現代的知識管理理念,注重在知識共享的基礎上,強調知識的利用和知識的創新,也就從根本上和圖書館的工作目標”知識共享”相吻合。圖書館既要把編碼化的知識傳遞給使用者,又要不斷將不同質、不同量、不同型別的知識與資訊進行科學的組合,引出新的含義和新的效用來。這就為圖書館實施知識管理提供了可能性。 
  3.2 資訊科技工具的採用是圖書館實現知識管理的前提 
  現代圖書館具有資源儲存數字化、資源傳遞網路化等特徵,它的建設為實施知識管理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和技術基礎。只有實現了資源的數字化儲存,才能有效地建立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絡,才能真正參與以知識為內容的組織管理。只有建立起網路化的資源傳遞渠道,才能實現對客觀顯性知識的快速傳播。所以,現代圖書館的建設為基於服務的知識管理提供了技術平臺與網路環境,可以真正有效地實施對客觀顯性知識的管理。 

  基於服務的知識管理涉及對客觀顯性知識組織、開發、服務、傳播等管理活動,需要運用一系列先進的資訊科技與工具,如:超文字技術、元資料技術、存貯結構技術、大型資料庫技術、智慧代理技術、知識挖掘技術、智慧推拉技術等。而基於人才的知識管理也涉及到圖書館內部知識的共享與創新、館員之問的交流與協同工作等目標,其實現通常也需要資訊科技的支援和相應的配合,如:資料倉庫技術、文件管理技術、工作流技術、共享技術、中介軟體技術等。所以,運用先進的資訊科技是複合圖書館知識管理得以實現的前提。 
  4 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環節 
  圖書館的知識管理包括五個知識環節如圖l所示:從外部獲取知識和資訊並生成知識、存貯知識、轉移知識、共享知識、創新與應用知識以及向外部提供增值知識服務。通過知識環節,圖書館實現其知識功能,對內保持可持續知識創新,對外實現知識增值服務。 

  4.1 圖書館的知識有效生成 
  圖書館知識有效生成有三種途徑:館員個人知識的創造、圖書館對外部資訊知識的獲取和學習、圖書館原有知識的合成。具體內容包括館員隊伍建設知識的生成、資訊資源建設知識的生成、使用者服務知識的生成、圖書館基礎結構建設知識的生成。 
  4.2 圖書館的知識有效存貯 
  具體內容包括館員隊伍建設的知識存貯、資訊資源建設的知識存貯、使用者服務的知識存貯、圖書館基礎結構建設的知識存貯。存貯的形式可以是文字檔案如館員情況表、工作備忘錄、工作流程圖、組織圖、電子文件、資料庫書目資料庫、讀者管理庫等等

4.3 圖書館的知識有效轉移 
  具體內容包括館員隊伍建設知識轉移、資訊資源建設知識轉移、使用者服務知識轉移、圖書館基礎建設知識轉移。轉移形式包括利用資訊科技進行資訊傳播、知識轉移;也可以利用傳統的各種人際交往形式交談、書信、檔案等進行資訊傳播、知識轉移。 
  4.4 圖書館的知識有效共享 
  具體內容包括館員隊伍建設知識的共享、資訊資源建設知識的共享、使用者服務知識的共享、圖書館基礎結構建設知識的共享。共享的形式可以是團隊研討、工作中的“傳幫帶”,也可以是工作經驗的概括總結如工作流程圖的繪製、工作規範的制定,以及各種工作經驗的綜合研究成果如專題工作研究報告等。 

  4.5 圖書館的知識應用和知識創新 
  具體內容包括館員隊伍建設知識的創新、資訊資源建設知識的創新、讀者服務知識的創新、圖書館基礎結構建設知識的創新。創新的形式可以是各項工作方法的創新如培育員工方法的改進、工作知識基礎的創新如資訊資源來源的擴充套件、工作物件的創新如使用者服務範圍的擴充套件、工作產品的創新如各種虛擬服務的開展和各種特色資料庫的研發等。 
  5 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技術框架 
  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實現必須有先進的資訊科技為支撐,其執行也必須以技術框架為基礎。知識管理涉及以現代資訊科技、通訊技術為基礎的資訊溝通系統、模擬系統及網路技術和在此基礎上的人機互動系統等有效管理工具,它集計算機技術、資料庫技術、虛擬技術、通訊技術、自動控制技術、鐳射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等於一身,這些技術促使知識管理向數字化、網路化、資訊化方向發展,是知識管理的真正催化劑。其核心是網路技術與知識倉庫,能夠對異質系統中的知識進行無縫檢索,並通過Web瀏覽器向用戶提供知識。 
  而圖書館在實施知識管理的過程中,很有必要建立一個總體的技術框架,這樣將各項知識管理技術綜合起來應用,才能達到好的效果。知識管理是個多層的體系結構,它由不同層面上的技術元件構成。 
  5.1 Intemet和Intranet 
  位於最底層的是Intemet和Intranet網,它由平臺服務、網路服務和分散式物件模組組成,這一層的主要功能在於提供知識管理系統的傳輸支援。以Intemet為標誌的資訊高速公路是微電子技術、數字技術、電子光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在光纖通訊技術、互動式網路技術、智慧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大大提高了資訊傳播的速度和知識共享的程度。 
  知識管理系統執行在Intemet/Intranet上,能夠與圖書館其他業務管理系統進行無縫的資料交換,以資訊流驅動業務流。可以從分散儲存在資料庫、hatemet/lntranet網站、檔案伺服器等不同系統中的資訊資源裡挖掘出有用的知識並對映成統一的知識地圖。 
  5.2 資料庫和群件系統 
  資料庫和群件系統構成了這一結構框架中的第二層。資料庫是面向主題的、整合的、穩定的、隨時間變化的、包含歷史的資料集合,它用以支援管理中的決策制定過程。它存貯了組織通過各種來源所積累起來的歷史資料以及現在資料,將它們整合起來以便於管理和分析。群件技術是支援知識管理的最重要的技術之一。它是一種為工作團隊的協同工作提供支援和服務的一類技術。目前常見的群件產品有Loutus/IBM公司的群件軟體Notes、Novell公司的Groupwise和Microsoft公司的Exchange。 
  5.3 知識檢索 
  知識檢索在整個體系結構中處於核心地位。它包括資料探勘和搜尋引擎、知識檢索功能以及知識地圖。 

  5.3.1 資料探勘和搜尋引擎 
  系統使用資料庫和搜尋引擎等技術將專家技能等隱性知識和分散的文件、資料等顯性知識一同轉化為可複用可檢索的顯性知識。資料探勘是面向發展的資料分析技術,其利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統計學等技術,高度自動化地對大型結構化資料集進行探查,可以發現有用的知識,從而為決策者提供有力的依據。 
  搜尋引擎是人們在網路上查詢資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從國外的yahoo、Google、Altavista到中國的新浪、搜弧、中華網等,幾乎每個入口網站都提供了搜尋引擎。基於技術原理搜尋引擎可分為三大型別:基於Robot的搜尋引擎,Catalog和元搜尋引擎。搜尋引擎技術的提高依賴於人機介面互動技術、關聯式的綜合搜尋及智慧化、個性化、結構化的搜尋等。其關鍵問題是在保證找到最全面資訊的同時,還要兼顧資訊的關聯性。 
  5.3.2 知識檢索功能 
  知識檢索功能的運用,可以通過兩個方面推動。一方面,從“語義上”推動知識檢索,利用資料抽取、語言分析、主題詞表、詞義網路、分類組織體系、Ontology等相關技術。另一方面,通過“協作”推動知識檢索。專家在協同環境下參與實現知識的檢索。 
  5.3.3 知識地圖 
  知識地圖是一種知識庫管理系統技術和Intemet技術相結合的新型知識管理技術。它採用的是一種智慧化的嚮導代理,通過分析使用者的行為模式,智慧化地引導使用者擺脫尋找知識過程中的混亂狀態,在相互獨立的知識點之間建立聯絡,以促進知識之間的連結,順利獲得目標知識,為知識服務提供良好的平臺。知識地圖實質是一種導航系統,它有助於知識的重複利用。知識管理的目標是以富有效率的方式系統管理知識資源,知識地圖在整個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 
  5.4 網格技術 
  網格技術的出現對知識管理提出了挑戰,其核心主要是一體化的資訊平臺、語義網站、智慧代理和知識本體技術等。它為使用者提供更多的資源功能和互動性,有三種模式:計算網格、資訊網格和知識網格。在知識管理整個實施過程中,技術雖然只是其中一環。但卻是使知識管理的各種功能及服務最終得以具體實現的主要工具。沒有強大的技術作為支撐,將很難有效實施知識管理,它是構建知識管理系統的基礎,也是實現知識管理的強大推動力。

關於圖書館管理論文參考
論計算機辦公自動化的發展趨勢論文
相關知識
淺論圖書館知識管理技術分析
有關圖書館知識管理論文
圖書館知識管理論文
淺談關於高校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實踐分析
淺談圖書館知識服務論文
知識管理圖書館知識服務論文
試論學科知識的高校圖書館資源管理研究
圖書館知識服務論文
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管理研究
基於業務流程的圖書館知識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