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論文相關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感恩教育是人一生成長成才的必修課,在我國傳統的道德教育中一直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高職院校感恩教育

  摘 要: 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必須首先加強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教育。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和加強高校學生感恩意識的樹立是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本文分析了高職院校感恩教育的現狀,提出了重視和加強高校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相關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 高職院校 感恩教育 感恩意識

  人生的槓桿是精神,精神的支點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煥發無窮的力量。

  一、什麼是感恩教育

  所謂感恩教育,就是以感性的形式,用學生的切身感受體味來自他人、社會和自然的“恩”;以理性的形式,讓學生感知來自痛苦、挫折和失敗等的“恩”,並最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種教育,它應該是整個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

  感恩,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民族英雄袁崇煥去世後,佘家義士“冒死葬忠魂”,子子孫孫,生生死死,守墓遺訓,口口相傳,17代人為他守墓370多年,其所感之恩是大恩,大到國家、民族的大義之上。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外來受多元文化的影響,中華民族傳統精神與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衝擊,“感恩”一詞在有些人看來過時了。

  二、什麼影響了感恩教育

  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它教誨世人,當我們受恩於人時,切勿忘了感恩。然而,這個流傳了幾千年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卻日漸為當代大學生所遺忘。一些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漠視寶貴的親情、友情、師生情,從而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這種現象折射出長期以來我國感恩教育的缺失。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緩。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學校、家庭、社會是學生感恩教育重要的三個環節,只有實現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有機結合,做到“三位一體”,互相銜接、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相互補充才能形成合力。

  三、學校感恩教育的操作方式

  1.以小型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體驗恩情。

  通過話劇表演、現場辯論、真情演講等活動,讓學生體味到什麼是“恩”,哪些人、事、景、物是需要我們感謝和感激的。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講述自己的“慘痛”經歷,談談自己從中明白的道理,引導學生換種思維,感激曾經的“慘痛”。

  2.以團體活動為手段,讓學生感激他人他物。

  團體活動是集體合作的專案,任何一個人離開他人都無法單獨完成,任何一個人的缺失都可能導致整體的失敗。英國詩人約翰・多恩曾說:“沒有人是座孤島,每個人都是一座大陸的片,是大地的一部分。集體活動是學生認識到這點的最有效的方式,如果每個學生都有如此的認識,就會擁有感恩的心、博愛的心。

  3.在日常教學中進行滲透。

  在具體的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豐富的感恩教育教學資源,把每位學生都教育成懂得感恩、學會感恩的人。感恩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4.要建立感恩教育的長效機制。

  孫炎是烏海職業技術學院2014級發電2班的學生,他說:“不少人說我們是‘草莓族’,外表看起來色彩鮮豔,裡面卻蒼白綿軟,稍一施壓就變成一團稀泥,表層還疙疙瘩瘩的挺有個性。我們也希望自己能多經歷風雨,儘快地成熟起來,可是大人們卻很少給我們機會。”我們在實施感恩教育時就要建立長效機制,持之以恆地開展。同時給予學生更多的感受和體驗的機會,讓“被愛”深入學生的內心,讓“恩德”包圍在他們周圍。只有如此,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讓學生知恩、感恩,進而施恩、報恩,健全人格。

  四、培養和提升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對策思考

  感恩教育實際上通過教育讓學生髮現生活中人、事、物的美好和價值,喚起學生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的一種認同和感激,形成和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情感和行為的教育活動。

  1.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幫助大學生牢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指導思想上,必須始終堅持與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保持一致;在組織形式上,需要採取各種有效方式提高大學生生活和日常思想教育的質量,包括選擇科學的教育方法、先進的教育手段,適當的教育時機,不斷加強對大學生學的政治理論學習。當前社會瞬息萬變,很多大學生極易在當前錯綜複雜的形勢下迷失方向,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提高自身的是非鑑別能力,增強抵禦不良文化的能力,才不會被洶湧而來的商品經濟大潮淹沒而提高免疫力,並逐步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感恩意識。

  2.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感恩文化教育。

  我國傳統文化十分強調恩義、親情,強調知恩圖報,我國有不少充滿感恩情懷的佳句,至今仍廣為流傳。繼承和發揚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能為大學生感恩教育的開展提供深厚的土壤。筆者通過在高職院校大學生中間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推廣,大力推行傳統優秀文化學習,如通過學習《朱子家訓》、《菜根談》等傳統優秀書籍,並要求學生積極探討學習體會,使大學生在學習和研讀的同時,更會有良好的提悟。與此同時,感恩教育更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學生自己在道德發展過程中的親身體驗,在動態過程中通過學生的切身體驗主動形成良好的德行。德育如河流,越深越無聲在感恩中通過學生親身體悟避免空洞說教,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主動地培養起健康向上的道德。

  3.構建學校、社會、家庭一體的感恩教育體系,實現環境育人。

  感恩教育是一個複合工程,是一次全民總動員的過程,學校雖作為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僅靠學校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家庭、社會各方面都應當承擔起相當的責任,以形成協調一致的教育網路。大學生所依賴的學校、家庭和社會需三者緊密聯絡、各自發揮作用、互相滲透、互相促進、協調一致,形成合力,創造一種有利於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才能使他們茁壯成長。學校可以以母親節、教師節、感恩節為契機,開展各種體諒父母的艱辛、感謝老師的教誨及回報社會等活動,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感恩氛圍。筆者在各個傳統的節日,特別是傳統中秋佳節之時,總是要求學生必須給家裡打電話;在春節前,要盡力幫助家中的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必須積極主動地和父母聊天和彙報學習生活情況,春節過後將春節的體會和感悟當做思想彙報交上來,並在班級週會上進行交流。

  4.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社會負面現象,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品德修為。

  目前,感恩意識教育中的一大障礙就是社會或生活中出現的某些不公平或者負面現象。當大學生看到這些現象時,可能會在心中形成一種負面心態。這就必須教育大學生心懷仁愛,關愛社會,不僅要批評社會負面現象,更重要的是建設性地推動社會發展,積極鼓勵、支援和宣傳社會正面典型。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是非觀、善惡觀,增強大學生的拒腐防變能力,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進一步培養大學生的品德修為的必然路徑。

  學會感恩就等於架起做人的支點。我們的思想教育包括學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講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傳授知識上,還要幫助教育人們懂得做人的道理,感念社會之恩,學會和不同性格、不同階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這是一種更豐滿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才是“刻骨銘心”的教育。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6.

  [2]張桂權.感恩意識與感恩教育.當代教育論壇[J].20061:32-35.

  [3]朱學義.論高校三位一體的感恩教育.煤炭[J].高等教育,20063:97-99.

  >>>下頁帶來更多的

論我國教師教育的現實危機
感恩教育參考論文
相關知識
有關感恩教育心得體會範文
學校感恩教育活動計劃範文
小學生感恩教育心得體會範文
感恩教育活動總結範文精選
感恩教育論文相關範文
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論文相關範文
幼兒感恩教育論文
幼兒園感恩教育論文
談學生的感恩教育論文
小學感恩教育論文