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一直是國內外基礎教育界共同關心和研究的重要課題。語文學科具有母語教育的特殊性和優越性,語文教材具有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啟發式教學的應用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進行,新課標要求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建立師生之間交流平臺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了發揮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啟發式教學作為教學方式中最為有效的方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被廣泛應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啟發式教學;應用

  在教學中,教師用啟發式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積極思考,讓學生獨立尋找答案,學會仔細分析問題。通過啟發式教學的引導,學生不但能夠掌握基礎知識,還能使其能力得到發展,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使用啟發式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啟發式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1.能夠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語文教學不僅是一個解讀與積累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應該在學習中去主動構建各種知識,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各種知識。單純的接受知識不能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結構,對知識的應用和拓展更是很難把握,就會阻礙學生能力的發展,對學生的價值觀也會有一定的影響。啟發式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拓展,不僅如此,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其依靠自身的主觀努力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真正感覺學習的快樂,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積極參與,樂於探究,這樣才能對教師講解的知識更快理解和消化。

  2.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初中生還處於思維拓展的階段,邏輯思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有效提高,在這個階段對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助於學生更好的進行思考。啟發式教學抓住了這一特點,能夠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而且還可以通過提問一些不同形式的問題,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能夠實現課堂師生互動教學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使用啟發式教學可以達到課堂師生互動的目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相互探討,相互學習,從而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使他們能夠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除此之外,啟發式教學還改變了傳統的授課模式,將老師單項授課學生聽課轉變為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學生也可以將自己的想法以講課的方式傳達給老師或是更多的同學,通過交流實現學生的主動權,培養他們創新思維的能力,提高他們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4.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雖然課本內容相當豐富,但有時候會讓學生感覺到枯燥無味,啟發式教學能夠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提出特殊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對語文充滿好奇心,在對語文的學習中發現以前不知道的問題,從而有助於語文課堂教學的開展。

  二、啟發式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1.案例分析式教學法

  案例分析啟發式教學是一種較為開放的教學方式,教師要提前佈置案例給學生讓他們認真閱讀,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使學生之間能夠更好的交流和互動。所使用的案例不能是為講道理而編出來的某些故事,而是基於某種事實而編寫的文章,能夠達到明確的教學目的的案例。這樣的案例經過分析能夠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通過《春》這篇文章,讓學生進行分析,找出文章的寫作手法和寫作特點。老師將任務交代下去之後,學生開始閱讀和討論,找出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春天的,每一個方面分別描寫了春天的什麼景物,在寫景的過程中應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學生可以通過探討分析這篇文章的寫作目的,從而歸納整理同一型別文章的知識特點,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使他們能夠掌握寫景文章的寫作特點和寫作技巧,也能夠使他們學會修辭手法的應用,進一步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

  2.情景式教學法

  教師根據文章所描述的情景精心設計相應的投影畫面,引入情景,再加以生動的文字表述,藉助一些有聲閱讀器進一步渲染氣氛,化靜景為動景,化虛景為實景,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情感。使學生通過音樂的帶動深入情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更深層的領會文章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3.多媒體演示教學法

  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和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有機的結合,採用多媒體將資訊傳達給學生,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性、動態性、資訊豐富等特點,讓學生深刻了解所學習的文章背景等。比如中學語文課文中有關《紅樓夢》的文章,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片段中的電視劇情節,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出處和背景,更好的對文章中的內容加深記憶。多媒體教學可以節約空間和時間,能更有效地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三、結束語

  啟發式教學並不是某一具體化的教學方法,它是滲透於整個教學全過程的,從而影響著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使教學的指導思想和教學原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範文二: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

  論文關鍵詞:語文教育 語文教學 德育

  論文摘 要: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做人。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始終把德育放在首位。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影響和課堂教學的滲透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理想的人格目標,領悟人生意義。

  “現代社會注重人的發展,人的發展實質上是各種能力和力量的綜合發展,它包括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即人格。非理性因素是人的發展的催化劑和激素。”

  教會學生做人,就是對學生的性格、氣質、能力、情操等方面引導,這也是人格教育的含義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格教育應當是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完善德育和加強素質教育等角度來看,人格教育理應受到重視。

  語文教學過程中,只有把語文教師的影響和課堂教學的滲透結合在一起,德育教育才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語文教師是實施德育教育的主力軍

  “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一古老的師訓直到現在仍被世人所認同。語文教師是學生活生生的人格教科書,憑藉師生交流和交往中所外化出來的人格魅力自然而然地會對學生產生特殊的人格感召力。因此,語文教師必須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

  1.全新的教育理念

  1培養現代人的觀念

  我們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實現現代化必須由現代人來完成。社會對現代人的基本素質要求是“會做人,會求知,會生存,會創造,會健體”。所以,語文教師不應該把目光僅僅停留在升學率上,而是要對學生的前途負責,這也是對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命運負責。

  2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把人類所創造的文化科學知識或經驗“內化”為個體的精神財富,發展和提高他們的主體性,造就未來社會的行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意識到以學生為主體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其主動地、創造性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並使自己成為獨立的、自主的、創造的、追求真善美的主體。

  3知識擴充套件的教育觀念

  課堂上,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講授有限的語文知識,這不足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教師不應該把目光只停留在課堂上,還應該向課外延伸乃至社會生活。課堂內與課堂外相結合,這才是學習語文的成功之路。

  2.淵博的知識內涵

  1紮實的專業知識

  語文教師的專業知識包括專業教育理論和學科理論,漢語言基本知識,寫作等方面的知識。在專業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高,課講得好,又能理論聯絡實際地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不僅能使學生獲得某些規律性知識,還會給他們以思想方面的啟迪,學生會從藝術形象中獲得思想的陶冶,從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情操、意志、性格等受到薰陶感染。具有精湛專業知識的教師,將會給那些正要走上人生征途的青少年帶來深遠的影響。

  2廣博的社會知識

  現代社會注重個人的發展。為了適應社會,現代人才需要博學多才。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在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增加知識含量,如環保、交通、人口、人權等方面的知識。教師授課語文的過程中,不應只停留在單一學科的傳授,還應該把語文學科知識與其他知識融會貫通,使學生接近生活,從而增強他們適應社會的信心。

  3熟練的計算機技術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高科技的迅猛發展,網路給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帶來了諸多便利。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善於駕御這些科技手段,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使用現代科技手段的興趣。

  3.有魅力的教師人格

  自由的思想,語文教師不應該只接受現成的說法和做法,要有自己的思想,敢於說該說的話,敢於做該做的事。不流俗,不唯書,這樣才能把語文課本自身所蘊涵的道德情操、人文思想、生命形態等轉化成個人的審美體驗,從而使語文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也能在學生的精神、人格塑造形成過程中給他們以深遠的影響。

  鮮明的個性。語文教學的內容包括精品無數。有經典的個性人物,有人間的悲歡離合,也有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觀。這些內容都需要語文教師在個性化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用個性化的語言來展現個性化的教學風格。這些將會給學生的個性發展確立良好的目標。

  執著的追求。語文學科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等特點,所以,語文教師的行為要比其他學科的教師更具有感染力。那麼語文教師應該在生活、事業的每一個側面都要具備執著這個人生追求,尤其是在面對困境時,要擦乾眼淚,敢於面對阻力,敢於拼搏到底,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語文教師要用自己的言行、志向、氣節等給學生上好人生這一課。

  二、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德育教育的關鍵

  “語文教育是一種精神教育,一種生命塑造。語文教育本身就是用‘語言’構築人的精神世界,構築人的生命本身。所以,語文教育中,應該更多地將人文精神灌注其中,這也是社會的要求。”

  1.語文教材中蘊含豐富的內容

  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領袖人物仁人志士的典範事蹟、精闢論述、名言警句,像屈原行吟江畔,雖屢遭打擊,但愛國之心不改的高尚情操;司馬遷忍辱負重撰寫來援助中國人民抗日,救死扶傷,最後獻身殉職的偉大的國際主義、人道主義精神;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節;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堂堂正氣;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是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人格尊嚴等等,這些都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正面人格教育的極好素材。這些內容是課文的重點,需要教師對其進行深入闡述,以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成為他們理想的人格目標。

  2、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影響

  “‘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模式’是以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行為特徵及發展規律為依據,以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前提,以調動學生的學習願望、喚起學生個體發展需要為核心,以學生在情感、思維、動作等方面積極、主動、愉悅地參與學習過程為基本特徵,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擁有主動參與和主動發展機會的教學模式。”

  語文教學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信任他們,使他們在品味文學作品的過程中,關照自我,認識社會,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

  1自主學習,展示個性

  語文教學要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思路,就必須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教師應該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閱讀和理解作品,在此基礎上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使學生在得到藝術享受的同時,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潛質。

  2暢所欲言,不拘一格

  同一篇文章,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有不同解釋;概括同一課文的段意、中心,可以採取不同的語言形式;圍繞同一問題說話,可以發表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教師就不應該只拘泥於教學參考書上的既定答案,只要學生的答案有一定合理性,就不應該輕易否定,而是要鼓勵他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3深入思考,積極創新

  閱讀,是一個走近和走進文章世界的美妙過程,對文學作品而言,更是一個以“文字”解讀“文字”的微妙過程,文學欣賞恰恰是以個性解放生命意識的張揚為其追求價值的。一方面,文學欣賞是培養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來體悟與反思;另一方面,文學欣賞也改善著學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格構成。那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做的就是及時肯定學生的一些獨闢蹊徑但又合乎情理的見解。

  21世紀的人接受教育不再是為了謀生,而是為了自身適應社會發展而使個人能力得以充分發揮。這就需要出現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與之同步,從而使人在增張知識的同時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

  參考文獻:

  [1]《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報》河南參政稅務高等專科學院出版社 2003年10月出版第17卷5期.

  [2]《河南第一師範學報》 河南師範大學第3卷第4期2003年12月出版.

  [3]《教育科學》第18卷第6期,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2年12月出版.

  [4]《江西教育》1999年第7-8期 江西高校出版社.

  [5]《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江西教育學院出版社.

淺談中學語文教育論文
初中語文論文發表
相關知識
中小學英語教育問題論文
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相關論文
淺談中學語文素質教育實習論文
淺談中小學心理教育相關論文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淺談論文
中學體育創新教育分析論文
英語教學教育相關論文
淺議中學教育督導論文
中學藝術教育科研論文
中小學美術教育淺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