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碩士的畢業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眾所周知,新聞傳媒是作為整合社會資源、協調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工具而存在的。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評論的發展

  新聞評論是傳者借用大眾傳播工具或載體,對新近發生或發現的新聞事實、問題、現象直接表達自己意願的一種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識的論說形式[1]。新聞評論在傳遞資訊、引導輿論、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受眾需求的變化,傳統媒體時代的新聞評論已經不再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新聞評論必須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謀求新的發展方向。

  一、新聞評論分類

  從不同的目的和標準出發,不同的學者將新聞評論分成不同的種類,總和各家之長,筆者認為可以把新聞評論分成四大類,不同的類別又包含不同的小類。

  一是報紙新聞評論,主要有:社論、本報評論員、短評、編者按、編後。《新京報》的評論版塊是中國報紙新聞評論做得較好的報紙之一。

  二是廣播新聞評論,主要包括:本臺評論、本臺評論員、本臺短評、編後話、記者述評、署名短評。

  三是電視新聞評論,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為電視新聞配發的編前、編後話以及節目主持人、記者的即興點評,主要以口播形式出現。這在《新聞聯播》中也有所體現;另一類是電視專題評論,也稱電視評論片,將活動影象同期聲、背景資料、字幕與夾敘夾議的評論報道詞有機組合在一起。例如央視的《焦點訪談》《新聞1+1》等欄目。

  四是網路新聞評論,就是通過網路媒體釋出的,就已經發生的新聞事實進行評析或提出意見的文體或節目。可以分為媒介網路新聞評論和專家網路新聞評論以及網民新聞評論。如人民網的“人民網評”。

  二、傳統媒體時代新聞評論的現狀

  傳統媒體時代的新聞評論主要是指報紙、廣播和電視新聞評論。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三大新聞評論樣式除了具有新聞性、政治性、群眾參與性、社會責任擔當性、反應社會輿論性等共性之外,又有各自的個性。

  一報紙新聞評論

  報紙新聞評論是一種以文字見長的新聞評論形式,它的文字篇幅一般較長,思想深度較廣,範圍大多涉及國內外重大時事,加上它發展時期較早,至今已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深受讀者的喜歡。在傳統媒體時代,報紙新聞評論主要承擔了引導社會主流價值觀、社會輿論的責任,雖然一些報紙評論版塊也設立了讀者來信、讀者評論的欄目,但整體來說,還存在互動性不高、評論風格嚴肅呆板、選題範圍有限、時效性不強等不足之處,報紙新聞評論始終給人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勢。

  二廣播新聞評論

  廣播新聞評論是一種以聲音見長的新聞評論形式,它具有傳播速度快、聲音感染力強的特點,此外,聲音與文字相比,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因此它還具有覆蓋範圍廣、公眾基礎強的優點。另一方面它也存在稍縱即逝、不能儲存的弱點,正是如此,對於主持人和嘉賓來說,除了有內容外,他們的個性在整個評論的過程中也顯得尤為重要。

  三電視新聞評論

  與報紙、廣播新聞評論相比,電視新聞評論可謂是“形象化評論”。它可以運用主持人、嘉賓、評論員的聲音、同期聲、字幕、照片、影象等多種傳播符號,影象具有可視性,形象感人,增加了評論效果的說服力。而且電視直觀性強,資訊程式碼少,受眾不受年齡和文化程度的限制,拓寬了電視新聞評論的受眾面。因為廣播新聞評論和電視新聞評論都以聲音為傳播符號,隨著受眾對新聞評論喜愛度的增加,談話類評論節目也逐漸增多,二者難免出現一些相同的問題:第一,同質化問題突出,模仿《實話實說》《鐘山說事》等談話類節目遍地開花,模仿抄襲嚴重,創新不夠,缺少精品;第二,真實感有所丟失,原本應以聲音、影象真實性為本的節目,往往因照顧節目的“可視性”、“可聽性”故意削弱;第三,無效溝通開始盛行,現場觀眾和嘉賓因為節目效果,有時言不由衷,受制於人。

  三、新聞媒體時代下新聞評論的發展趨勢

  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移動技術,通過網際網路、無線通訊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資訊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評論呈現出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一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評論的特點

  1.高互動性

  新媒體最為顯著的特徵便是使用者間的即時互動,新聞評論也一樣。以微博、微信為例,就單條微博而言,評論既可以是粉絲對博主釋出內容的回饋,也可以是粉絲之間的互動。就微信而言,除了朋友圈中的互動,還可以和微信公眾號的內容進行互動。這與傳統媒體中單調的受眾反饋機制有明顯的區別。

  2.強直觀性

  直觀性主要體現在評論內容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傳統媒體時代的新聞評論大多以單純的文字、聲音、影象為主,少數情況下會配以簡單的插圖,但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評論可以採取視訊、圖表、Flash,甚至是一個表情、一個符號、一句話等方式來完成。最近幾年面對突發事件的新聞評論報道,例如東方之星沉船事故,除了單純的配以文字、現場影象、同期聲以外,還採用Flash還原現場,受眾可以更為直觀地對新聞內容產生深刻的印象,進而瀏覽評論資訊、發表評論資訊。

  3.便捷的轉載性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評論的轉載性,即原本釋出在特定平臺上的評論擁有更多機會被轉載到其他網路平臺上,現在許多平臺都會標註“源於XXX網”。這種形式和量子力學中的“躍遷性”有異曲同工之處,一般包括從高能態到低能態和從低能態到高能態兩種模式。以新浪微博為例,高能態到低能態即:微博上某條權威官網或意見領袖的評論被轉發,普通使用者見狀立馬轉發到自己的主頁上,如此迴圈,評論內容的涉及範圍會越來越廣,傳播效果也越來越強。低能態到高能態即:普通使用者的評論被意見領袖或權威官網看見,興起隨即轉發。藉助意見領袖和權威官網的影響力迅速擴散,有時甚至形成話題,但第二種模式對評論的質量要求較高。

  二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評論的新趨勢

  1.個性化評論成為主流

  在新媒體環境下,隨著使用者知識水平的提高、評論物件的無界化的發展,使用者已經對同質化的新聞評論逐漸失去興趣,針對不同的使用者訂製個性化的評論逐漸成為趨勢。個性化評論包括兩個方面:主持人個性化和內容個性化。

  主持人個性化是指通過主持人的智慧、風格、修養突出評論節目的個性化[2]。主持人作為新聞評論的主體,是新聞評論的靈魂,無論是在直播間還是新聞現場,主持人都是新聞事件的引出者,其表現對節目的形象至關重要[3]。廣播新聞評論節目和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核心在於意見的傳達和主持人觀點的表述。主持人不僅需要學習淵博的知識、精湛的技藝,還要具備敏銳的社會洞察力、高度的政治覺悟和紮實的實踐基礎。2011年湖南經視開始打造的民生新聞評論節目《鐘山說事》,雖然創辦時間不久,但主持人鐘山以其尖銳犀利幽默的風格,使這個節目在評論圈迅速崛起,還拿下“中國十佳電視新聞欄目”、“湖南廣電最佳欄目獎”、“2011電視民生類年度增長潛力節目”等眾多獎項,廣受好評,觀眾對此類節目的喜歡也說明了對主持人個人魅力的肯定。

  內容個性化是指標對不同的使用者制定不同的內容。國家如何長治久安、社會如何安定團結、經濟如何穩定發展,這些大問題一直過於被各個媒體爭論不休,如今使用者的關注物件已從政治命題擴大為社會命題、生活命題,涉及貧與富、弱與強等二元對立的事件更容易得到關注。對於新聞評論的受眾來說,年輕人一直都是一個盲區,“90後”、“00後”更是特立獨行的一代,他們的關注點更多的是時尚、動漫等個性化、娛樂化的內容。在新的形勢下,新聞評論的內容要充分結合新媒體的技術、渠道、平臺等優勢創作出個性、優質的內容來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2.推出付費評論機制

  2013年4月8日,《福布斯》網站撰稿人海德?肖奈希Haydn Shaughnessy發表文章稱“Facebook週一在英國和其他一些地區推出了短訊息私信收費服務,允許使用者向名人或朋友圈之外的其他人傳送短訊息。這是一個偉大的舉動,我相信,這將成為Facebook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4]”聯絡實際生活,隨著近年來愛奇藝、騰訊等各大視訊網站推出的VIP付費看電影模式,由此可見媒體付費使用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使用者釋出內容的門檻相對較低,加上使用者從單一接受者到製作者、釋出者、傳播者角色的改變,必然會出現資訊冗餘的狀態,不利於資訊的流通傳播。另一方面,由於新媒體的高互動性、強直觀性和便捷的轉載性特點,加上網路自身具有匿名性,普通使用者盲目性、情緒化的本性會得到放大,容易出現“網路謠言”、“網路暴力”等現象,不利於社會輿論的引導。由此可以推斷出,在新媒體徹底普及之際,使用者數量之大、冗餘資訊之多、質量之參差不齊,出於運營、營利、影響力的考慮,運營商勢必會推出付費評論的機制,來保證評論的質量、引導輿論的發展。

  新聞評論能否藉助新媒體的優勢衝破束縛,重煥生機,還需拭目以待。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在傳統媒體時代,還是在新媒體時代,新聞評論在其發展過程中,新聞評論的核心業務即內容不能拋棄,因為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品牌優勢和公信力才是最具競爭力的資本。新聞評論的發展之路還將繼續探索前行。

  >>>下頁帶來更多的

新聞的本科生畢業論文
新聞的畢業論文優秀範文
相關知識
新聞碩士的畢業論文
財務管理類的碩士生畢業論文
新聞傳播學畢業論文
淺談新聞傳播系畢業論文
關於新聞傳播學畢業論文
有關新聞傳播系畢業論文
新聞傳播系畢業論文
新聞傳播系畢業論文範文
關於新聞傳播學畢業論文範文
新聞系大學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