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領導工作會議講話材料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9日

  農業部是國務院綜合管理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農墾、鄉鎮企業和飼料工業等產業的職能部門,又是農村經濟巨集觀管理的協調部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1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旱作農業的發展,抓好旱作農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農業部和財政部在甘肅聯合召開部分省區旱作農業工作座談會,主要是貫徹落實中央1號檔案和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關於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的指示精神,總結經驗,研究政策,安排部署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旱作農業重點工作,努力使旱作農業為全國糧食生產持續穩定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這次會議在甘肅召開很有意義。近年來,甘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旱作農業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旱作農業發展之路,實現了糧食從調入到調出的歷史性跨越,在全國做出了示範和樣板,很多做法和經驗值得各地借鑑。剛才,陝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甘肅省和雲南省農業廳負責同志作了典型發言,四個省區在發展旱作農業方面都有好的經驗和做法。中國農科院梅旭榮研究員作了“科學發展旱作農業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專題報告,聽了很受啟發。靜林同志作了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旱作農業發展成績和各項關鍵技術發揮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進一步加大對旱作農業發展的扶持政策。請大家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抓好落實。下午,與會代表還要參觀廣河縣旱作農業現場。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近年旱作農業取得的成績應充分肯定,經驗值得總結

  旱作農業在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在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我國有近10億畝耕地為無灌溉條件的旱地,乾旱缺水是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緊緊圍繞“集水、保水、用水、節水”做好文章,是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事關國家糧食安全、農產品有效供給和旱區農民持續增收。長期以來,農業部始終把加快旱作農業發展作為一項戰略性措施來抓。“十一五”以來,組織編制了《全國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工程建設規劃》,印發了《農業部關於推進節水農業發展的意見》,連續五年召開全國農田節水會議,連續多年安排節水示範專案,推動旱作農業發展。各級農業部門積極探索,增加投入,加大示範力度,推廣集成了全膜覆蓋、坐水種、膜下滴灌、機械深鬆等旱作農業技術,初步形成了分割槽域、分作物的旱作農業技術體系。以甘肅為代表的“三北”地區實踐證明,發展旱作農業,不僅提高了糧食產量,也積累了堅持行政推動、加大政策扶持、依靠科技進步和遵循自然規律等寶貴的經驗,特別是在以下四個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

  一是技術創新與整合配套步伐明顯加快。各地緊緊圍繞重點作物和優勢產業,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經濟水平、水資源狀況等因素,順天應時,主動抗旱、科學抗旱,初步形成了一系列針對性強、實用簡便、投入少、見效快的技術模式。建設了一批不同區域、不同優勢作物、不同水資源條件下的旱作農業示範區。尤其是全膜覆蓋、膜下滴灌等技術在西北地區率先突破,帶動“三北”地區大面積推廣,走出了一條幹旱半乾旱地區農業發展的新路子。隨著旱作農業綜合整合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科技在抗旱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實現了由被動抗旱向主動避災的轉變,由單一抗旱技術向綜合整合技術的轉變,由傳統抗旱技術向現代抗旱技術的轉變,實現了大旱少減產、小旱不減產、不旱多增產,旱作區由原來的產量低而不穩變成了現在的糧食主產區。充分說明旱作區實現穩產高產大有潛力、大有希望。20xx年,甘肅省廣河縣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34.2萬畝。當年降雨量為349毫米,1—7月份降雨量比往年減少3成,屬於乾旱年份,全膜玉米平均畝產達到1446斤,比半膜玉米畝均增產457斤,增產46.2%。全膜馬鈴薯平均畝產6408斤,比露地馬鈴薯畝均增產1912斤,增產42.6%。在大旱之年全縣糧食總產創歷史最高紀錄。

  二是發展旱作農業的條件明顯改善。國家加大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先後實施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旱作農業示範基地、東北四省區“節水增糧”行動、農田水利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等專案,為進一步發展旱作農業提供了條件。各級農業、財政等部門,加強資源整合和機制創新,不斷完善設施條件建設,加大關鍵旱作技術推廣應用。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建設旱作農業示範區500多個,示範面積達到1000多萬畝;20xx年,以地膜覆蓋、膜下滴灌為主的旱作農業技術推廣應用面積達4億多畝。

  三是種植結構明顯優化。各地順應天時和作物生長規律,壓夏擴秋,調整結構,力求降水和作物需水期同步,大力發展玉米、馬鈴薯等特色優勢產業,著力緩解乾旱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我國北方玉米主要分佈在降雨量450毫米以上、海拔1800米以下地區。通過推廣地膜覆蓋技術,玉米種植範圍已擴大到降雨量300毫米以上、海拔2350米以下的地區。如甘肅“壓夏擴秋”,夏秋作物比例由44:56調整為36:64;陝西在陝北推行壓雜擴薯,渭北推行壓小麥擴玉米;寧夏中部乾旱帶大力發展馬鈴薯、地膜玉米;山西積極調減小雜糧,擴大玉米種植面積。旱作農業技術體系不斷完善,促進了種植結構調整優化,旱作區已初步形成特色鮮明、佈局合理、優勢突出、效益顯著的農業生產佈局。

  四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升。旱作農業重大技術的推廣應用,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為確保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做出了突出貢獻。甘肅六年累計推廣旱作農業技術3160萬畝,累計增產糧食超過64億斤。陝西五年間全省淨增糧食超過36億斤,主要作物單產增長了10%,其中旱地玉米單產提高100斤以上。山西省長治縣從1995年開始,連續十幾年堅持在玉米種植上推廣整稈半耕半覆蓋技術,單產由上世紀90年代的960斤提高到目前的1120斤,自然降水生產效率達到每畝每毫米生產糧食2.2斤。

  總的看,旱作農業發展的成效顯著、思路也越來越清晰,但也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農業用水資源矛盾越來越突出。隨著人口增長,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程序的加快,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用水矛盾進一步加大,保障農業灌溉用水的難度不斷增加。根據國家水資源發展規劃,未來15年農業可用水量將維持零增長,農業缺水形勢日益嚴峻。二是乾旱對農業生產的威脅越來越大。近年來,我國大範圍、大面積的乾旱頻繁發生,從乾旱型別、發生範圍和發生程度上看都呈增加趨勢。20xx年川渝大旱,20xx年東北地區夏伏旱,20xx年北方冬麥區冬春連旱和東北地區夏伏旱,20xx年西南地區冬春連旱,20xx年北方冬麥區連旱、長江中下游地區嚴重春旱,歷史罕見,應對大範圍、長時間的旱情已成為糧食和農業生產發展的常態。據統計,近10年來,全國平均每年旱災發生面積4億畝左右,是上世紀50年代的兩倍以上,平均每年成災面積2億多畝,因旱損失糧食平均每年600億斤以上,約佔同期糧食總產量的6%。三是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制約越來越明顯。雖然旱作農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靠天吃飯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性的改變。旱作區乾旱少雨,時空分佈不均,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貧瘠,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發展還面臨嚴重威脅。此外,旱作區大多是貧困地區,經濟條件能力較差,基層農技推廣隊伍素質不高,農民接受新技術的意識和物質基礎均較為薄弱。我們要認真總結旱作農業發展取得的成功經驗,清醒認識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在新的起點上推動旱作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進一步提高認識,準確把握旱作農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主要任務

  5月31日,回良玉副在全國農業科技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新時期的農業科技創新,要立足我國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國情,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著力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我們要深刻領會良玉副的講話精神,在旱作農業工作中切實加以貫徹落實。當前,隨著我國人口增長以及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旱作農業區土地資源豐富,光熱條件充足,糧食增產潛力巨大。據專家測算,在旱作雨養農業區,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10個百分點,具有多利用400億立方米天然降水的潛力。實踐證明,通過推廣高效旱作農業技術,可以解決光溫水不配套的問題,可有效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通過努力,旱作農業區將成為我國糧食生產的重要增長極。

  發展旱作農業,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為目標,以提高旱作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重點,以堅持可持續發展為前提,以整合配套良種、農藝、農機、農環等綜合技術為突破口,以構建扶持旱作農業發展的政策體系為保障,以加強完善技術服務體系和完善合作協調機制為支撐,全面推進旱作農業發展,實現“一個促進、兩個緩解、三個提高”的總體目標,即: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緩解農業生產缺水矛盾,緩解乾旱對農業生產的威脅;提高水分利用率,提高農業抗旱減災能力,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

  “十二五”期間,要緊緊圍繞“集水、保水、用水、節水”,力爭使自然降水生產效率提高10%以上。突出“五個更加註重”,實現“五個轉變”,即:更加註重先進適用旱作農業技術推廣,全面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實現從對抗性農業向適應性農業轉變;更加註重抗旱減災技術應用,緩解乾旱對農業生產的波動性影響,實現從被動抗旱向主動避災轉變;更加註重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從廣種薄收向高產穩產轉變;更加註重區域發展的針對性,確定不同區域的發展方向和模式,實現由分散佈局向特色旱作農業格局形成的轉變;更加註重提升旱作農業科技生產水平,不斷突破制約旱作農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實現由傳統旱作農業向現代旱作農業轉變。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各地要充分依託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現代農業生產發展和旱作農業示範工程等專案,加強旱作區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要加強田間小型集雨蓄水設施建設,提高農田蓄水保墒能力;加強田間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強坡耕地治理改造,建設水平梯田,開展坡面水系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增加雨水攔蓄能力;加大田型調整,聚土改土,增厚土層,改良土壤,建設土壤水庫。

  二是構建技術支撐體系。要圍繞作物整合技術。充分發揮技術推廣和科研院校專家的作用,研發一批適合不同地區、不同作物、不同條件的旱作農業技術模式。要抓住關鍵問題整合技術。針對不同地區農業生產面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明確主攻方向和技術路線,不斷完善技術模式,逐步建立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範。要著力加強農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研究探索解決地膜汙染的有效途徑,防止殘膜汙染。要加快旱作農業配套機具的研發,為大面積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提供支撐。要堅持把工程技術與生物技術相結合、良種與良法相結合、農機與農藝相結合、農技與農環相結合,變單一的抗旱技術為綜合的抗旱技術。技術路線、扶持政策也要根據技術整合的要求,通盤考慮,整體設計。

  三是提高物質裝備水平。各地要適應旱作農業發展的迫切需求,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農業裝備建設,著力提高旱作農業發展物質裝備水平。要以提高機耕、機播、機收、機運水平為重點,加快普及各類專用農機產品;以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為重點,大力推廣膜下滴灌、微灌、噴灌、水肥一體化等節水灌溉設施;以提高抗旱能力為重點,大力建設集雨窖池和配套提灌裝置;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大力推進先進技術、裝置及設施的組裝配套。同時,建立健全土壤墒情監測網路體系,及時監測釋出旱情,為農業抗旱減災提供科學依據。

  四是科學編制旱作農業發展規劃。旱作農業發展關係到國民經濟發展全域性,必須科學規劃,有序推進。農業部門要發揮自身優勢,結合農業生產實際和發展要求,科學制定旱作農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旱作農業發展思路、目標、任務、重點、主攻方向、技術路線和政策措施,突出重點區域、重點作物和關鍵技術,以縣為單位,整建制推進,逐步實現全覆蓋,形成各具特色的旱作農業發展新格局,力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加快旱作農業發展步伐。

  三、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旱作農業各項工作落實

  發展旱作農業,責任重大,任務艱鉅,要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政策扶持、創新體制機制、營造社會氛圍,不斷推進旱作農業的發展。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充分認識發展旱作農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發展旱作農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逐步建立適應旱作農業的工作機制,確保旱作農業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要成立由有關部門參加的旱作農業發展領導小組,制定發展規劃,協調各方力量,整合多種資源,解決重大問題。

  二是創新體制機制。旱作農業工作涉及多部門,農業部門要加強與財政、發改、水利、國土等涉農部門溝通協調,積極爭取支援,形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良好氛圍。農業系統內部要密切配合,發揮自身優勢,整合農業行政、科研、教學、推廣、協會等各方面技術力量,建立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對接的旱作農業技術研發新機制,形成科技合力。整合專案資源,充分利用高產建立、標準園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測土配方施肥等平臺,整合技術、集中專案、集約資源,推動旱作農業取得突破性發展。

  三是強化典型示範。深入開展旱作農業示範活動,積極創新示範模式,為旱作農業發展樹立典型和樣板。各地要充分利用整合現有資源和平臺,針對不同地區的生產條件、資源特點和耕作制度,突出優勢農作物,強化旱作農業技術示範推廣,整合示範一批新的簡便實用旱作農業技術模式,做到縣縣有示範、村村有樣板,不斷擴大示範規模。要根據地膜使用情況,建立一批農田殘膜回收示範點,提高農民撿拾殘膜、企業回收和加工再利用的積極性;鼓勵殘膜回收機械的研製和生產,加快機械化殘膜回收步伐。

  四是加強宣傳培訓。要高度重視宣傳工作,既要重視對上的宣傳,及時反映情況,報送資訊,爭取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特別是財政部門的重視和支援;還要重視對外的宣傳,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大眾媒體,廣泛宣傳旱作農業在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中的作用,擴大社會影響,增進社會了解,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援、參與旱作農業的良好氛圍。要重視對農民的宣傳和培訓,通過科技下鄉、專家講座、現場觀摩、印發明白紙等各種有效形式,宣傳旱作農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具,宣傳旱作農業的典型,使旱作農業技術進入千家萬戶。

  同志們,我國旱地面積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在一定意義上講,糧食生產的差距在旱區,增產的潛力在旱區,糧食上新臺階旱區肩負重要職責。我相信,只要我們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定信心、開拓創新、真抓實幹,就一定能夠開創現代旱作農業發展的新局面,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財政部部長助理胡靜林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把促進糧食持續穩定增產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領導多次批示,要求做好旱作農區的糧食增產工作。20xx年和20xx年中央一號檔案也都對發展旱作農業提出了要求。今天,農業部、財政部在甘肅召開部分省區旱作農業工作座談會,共同研究支援旱作農區農業生產的政策措施,對於進一步挖掘旱區糧食增產潛力,促進旱區糧食穩定增產,必將起到巨大推動作用。下面我結合財政支援政策,談幾點意見。

  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旱作農業大有可為

  一旱作農業增產潛力大,糧食安全支撐力強。我國旱區耕地面積大,約10億畝,佔全國耕地面積一半以上。旱作農區大多有充足的光溫資源,可實現的糧食生產能力高,旱作農田在我國糧食生產中佔有較高地位,大約85%的小麥和90%以上的玉米和薯類是在旱地種植生產的。但受灌溉條件約束,自然降水少,旱作農田多為“望天收”,產量較低,旱作農區耕地資源遠沒有發揮出應有的生產潛力。發展旱作農業就是要充分利用我國旱區耕地資源、發掘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增產潛力。據農業部門在甘肅、陝西、寧夏等地示範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情況看,糧食畝均增產在150公斤以上。如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旱作農業技術,預計旱作農田糧食畝均增產可達100公斤,我國10億畝旱作農田可增產糧食2000億斤,旱作農區糧食增產潛力巨大。充分發掘旱作農業生產潛能,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旱區還擁有65%以上的陸地疆域,大多地區還是民族聚居區、陸地邊境區、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集“老、少、邊、窮、山、旱”為一體,農業和社會經濟發展滯後。進一步開發利用旱區農業資源,大力發展旱作農業,對於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諧穩定、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加快革命老區經濟發展,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二旱作技術比較效益高,推廣應用前景好。為挖掘糧食增產潛力,目前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在注重實施灌區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扶持政策的同時,還更加註重對旱區農業發展的支援。據初步測算,在灌區平均每增加1斤糧食生產能力需投入4-6元。而在旱區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等旱作農業技術,平均每增加1斤糧食生產能力僅需投入2元左右,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有很高的比較效益。隨著我國農業科研人員不斷總結、創新和推廣旱地農田抗旱耕作技術、水土保持技術、覆膜栽培技術和選育耐旱作物良種等,實現了旱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大幅提升,科技抗旱能力明顯增強,農作物種植結構不斷優化,尤其是玉米、馬鈴薯等旱區農作物品種的產量穩定增加,旱作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前景廣闊,對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和促進糧食增產有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

  三各地實踐突破技術瓶頸,增糧節水成效明顯。旱作農業是在降水量偏少又沒有灌溉條件的情況下,依靠天然降水從事農業生產的一種耕作技術。近年來,隨著旱作農業技術不斷突破,國家財政支援政策不斷增強,技術創新推廣應用面積不斷擴大,旱作農田穩定高產已經成為現實。甘肅省委、省政府領導高度重視糧食生產,把發展旱作農業放在重要位置。從20xx年起,在中東部地區大力推廣以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和全膜覆土穴播技術為主的旱作農業綜合技術模式。省級財政每年整合資金2.4億元,累計推廣玉米等作物旱作農業技術3160萬畝,累計增產糧食超過64億斤。特別是20xx年,在普遍發生冬春夏三季連旱情況下,旱作玉米、馬鈴薯和小麥抗旱增產效果顯著,全省糧食總產首次突破200億斤,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產增收,旱作農業技術貢獻顯著。陝西省根據本省旱區實際情況確定了旱作農業主推技術,以提高有限水資源利用率為中心,以工程措施為基礎,千方百計蓄住“天上水”,重點是在陝北、渭北推廣覆膜壟溝技術,充分利用雨水和光能,最大限度發揮保墒、增溫、增產的作用。同時,不少地方把節水灌溉技術與旱作地膜覆蓋技術相結合,發展膜下滴灌高效節水農業生產模式,節水增產效果非常明顯。從內蒙古、新疆等地啟動實施試驗專案情況看,一是實現了增產增效,通過試驗示範推廣應用高效節水農業技術,在北方地區玉米畝增產最高可達到500公斤,年均畝均增收800多元。二是實現了節肥節水,比常用施肥方法節肥30%以上,對照傳統的溝灌、漫灌等節水70%以上,大大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

  因此,抓好旱作農田糧食生產,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從近期來看,影響我國糧食穩定增產的最強約束,不僅是耕地,更是水資源;促進我國糧食穩定增產的最大潛力,不僅在有水源條件的灌溉區,也在光熱條件較好的旱作區;實現我國糧食穩定增產的最好措施,不僅要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還要加快旱作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

  二、找準政策著力點,大力支援技術推廣

  20xx年,中央一號檔案著重圍繞農業科技主題做了全面部署;5月31日,全國農業科技教育會議在安徽召開,回良玉副出席會議並做重要講話。可以說,今年是一個農業科技年,為我們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技術營造了良好氛圍。我們要抓住有利時機,切實採取有效措施,大力支援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儘快將農民接受、政府重視、技術成熟、先進適用的旱作農業技術,送到田間地頭、千家萬戶。同時,要深入總結實踐經驗,研究解決存在問題,找準政策著力點,引導農民收回殘膜,形成技術推廣的良性迴圈機制,將旱作農業這條路走好、走遠。

  一大力支援旱作農業技術推廣。20xx年開始,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用於支援西北、華北地區旱作農業技術試驗示範推廣;用於支援利用自然降水、促進土壤保墒增墒等先進旱作栽培和耕作技術推廣所需地膜等物料補助,農作物抗旱耐旱優良新品種以及農業增產高效抗旱新機具、新材料等技術的應用推廣補助;同時,通過“以舊膜換新膜”方式支援地膜等農業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技術的應用推廣,改善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環境。

  20xx年中央財政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支援加快旱作技術的推廣應用。在專案實施過程中,有關省區要根據本地農業生產條件,因地制宜地選定當年重點支援的主推技術,所選技術要具有成熟先進實用、農民願意接受、增產增效明顯的優勢;要發揮旱作農業技術與農業生產各環節扶持措施聯絡緊密、通用性強的特點,以主推技術為支援平臺,統籌結合農業科技推廣、農機購置補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測土配方施肥及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等專案資金,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合力。

  二大力推進實施“節水增糧行動”。目前,農業節水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在很多地方灌溉方式仍然是以大水漫灌為主,水資源浪費非常嚴重。中央領導多次做出批示,要求對高效節水農業技術認真總結推廣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為此,財政部會同農業部、水利部等部門,決定在東北四省區實施“節水增糧行動”,通過中央支援,地方自主安排,集中連片大規模推廣應用高效節水農業灌溉技術,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灌溉用水系數,實現節水增糧增效的目的。計劃從今年起,用四年時間建設農業灌溉工程3800萬畝,總投入38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228億元、佔60%,同時鼓勵各地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各種形式的農業節水措施,使膜下滴灌等農業節水技術發揮更大作用。

  三大力強化農業防災增產技術措施。近年來,受氣候變化異常影響,農業防災增產任務繁重。為應對乾旱、低溫、寡照、寒露風等氣象災害,中央財政增加農業生產救災支援力度,20xx-20xx年共安排撥付資金54.6億元,著重強化農業防災增產措施,先後支援了西南玉米覆膜種植、小麥主產區“一噴三防”、弱苗促壯、東北地區水稻大棚育秧等多項防災措施,為實現糧食生產“八連增”、農民增收“八連快”發揮了重要作用。2012年,中央連續出臺多項穩產增產技術補助措施,截至目前,中央財政已安排撥付農業生產防災增產補助資金34.6億元,其中用於支援實施抗旱增產技術措施方面的資金31億元,為確保今年夏糧生產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大力健全完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我們做好各項技術推廣應用工作的基礎和支撐,國務院20xx年就已經出臺了改革意見,各地的改革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體系不全、隊伍不穩、機制不活的問題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今年的中央一號檔案要求基層農技改革示範縣建設要覆蓋全國所有的農業縣,中央財政大幅度增加了資金規模。這項政策將圍繞改革主題,深入推進;抓住機制主線,健全搞活;夯實隊伍基礎,提升能力等方面,重點支援建立科研、轉化、推廣、應用的旱作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穩定農業科技推廣隊伍,服務農民需要。建立首席技術員、專業服務組織、農民、農田“四位一體”的技術推廣模式,以首席技術員為責任人、以專業服務組織為依託、以調動農民積極性為動力、以技術應用到田為目標,推行經營規模化、服務專業化、管理專案化,加快推廣各項先進安全的農業技術。

  三、部門配合上下齊抓,全力做好推進工作

  一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受制於乾旱、半乾旱氣候影響,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旱作農區逐步確立了與水資源短缺相適應的,富有“旱農”特色的農業生產格局,以及相應的“趣時和土、蓄墒抗旱、耙耱保墒”的旱地農業耕作技術體系。豐富的可利用耕地資源和光熱資源,為我國今後糧食生產提供了可靠的增產潛力。但是,目前有的地方和部門對發展旱作農業的認識還不統一,尚未突出旱區農業增產潛能在糧食安全戰略中的地位。要加強宣傳,使各級政府部門、農民群眾和技術人員充分認識到發展旱作農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為發展旱作農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加強配合,上下齊抓。財政部門和農業部門要進一步加強配合,充分利用好各項旱作農業生產支援政策,關鍵是要做好規劃、超前部署、形成合力,將各項政策向優勢地區傾斜。各級財政部門要上下聯動,進一步加大對旱作農業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斷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社會投入為主的多元化投入體系。要注重資金整合,發揮多項政策的合力。各地財政部門會同農業部門推動以“四位一體”技術推廣模式為平臺,將現有的農業高產建立、農業技術推廣、農民培訓、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示範建設、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農機購置補貼、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和新增千億斤糧食工程建設等資金統籌安排使用。同時,還要加強資金監管,確保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三加強政策設計,注重解決新問題。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既要看到其戰略重要性,又不能忽視物化技術可能帶來的弊端,必須著力研究解決出現的新問題。例如,在旱作技術推廣中大面積使用地膜,殘膜回收困難,長此下去會汙染耕地,對農業生態環境帶來危害。財政部門要配合農業部門對此問題進行認真研究,要在扶持推廣旱作技術時做到整體考慮,在為民興利、為農興利的同時切實將其存在危害降到最小。政策設計和具體實施時,要注重調動農民的“兩個積極性”,一個是調動農民使用易於回收地膜的積極性,另一個就是調動其進行殘膜回收的積極性。

  同志們,當前促進我國糧食持續穩定增產,必須堅持“兩手抓”,即一手抓灌區糧食增產,一手抓旱區糧食增產。在灌溉農業區,要建成一批以改善灌溉條件為基本內容的高效節水高標準農田;在旱作農業區,也要儘快建成一批以旱作技術為主要內容的高標準農田,提高農業科技支撐與服務能力,為實現全國糧食持續穩產增產發掘新潛力、提供新能力。

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農業部部長工作會議講話
相關知識
農業部領導工作會議講話材料
農業局領導工作會議講話
農業局領導工作會議講話稿
領導工作會議講話材料
人大領導工作會議講話材料
農村信用社工作會議講話材料
科技局領導工作會議講話
2017衛計委領導工作會議講話稿
醫院領導工作會議講話稿
婦聯領導工作會議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